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搜身;凡是顺从他摸遍胸部大腿的,他都放行,凡是有抵触的,他都让女人到另一个屋里把棉花掏出来。有个俊俏的小媳妇不知道他的脾气,到那个单独的屋里醒了过来,便喊叫:“武连长,你先搜的不对,你再来搜搜?”
武运昌到那个单独的供女人自己向外掏棉花的大队部。由于农历八月,冀南平原还是秋老虎的天气,小媳妇很快*了衣服,抱住了他……想想自己一把年纪了,还吃醋,他便摇了头,释然了,跟这个侄媳妇也*不起来了。
没几天,村里选举揭晓:武运昌的二小子武敬恩以压倒多数的票,当选为武家寨分地以后第二任村支书。
镇党委秘书唱罢票,坐镇的副书记一脸的茫然,他想的是回到镇里怎样向一把手交差呢?这个副书记可是领了书记的圣旨,争取选举吴茂林为武家寨村支书的啊!
得意中的武敬恩邀请落选的吴茂林任下一届村民委员会主任,吴茂林会同意吗?
作者题外话:这是该部小说上卷最后一节了。在此感谢网友的支持,尤其那些给小说提出修改建议,和指出白字病句的网友们,黑皮对你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这是黑皮第一次写长篇小说,也是学了上网的原因,网络唤醒了沉寂多年的文学梦。其实网络上所谓的文学文字恐怕到现在为止,超过了以往文学字数篇数的总和?想让自己的小说从这些文字中冒出来,看来很难。
本来不想更新写下去了。我觉得有几个网友是真的一直跟着读下来的,我想,哪怕有一个网友阅读浏览,我也要写下去。就当是黑皮给网友说话聊天。
谢谢!真心谢谢你们! 。 想看书来
第七章01 离婚女人
旧历年到了,离婚后的武静如,还没找到合适的男人,这年她在谁家过呢?
按照冀南平原上村里的封建习俗,嫁出门的闺女,过年是不能在娘家过的,哪怕是离了婚。说是年三十到破五这几日,已婚的闺女不能看见娘家的灯,包括娘家五服之内的同宗家里的灯都不能看见,若是看见了娘家里的灯,娘家人不死即伤。虽然没有看见那家因已婚的闺女过年住娘家娘家遭灾的事儿,但是不知道从啥时候有了这个习俗,也未曾看见那个已婚闺女过年的时候在娘家居住。白天是可以在娘家,但是掌灯前,必须得离开娘家。还有闺女是不能在娘家坐月子,那样会给娘家一族带来血光之灾的说法。
武静如这几日心里是格外的上愁,别人过年都是置办年货,村里的当家男女,人人赶集上店大包小包的东西向家里鼓捣,嘴上骂着过年麻烦还不如不过年呢?脸上却洋溢着喜色。自己呢?带着个孩子,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年,马上逼近了,武静如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处。尽管爹娘不会赶她,但是还有哥嫂呢?更何况还有武运昌等娘家的一大家族人呢?
静如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女人。在村里有个寡妇陈氏心地善良,她无儿无女,到陈寡妇家里倒是可以躲过这个年。如果是她一个人,倒是好办,她可以从娘家多搬过来一些吃的,就陪着陈寡妇说话,躲在屋里不出门。可是现在怀里抱着个一岁多牙牙学语的孩子,过年了,街上放炮声唱歌声欢笑声,如果孩子哭闹着要出去,咋办?能在街上躲过娘家的人吗?何况晚上有燃放烟花的,煞是热闹。孩子童真的小眼睛能抵挡住这年味儿的诱惑吗?
就在昨天,静如的二奶奶就是武运昌家里的,也到老妖代销点卖东西,碰见静如,还关切地问:“闺女嗯!过年找到地方住了吗?别怕,咱武家不计较这个!”
这假惺惺的赶人的话,让武静如听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这个二奶奶表面一团和气,内里一兜子心眼儿。静如的这个二爷爷有太多的*债攥在这个二奶奶的手里,所以关起家门,武运昌在屋里乖得就像个弥勒佛;但是在街门以外,她却是一派贤妻良母,夫唱妇随,绝对维护着武运昌的面子。
当时,老妖代销点有好几个人在买东西,静如只能压抑着自己的不快,抬眼瞪了一眼这个皮笑肉不笑的老女人,道:“俺到镇上住旅馆嘞!”
