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烽烟(上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bbs烽烟(上部)-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题,得大量抄书,而她手边没这些书,她这低档二手电脑又不支持网上搜索,并且,因为可能找不到跟科列克文字完全一样的文章,还得为讲解基础知道而费尽口舌,而病情在身的她哪能再承担这些繁杂工作?她想离坛常常都急得象浑身着了火,哪能再陷在这里?再说,许峰那“看了你所指正的地方,说明你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说法,证明许峰是音乐的门外汉——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低级错误,何须下什么功夫?版主是门外汉,无疑会给维持“谈和论”的秩序增加许多困难;更不可小视的是,科列克正处锋头之巅,吹捧者如云;一群人相互吹捧搞得满天浑沙愕然一片,她却只身一人,在这个一提不同意见就要地震海啸血雨腥风的论坛,谁来保证讨论秩序和公正?许峰能不能保证?别的版主能不能? 

  反正,她不出帖! 

  ——看官,银杏儿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如果讨论秩序不能保证,后果又将如何?紧接着发生的就证明了这一切…… 

  
  银杏儿向许锋回消息,说明不愿出帖的理由,之后等着许峰的回复。 

  这一次,她眼巴巴等了一个半小时,屏幕上也没弹出短消息,而且论坛值班栏里许锋的名字也消失得无踪无影。 

  世间什么事最磨人?——没有下文的等待。 

  漫长无果的等待中,银杏儿心中的微波掀起了大澜。打许锋一提出建议,她就感觉到压力,这压力来自版主提议的份量,也来自身的责任感:指出谬误,却怕麻烦不想公开,这算什么?许锋是不是认她是懦夫,干脆一走了之? 

  银杏儿感到惭愧。那惭愧象把锯子在割锯她的心;她的心被锯裂的口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痛,终至无法忍受;她咬咬牙,豁出去地想:

  “出帖!出就出!” 

  
  银杏儿再次明确思路:出帖只为指出克西卡的错误,提醒他自觉,也让大家弄清楚正确与谬误,但绝不提抄袭二字,免得引发不愿看见的可怕后果。 

  正值晚饭时间;银杏儿边敲键盘边琢磨,决定重点说《如歌的行板》的错误,不能说得太猛,点出问题实质,摘抄少量书上内容进行印证便可作罢。 

  匆匆写了几句,银杏儿把鼠标钉住“发出”,一发狠,手指按了下去点击。 

  殊不知她手还没从鼠标上松开,就已后悔。但那发出去的,已经收不回来了! 

  心烦意乱之中,银杏儿忽见当值版主的名字又换成许锋,火急发短消息,要求撤回发出的帖子。 

  许锋庚即回复说: 

  “我刚吃饭回来。没关系,既然发出,就索性探讨一下吧。” 

  “唉!”银杏儿一声叹息,只得硬着头皮,横下一条心。 

  
  其实,银杏儿点击发出之前四分钟——即她表明不愿出帖、等待许锋回消息的第一小时又二十五分钟,许锋已经客客气气地回复了她:“看你的意思吧。再次感谢你的意见。”可是她的二手劣质电脑和拨号上网戏弄了她,直到第二天才把这条消息展示出来。如能及时看到这条短消息,或许她不会出帖,或许不会招至那场灭顶之灾。 

  ——看官,就四分钟之差啊!天底下的事往往就是如此,阴差阳错,让你追悔莫及! 

  
  (未完)

四、初次交锋遭遇偷换论题
四、初次交锋遭遇偷换论题 

  
  眨眼功夫,银杏儿的主帖《略谈科列克的音乐帖子》就在论坛页面浮出。 

  银杏儿在首帖写: 

  “近来,科列克网友在论坛发了不少介绍音乐家及作品的帖子,虽然我只看了少部分,却也为他对高雅音乐的热爱而感动,但也有困惑,想说出来以求探讨—— 

  科列克于多处表示,他帖子中对交响乐作品所作的分析解释(评论),是他自已的分析结果。我很想知道他分析交响乐的过程,能说说吗? ” 

  科列克立即回复: 

  “我听了28年的古典音乐,28年中也学了很多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曲式学》,《和声学》,《对位法》,《配器法》。我对音乐的分析是反复听,一边听一边做笔记,随时把听的过程中的对音乐的感悟记下来。” 

  ——看官,难道凭自已说自已听了28年,就证明高水平?哄小孩子去吧! 

