《光绪之死大揭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光绪之死大揭秘-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这时的李鸿章早已被日军的凌厉攻势所吓坏,丧失了据守大连的信心,做了放弃大连的打算。大连守将赵怀益,遂在侵略者发动进功的前一天,即逃往旅顺。
  李鸿章把经营多年的大连湾,拱手让给了敌人。
  日本陆军当天即轻易夺取了大连。第二天,日本海军按照预先的作战计划来进攻时,竟意外地发现,这里已经挂起了日本国旗。
  经过十天的休整,日本侵略者转而向旅顺发起总攻。
  这时旅顺有清朝守军13万余人,兵力可谓雄厚,凭借要塞的军事工事,被李鸿章视为“固若金汤”。然而守军将领斗志涣散,除徐邦道率部奋力抵抗外,其余纷纷溃散。
  仅四天时间,清朝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旅顺陷落。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
  占领旅顺后,侵略者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威海卫港。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北岸的东端。海港的南北两岸,犹如两只臂膀,突入海中,形成半圆形。刘公岛横置其前,日岛、黄岛又紧紧与刘公岛相连,形成海上的开然屏障。
  由这道天然屏障护卫的海湾,是理想的停泊船舰之地。威海卫港是北洋舰队最重要的港口。
  日本军队就是要消灭躲在海湾里的清朝北洋海军舰队。
  此时,港湾中停泊着战舰九艘,炮艇六艘,鱼雷艇13艘。
  对于日军的计划,光绪皇帝已有所察觉。他命令李鸿章把北洋舰队调出港口,抓住战机,向敌人进攻,以免坐困。
  但是李鸿章竟违反光绪旨意,对北洋舰队各舰舰长下了死命令,谁也不许出港,若是违令出港作战,即便取胜,仍然有罪。
  正是由于李鸿章顽固地坚持他的“保船”宗旨,北洋舰队的悲剧随之而来。
  光绪二十一年正月,日军再次采取从陆路包抄的战术,由海军运送二万多日本兵,在威海卫的成山登陆,向威海卫港发动攻势。
  光绪又命令李鸿章将“定远”号等舰只,冲出港湾,击毁日船,断敌后路。
  李鸿章再次违令。
  十天后,日军从陆路占领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同时又封锁了港湾的出海口。
  北洋舰队成为瓮中之鳖。
  日军用陆岸炮台及军舰上的火炮,一齐向停泊在港湾内的中国舰船开炮轰击。
  北洋舰队的许多官兵奋力还击。但敌人炮火越来越猛,不断有战船被击沉。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向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致信,劝他率舰队投降,被丁汝昌坚决拒绝。
  形势愈益危急,丁汝昌遂命尚存的各舰冒死突围。
  但是舰上的外国船员和贪生怕死的将领,都拒绝执行命令。
  在刘公岛上的弹药快要用完的情况下,丁汝昌下令,炸舰沉船,以免资敌。
  又遭到一些将领的反对。
  丁汝昌遂愤而自杀殉国。
  于是由英国顾问浩威出面,假托丁汝昌的名义起草降书。缴出残余舰艇11艘,以及刘公岛上的炮台、军用物资,向日军投降。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与此同时,在山海关外的陆战,清军也一败涂地。接连失去牛庄、营口、田庄等军事要地,战线溃散。
  由于受妥协路线的干扰,军队的腐败,清朝输掉这场战争,已成定局。
  随着军事形势的恶化,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较量逐渐尖锐起来。双方斗争的格局,也发生的改变。
  战争之初,由于全国上下强烈的抗战呼声,慈禧太后还不敢公开推行其妥协退让政策。只能耐下性子,坐守颐和园,
  静观局势变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威慑作用,以及手握军政大权的李鸿章在前台的表演,左右局势,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发展。
  但是事实并非尽如其意。
  当清军节节败退,侵略者进入中国本土作战的时候,慈禧太后再也坐不住了。
  她看到,日益临近的六十寿辰庆典,已经无法按照预定计划,轰轰烈烈地举行。人们和朝廷的注意力,都转向了战争。
  她更担心,东北的盛京(即今天的沈阳),被日军占领。
  盛京是清朝在关外的发祥地。这里有早年的皇宫,有祖上皇帝的坟茔。入关之后,这里又被定为陪都。
  清朝视盛京为根本。
  然而,慈禧最害怕日本军队把其所向披靡的锋芒指向北京,重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她与咸丰帝仓皇出逃的狼狈局而。
  慈禧太后终于亲自站出来,干预光绪皇帝主政了。
  她先在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发出一道懿旨,降低庆寿典礼规格,令庆典仍在皇宫中举行。在颐和园筹办庆寿之事,即该停止。
  两天以后,她就迫不急待地如召重臣开会,讨沦当前局势,提出议和主张,干预战事的进行。
  她派翁同龢前往天津,要李鸿章设法媾和。
  以后又不断召集军机大臣,商量和谈问题。
  每次会议,争论都非常激烈。翁同龢、李鸿藻等坚决反对妥协。孙毓汶、徐桐等则执意说,如不同日本媾和,就无法保护陪都及皇陵。
  光绪也出来反对。
  但是慈禧太后对此置之不理,以后干脆抛开光绪,一切
  议和活动都背着他干。对光绪锁消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红墙激变(1)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清朝政府的惨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讲,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而在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这场战争犹如催化剂一般,使得各种矛盾以及权力之争,更加明朗和尖锐化。
  太后与皇帝之间矛盾的公开和进一步加剧,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变化。
  这一点,甚至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当时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外埠的官绅阶层之中,盛传着“母子异心”的说法。
  的确,甲午战争促使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这场战争使得两者的矛盾,由以往的朝廷权力之争,扩展到政治见解、治国方针的对立。
  慈禧太后出于一己之私,在内政方面,一切因循守旧,把注意力集中到培植亲信势力;控制朝廷权力上。对外则退让妥协,满足列强的利益要求,以维持现有的统治秩序。
  光绪皇帝则要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惩治腐败,增强国力,抵御外辱。
  在清朝的最高统治层内,由于存在着两个权力中心,两种治国方略,因而也就很自然地逐渐形成了分别以太后和皇帝为核心的,具有不同施政主张的两个官僚集团。
  它们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帝党”和“后党”。
  人们习惯上,将围绕在光绪皇帝周围,努力贯彻执行其政策方针的政治势力,称为“帝党”;把慈禧太后身边,着意奉承其意旨的官僚集团,叫作“后党”。
