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国政治舞台上一度叱咤风云的人物。那就是家喻户晓的宋氏三姐妹和宋子文。
从来的英雄豪杰,不能无所寄寓。
世俗作家认为,在人类史上,神曾是人敬畏的父亲,人类讨好神灵是为了宽待和照顾。
但在理性作家眼里,活着就为了信神。
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一书中写道:
在教会与世界历史中,我们看见神在许多事上似乎曾经失败,神的所有目的似乎错了方向。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点,默察神在人间所有作为的时候,就会发现神从来没有失败过,神始终是胜利者。
每一个人必须经过患难的隧道,然后才能走上胜利的大道。
宋耀如历尽坎坷,但终于成为上海滩的大亨,并以此图破壁,与孙中山谋造新的国家,他的愿望实现了。他正像“神”一样,不仅打造了书商的王国,而且打造宋家王朝,他的地位、他的身价如日中天。
照此看来,宋耀如推崇《圣经》,是文化的一笔财富。
宋耀如是中国第一出版《圣经》的发行商,他将“定于一尊”的书推出去,也等于把自己“定于一尊”的地位。
1918年4月,宋嘉树病危,消息传来,宋庆龄心急如焚,匆匆赶回上海,随侍于病榻旁。
宋嘉树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后来因为孙中山和他的女儿宋庆龄结合而与孙中山断绝关系,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女儿的行动动摇自己的信仰,他仍然在为民国共和的未来尽心尽力,但是此时他胃癌已到晚期,无法可医了,于5月3日溘然长逝。
宋嘉树,是以基督的名誉与宽容,集传教、经商、从政于一身的三栖人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熊希龄:从统一党理事到平民教育家(1)
这是一位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物,但历史让他和维新人物梁启超联手失败了。于是,他选择了教育。
立宪党人的转换
熊希龄,字秉三,原籍江西丰城,因先辈屡官湖南湘西州、县,遂入籍凤凰直隶厅(即今凤凰县)。
熊父兆祥是一员武将,人称熊凤凰。熊母吴氏,苗人,系苗王吴友文长女,那时汉苗联姻,是一件奇事,曾传为佳话。熊希龄居长,据说不足7个月生下,父母担心难以成活,可满月后竟成了一个肥胖婴儿。他自幼禀赋聪颖,7岁读完四书五经,且能熟背,故有神童之誉,深得父母器重。
1888年,江苏宝山朱其懿任沅州知府,设沅水校经堂,熊兆祥与朱有同寅之谊,送其子到朱府从师。3年后,朱其懿将希龄送到长沙校经堂深造。临别时在拱北楼作诗赠别,末句云:“熊生俊美年尤少,乍入繁华慎立身。”熊希龄铭记恩师的教诲和殷切期望,入校后用功益勤,见闻益广,学业超人,是年秋应试,以优异成绩考上举人。湖南学政张亨嘉对他特别赏识,称他“年甫及冠,拔起边陬,谈兵如何去非,说地如顾景范,他日当有用之才,不仅以文学显也”。朱其懿大喜,谓他:“五七人中最少年,名高先达冠三边。”誉满三湘四水。
少年熊希龄,不负父母和恩师之望,入京会试连捷,以第65名中中式贡士,按清代典制,会试放榜后1月,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确定一、二、三名,区分一、二、三甲等,殿试对策,理应按文采和内容论评高下,实则积习相沿,专重书法。时张亨嘉在京,见希龄书法尚难合殿试,恐致耽误,嘱他暂不殿试,先练书法再试,希龄于是在京郊一古庙中专心致志苦练书法。
在此期间,熊希龄与廖氏完婚,直到1894年才应补殿试,中了进士,名列二甲63名。朝考后,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熊希龄由秀才而举人,而进士,少年科第,春风得意,成为湘西凤凰这个偏僻山区的第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可惜,他的元配夫人在婚后第二年突然病逝。业师朱其懿惜才如命,遂将同父异母幼妹朱其慧许他为继室。朱其慧乃是才貌双全、品学兼优的少女,熊希龄自然高兴不已,与朱其懿昔日师生之情变成了娘舅之亲。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难深渊。战后,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提出变法主张,顺乎民意,一时维新思潮大盛。熊希龄正在湖广营务处帮办军务,受忧国忧民的新思潮启迪,跃跃欲试,即由鄂返湘。恰值湖南巡抚陈宝箴颇为开明,署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赞助变法,湘中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积极在长沙开展活动。怀抱经天纬地之志的熊希龄脱颖而出,跨入维新运动行列。他从多方筹资设立学堂,创办报刊,组织传播新学,倡说变法社团,旋由陈宝箴委任时务学堂总理,主持校务。熊希龄并聘请梁启超来校充任中文教习。同时还组建“南学会”,请来经学大师皮鹿门主讲,他本人曾为其摇铃。
