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驮唬骸敖笆恋叵障粒诜钔虺耍飧癫豢懊忠嘟⒙叶!保�
  见到七品芝麻官也敢滥发言论,御史干脆直接弹劾他诽谤朝政(御史劾桐客谤毁朝政)。
  李才、李桐客之言代表了中原籍人士的想法。这部分人客居扬州,思乡心切,想早一点打道回府。如果炀帝迁都江南(等于放弃江北),回归故土就将遥遥无期。
  所以,迁都之争实际上是中原派与江南派(包括炀帝)之间的矛盾。
  但中原派虽然强烈表达了回归的愿望,其观点却没说到点子上。李才建议炀帝速回长安。怎么回去?他并没有提出一个可操作的方案。长安被李渊占据,洛阳被李密控制,要回长安就先要解决这两个瘟神。怎么解决?李才说不出。李桐客说定都江东如何如何不好,但哪里更好,他也不知道。
  客观的讲,炀帝退保丹杨,依长江之险稳固江东的想法,虽比较窝囊,但具有可操作性,比较现实。
  所以庭议的结果,以江南派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乃命治丹杨宫,将徙都之)。
  其实,炀帝的问题在于心态,而不在都城的具体位置。首先,他自暴自弃,一会儿对中原忧心忡忡,一会儿又对自己的结局患得患失,毫无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其次,他穷奢极欲。如果他能把花掉的钱用在士兵、百姓身上,可能下面人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迁都之议(2)
以上两种心态,使得他忽略了对中原派的安抚、沟通工作。在中原派仍怀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现状下,就断然下令迁都,最终导致矛盾激化。
  而对炀帝决定最为不满的,当属堪称王牌军的骁果武士(大多来自关中)。
  南迁令颁布后,骁果认定回归希望渺茫,就纷纷合计着开小差,要自费返乡(时江都粮尽,从驾骁果多关中人,久客思乡里,见帝无西意,多谋叛归)。
  渐渐地,人越跑越多,并最终由两三人一组的个别行为演变为整编制的团队行动。郎将窦贤率所部兵马也开跑了(郎将窦贤遂帅所部西走)。炀帝虽派军追上其部,并以斩首严惩(帝遣骑追斩之),但逃跑之势却丝毫未减(而亡者犹不止)。
  被逃亡事件搞得焦头烂额的炀帝做出一个决定。他把左右备身府的一万骁果武士全部交由虎贲郎将司马德戡总领,驻扎东城(领左右备身骁果万人,营于城内)。
  要说清楚左右备身府的地位,得再谈谈隋军的军事编制。
  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十二卫外,隋中央还额外设置四府: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府。四府与十二卫平行,所不同的是,四府只负责皇上的安全工作,不负责统领鹰扬府军队。
  在安全工作的分工上,十二卫负责皇城外围,左右备身府主要负责皇城内部(御前带刀侍卫隶属于备身府),监门府则负责皇宫大门。
  两监门府的主要组织架构为:
  监门郎将(正四品),一人,监门府的最高长官。
  监门直阁(正五品),六人,监门郎将的下属。
  两备身府的主要组织架构为:
  备身郎将(正四品),一人,备身府的最高长官。
  直斋(正四品),二人,备身郎将的副官。
  统千牛左右(正六品),十六人,所部为千牛刀宿卫(御前带刀侍卫)。