  
  银杏儿记忆犹深的是,*中古典音乐遭到禁绝,直到1978年国庆节10点正,中央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节目才破天荒播放几首小提琴独奏曲和舒曼钢琴小品,宣告古典音乐解禁。当时她尚无力站立,乍一听见收音机里飘出那熟悉而亲切无比的声音,她激动得跳起来,结果是跌倒在椅子角上,把额头撞出了血。而作为普通公务员,28年前科列克从哪儿去弄那些‘大毒草’?连作曲四大件都学了,却怎地弄出“此曲第一小节跟彼曲第六小节完全一样,此曲即彼曲”的惊天之谬?唉,这是哄谁呢! 

  银杏儿回帖: 

  “很好。你看了不少音乐书藉,想知道音乐书藉对你分析乐曲可否产生影响?你在对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进行分析时,是否也是反复听,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科列克回: 

  “当然,这是知识性的东西。” 

  ——看官明眼:既然看了那么多书,作为一个缺乏基顾知识的人,就应该以实例证明自已的高水平(呵呵扯淡!),这道理再简单不过吧? 

  
  银杏儿直接针对核心问题,说: 

  “其次,科列克在“柴科夫斯基”一帖中,说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主题,系采用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而另有网友提出:《如歌的行板》用作主题的是俄罗斯民歌《孤独的凡尼亚》。两个答案哪一个正确? 希望听听科列克网友的看法。” 

  科列克回: 

  “关于你所说《伏尔加船夫曲》和《孤寂的万尼亚》,哪一首是《如歌的行板》采作主题的,我在那个帖子里已经有说明了。” 

  银杏儿: 

  “哦,在你的帖子中我没看到,请再说一遍好吗——《如歌的行板》用作主题的是哪一首俄罗斯民歌?” 

  出现了短暂冷场。显然,科列克清楚自已的被动。 

  
  (二) 

  一刻钟后,网友“ADC”插话: 

  “虽然是两人对话,但对音乐的理解都超过常人。应向你们学习。” 

  这位爱好音乐的网友觉察到危险信号,想以转移话题进行缓和,但他的善意却使克西卡增添了勇气。 

  
  科列克果断抛出对策,以偷换论题手法,把银杏儿的具体问题拉向抽象和不着边际: 

  “对音乐形象的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两个人的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一个人在两次听同一部作品时,由于心情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任何音乐家都是如此看法。谢谢!” 

  ——《如歌的行板》主题采用哪一首民歌,相当于《梁祝》协奏曲用作基调的是越剧,还是京戏,竟能倒腾成“对音乐形象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呵呵,哪儿跟哪儿啊!难怪银杏儿一遇他这手法,脑袋里就“轰!”一声炸响…… 

  回过神来,银杏儿纠正说: 

  “我说的不是对音乐形象的感受问题,请暂且不谈这个,二者毫不相干。我说的是《如歌的行板》采用哪一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得相当于一加一等于二,跟‘音乐感受’不相干。” 

  往下,银杏儿好言相劝: 

  “科列克网友,其实你只消唱一唱著名的《如歌的行板》的主题,再唱唱著名的《伏尔加船夫曲》,就会明白,《如》用作主题的,不是《伏》,而是《孤寂的万尼亚》。这是绝对不能混淆的。” 

  接着又语重心长说: 

  “科列克网友,这些世界名曲的作品分析,所有的音乐书上都有,网上更是一搜一大片,任何人想看都十分方便,不懂音乐的看过文字也能理解些许。退一步说,即使音乐界人士重新写这方面的文章,都是署名“编”或者“编著”,而不是署“原创”;所以,你帖子里那些内容,怎么能说是你的原创呢?” 

  
  银杏儿依照自已的原则,不直言抄袭;她以为自已的意思说清楚了,任务已完成了,讨论可以结束了。 

  
  ——看官,这银杏儿想法何等简单,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她捅了马蜂窝,对方能让她结束吗?说句四川方言,这叫“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爪”,呵呵! 

