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羡慕像李懋那样可以把感情举重若轻的女人。前一分钟才分手,后一分钟就可以谈工作。遇到意外之喜就开心的笑,仿佛那一瞬间的失落已经是几万光年以前的事情了。
一个月的实习后,我熟悉了咖啡馆的大致流程,正式步入策划文案岗位。正巧,她所在的报纸要做一个活动,把一帮30岁上下的精英女性组织起来自己动手DIY。她先和我们老板联系的,老板让我打电话给便条上那个叫李懋的女人。我想肯定是她。
“您好,请问是李懋李主任吗?”
“我是。”果然是她!我们顺利地联络上了,她把具体事务交代给她的同事。
在我细心的安排下,她和她的同事们成功地举办了这场活动,并且让前来的20多位衣着光鲜靓丽、神情矜持而大方的姐姐们从我们著名的台湾大厨那里学到了经典的台塑牛排的制作方法。她们学得认真玩得开心,活动末了,李懋认真地问我,妹妹,我一直没有问你的名字。 。 想看书来
(三) 姐姐,我的领路人(2)
“辛集思。辛勤的辛,集思广益的集思。”
“好名字,我叫你思思妹儿吧!谢谢你的精心安排,我们这次活动的成功主办多亏了你的辛勤劳动效果才会这么好!你的辛勤劳动会有回报的。”她意味深长地说。
第三天,报纸上就出现了在我们咖啡馆成功举办的这次活动,图文并茂,还把我们作为台资企业在大陆拓展营销的典范进行了巧妙的宣扬。
分管企业文化的公司副总在当周的周例会中不点名地表扬了我的工作,说我没花多少经费就获得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并特别提出“报社领导方特别表扬了我方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想那一定是那个李懋悄悄“赠送”给我的一份小礼物吧。
自那以后,类似的活动又举办了几场。银行VIP客户的中秋答谢会、服装品牌的秋冬装发布会、地产行业的同业恳谈会,都是我出面与外部的各个机构单位进行配合、协调,帮助他们解决场地布置、背景音乐、音响效果、主持人、表演节目等方面的问题。
很快公司就觉得我不可或缺,并且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联动外部资源,不到半年就给我加了两次薪。
2500元的工资在我们这种服务行业可以说是高薪了,而我一个刚进入公司不到半年的员工几次受表扬加薪自然得到了一些人的白眼。什么我跟分管副总关系好呀,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的工资就比毕业三年的还高,肯定是有非比寻常的手段呀……我当时听了是很生气,但是过了也就坦然了,一切都是我辛勤劳动得来的。
谁让我就叫辛集思呢!这个听起来跟网球美女同名、一度带给我烦恼的洋气名字很好地解释了我的付出——那就是比别人多动脑筋,不要一来就说“不可能”、“不行”,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想各种办法解决问题,再不行了就向上级或者同事或者合作伙伴求助,不要一门心思自己解决反而陷入僵局。
进入10月份其实就进入了常规服务业的淡季,要到12月上旬快圣诞的时候才会转好。我发现10月底有一个万圣节,香港啊美国啊这些地方特别重视这个节日,商家会推出各种活动。
我建议老板搞一个现场布置,推出一个万圣节特别活动,非但不优惠降价还可以变相提价。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老板又拨了3千块的场地布置经费给我让我采购物品。
10月25日,我买来十个南瓜数个蜡烛,和厨房里的小工一起花了一个下午的工夫做了十个南瓜灯,花了一两百块钱。再加上一些不贵的装饰品,就把接近2000平米的营业场所布置得相当有气氛。
第二天,我灵机一动,壮着胆子给李懋姐打了个电话,告诉了她我们的活动意图,看她有没有办法帮我做点宣传。没想到,她在电话里高兴地说,思思妹儿,你的想法很好啊,我正好有几个香港朋友万圣节找不到地方玩儿,一直问我哪里有过万圣节的地方呢,那我就带他们到你那里过一个洋节了哟!
想法得到了肯定,我开心地说,好呀,李懋姐,欢迎你们来用餐,我向老板申请一瓶1993年的红酒给你们佐餐!