熊希龄创办的《湘报》率先发挥作用,以开通民智,唤起国魂为宗旨,唐才常为主编,熊希龄与谭嗣同、唐才常等8人为董事,继而设立“湖南不缠足会”、“延年会”等维新团体。此外,还办了几件大事,如整顿湖南通省书院,开办各地团练,制定保卫局章程,兴办湖南近代铁路、航运和其他各类新式工矿企业等。
然而,维新运动,始终遭到顽固派的攻击,他们以“熊、陈”二字作联讽刺曰:“四足不停,到底有何能干;一再偏听,晓得什么东西?”当年近五旬的皮鹿门上课时,顽固派又作联曰:“鹿皮讲学,熊掌摇铃。”可见斗争之尖锐。但熊希龄矢志不渝。1898年8月,朝廷电召熊希龄、江标入京陛见,熊希龄大喜。正当他要起程与在衡阳办事的父亲辞行时,因水土不服,突发痢疾,竟大病一场。9月,在病床上得知在京的谭嗣同等六君子罹难。他因灾得福,躲过一命,但落了个“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熊希龄只好回到芷江旧居息影韬晦。1905年重新被起用,随端方等5位大臣出洋考察。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熊希龄:从统一党理事到平民教育家(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倒台。熊希龄识时务,立即从主张立宪转变为拥护共和。1911年12月1日,熊希龄在上海会见黄兴、宋教仁等人,表###志。12月26日,他以湖南共和协会会长的名义领衔,率同副会长张元济等致电袁世凯:“现南北人民既主共和,公独为满室而战,为君而战,实有悖民意。时不可待,望公毅然速请明昭退位,勿误大局,则天下幸甚矣。”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被章太炎誉为“无公则无民国”的黄兴拟推统一党人物熊希龄为财政总长内阁总理,但因孙中山已推陈锦涛担任此职,未成,而袁世凯正需要这样的党人来出任总理。
组建“名流内阁”的流产
统一党由中华民国联合会与预备立宪公会合并组成,以章炳麟、熊希龄、张謇、程德全为理事,唐文治、汤化龙、汤寿潜、赵风昌等为参事,标榜其宗旨为“巩固全国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并提出“融和民族,齐一文化,整理海陆军备,提倡征兵制度”等项目为号召,拥护袁世凯,同当时实际控制临时国会的中国同盟会对抗。5月,与黎元洪控制的民社,潘鸿鼎等组织的“国民党”及国民协进会、国民公会等合并为共和党。
熊希龄就职第二任总理后,组建“名流内阁”,与梁启超等人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内务、财政、外交、军事、司法、实业、教育等详细规划的《大政方针宣言》。
1913年10月,国会在以熊希龄、梁启超、张謇的进步党的掌控下,在“便衣军警层层包围和胁迫下,选出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
对于“名流内阁”中的梁启超,是一位不可不在此细说一番的人物。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1873年2月生于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他出生的这一年,正是曾国藩死后一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第1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的33年、普法战争刚过3年、意大利建国的岁日。灭亡的坏血和新生的血细胞拧成一股稠血,同时挤入历史张开的心室。
梁启超4岁读书,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不仅被乡人扣上了“神童”的大帽子,还顺手牵走了一份完满的姻缘:乡试中举时,主考官刑部侍郎李端被少年梁启超的才学所征服,当即把妹妹李惠仙许配给了他。
