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第五部(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说春秋第五部(完)-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服力是有,但是并不是太强。
  秦哀公想了想,秦国跟楚国之间其实一向关系一般,再加上吴军这么凶悍,秦国出兵会不会惹火上身呢?
  “那这样,你呢,先去宾馆休息,让我们商量商量再答复你。”秦哀公说,明显在推托。
  “楚王流离失所,无处安居,我怎么能贪图安逸呢?”申包胥看出来秦哀公的意思,不肯走。
  不肯走又能怎么样呢?
  申包胥就在秦朝朝廷的门口开始哭泣,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于是,在秦朝朝廷外面,人们发现一个大汉,此人头发蓬乱,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时而哭泣,时而哀叹。
  整个,又是一个犀利哥。
  想一想伍子胥当年在吴国当犀利哥,再看看如今申包胥在秦国当犀利哥,真是一个比一个犀利啊。
  犀利哥在朝廷外面,整整哭了七天。
  
  秦哀公并没有去管犀利哥,尽管他知道犀利哥就在外面,并且宫里的宫女们也在谈论犀利哥。
  秦国驻楚国地下办事处的线报终于又来了。
  根据线报,吴国军队四处寻欢作乐,已经没有士气可言。同时,楚国残军正向随地集结,准备向吴军发起反击。而楚昭王的母亲秦国夫人被吴王阖闾奸淫之后,又先后转手给伍子胥和伯嚭,最终不堪受辱,自杀身亡。
  “吴国人,禽兽不如啊。”秦哀公大怒,自己的女儿受到这样的屈辱,这也是整个秦国的耻辱。
  秦哀公知道,现在出兵,已经是时候了。
  “来人,请外面那个楚国人进来。”秦哀公下令。
  犀利哥再一次见到了秦哀公。
  “楚国人,我送你一首诗。”秦哀公清了清嗓子,高声吟颂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首诗收于《诗经》,全诗如下。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描写的是秦国军队准备战斗的情形。
  秦哀公的诗朗诵完的时候,申包胥已经跪在了地上,紧接着磕了九个头。
  废话不用再说。
  秦哀公下令,秦军集结,子蒲、子虎两人率领五百乘战车,跟随申包胥救楚国。
  “哭秦庭”后来成为诸多剧种的经典剧目,与“文昭关”遥相呼应。


——越国的由来
  吴王阖闾在郢都的日子过得很爽,一转眼冬天过去春天到了,再一转眼,春天过去,夏天到了。
  秦楚之间,道路难行,秦军还在路上。
  秦国出兵的消息早已经传到吴王阖闾这里,他已经安排了夫概预作提防,虽然夫概很不愿意,还是带着满营的美女出了郢都。
  可是,西线战事还没有开始,东线却传来了战事的消息,吴国本土受到攻击。
  是谁这么大胆?是哪个国家比吴国还要凶悍?
  答案只有一个:越国。
  越国趁着吴国国内空虚,竟然出兵攻打吴国本土。
  
  我们来大致看看越国的情况。
  越国是夏朝的后裔,说起来,倒跟北狄同宗同源了。
  按《吴越春秋》,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今浙江绍兴的会稽山)接见四方诸侯,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夏朝少康的时候,担心大禹香火断绝,就封自己的庶子于越,称为“无余”,越国就这么来的。
  近年有说法会稽本来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时越国的封地也本在古雷泽地区;也就是如今地山东荷泽地区。再后来却逐次南下,在周朝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周朝初年迁到今江苏吴中,到吴王阖闾初年,被吴国挤压,迁到了今浙江绍兴,当时叫做会稽。
  不管怎么说,历经了夏商周,到了这个时候,越国的王叫做允常。
  历史有个规律:不管从前怎么亲,只要是邻居,最后都要变成仇人。
  秦晋之好,现在是仇人了;齐鲁之好,现在是仇人了;吴楚之间,那是从来就没有好过。
  吴越之间呢?原本,两个国家都是小国寡民,地大人少,八竿子打不到一块,风马牛不相及的那种。后来,两个国家都在扩张,尤其是吴国,于是终于有了接触。四年前,吴国曾经攻打过越国,越国知道不是对手,没敢还手,不过,梁子结下了。
  现在,吴军主力出征楚国,一去半年多,看那架势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越国人就动了趁机报仇的念头。
  “掏他们老窝。”越王允常下令,于是越军出动,偷袭吴国。
  好在,吴国有所防范,还没有吃大亏。不过毕竟国内空虚,有些吃紧,于是镇守国内的太子终累派人紧急前往郢都请求救援。
  
