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的内容进行推广。
不管怎样,从吴王寿梦开始,吴国重新回到了祖国的大家庭,文化上开始与周朝接轨。
除了派出留学人员之外,吴王寿梦修建了都亭,用来接待各国前来吴国的人才。如今,苏州有都亭桥。
在吴王寿梦访问鲁国之后的第二年,北方来客人了。说起来,这是北方第一次来客。谁来了?巫臣。
巫臣干什么来了?
原来,巫臣拐带夏姬逃往晋国之后(事见第三部第115章),子重子反非常恼火,于是把巫臣整个家族都给灭了,并且瓜分了财产。
巫臣万万没有想到,为了这个老婆竟然付出整个家族为代价。
“老婆啊,为了你,我整个家族都完蛋了。”巫臣对夏姬说,他哭了。
“老公啊,别伤心,想想那些为了女人把国家都输掉的人吧,你这算不了什么,想开点吧。花这么大代价得到我,以后更要好好爱我哦。”夏姬安慰他说,顺便提升自己的地位。
巫臣想想也是,总的说来,还是很值的。不过,他咽不下这口气,他要找子重子反报仇。于是,巫臣写了一封信让人带给子重子反,信是这么写的:“尔以馋慝(音特,邪恶之意)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通疲)于奔命以死。”
什么意思?你们邪恶贪婪,滥杀无辜,我一定要让你们疲于奔命而死。
疲(罢)于奔命,这个成语源于这里。
巫臣是什么人?有理想有志气有办法有能力的人。
在听说吴王寿梦访问鲁国的事情之后,巫臣就去找晋景公了,请求出使吴国,联络吴国夹击楚国。晋景公当即同意,于是派巫臣为晋国特使,出使吴国。
巫臣带了三十乘战车,带上儿子巫狐庸上路了。为了防备路上被楚国人截击,巫臣没有取道宋国,而是向东取道齐国和莒国,沿海岸南下。
巫臣的来到,给了吴王寿梦意外之喜,他万万没有想到中原老大会主动派人出使吴国。
吴王寿梦给了巫臣隆重的欢迎,巫臣是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物,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他的特长。三言两语之后,就摸清了吴王的底牌。
“土老鳖,容易忽悠。”巫臣为吴王寿梦做了定位,他知道吴王寿梦很急于与中原诸侯交往,很渴望获得承认。
巫臣首先代表晋景公问候了吴王寿梦,然后说了一堆两国历史上血浓于水的兄弟情怀,说到听说吴王最近访问了鲁国,非常关注吴国的发展,希望能够尽一点绵薄之力为大哥国家的繁荣强盛做出贡献。
随后,双方就国际事务进行了交流,说着说着,说到了楚国。
“狗日的楚国太傲慢了,蛮夷。”吴王寿梦提起楚国就是一肚子火,嘴上也就不干不净起来。
“大王,您说得太对了,楚国就是蛮夷。不瞒您说,根据我们最近的情报,楚国正准备吞并吴国呢。而我家主公这次派我来,就是为了提醒您要提高警惕。”巫臣先把自己的祖国骂了一通,然后把话引到了正题上。
“不怕,吴楚之间山水相隔,怕他们个球。”吴王寿梦没当回事。
“话不是这么说,楚国灭了这么多国家,哪个不是山水相隔的?何况,吴国腹地都是平原,万一被楚国突破了屏障,岂不是无险可守?”
“那,那我们也不怕,顶多跟他们拚了。”
“大王,别这样,有我们晋国在,怎么能坐视大哥国家的危险于不顾呢?这不,我带来了三十乘战车,我家主公说了,只要您一声令下,我们愿意帮助你们建立军队,教授战法。您也知道,晋国的战术打法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只要我们帮助你们建立起军队来,加上大王您的英明领导和吴国人民的尚武精神,还怕楚国人什么?”巫臣提出了建议,顺便拍了一通马屁。
吴王寿梦被感动了,血浓于水啊,尽管血的浓度已经稀释到跟水差不多了,可是还是浓于水啊。
“晋国兄弟的恩情,我们没齿不忘啊。”吴王寿梦表示,他没有想到的是,晋国人来帮他并不是因为他也姓姬,而是想利用他对付楚国人。
不管怎样,现在巫臣成了吴国的总军事顾问。
——野蛮人的行动
吴国人此前打仗是不用马也不用车的,自然也就没有战车,甚至连盔甲也没有。打仗的时候就是大家手持刀叉棍棒,一边吼一边冲杀,直到消灭对手或者被对手消灭。
不过,吴国人对死看得不重,打仗十分勇猛。
巫臣把吴国的贵族们集中起来,进行军事训练,教给他们怎么驾车,怎么在车上射箭,怎么在车上格斗。此外,还教给他们怎么布阵,怎么进攻和怎么防守。巫臣还带来了战鼓和战旗,告诉吴国人怎么统一指挥。
巫臣还给大家讲晋楚大战,讲一鼓作气。
吴国人这下算是开了眼,这不就是传说的先进文化吗?