然而,正当梁启超大摇大摆地晃荡在中国读书人奋斗的老路子上时,比梁启超大15岁的康有为正从香港游历归来,在西樵山上急急忙忙地搭建翻新社会的脚手架。
被世人疑为精神失常的“康疯子”,一开始便正儿八经地一屁股坐在了救世主的躺椅上,他把旧学根基扎进了他所学所见的西学知识,嫁接出“救世”的大忧大愤。梁启超站在康有为这棵结出畸形却有着比火还暴烈的果子的树前,毅然决然地放下举人的架子,跟着这个秀才在广州万木草堂学习救国之术。
就是这不新不旧不中不西、亦新亦旧亦中亦西的万木草堂,像一座精准的显微镜,梁启超被康有为推搡着,把清廷这座姿态依旧坚挺的宫殿上的裂缝看得愈发清楚。
康梁之间,亦师亦友,有分有合,康有为抱定宗旨以不变应万变,梁启超则以多变善变应不变,两人在上个世纪之交举起了维新变法的火把,大批仁人志士借着那一缕惨淡的光亮,不顾生死地挖凿,最终使这个从冰雪中走来的王朝在冰雪中坍塌。
政治于梁启超始终是一针兴奋剂。他的大欲望伴随着大才干。梁启超曾幻想组织第三党,与袁世凯和国民党抗衡,试图竞选总统。但梁启超自进入内阁之后,即等于与袁世凯的联合,而这么做,就比飞在飓风里的纸风筝还脆弱。当了司法总长的梁启超,希望通过宪法来约束袁大总统。然而,那个年代,没有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只分有枪阶级和无枪阶级。
康有为嘲笑他的弟子卓如的幼稚,也给袁世凯算了八字,“长着反骨的袁大头,迟早会背叛民国”。
然而,梁启超有他的一以贯之的态度。
梁启超曾把历史分为停顿时代与过渡时代。他说:“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而今则其停顿时代也。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其过渡时代也。”梁启超所说的停顿时代,是量变的积累时期,而过渡时代则是质变时期,即革命时期,他满怀激情地讴歌过渡时代,称之为“希望之涌泉”。梁启超说:“法国大革命,是近世欧洲第一大事。岂惟近世,盖古往今来,未尝有焉矣。”是“新旧两世界之关键”,“结数千年专制之局,开百年来自由之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熊希龄:从统一党理事到平民教育家(3)
梁启超十分重视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及世界的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是对内保障公民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对外维护国家自由和独立的“民族主义”的代表,此后“此一大主义,以万丈之气焰,磅礴激冲于全世界人人之脑中,顺之者兴,逆之者亡”。
梁启超认为,“法国大革命,祸机伏于前王专制时代”,路易十四推行“朕即国家”的专制统治,人民毫无自由和权力可言,直到路易十六登基时,想调和矛盾,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他优柔寡断,改革徒有其名,反使矛盾激化,终于导致攻占巴士底狱的壮烈一幕。
梁启超还高度评价了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法国大革命所起的唤醒民众的重要作用。卢梭阐明国家不是贵族帝王所专有,开启了民智;孟德斯鸠则指出了君主专制的暴戾。
法国大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揭示了变法乃历史潮流,为国家图强之良策。历史发展到这一步,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与其被迫变,不如主动变,与其流血变,不如和平变。梁启超以法国大革命为鉴,规劝清帝早日变法,而竭力奉劝革命派勿走法国革命之路,期待变革而反对暴力,这是梁启超的基本立场。
梁启超这一态度,深为熊希龄所理解,也为袁世凯所赏识。
1913年11月初的一天,熊希龄应邀准时到总统府议事。熊希龄进门刚坐下,袁世凯便借口接见外宾,请熊希龄退到内室稍候。当熊希龄来到内室时,举目一瞧,只见书案上放着一件《热河行宫盗宝案》卷宗,就顺手翻开细看,里边含沙射影将国宝失窃之事与熊希龄联系在一起。熊希龄不由得大吃一惊,倒抽一口冷气。他对这一飞来之祸感到不安,心剧烈地跳动起来,不由得一阵头昏目眩。正在这时,袁世凯进来,拿出解散国民党和取消议员的总统令让他发表看法。这一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