  ——吴军败逃
  这边刚刚收到国内的告急,另一边,秦军已经赶到,会合楚国北方边防军,向随地进发。
  夫概率领吴军北上迎敌,双方在沂(今河南信阳境内)相遇。于是,秦楚联军与吴军交手了。
  “我们不清楚吴军的打法,你们先上,我们策应。”秦军主帅子蒲对传说中的吴军有些忌惮,要让楚军垫底。
  放在过去,楚国人是不干的。可是事到如今,一来是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二来,楚军也是憋着一股火要跟吴军拼命,毕竟老婆孩子都惨遭吴军践踏。
  于是,楚军在前,秦军在后,这样一个奇怪的阵型迎战吴军。
  换了过去,这样一个阵型就是一个找死的阵型,因为吴军一冲,楚军必然崩溃,也就必然冲乱秦军阵型,随后吴军掩杀,秦军也是挨宰的命。
  可是,现在不是过去。过去,楚军士气低迷,吴军凶悍无比。现在,楚军士气高涨,吴军则被淘空了身子。
  此消彼长。
  红了眼的楚军与酒色过度的吴军交手了,这一次,被砍杀的不是楚军,而是吴军。秦军则锦上添花,乘胜追击。
  吴军大败。
  秦楚联军乘胜推进,直达随地,与楚昭王胜利会合。
  
  吴国有两个要报仇的人,就能让楚国几乎灭亡。
  而现在,楚国有成千上万要报仇的人,吴国又怎么能够抵挡?
  兵败如山倒。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孙武也无能为力了。
  此后,楚秦联军与吴军交手三次,吴军三次大败。
  吴国人有点麻烦了,怎么办?吴王阖闾拒绝撤军。
  可是,有一个人先撤了,这让吴王阖闾不得不撤军。谁敢先撤?夫概。
  夫概不怕吴王阖闾跟他秋后算账?不怕,因为他造反了。
  用夫概的话说:你占了楚王的后宫,我就占你的后宫。
  夫概眼看在吴军在楚国已经呆不下去,而吴王阖闾还要硬撑,干脆率领本部人马悄悄回到吴国,自立为王。夫概的意思,干脆楚国人把吴王阖闾给宰了,大家都省事。
  老窝出事,吴王阖闾就不得不撤军了。
  于是,吴军全面撤军。
  秦楚联军并没有追赶,而是找个空子把唐国给灭掉了,算是小出一口恶气。
  
  ——光复楚国
  上一年十一月,郢都沦陷;次年的九月,楚昭王终于又回到了郢都。
  一转眼十个月过去,楚昭王回到自己后宫,女人还是那帮女人,可是都已经被吴国人用过了,物是人非啊。
  “把那张大床拉出去烧掉。”楚昭王下令。
  随后,楚昭王开始奖赏有功之臣。
  一等功共有九个人,他们是斗辛、王孙由于、王孙圉、钟建、斗巢、申包胥、王孙贾、宋木、斗怀。
  其中,几位王孙和钟建、宋木都是全程跟随,贴身保护的人,申包胥从秦国请来救兵,斗辛、斗巢兄弟从郧地率领甲兵保护楚昭王,这些,都没有异议。可是,斗怀不仅曾经图谋杀害楚昭王,而且也没有随同楚昭王前往随地。
  “大王,斗怀也算有功之臣?”楚昭王的哥哥子西提出异议。
  “我们刚刚复国,要以德报怨啊,这样人们才会安心。奖赏斗辛,是因为他忠于国君;奖赏斗怀,是因为他没有忘记父亲的仇恨。倒是蓝尹亶这厮可恨,当初去随地过臼水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我上船,非要先把他老婆孩子渡过去再来渡我,要收拾他。”楚昭王算得挺清楚,有原谅的有不原谅的。
  “大王,既然以德报怨了,干脆蓝尹亶也就一块报了吧。当年囊瓦就是因为总是记着旧怨,因此大家都很讨厌他,何必要学他呢?”这回,轮到子西来扮大度。
  于是,楚昭王决定放蓝尹亶一马,让他官复原职。
  大家都在请功,可是申包胥却拒绝了赏赐。
  “国家已经安定,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很瞧不起贪得无厌的人,如果接受赏赐,岂不是也成了这样的人?”申包胥没有领赏,悄悄地溜了。
  申包胥,真的很犀利。
  所有人中,钟建的奖赏是最实惠的,他原本是个宫廷乐师,跟随楚昭王出奔,因为在过河的时候背了楚昭王的妹妹季芈,两人由此而一背定情,发生了一段战地爱情故事。回到郢都,季芈强烈要求嫁给钟建,于是,钟建就成了楚昭王的妹夫,官升乐尹。
  自古以来,背人也是门学问。当年晋景公的小内侍背了晋景公,结果被殉葬了;而钟建背了楚昭王的妹妹,于是攀龙附凤了。
  