  “帝党”和“后党”也可以说是甲午战争的产物。
  因为虽然早在中法战争时,光绪和慈禧周围都各自集结了一批大臣,但那时无论是政治见解,还是君臣关系方面,都还处于雏形阶段。甲午战争中,双方反复较量,政治主张更加鲜明,最终形成了两大阵营。
  “帝党”和“后党”都是由朝中具有一定影响,甚至地位非常显赫的官员组成。
  在“后党”中,恭亲王奕是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掌握朝中政柄时间最长,而且也最能干。
  奕䜣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丰帝的六弟。当道光在世的时候,奕以其聪明能干而非常受宠。咸丰做皇帝以后,则因此而遭到猜忌。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咸丰五年,因为为他的亲生母亲静皇贵妃争皇后封号,被罢去军机大臣等职务。
  咸丰六年,英、法侵略者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避难。迫不得已,任命奕为清朝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分别同英;法、俄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奕䜣第一次在政治上与慈禧的紧密合作,是在咸丰帝去世之际。那时留守北京的奕,同身在热河避暑山庄的慈禧,遥相策应,密切配合,发动了著名的“祺祥政变”,推翻了咸丰帝临终前制定的辅政大臣班子,帮助慈禧太后临朝听政。
  奕䜣也因此被封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依照军机处模式成立的,乃是清朝晚期最重要的一个权力部门。总理衙门的官员,被分为大臣和章京两级,由亲王一人总领。主管各国外交和通商、各关税务、保护民教、各处招工、陆路通商、边防疆界、设埔保工、南北海防、长江水师、北洋海军、要塞炮台、制造、学校、电线、铁路、矿务等,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关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实际成为清朝的“内阁”。
  但是奕䜣同样也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双方之间存在着权力倾轧。中法战争中,慈禧曾找借口,罢去了奕䜣的议政王等一切职务。
  当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失败已成定局的时候,慈禧太后为了应付危局,架空光绪的权力,不得不再次启用奕䜣,命其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不久又命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并任军机大臣。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奕䜣病逝。奕䜣前后任总理衙门大臣凡28年。
  “后党”中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是醇亲王。
  醇亲王也是“祺祥政变”的主要参加者,并因此而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以后一直为其所倚任。奕被革除一切职务后,即由奕掌管军机处。不久又受命总理海军衙门事务。在这期间,奕大量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深得慈禧赞许。光绪十七年,醇亲王病死。 txt小说上传分享

红墙激变(2)
“后党”中,还有一位满洲亲王:礼亲王世铎。
  世铎虽然也是亲王,但他没有奕、奕那种与道光帝及咸丰帝的近密的血缘关系,因此也就不可能像两人那样,始终地位显赫,权倾朝野。
  世铎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后代。他进入清朝最高枢政班子的时间较晚,是在奕被罢去一切职务后,由奕向慈禧太后推荐,而受命为军机大臣的。
  世铎进入权力中枢圈子之后,干得非常卖力。他事事揣摸慈禧太后的心意,禀承其意旨。策划太后之“训政”、“归政”,出笼《训政细则》、《归政条目》,世铎都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
  不过在醇亲王死后,世铎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有所疏远。他在宣统年间去世。
  奕劻也是“后党”中的一位满洲亲王。
  奕劻乃乾隆皇帝十七子永璘的孙子。他也是在奕被罢免一切职务,出现权力真空时,进入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光绪十年,慈禧太后任他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而且被封为庆郡王。第二年,命与醇亲王一同管理海军事务。十年之后,晋封庆亲王。
  自醇亲王去世,奕劻开始主持军机处,成为继醇亲王之后操掌朝廷军政实权的要臣。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站在慈禧太后一边,积极参与妥协议和活动,逼迫光绪皇帝批准《马关条约》。其后,当八国联国侵华时,他又同李鸿章一起留守北京,同任全权大臣,与各侵略国议和,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
  以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交部,奕劻又出任第一任总理大臣。进入宣统朝,仍然掌握着清朝大政。
  “后党”的主要成员中,还有两位汉人。
  孙毓文:他是山东济宁州人。咸丰六年科举会试,以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又任内阁学士、工部左侍郎。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罢免奕,改组军机处时,命为军机大臣,兼总理事务大臣。由于他紧随慈禧,不遗余力,所以很快又被授为刑部尚书,后调兵部尚书。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孙毓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徐用仪:浙江海盐县人。他在同治初年即为军机章京,后来做过工部、刑部和吏部的侍郎,最终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年为军机大臣。
  徐用仪与孙毓文互相配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极尽表演。战后,被光绪皇帝赶出军机处,免其总理衙门大臣之职。不久又被慈禧太后起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擢兵部尚书。
  义和团事起,徐用仪到各国使馆求援,后被清廷以私通洋人罪,斩首弃市。
  在“后党”中,还有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这就是晚清历史上,无人不晓的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是清廷里面的任何一个满洲亲王,或朝臣枢要所不能替代的。
  太监是封建社会特殊的产物,清朝也不例外。
  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