我把情况汇报给分管我们的副总裴总,这个37岁台湾男人眼睛里第一次出现了衷心的闪亮,并且豪爽地把酒和一张1000元的代金券批给了我。
万圣节那天,李懋和一大堆男男女女浩浩荡荡地杀进来,享用了我们最贵的各式牛排和那瓶裴总特批的珍藏了15年的法国红酒。一瓶红酒怎么能尽兴?那帮男女喝得开心了,又陆续要了4瓶红酒…… 。。
(三) 姐姐,我的领路人(3)
结账的时候,我悄悄把那张代金券塞给了满脸绯红的李懋,在她结账之前就有两位广东腔的男士抢着埋了单。
除了李懋那一桌,还有好几桌是冲着万圣节特推的活动来的客人,下班时我亲耳听到那天收银员10点清账时给老板打电话汇报营业额后才离开:36950元,比日常营业额翻了一倍还多!
虽然我打电话给李懋没有达到宣传目的,却无意之中让她和她的几个香港客户关系拉近了不少,也许还无意之中碰触到她的某根神经,产生了想法……
万圣节后不久,我又建议老板做11月11日的单身节活动。两个“11”并列的日子看上去就跟光棍一样象形,这几年陆续成为都市男女口中时兴的“单身节”。
这次非借助媒体的宣传效应不可了。三四年前,4个“1”代表单身的概念还没有几个人知道,又不像万圣节那样有一个文化渊源在里面,如果不借助信息渠道的传播,是没有办法将本来单身的人聚在一起的。
我再次给平时还算熟悉的李懋姐说了说自己的想法,她沉吟片刻说,我跟我们同事商量一下。
在她的帮助下,我们跟报社合作了一个“单身之夜不孤单”的主题派对,现场来了20多个单身男女,把原本有些冷清的夜晚弄得热血沸腾。每人98元的活动费用让他们开开心心地玩过了11点还舍不得离开,更让人有成就感的是,现场有三对男女看对了眼,真的成了情侣!
就在那个单身节的晚上,我十二点钟刚刚到家,就接到李懋的一个电话,她问我,想不想到报社工作,她正好缺少一个可以对外组织活动、对内能写稿子的记者,问我想不想试试。
我立刻忘记了一身疲倦,在电话里惊喜地嚷嚷,李懋姐,是不是真的呀?我愿意我愿意,我当然愿意试试了!
她还故意打趣我:“别答应那么快!说不定还没有你现在工资高呢,我们明天上午先面谈一下吧!”
我几乎是雀跃着去洗脸漱口的。我怎么不想试试呢,从小我的语文成绩就比数学好,写作文对我还真不是难事儿。我一直羡慕闾丘露薇或者安妮宝贝那样的文字工作者,战地记者也好,玩弄文字于鼓掌之间也好,只要是舞文弄墨的事儿我都挺喜欢的,可正式让我当记者的好梦我还真没做过呢!
第二天,我特地穿了一件白色的衬衣,配淡粉色的羊绒小开衫,我知道我略带黄色的皮肤这么配最显白皙。李懋姐一看到我就夸奖我今天穿得特别漂亮。
寒暄归寒暄,她说起工作来挺严肃的。
“首先,我是看中了你严谨主动的工作作风,很会动脑筋想问题;其次,我觉得你的策划能力很不错,正好我们报纸需要会策划勤动手的一个岗位来协助我们时尚行业的业务开拓;但是,我不清楚你的文笔功夫……这样吧,你完成一个作文作为我对你的测试。你喜欢看时尚杂志吗?喜欢看哪些杂志?”
她噼里啪啦机关枪似的说了一气,我赶快回答:“老牌的《时尚》、《嘉人》都看,还有《VOGUE》、《瑞丽》……”
“《瑞丽》?你看伊人风尚还是服饰美容?”
“伊人风尚。”
“哦,你继续说!还看别的杂志吗?”
“还有《中国国家地理》、《三联生活周刊》、《产品与设计》、《家居廊》……”
“嗬!你看得真不少啊!看得完吗,这么多!好啦,这么喜欢看杂志应该没太大问题……对了,你看不看《周末画报》、《城市画报》、《新周刊》?”
我实在是不明白她为什么觉得喜欢看杂志就问题不大,只能如实汇报:“以前要看《新周刊》,现在不看了。那两样偶尔看,视具体封面内容而定,不是每期都买。”
“很好。那你喜欢哪个品牌?我是说的国际化的品牌类别的,喜欢LV、GUCCI这些大牌吗?”
