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西临被杀,仰天长叹:“我真是瞎了我的狗眼啊,怎么弄了这么个白眼狼回来啊。”
白公胜不是白眼狼,而是中山狼,子西就是现实版的东郭先生。
子西死的时候用衣服掩住脸,表示死后没脸见人;子期是个武将,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杀了子西子期,下一步怎么办?白公胜没想好。
白公胜的座右铭是:摸着石头过河。
“主公,杀了楚王,烧了仓库,然后你自己当楚王。”石乞的方案比较简单,属于土匪风格。
“不行,杀了楚王,会激起公愤;烧了仓库,怎么防守啊?”白公胜反对,想了想,想起一个办法来。
白公胜率领着手下那点人马,出其不意闯到了子闾家里,把子闾给抓来了。
“你当楚王。”白公胜下令,连商量都免了。
“我不当。”子闾不干。
“不当,不当就杀你。”
“杀我也不当。”
白公胜一刀把小叔叔又给砍了,就这么简单。
砍了三个叔叔,可是问题还没解决。
白公胜命令把楚惠王给关进了后宫的仓库,石乞亲自看守大门。
自古以来,仓库看似安全,实际上最不安全,因为不知道有多人想尽办法要进入仓库。宫里的太监们早就挖了一个地道,平时进去偷点东西方便。此时楚惠王被关在里面,太监们挺高兴,一个叫做公阳的小太监下半夜悄悄顺着地道钻了进去,楚惠王还小,公阳把他背了出来,悄悄地送到楚昭王夫人那里,藏了起来。
第二天给楚惠王送饭的时候,才发现人丢了,白公胜非常恼火,下令立即搜查,哪里去搜?宫里藏人的地方太多了,白公胜的手下又不熟,再加上人手不多,多数人要守宫门。所以,找了一天,杳无踪影。
这下麻烦大了,人质没了。
“那什么,现在除了被杀的这几个,谁的官最大?”白公胜问,一打听,令尹和司马都死了,现在是左尹管修的官最大。
管修是谁?说起来,是管仲的后人,因为齐国内乱,来到了楚国避难,被楚昭王封在了阴地,所以是阴姓的的得姓始祖,因为人品能力都不错,被子西提拔为左尹。
白公胜又搞了一次突然袭击,把管修给抓来了。
“你,现在开始是令尹了,给我召集军队,准备讨伐郑国。”白公胜不管别的了,要召集军队讨伐郑国,报杀父之仇。
“你是谁?你有什么资格命令我?”管修不买他的账。
“你不听我的?我杀了你。”
“杀了我也不听。”
白公胜又杀了管修。
白公胜就在朝廷里折腾,也折腾不出个名堂来。
楚国的公卿们逃的逃,看热闹的看热闹,竟然没有人来讨伐白公胜,这三百多号人就占领了朝廷一个多月。
终于,有人率军杀到了。谁?沈诸梁。
沈诸梁正在蔡国,听说白公胜占了朝廷,他并没有行动。等到听说白公胜杀了管修,这才决定动手,因为他知道管修的人品好比当年的伯郤宛,杀管修是要引发公愤的。
沈诸梁在方城山外召集了人马,然后杀奔郢都。
来到郢都北门的时候,有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呢?你要是被叛军一箭射死了,岂不是要让大家绝望?”
沈诸梁一想,有道理,于是戴上了头盔。
刚穿好,又来一个人,对他说:“你为什么要戴着头盔呢?百姓看见你,心里就踏实了,可是你用头盔把脸遮起来,好像很怕死的样子,不是让老百姓失望吗?”