  
  (未完)。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五、论题偷换众口难缠
(一) 

  看官明白,这辩论场所有种不成文规律:偷换论题一经开头,人多嘴杂你偷我换群起而哄没完没了,这水就铁定被搅浑,是与非就铁定被颠倒;要想把论题扭回正题,就比上青天还难;坚持真理之人,必将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落得恶名远扬无好下场。 

  ——同科列克一起大表“对高雅音乐的高雅感受”、不惜本钱你吹我捧的人,不顾银杏儿的纠正和说明,接过科列克偷换论题的接力棒,下死劲把水往浑里搅。 

  网友B1说: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受,自己的感受可以跟别人分享,但不能要求别人也跟自己一样的感受。一首《欢乐颂》,有人听出了光明欢乐,有人却听出了欢乐后面的悲伤。仅此而已。” 

  网友C2说: 

  “完全赞同B1的观点,确实不能要求别人也跟自己一样的感受。” 

  发言人逻辑思维之混乱,让银杏儿吃惊不小。她心想,既然说“有人听出欢乐有人却听出欢乐后面的悲伤,仅此而已”,那就拜托你们,别再附庸风雅追赶时髦、拿音乐作表现自我的工具了,我的天,音乐都被你们弄成“变色龙”了!

  她叹口气,再次解释: 

  “两位误会了,我说的是具体问题,不是说对音乐的感受,请不要再往那方面扯。而且,不必以负气的态度与我相对,我是搞专业的,跟我斗气对你们不公平。 我只是想把一些应该弄清楚的说清楚,这才真正有助于对音乐的认识,我认为我有这个责任。大家你好我好,达不到这个目的。” 

  银杏儿苦心解释话音未落,网友D3就视而不见继续搅和: 

  “同意B1和C2的观点,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心情下听同一首曲子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银杏儿颇感无奈,停会儿再说: 

  “好,请不要继续扭偏话题,我真不愿意把精力花在这儿! 

  下面说说科列克对《蓝色多瑙河》的分析的具体错误,担任引子主题演奏的不是“圆号和大提琴”,而是圆号。这在音乐中是原则问题。至于其它的(诸如表现了什么情景),自古以来书上就有,已经有不少人反反复复地写过了,用不着哪位音乐爱好者自已花多少时间去分析,且不说这种分析需要扎实的基础和高超的能力。” 

  银杏儿没把嘣到嘴边的“事实证明科列克不具备自已分析交响乐的能力”这句话说出来,她仍然不想让对方接受不了。 

  科列克又开口了: 

  “圆号是一开始就出现,大提琴是第45秒出现,这都还在引子的范围内,在语法修辞上这样说没有错误。” 

  ——噢,看官,原来如此!这以计算时间、以在哪段时间有哪些乐器出现来确定哪种乐器担任主题演奏,可真是种“原创”是种“发明”哦!依此逻辑,一首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当然可以说成小提琴钢琴二重奏喽,因为二者在同一时间出现啊!亏他说学过四大件!不过好在,谈话终于回到正题了。 

  银杏儿直指正题: 

  “是这样吗?那么《如歌的行板》的主题呢?是采用哪一首俄罗斯民歌?” 

  网友E4立即叉进来,替科列克争辩: 

  “说老实话,科兄的音乐帖子比较规范,象西洋音乐入门的指导教材。” 

  ——呵呵,连基础知识都一踏糊涂,倒吹捧成“指导教材”了,这网上论坛的人有多么难缠! 

  看看事情象要没完没了,银杏儿搬出最笨重办法——摘抄公认权威的书上内容和谱例,证明科列克的荒谬和帖子内容的出处: 

  “关于《蓝色多瑙河》,让我抄两段书(挑两段文字最少的抄)。 

  一、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L某某编,1987年3月第1版) 

  “……乐曲分成两大段。一开始由小提琴用碎弓奏出轻弱的震音,使人联想到薄雾缭绕,寂静安宁的多瑙河晨景。在这一背景下,圆号用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