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现在城里的百姓都想投降,我早就向往中原文化,我愿意率领城里的百姓出城投降。”来人是来献城的,看上去还挺有把握,并且说一口流利的晋国普通话。
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
“太好了太好了,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城池,为什么不干呢?”魏舒十分高兴。
可是,魏舒忘了,中行吴可不是吃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的人。
“不,不行。叔向说过:追求善恶都不能过分,这样老百姓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如果我们有人当内奸做叛徒,我们会怎么看他?憎恨。所以,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那么,今天这个人的做法恰好是我们所憎恨的行为。如果我们奖赏这个人,那么就等于表彰我们做憎恶的行为;如果我们靠他拿下了鼓国却不奖赏他,那又不公平。所以,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攻城,而不是靠叛徒内奸的力量。我们不能为了得到一座城,就损失了自己的信仰。”中行吴说了一通话,跟他的所有话一样,听起来好像都有道理。
“那,那怎么办?”魏舒觉得中行吴的脑子有问题,白送的东西都不要。
可是,还有魏舒想不到的事情呢。
“怎么办?把这个内奸抓起来,送到城里,让大家看看内奸的下场。”中行吴的命令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那个来献城的人也只能自认倒霉。
中行吴说到做到,派人抓了来人,送到城门。
“鼓国人听清了,这是你们的叛徒内奸,要来献城,可是我中行吴打仗不靠这个,所以给你们送回来了。现在开始,你们要全力守城,谁也不许投降。”中行吴在城下高喊,听得鼓国人也有点二五二五,心说这位的脑袋被门夹过吧。
不管怎样,鼓国人杀了那个内奸。原本大家都想投降,现在看来投降无门,干脆大家全力防守吧。
晋军包围了昔阳城三个月,这三个月并没有攻城。
三个月之后,昔阳城里的人受不了了,整天像被关在笼子里,而且眼看粮食就吃完了。怎么办?城里人公推一个名叫贼大胆的人出来请求投降。由于这个任务的危险性极大,临行前,大家凑了一顿酒给他。
“元帅,求求您,就让我们投降吧,我们实在是没吃的了,地主家都没余粮了。”贼大胆坚决请求投降。
“什么?”中行吴盯着他的脸看了一阵子,看得他心里发毛,到最后,中行吴说了:“看你的气色,说明你们城里还有粮食。所以,不许投降,继续回去守城。”
贼大胆一听,这个后悔,早知道,就不喝这顿酒了。
没办法,贼大胆回到城里,告诉大家守着吧,外面的晋国神经病还不准投降呢。
贼大胆走了,魏舒这边有意见了。
“元帅,咱们出来可是毛四个月了,每天不说别的,军费都是一大把啊,分明能够拿下的城池,您一再推托,这对于国家没什么好处吧?”魏舒实在是看不过眼,质疑中行吴。
“哎,话不能这么说。拿下鼓国容易,可是拿下一个小国,却为百姓树立一个坏榜样,这样的事情不能干。既能拿下鼓国,又能为百姓树立好榜样,让百姓懂得全力效忠国君,这不是很好吗?”中行吴又是一通大道理出来,说得魏舒无法辨驳。
“唉。”魏舒叹了一口气,转身走了,走出大帐,嘴里骂道:“神经病,生小孩没屁眼的东西。当小偷的也是他,扮君子的也是他。”
转眼又过了十天,鼓国人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又派了贼大胆出来请求投降。
这一次,贼大胆坐坐实实饿了自己两天,饿得一脸菜色,走路都要扶着墙,这就么晃晃悠悠,三步一倒着来到了晋军大营。
“元、元帅,求求您,让我们投降吧,再、再、再不投降,我们就都饿死了。”贼大胆说得有气无力。
这一回,中行吴并没有盯着他的脸看,因为这满脸菜色不用盯也能看出来。
“我问你,鼓国人民服了吗?”中行吴问。
“服,服了,服得很。”
“你们能抵挡我们的仁义之旅吗?”
“你们大仁大义,我们完全无法抵挡啊。”
“你们效忠自己的国君了吗?”