沈诸梁又一想,这话也有道理,于是把头盔又摘了下来。
进了郢度,遇上了箴尹固,也带着人马去朝廷,一问,竟然是去支援白公胜。
“喂,没有子西和子期,楚国早就完蛋了。如今白公胜造反,你不去平叛,还去帮他,你不想活了?你全家都不想活了?”沈诸梁质问他。
箴尹固一听,有道理啊。
“那,那我跟你。”箴尹固变主意了。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
沈诸梁和箴尹固都能听人劝,跟白公胜形成鲜明对照。
两路人马杀到,总兵力超过三千,而白公胜还是那几个死党。战斗时间不长,白公胜的人马就抵挡不住了,于是逃到一座山上,沈诸梁率兵团团包围。
“爹啊,我给你报仇了。”白公胜对天长啸,觉得杀了子西和子期就算是给爹报了仇,随后,找了一棵歪脖树,上吊自杀了。
白公胜死后,石乞把他的尸体藏了起来。
沈诸梁的队伍很快攻上山头,石乞被活捉。
“快说,白公胜的尸体藏到哪里了?不说的话,把你煮来吃了。”沈诸梁审问石乞。
石乞笑了,能跟白公胜干的人,当然不是寻常人。
“嘿嘿,造反这活,成功了就是卿,不成功就是死,这是当然的结局,招不招有什么区别?烧开水吧。”石乞眼睛都没眨一下,想得够明白,骨头够硬。
这个道理沈诸梁也懂,所以没有再威胁他,直接烧了开水把他给煮了。
平定了叛乱,沈诸梁找到楚惠王。
“叶公,你当令尹吧。”楚惠王虽然小,也知道自己能重新当上王是靠人家沈诸梁。
“不当。”沈诸梁拒绝,让子西的儿子子国担任令尹。
“那,当司马?”
“不当。”沈诸梁又找到子期的儿子子宽担任司马。
之后,沈诸梁回到封地叶,当他的叶公去了。
叶公好龙的故事说的是沈诸梁,似乎叶公是个废物;其实恰恰相反,叶公绝对是个人物。
此次白公胜叛乱,只不过三百号人,而且没有内部策应和外部支援,就能够轻易杀死令尹和司马,并且占据朝廷一个多月,而首都没有人出来讨伐。由此可见,楚国已经是一盘彻头彻尾的散沙。
衰落啊,衰落得不成样子了。
第一九八章 灭吴
楚国内乱,吴王夫差有了想法。
“我要趁楚国内乱讨伐他们,各位看怎么样?”夫差提出来,吴国已经很多年不打仗,又想起来了。
“好啊好啊好啊。”伯嚭为首,一致通过,大家只管拍马屁。
事情就这么定了。
吴王夫差养了一帮各国来的人,叫做舍人,暂时没有安排工作,都住在王宫附近一个院子里。
这天早上,夫差去这个院子看望大家,看见一个叫少孺子的舍人手拿弹弓在那里转,衣服弄得很湿。
“喂,你过来,衣服怎么弄这么湿?”吴王夫差觉得这人太不注意个人卫生了。
“我早上打鸟,被露水沾湿了。”少孺子回答。
“打着了吗?”
“刚要打,结果发现一个现象,我正思考呢。”
“什么现象?”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少孺子说了这样一番话,意思是:蝉在树上饮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后面;螳螂准备捕蝉,却不知道黄雀就在旁边;黄雀准备吃螳螂,却不知道我在后面用弹弓瞄着他。我说的这三样,都是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的危险。
“善哉。”吴王夫差说了这两个字,然后决定不攻打楚国了,因为他知道越国也许正惦记着吴国呢。
这一段,出自《说苑》。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就出于这里。
——笠泽之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明白这个道理当然很好,但是,螳螂没有捕蝉的时候,黄雀就不在后面了吗?