  司射左右(正六品),十六人,所部为御弓箭(御前弓箭侍卫)。
  折冲郎将(正四品),三人,负责掌管骁果武士。
  果毅郎将(从四品),三人,折冲郎将的副官。
  从上文的组织架构可以看出,左右备身府是离皇上最近的机构。它所属的骁果武士原本应由六位折冲郎将分别统领(可以相互牵制)。而炀帝只让司马德戡一人负责,这就基本等于把自己的命脉交到了后者手中(骁果武士人数远远超过御前侍卫)。
  当然,炀帝这个选择也有他的考虑。
  第一、聚众逃跑的窦贤可能就是一个折冲郎将。此事之后,炀帝不敢让其他折冲郎将继续统兵。
  第二、司马德戡的职位仅为虎贲郎将,在朝中威望不高,不太担心他会造反(服不了众)。
  第二、司马德戡跟随杨广多年,是皇上最信任的人之一。
  从这里又可看出,炀帝还是没搞清楚主次矛盾所在。
  面对紧急局势,正确的策略应该是:一、马上与中原派代表人士沟通,向他们陈述自己要回归中原的愿望。退守江南只是权宜之计,将来还是要回去的。二、如果中原派人士仍然抵触,可暂缓迁都,等众怒平息后,再议此事。三、慰劳士卒。四、对中原派主要官僚以一定补偿,以平衡他们的心态。五、宽待逃跑士兵。只惩主谋,其余不办。
  总之,此时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军心问题,而不是都城归属地问题。
  炀帝自以为派了一个能干的、信的过的人就能解决问题。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问题恰恰出在貌似忠诚能干的司马德戡身上。
  

2、谋反(1)
司马德戡,扶风雍(今陕西扶风雍县)人,自幼丧父,以杀猪为生(德戡幼孤,以屠豕自给)。一个法号叫释粲的僧人因与其母和氏私通,所以教了司马德戡一些文化知识(有桑门释粲,通德戡母和氏,遂抚教之,因解书计)。
  文帝年间,司马德戡曾跟从杨素四处征战。凭着出众的口才和奸猾的大脑,他很容易就得到了杨素的信任。
  杨广即位后,司马德戡积极参与了历次高丽战争,因有军功,进位正议大夫,迁武贲郎将(从讨辽左,进位正议大夫,迁虎贲郎将)。由于他的特长(口才和狡猾)也对杨广的胃口,所以他在炀帝这边照样吃得开(炀帝甚昵之)。杨广能够把骁果全交给他指挥,自然是出于高度信任。
  不过,此人在看到骁果叛逃趋势已控无可控时,开始为自己考虑退路。他找到平日的铁哥们虎贲郎将元礼、监门直阁裴虔通商量:“皇上要南迁丹杨,肯定不会北归了。现在中原人士个个都想跑。我如果把实情报上去,只怕皇上会先在我脖子上来一刀。如果瞒着不说,等人都跑光了,我因为把事办砸,还是会挨一刀。上报是个死,不报也是个死,该咋整?”(共所善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互相扇惑曰:“今闻陛下欲筑宫丹杨,势不还矣。所部骁果莫不思归,人人耦语,并谋逃去。我欲言之,陛下性忌,恶闻兵走,即恐先事见诛。今知而不言,其后事发,又当族灭我矣。进退为戮,将如之何?”)
  裴虔通是杨广当晋王时的老牌亲信(炀帝为晋王,以亲信从),其官职监门直阁主要负责宫城大门的安全工作。他听司马德戡这么一说,点头道:“确实是这样,还真为你担心。”(虔通曰:“上实尔,诚为公忧之。”)
  司马德戡又说:“我听说关中沦陷(于李渊),李孝长因为率华阴县(今陕西华阴)投降,他两个在扬州的弟弟都被皇上抓了起来,准备斩首。现在大家的亲属都在关中,万一有人投靠李渊,岂不玩完了?”(德戡谓两人曰:“我闻关中陷没,李孝常以华阴叛,陛下收其二弟,将尽杀之。吾等家属在西,安得无此虑也!”)