“嗯,哪个女的不喜欢大牌啊!不过我呀,最喜欢CELINE还有COACH。”我轻轻地说。
“没想到啊!在LV、CHANEL这些之外你还了解这两个品牌啊!辛集思,我很看好你哟!”
她第一次喊了我的全名,以前都是小辛、思思妹妹地喊,从来没有这么喊过我的全名,我凭直觉认定那是她对我的肯定。
之后,她让我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大致论述一下明年春夏的时装趋势,然后发到她的邮箱里。
这还不简单吗,一回家我就找出几本杂志,大致把杂志上做好分类的时装趋势进行了筛选,用我自己的眼光挑选出我喜欢的加以论述,而绝不仅仅是按杂志上面所说的那些条条款款依样画瓢。
深夜两点,我传给了她。第二天收到她的邮件:“有见地,有观点,虽然不一定正确。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比人云亦云的‘正确’更让人欢喜。”
我知道,我离她又近了一步。
随后,她也给我说明了去报社的条件:实习三个月,工资只有800元;转正后,底薪加稿费大约也跟我在这边差不多——当然,或许我成为一个成熟记者以后会高一些,大约在3000元,但要根据我的工作情况而定,也许要一年以后,也许要两年以后。
最后她说的一句话是,妹妹,我是师傅领进门,修行还是要看各人的哟!
我忙不迭地点头,其实她在电话那头又看不到。
她让我一周以后到报社办入职手续。我在她的带领下见到了报社的人力资源部覃主任,做了一些浅浅的交流后,覃主任就让我填表了。
真不敢相信当记者的梦想这么容易实现,学新闻、学中文同学,不是都很难进报社吗?怎么上帝对我这么眷顾呢?
12月9号,我迅速递交了辞职报告,感谢了咖啡公司的直接上司裴总对我的挽留以及过去的提拔,感谢了咖啡馆对我最好的领班姐姐和大厨师傅们。我还会来看你们的!我在心底念叨。
从今以后,我就是记者辛集思了!
(四) 菜鸟记者的幸福生活
李懋姐介绍我进入的是她所在的一家当地周报:《商务精英周刊》。
这是一份以大都市商务人士为受众群体的周刊,已经发行三四年了,是“第一份由西南地区的经济活力地区直辖市重庆辐射全国的成熟细分市场周刊”。
在入职的时候,覃主任把厚厚的一摞报社简介、报纸定位、特色优势等资料发给我,让我迅速熟悉报社情况。
作为一个曾经的读者,未来的记者,我才第一次从纸张印刷等角度来看待报刊。
这摞资料是一份不错的入职教材,里面不仅有印刷纸张方面的知识,还有采编内容、发行数据、经营市场的知识,对像我这种新手来说是很好的常识普及和入职培训。
轻涂纸印刷质量不错,针对商务人群的读者定位需要报刊的杂志用纸比新闻纸上档次,成本却比杂志用的厚厚的铜版纸成本要便宜很多。
我们报纸每期大约有八九十页,报纸的广告占二三十页,大多数是本土广告客户投放的,非常利于本土客户树立品牌形象;而逢年过节广告量和内容都要同时增加,所以报纸厚度过百页的时候就算是一年中的旺季。
我办完辞职手续,正式入职实习岗位已经是一周以后。在这期间,我去李懋姐办公室拿了一大摞杂志。
她在一间大办公室里,里面有三张桌子,我找到埋在各种报纸、杂志、纸张中的她时,她正埋头赶稿。“思思,你自己挑,杂志都在柜子里……挑几本你不常看的吧!你可能要先从做服装入手。先多看看男装吧,你可能不是很熟,熟了再回头看女装……”她忙得头也不抬。
我在她背后那面巨大的书柜里翻拣了半天,找到数本《时尚先生》、《男人装》、《名牌》、《哈佛商业评论》……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我突然翻到一些不太常见的《CASA》和意大利版《VOGUE》,惊喜地问她,可不可以借几本这些?
她有点舍不得离开眼前的工作似的抬起头,看了一眼我手上的杂志,瞳仁一闪,站起来,从更高的架子上踮着脚又取了几本递给我。
我定睛一看,有繁体字封面的《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