“我们效忠了,可是贵国的力量实在强大,元帅的人格魅力无法抗拒啊。”
“嗯,好吧,我不能接受你们的投降。”中行吴说,话音刚落,贼大胆当时差点晕过去,所幸的是随后他听到了好消息:“你们回去防守吧,我们明天攻城。”
贼大胆听到这个消息,立马跪地磕头:“多谢元帅,多谢元帅,我们就去准备。”
贼大胆告辞了中行吴,回到昔阳城中告诉乡亲们:“我们有救了,晋军要攻城了。”
鼓国人民欢呼。
当天晚上,鼓国人民开始清扫大街,准备欢迎晋军进城。
第二天,晋国军队浩浩荡荡,大举攻城。攻什么城啊?城头无人,城门大开,饥民们列队欢迎。
晋军兵不血刃,占领鼓国,随后将鼓国国君再次带回了晋国。
这次,中行吴再次放了鼓国国君。
“神经病啊。”现在,全晋国人民都在这么说了,想想也是,出兵四个月,就抓回来这么个人,可是又给放了,这不是瞎耽误工夫吗?
可是,鼓国最终还是灭亡在了中行吴的手中。
七年之后,鼓国再次背叛晋国,中行吴则再次率领晋军讨伐。这一次,中行吴也不管什么榜样不榜样了,重拾偷袭旧业,让晋国士兵化装成粮贩子,混进昔阳城,一举抓获鼓国国君,然后将鼓国灭掉了。
中行吴,春秋第一偷袭战专家。
第一七五章疯狂的报复
春秋两大霸主,晋楚。
晋国国君安于享乐,内阁成员们则忙于tan污fu败索hui受hui。对中原诸侯,是欺软怕硬;对周边戎狄小国,则是以偷袭的方式进行欺压。
晋国,已经完全没有霸主的样子了。
楚国呢?楚国趁机雄起吗?
嘿嘿,楚国更糟糕。
——叶公好龙
楚平王这人性格温和,对待大臣和百姓们也都不错。不过,人的性格永远是两面性的,温和换一种说法就是软弱。
楚平王这人性格软弱。
登基之初,楚平王宣布停止对外用兵五年,五年之间,果然没有对外用兵。那么,五年之后呢?
楚平王六年(前523年),楚平王将阴地的百姓南迁到下阴(今湖北光化县),随后在郏(今河南郏县)修建大城,以防备晋国和郑国。
对此,鲁国的叔孙(女旁+若,音若)说得一针见血:“楚不在诸侯矣,其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左传》)”意思就是:楚国人无心争霸了,他们不过想维持现状,平安度日了。
同年,楚平王下令在州来筑城,以防备吴国。州来此前被吴国所灭,因为不容易防守,吴国将州来人全部迁到了吴国境内,州来就成了一片废墟。如今,楚国人卷土重来,在州来建城。
对此,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也是说得一针见血:“楚人必败。昔吴灭州来,子旗请伐之,王曰:‘吾未抚吾民。’今亦如之,而城州来以挑吴,能无败乎?吾闻抚民者,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民乐其性,而无寇仇。今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罢死转,忘寝与食,非抚之也。(《左传》)”
沈尹戌的这段话,是说尽管楚平王五年没有用兵,但是都在搞拉动内需了,无限制地大兴土木,老百姓根本没有得到休养生机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州来建城,原本是想防备吴国人的进攻,而是事实上却是在挑衅吴国人,招来吴国人的进攻。
楚平王在两地建城,说明了一个问题:楚国已经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退守。
楚国,已经主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霸主了。
既然沈尹戌出场,那么顺便要说一说沈姓的由来。
说到沈姓的由来,就必须弄懂沈尹戌的来路。而沈尹戌还是叶姓的祖先,所以,自古以来沈叶一家。
问题是,沈尹戌的身世历来是个不解之谜。
按照不同记载,来看看沈尹戌的两种出身。
周武王时,封十弟姬季载在沈,又名聃,所以,季载又叫做聃季载。春秋后期,沈国被蔡国(一说郑国)所灭,季载的一些子孙改姓冉,季载就是冉姓的祖先。沈国公子逞逃奔楚国,以沈为姓,沈尹戌就是他的孙子,一开始隐居于零山,后来出为左司马。此一说是最流行的说法,沈姓出于姬姓。