对于车战的应用,其实巫臣比纯粹的晋国人更有心得,因为南方山多,巫臣具有各种地形下战车使用的经验。
在巫臣的悉心指教下,吴国人迅速学会了车战,学会了排兵布阵。
巫臣知道,这帮不要命的蛮子一旦掌握了先进的战法,其战斗力将是令人恐怖的。
“蛮子不可怕,就怕蛮子有文化。”巫臣暗自感慨。
三个月时间过去,巫臣决定回到晋国复命了。
临行前,巫臣留下了十五乘战车以及战车上的乘员给吴国,作为晋国军事顾问。此外,他把儿子巫狐庸也留给了吴王寿梦。
“大王,为了表达吴晋两国之间的兄弟之情,我把儿子留下来为大王效力。”巫臣说。
“好,好,你放心,你儿子就是我儿子,我会好好待他。”吴王寿梦再一次感动了。
巫臣走了,因为夏姬还盼着他回去。时间长了,要是夏姬再跟别人跑了,那不是亏大了?巫狐庸留下来了,他成为吴国的外交官,专门负责与北方诸侯之间的联络。
巫臣走后,按照巫臣临行前的建议,吴王寿梦出兵攻打楚国的附庸国巢国(在安徽境内巢湖一带)。一来演练先进打法,二来配合中原诸侯的抗楚战争。巢国一开始并没有把蛮夷小国吴国放在眼里,看着吴国人驾车的技术都很二五眼,以为这就是一支乌合之众。谁知道一旦交锋,吴国士兵都是不要命的打法,巢国哪里见过这样的,纷纷惨败,立即向楚国求救。
于是,子重子反急忙率军来救巢国,等他们到了,吴国人已经撤了。屁股一歪,攻打楚国的另一个附庸国徐国(今徐州境内)去了,没办法,子重子产领兵驰援徐国去了。
等到楚军到了徐国,吴国人又转而攻击楚国的州来(今安徽凤台)了。于是子重和子反又去救州来,可是吴国人又撤了。
一年当中,吴国人七次入侵徐国巢国以及州来,子重子反也奔波了七次,真的是疲于奔命了。
现在,楚国人真的麻烦了。北面有强大而狡猾的晋国人,东面有蛮横而不要命的吴国人。最糟糕的是,吴国人现在和晋国人勾结在了一起。
关于州来,顺便说说。
州来原本是个小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后来被吴国占领,后来又被楚国夺回,后来又被吴国夺去。后来吴王夫差把蔡国迁到州来,因此州来改名为下蔡。再后来,吴国灭亡之后,州来又成了楚国的地盘。再后来,在秦的打击下,楚国东迁,这里又成了秦楚必争之地。早晨,秦兵打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秦国的良民,把秦国的门牌翻过来,晚上楚军攻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楚国的顺民,把楚国的门牌翻过来,以此保护了自己的生命财产。这也是“朝秦暮楚”这个成语的来源之一。
第一六三章 吴国人的风格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是毛泽东的战术思想,但是,这不是他的发明,谁的发明?吴国人。
吴国人尽管不够文明,但是他们很聪明。他们知道自己的实力不是楚国人的对手,但是,他们知道该怎样对付楚国人。
再回想国共内战时期毛泽东的战术思想“各个击破,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来自于先轸,我们现在可以知道,毛泽东的战术思想都来源于春秋。
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古人爱读春秋。
——战败楚国
吴国人与鲁国人的交往比较频繁,一来吴王寿梦对鲁国的印象非常好,二来两国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三来,鲁国不是强国,吴国在与他们交往中心理上不会有负担。
吴王寿梦十六年(前570年),也就是晋悼公三年,这个时候晋国又开始强大起来,在中原与楚国争夺霸主。楚国令尹子重决定要对吴国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以便让吴国停止侵扰,从而楚国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晋国人。