静如想,到镇上住几天旅馆倒是花不了几个钱,但从她记事儿起,就没有这样的先例。住旅馆又好像是给娘家人脸面上抹黑似地,这一带平原的村落里,人们是亲戚连亲戚,有众多的熟悉面孔,她要真的过年住了旅馆,趁着过年走亲戚拜年闲得没有话题的人们,几天就传开了。
这几天特别的冷,武静如的孩子可能是吃的不合适了,一时干若恶心起来,她知道吴先生治这样的儿科常见病,扎几针就好。他们武家寨包括周边村里的孩子有几个没有让吴先生扎过呢?包括武静如在内。现在吴先生年迈眼花,一般就不给人针灸了。不过本村里的,吴先生还会戴上老花镜,给扎几针的。
因为吴茂林给吴先生一个院子住着,静如不愿意碰见茂林。但是又没有办法,小孩子喂药就吐。武静如选择了半后晌,估计茂林不会在家,去了。
小孩子似乎对医生有一种天性的抵触,吴先生刚从针包里掏出来银针,孩子一把搂着静如的脖子就哇哇地哭了起来。
吴先生只得收起来银针,说:“静如,你先坐下,让孩子吃几口奶!”
“乖乖!不哭,老爷爷不给你扎针啦!”静如嘴里数落着孩子,坐下。解开怀,把*塞进了孩子的嘴里。
这时候吴茂林的姑姑来了。她来给爹吴先生送来一篮子枣馒头,菜包,肉包。从前过年讲究腊月二十六,家家户户蒸馒头,因为平时是吃不上白面馒头的;现在村里常年吃白面馒头了,所以对这就不太讲究了,大都是过了腊月二十就开始蒸馒头。因为这个时候属于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蒸的馒头装在瓷缸里,放20多天不会坏的。蒸好馒头,过年的时候对于家庭妇女来说,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歇着。所以大多数家庭妇女爱多蒸几笼屉枣馅子馒头,红黄绿豆包,红白萝卜菜包,大葱肉包。
“静如!孩子难受啦?”一进门,茂林姑姑就从篮子里掏出一个白白的枣馒头,说,“来!小乖乖,你看这馒头比奶水还甜呢!”
小家伙正拱在娘怀里,嗦着娘的*,眼角扫到一只手递过来的圆圆的馒头,馒头顶上还按着一个红枣,这又像娘的一只*。
“姑,他还小,不能吃这么大的枣馒头!”静如客气地用手挡。
“看你这闺女,孩子稀罕,不吃?拿着玩呗!”
小家伙的小嘴已经松开静如的*,伸着双手去接馒头了。趁着小家伙聚精会神凝望着像*一样的枣馒头的时候,吴先生重新掏出银针,给孩子尾巴根儿,喉咙等处扎了几针,孩子竟然没哭。
扎完针,静如抱着孩子要走。茂林姑姑一把拉住她,说道:“姑刚来,你就走!俺想给你说几句话。”
静如便又坐了下来。茂林姑姑伸手去抱孩子,可能是一个馒头的引诱,孩子居然对茂林姑姑没有了陌生感,便伸着手扑了过来,静如只能放手,孩子落在了茂林姑姑的怀里,看着怀里这机灵的孩子,茂林姑姑也有些黯然。她哀叹了一声,说道:“静如,心里还没个一定儿,差不多就凑合吧!跟前一个孩子,总在娘家住也不是个事儿!”
武静如望着茂林姑姑,虽然有40岁了,依然风韵犹存,这都的年轻时候底子好,干净利落。武静如曾听娘好像在忏悔一样说,当年有个公社干部托人向吴先生求亲,武先生一口拒绝,他把闺女嫁到了喂马庄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匠家里。吴先生认为,自己一个平凡人家,高攀不起吃公家饭的人,嫁个手艺人一生平平稳稳过日子,才是平凡人家的正途。茂林的姑姑当时不愿意,但是她拗不过吴先生,还是屈从。婚后他们男主外,女打内,生养了四个孩子,全部上学,大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他们又是盖新房子,又是供儿子上学,居然没有落下饥荒。在喂马庄这是一对典型的勤俭持家的殷实户。吴先生常说,人不要太好高骛远了:平安是福!