另一种说法,楚庄王的儿子公子贞封于沈,后代姓沈,沈尹戌就是他的后代。此一说,沈尹戌为楚国王族。
两种说法,都有问题。或者说,都没有什么道理。
首先,据《左传》,沈尹戌出现的时候,沈国还没有被灭,而当时的沈国国君就叫姬逞,所以沈尹戌肯定不是公子逞的孙子。
其次,沈尹戌不一定就姓沈,沈是地名,尹是官职,戌才是他的名字,就像前面说的穿封戍也不一定姓穿一样。沈尹戌应当是从沈尹的位置上提拔到了左司马,而既然当时沈国还存在,他有可能是楚国派驻沈国的官员。
如果沈尹戌早出现一百年,那么他几乎肯定是楚国王族,可是现在出现就很难说了,因为楚国已经大量使用北方诸侯国的人才,而尹这个位置又非常适合外国人才。
说来说去,沈尹戌的出身还是说不清楚。
不过,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略大,因为当时沈国是楚国属国,沈国的执证被楚国任命为沈尹的可能性很大,而沈国执证应该是沈国公族。
综合来说,尊重沈姓自身的记载:聃季载之后。
后来,沈尹戌之子沈诸梁被封为叶公,后代姓叶,就是叶姓的得姓始祖。叶公特喜欢龙,全家上下都画满了龙,整天祈祷龙王大驾光临,于是感动了老龙。老龙那一天腾云驾雾而来,亲临叶公家中,结果呢?见到了真龙的叶公吓得屁滚尿流。这则故事,就是成语“叶公好龙”的出处。当然,此为寓言。
——朝吴
楚平王为太子建配了两个老师,伍奢为“师”,就是老师;费无极为“少师”,也就是助理老师。
费无极当初跟随楚平王去了蔡国,可以算得上是楚平王的心腹。而伍奢的父亲伍举是楚灵王的重臣,所以伍奢一直在楚国,与楚平王的关系一般。那么,为什么伍奢当了老师而费无极只当了助理老师呢?这事情,跟朝吴有关系。
朝吴的爷爷子朝和伍奢的爷爷伍参是朋友,后来朝吴的父亲声子跟伍奢的父亲伍举又是好朋友,声子还凭借“楚才晋用”那一段帮助伍举回到楚国(见第四部地155章),两家的关系就更进一步了。所以,到了朝吴和伍奢这一辈的关系也非常铁,两家算是三世的世交,关系非同一般。
楚平王登基,朝吴的功劳非常大,再加上对朝吴的为人非常欣赏,所以楚平王对他非常信任,于是找他来商量太子建的老师人选问题。
“你觉得费无极怎样?他很有学问啊。”楚平王的第一人选是费无极,说起来,费无极确实很有学问。
“大王,我觉得费无极这人不牢靠,如果大王要我推荐,伍奢更合适。他学问好,人品也好,父亲和爷爷都辅佐过楚王,知道怎样引导太子。”朝吴推荐了伍奢,于公于私,都问心无愧。
“可是,我已经答应了费无极了。”楚平王没有想到朝吴会推荐伍奢,他也知道伍奢的才能,可是因为伍奢的父亲伍举受宠于楚灵王,因此根本就没有想到过他。
“那,大王自己决定吧。”朝吴很小心,没有继续发表意见。
楚平王考虑再三,最终任命伍奢为太子建的老师。不过,楚平王感觉有些对不住费无极,倒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此前答应了费无极,而是费无极这些年来跟随自己,鞍前马后没有少出力,而太子建这些年来实际上都是在跟费无极学习,这时候自己登基了,反而不让费无极做老师,确实对费无极有点不公。为了安慰费无极,楚平王给了他一个少师的名义。
在这件事情上,费无极嘴上没说,心里很不爽,非常不爽,换了谁,谁都会不爽。
费无极把这笔账记到了朝吴的身上,他暗下决心:你让我吃苍蝇,老子也不让你好过。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着。
被费无极这样的人惦着,绝对是一种灾难。
——费无极
按照楚平王最初的意思,是要留下朝吴在楚国担任令尹,不过朝吴宁愿回到蔡国家乡,于是楚平王派朝吴回了蔡国,算是代表楚平王监督蔡国。因此,尽管朝吴是蔡国公族,却是代表楚王,在蔡国的官僚体系中没有位置。
如果朝吴留在了楚国,费无极是没有机会的,问题在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