  现在,楚国政局重新洗牌。
  子西担任令尹,他是楚昭王的庶兄大哥。子西这人忠诚而且有才能,郢都失守的时候,子西逃到了脾泄这个地方,于是假冒楚昭王,在当地收拢楚军,安抚人心。之后得知楚昭王在随,于是率领自己收拢的人马前去会合楚昭王。
  子期担任司马,他也是楚昭王的哥哥。当初逃亡在随地的时候,吴国军队要求随地人交出楚昭王,子期挺身而出,要求冒充楚昭王,把自己交出去。最终虽然没有这样执行,但是子期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在与吴军的几次交锋中,子期表现得极其出色。
  子西这个人是个实在人,当初楚平王薨的时候,楚昭王岁数还小,于是囊瓦建议子西继位,被子西严词拒绝。
  此时赶走了吴国人,楚国上下都有一点浮躁,认为吴国人不过如此。楚昭王回到郢都之后,也有些不思进取。这些,都让子西感到忧虑。
  第二年,楚军与吴军发生两次战斗,结果楚军两次大败。楚国人这才知道,楚军的军力依然不是吴军的对手。而两次战败让子西非常高兴,因为这令楚国人重新清醒。
  于是,在子西的主持下,楚国迁都到(若+宝耳,今湖北宜城),并着手采取了一系列民生措施,这才安定了楚国。
  需要一提的时候,吴军攻破郢都之后,将楚国典章制度大部分运回了吴国,剩下的则全部毁掉。因此,楚昭王复国之后,竟然没有典章可以使用。直到迁都之后,大夫蒙谷才重新制作了一套典章献给楚昭王,这样,楚国才重新有法可依。
  顺便说说蒙姓的起源。颛顼后代在商朝被封到蒙双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还有一支蒙姓起源于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后世的蒙姓多出于东蒙主,因此蒙姓主要来自姬姓。

“我们为什么不向吴国求救呢?楚国最怕他们。”有人提出。
  “好。”蔡昭公又看到了希望。
  当晚,蔡昭公派出太子公子乾前往吴国求救。
  
  ——孙武妙计
  公子乾走的第二天,吴国人来了,谁?伍子胥。
  “哎呀妈呀,我儿子是飞过去的?怎么才走一天就把吴国人请来了?”蔡昭公又惊又喜,弄不明白。
  公子乾当然不会飞,因为吴国人根本不是他请来的,吴国人是自己找上门来的。
  当楚国讨伐蔡国的消息传到吴国之后,吴国人就召开了五人会议。哪五个人?吴王阖闾、阖闾的弟弟夫概、伍子胥、伯嚭、孙武。
  “看来,孙武的策略是对的,我们没有骚扰楚国,楚国的内部就出了问题。如今,楚国的属国都无法忍受而要公开背叛楚国,说明楚国已经国力衰弱了。现在,楚军包围了蔡国,我们是不是可以行动了?”吴王阖闾提出问题。
  “可以。”有人回答,谁?全部。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大王,我建议我们立即联络蔡国和唐国,联军讨伐楚国。这两个国家虽然没有战斗力,但是他们加入讨伐楚国的行列,对于楚国人的心理是沉重打击。”孙武提出建议,按照《孙子兵法》的原则。
  于是,伍子胥就这样来到了蔡国。
  “楚国人是强盗,晋国人是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