  司马德戡此人的确不负口才出众、狡猾过人之称号。他先把大局和自身处境抛出,以吸引元礼、裴虔通二人的注意力。然后他亮出重量级的武器:别以为倒霉的只有我,二位大爷也有萧墙之忧。
  果然,裴虔通心慌了:“我的小辈们都长大了(指在中原的亲属),要真干出些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儿来,我肯定惨了。那你说,咋整?”(虔通曰:“我子弟已壮,诚不自保,正恐旦暮及诛,计无所出。”)
  “咋整?嘿嘿。到时如果大家都跑,我们就跟着跑。” 司马德戡的主意其实也无甚新意。(德戡曰:“骁果若亡,不若与之俱去。”)
  元礼、裴虔通二人都点头道:“为了活命,也只好这样。”(虔通等曰:“诚如公言,求生之计,无以易此。”)
  就这样,司马德戡将元礼、裴虔通拉下了水。
  一番计议后,三人就分头找朋友同行,也好路上有个照应,提高逃跑成功率。通过关系网,他们一口气拉了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符玺郎李覆、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勋士杨士览等人入伙。
  这一大帮子人凑在一起,日夜谋划,逃跑热情空前高涨。搞到后来,竟然还召开会议,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探讨逃跑方案,全无隐晦畏惧之意(日夜相结约,于广座明论叛计,无所畏避)。
  有宫女得到消息,向萧皇后禀报:“外面人人都想造反。”(有宫人白萧后曰:“外间人人欲反。”)
  萧皇后道:“报不报皇上,你自己看着办吧。”
  之所以讲这么句奇怪的话,大概有以下考虑:一、如果真是“人人欲反”,炀帝也无法解决。报不报结果都一样。二、从后宫向皇上报告外面情况,不是正常渠道。要报也应该由炀帝的情报机构操作。三、萧后不清楚宫女的消息真伪,不好确定该不该报。四、萧后清楚炀帝的喜好,报了可能会招致恶果。否则,她自己就报了,又何必让宫女去。五、萧后当时可能也不好说不报,就搞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谋反(2)
萧后此言,实在是意味深长。
  可惜该宫女没有领会清楚萧后意思,真向炀帝汇报了。结果皇上勃然大怒,认为她是在妖言惑众、扰乱军心,立即将其斩首(宫人言于帝,帝大怒,以为非所宜言,斩之)。
  后来又有宫女向萧后汇报同一情况。这次萧后为救人性命,再没敢说模糊话:“局势已经糟糕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报告也没用。只会让皇上空担心而已。”此后,再没人敢说一个“反”字(其后宫人复白后,后曰:“天下事一朝至此,无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忧耳!”自是无复言者)。
  炀帝的不作为,自然让下面人的动作越来越大。
  就在司马德戡热衷于策划逃跑之际,宇文智及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众人的初衷。
  宇文智及是大权臣宇文述的第二子,为纨绔子弟的代表人物。史载他生性“顽凶”,好打群架。跟他混在一起的,都是一帮狐朋狗友,什么斗鸡啊,鹰犬啦,啥好玩玩啥(智及幼顽凶,好与人群斗,所共游处,皆不逞之徒,相聚斗鸡,习放鹰狗)。
  按史书的记载,此人是吃喝嫖赌玩,一个也不能少(蒸淫丑秽,无所不为)。他老婆长孙氏实在看不下去,就把他的一干丑事都抖给了公公宇文述。宇文述虽为一代奸臣,但他能混到如此高位,大道理还是懂的。看宝贝儿子这么不成器,他嘴上虽不多说,心中却着实恼怒。搞到后来,他只要抓到智及一点小错,便会借题发挥,皮鞭相向(其妻长孙,妒而告述,述虽为隐,而大忿之,纤芥之愆,必加鞭箠),可见其恨有多切!
  而智及的弟弟士及因为娶了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身居驸马之位,也非常瞧不起这个泼皮二哥(弟士及恃尚主,又轻忽之)。
  与父亲、弟弟的态度相反,大哥化及却对智及爱护有加。有几次,智及闹的太过分,宇文述甚至都动了杀机,亏的化及苦苦相劝,才保的他一条小命。智及也因此与大哥关系亲密起来(唯化及每事营护,父再三欲杀,辄救免之,由是颇相亲昵)。
  当时,隋朝与外邦的贸易渠道都控制在政府手中,严禁私人介入,违者斩。但出于对暴利的追逐,智及竟劝化及冒着天大的风险,派人频繁往返于隋与突厥的边境,从事走私活动。结果事情败露,论罪当斩(遂劝化及遣人入蕃,私为交易。事发,当诛)。
  在确凿证据面前,宇文述虽为权倾天下之重臣,也无法为儿子彻底漂白。他索性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智及身上,只请皇上放过化及(述独证智及罪恶,而为化及请命)。反正老二这个泼皮早已看不顺眼,正好死了干净。
  但炀帝终究还是念及宇文述的面子,把两人都放了(帝因两释)。
  宇文述临死前,还专门向杨广打个招呼,说老二智及为人凶悖,将来必会破家(述将死,抗表言其凶勃,必且破家)。
  他话中有两个意思:第一,这个儿子实在不成器,请皇上重点关注,不要启用。第二,我已事先打了招呼,如果此儿真闹出什么事,请皇上宽恕我一家其他老小。
  此言与赵括母亲的话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长平之战前,赵王执意要用赵括。括母说此儿不行,如果大王一定要用他,就请先宽恕我一家老小)。
  所谓知子莫若父,宇文述此言可谓用心良苦。
  但后来杨广因为想念宇文述,还是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