春天,楚国人出兵了,子重亲自挂帅,专门挑选了善于山地作战的精兵。此前,吴楚双方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手,而这一次,子重是下了决心要给吴国人一点颜色看看。
楚国大军进入吴国境内,第一目标为鸠兹(今安徽芜湖市东南)。楚国人的实力没得说,一举拿下鸠兹。随后,楚军进逼衡山(今安徽当涂县横山)。
吴军主力并没有出现,只有小股部队在楚军侧翼骚扰。吴军都是轻装,再加上周围地势不是山地就是湖泊,吴国人来去如风。这么说罢,就是抗楚游击队。而楚国人行动迟滞,感到非常费力。
“令尹,此地地形复杂,我们大军行动不便,再加上雨季就要到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如让我率领小股精兵突入吴国腹地,扫平道路。”子重手下悍将邓廖提了这么个建议。
于是,子重给了邓廖一百乘战车、三千步卒,率先出发。子重率领大军就驻扎在衡山之外,等待消息。
三天之后,消息来了。不是一个消息,是一群消息,因为残兵败将逃回来一群。原来,楚军在山水之间盘旋前进,道路十分艰难,不是高低不平就是泥泞不堪,不说走路,就是推车都把大家搞得筋疲力尽。等到大家累得半死的时候,吴国人杀到了。本来吴国人就是以逸待劳,再加上其凶狠程度远远超过楚国人,这仗还怎么打?邓廖被活捉,楚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不到三十乘战车和三百名步兵逃回。
子重现在傻眼了,邓廖算得上自己手下第一战将了,又勇猛又有智谋,如今邓廖被俘,军心震动。而眼前非山即水,又开始下雨,自己车多人多也没有用。进攻没有把握,留守则缺乏意义。
“撤。”子重下令撤军了。
回到楚国,子重不敢说这次出兵损兵折将。
“我们一举拿下了吴国的鸠兹,打得蛮子们抱头鼠窜,心惊胆战,再也不敢来犯了。”回到朝廷,子重这样自我表扬。
为了显示这一次的胜利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子重设庆功宴,宴请高级将领。
按照子重的计划,庆功宴将一连进行十天。可是实际上只进行了三天,因为第三天的时候东面传来消息:吴国人攻击楚国,夺取了驾。驾是哪里?今天安徽无为县境内。
子重虽然脸皮够厚,可是到这个时候也挂不住了。
“算了,庆功宴结束了,该回哪回哪吧。”子重撤销了庆功宴。
第二天开始,整个楚国都在流传子重的故事:大将被捉,重要城市被占,还要开庆功宴。
“你这人真子重。”楚国人骂人不要脸的时候,都这么说。
子重受不了了,终于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突发心肌梗塞而死。
——爽约晋国
吴国大胜楚国并且气死子重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世界,晋悼公非常高兴,于是决定当年在鸡泽(今河北邯郸)举行盟会,特邀吴王寿梦参加,并派荀会到淮河北岸迎候吴王。(事见第四部第138章)
晋国特使把邀请函送到了吴王寿梦手中,寿梦非常高兴,当即应允。晋国特使高高兴兴回去复命,那一边晋国人开始筹备会议。
送走了晋国特使,吴王寿梦盘算着这一次带谁去见世面,想来想去,觉得该把老大带去。要不怎么说吴国人没文化呢,按照中原的规矩,国君出国,国家留给太子监守,国君绝不与太子同时出动,怕的就是发生意外的时候被全窝端了。如今美国总统和副总统从来不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也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吴王寿梦不懂这些,准备带着太子诸樊前往鸡泽。
“爹爹,我觉得咱们还是小心点,我听说越文明越促掐(吴语:奸诈),这么大老远的,咱们又没有跟晋国打过交道,别稀里糊涂去了,被人家算计了。”诸樊提出一点反对意见来,他听说过不少晋国人的故事,感觉晋国人不太靠谱。
吴王寿梦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他把巫狐庸找来了。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