黄雀要吃螳螂,和螳螂捕不捕蝉没有关系。
吴王夫差显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从黄池回来之后,吴王夫差实际上作了反思,他并不认为自己当初放过勾践就是错误的,自己的错误在于对外战争太频繁了,国家没有休养生机的机会,这才给了越国人机会。
“休养吧。”夫差决定休养生机,于是马放南山,士兵们都放回家种地去了。
《吴越春秋》记载:吴王还归自池,息民散兵。
那么,夫差自己干什么?跑马打猎,享受西施并且和西施一同享受。
他不担心越国吗?不担心。
根据驻越国地下办事处的情报,越王勾践现在也在跑马打猎,耽于酒色。
于是,夫差安心地享受生活。
跟夫差一样,吴国的大臣们也都开始享受生活。
穷兵黩武,固然是不对的;忘记战争,也是危险的。
可是,夫差又一次低估了勾践,低估了越国人。
一切都是范蠡的诡计,他让勾践跑马打猎,但不要真正沉缅在狩猎上;让勾践饮酒寻欢,但不要真正沉缅在酒色上;让勾践和臣僚们大吃大喝,但不要忘记国家的正事。所有这些,都是做一个假象给夫差。
与此同时,范蠡让计然想办法,通过越国的商人在吴国买空卖空,哄抬吴国的粮价,攫取吴国的财富。
所以,尽管吴国不打仗了,却依然无法恢复元气。一来是吴王夫差缺乏具体的办法,二来是越国人在暗中搞鬼。
黄池之会之后四年,吴国竟然年年闹饥荒,到吴王夫差十八年春天,也就是白公胜叛乱的第二年,越王勾践决定讨伐吴国。
吴越大军在笠泽(今吴淞江)隔水扎营。
这是吴越两军主力在夫椒之战后的首次对决,双方都很小心。这一场战争,很可能决定今后的命运。
吴军在失去孙武和伍子胥之后,战术水平明显下降。
而越军由范蠡指挥,战术水平在吴军之上。
黄昏时分,范蠡派出上下两军分头去上游五里和下游五里,悄悄渡河。到下半夜,上下两军打着火把,擂鼓前进,夜战吴军。
吴军什么时候夜战过?多年不打仗,大家都心慌。
“越军两路夹击我们,赶快,我们分两路迎击。”吴王夫差下令,也是慌了,深更半夜的,本来应该固守大营,等待天亮。
吴越两军两侧开战,完全靠火把照明,根本看不清人。因此,虽然吴军人数多,可是有劲使不上。
这个时候,范蠡命令越军中军悄悄过河,之后派遣五千敢死队袭击吴军中军。为什么说袭击?因为没有擂鼓,完全出其不意。
吴军中军受攻,一下子乱了阵脚,这等于被越国人分割包围了。
吴军一乱,越军中军擂响了战鼓,随后冲锋。
黑夜之中,吴军被冲得七零八落,也不知道来了多少越国人,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包围。
崩溃,吴军崩溃。
天亮的时候,满地的死尸,都是吴军士兵。
“撤军。”勾践下令。
这一仗,吴军主力大半被歼,不过按照范蠡的说法,这时候越国还不具备灭掉吴国的力量。所以,越军撤军。
——最后的忽悠
吴王夫差二十年(前476年),越军入侵楚国。不过,这只是范蠡的计策,用来麻痹吴国人。等楚军救兵一到,越军主动撤退。
这一年,从时间上算,已经不是春秋,而是战国的第一年。不过,要把吴越之间的恩怨讲完,需要占用战国几年时间。
第二年,吴国再受天灾,的百姓竟然到了吃野菜和到海边捡牡蛎等充饥的地步。别以为那是海鲜,古时候没人爱吃那个。
“可矣。”范蠡知道已经到了和吴国人清算一切的时间了。
秋收结束,越军全军出动,讨伐吴国。这一次,吴军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五战连败。到十一月,越军包围了阖闾城。
越军并没有攻城,按照范蠡的策略,就是两个字:围城。
越军没有攻城,吴军来约战了。
“回去,我们不打。”范蠡拒绝。
一天之内,吴国使者来了五次,要求决战。范蠡毫不动摇,拒绝了五次。
“范先生,打吧,难道还怕他们?”勾践有点沉不住气了,他想决战了。
“大王,出兵之前咱们不是商量好了吗?只围不打。怎么到了战场上就变卦呢?得到了时机就不能怠慢,时机一失就不会再来。上天赐予而不接受,灾难反而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进退变化之中如果拿不准主意,一定会后悔的。”范蠡还是很坚决,《国语》原话是这样的: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时不再来,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天予不取,反受其害。这句名言,同样来自这里。
“好吧。”勾践同意范蠡的看法。
范蠡的策略是非常有道理的,从当时的情况看,吴军尽管连败,但是战斗力还在,此时背城一战,一定死拼,越军未必就能取得胜利。再则,吴国比越国大,越军拿下阖闾城,很难避免当年吴军在郢都所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