看着茂林的姑姑,想到自己,静如又不免有些神伤。她低着头,看着脚尖,慢慢地说道:“还有啥挑拣的,只要诚实肯干,心眼好就行了!”
“喂马庄那边倒是有一个,也是离了婚的,也是丢下一个孩子!人到是不错。就是怕在一起生活,谁有谁的孩子,不一条心。”茂林姑姑沉思了一下,又道:“凡是村里30岁左右的光棍儿都有毛病,不是身体有缺陷就是好吃懒做好偷好拿。”
“女人咋这么难?村里没有自己庄子,如果有巴掌大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儿,盖两间小屋,就拉扯着孩子过了。”静如说。
“没有男人,现在孩子还小,将来越来越难过!姑过年时候给你们撮合撮合!”茂林姑停顿了一下,道,“对了,静如!你过年安排在哪儿住?”
这话又勾起了静如心里的疼处,同样是女人,茂林姑姑,过年了来给爹送吃的,而自己呢?不但没能给爹娘送吃的,还要让爹尴尬作难。想到这些,静如她觉得人活着真没劲儿了,要不是怀里的孩子,她真想到村后那颗歪脖子柳树上,扔一根儿绳子,挽个套,一伸头,一了百了。想着难处静如摇了摇头。
“那这样吧!静如。俺房后边有个老婆婆,就一个闺女,还远嫁到了外县。她很想过年时候有个伴儿!俺给她说一下,你去她那里过年,她肯定高兴。再说离咱村就二里地,来走又方便!”茂林姑姑盯着静如,等她回答,“挨着姑,有啥事儿,姑可以照应一下!”
茂林姑姑,静如从心里是十分的信任,静如感激地说:“那就麻烦姑费心了!”
“看你又说见外话哩,这是两头落好的事儿!”
“姑!那俺回了,敢明儿俺去找你,到哪里看看!”
“行!行!”茂林姑姑把静如送到了街门外面。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02 武吴两家
吴茂林这一段生活过的并不那么愉快。他和他小叔,包括他新婚的媳妇经过一番努力,村支书没有被选上。武敬恩让茂林到村委任一个职位,跟他一起干村里的事儿;为这事,武运昌还特地找到吴先生,腆着老脸让吴先生做茂林的工作。
吴先生平静地说:“还是那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用父母瞎操心!茂林虽然执拗,干啥,俺让他自己选择,从不干扰!”
武运昌心里暗骂:真不识抬举的老东西。在他心里,武家寨就是他自己私有财产。就这吴先生给他顶了一辈子牛,让他干啥都不敢放开手脚,如果能把吴先生深爱的吴茂林笼络到自己的麾下,那武家寨在未来的日子里,他武家还是一言九鼎!可惜吴先生不吃这一套。但是武运昌表面上还是笑道:
“孩子们的事儿,还是让他们自己拿主意吧!”
“咱哥俩说话还那么见外?”吴先生目光犀利,抢白道,“司马昭之心咋说来着!不过,你放心,俺不会让茂林参加村里告状派的,要铁心干啥事儿,茂林给俺的脾气一样,不会连累村里其他人的!”
面对吴先生的直白,武运昌又无法光火,他必须要给吴先生包括吴先生家里的人,保持一种表面的和气,这脸面不能挠破。武运昌知道,吴先生是死要面子的人,从他这个孙子吴茂林近段以来的行为上看,吴茂林完全传承了吴先生的秉性脾气。不过,武运昌想,你吴茂林给吴先生没比的是,吴先生靠了多年的医德积累起来的人气,吴茂林身无所长,靠啥来加强自己的威望呢?武运昌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他的儿子将压过吴先生的孙子……
在武家寨,武家吴家辈辈相传,他们是从根上有矛盾,但到底是啥矛盾呢?
现今相传的唯一的一个版本是:武家或者吴家曾是京东大运河沿岸的一户地主,明燕王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以后,因连年战乱,华北平原一带人烟几乎灭绝,燕王推行规模浩大的迁*动。虽然民间有:人挪活树挪死的说法,但是中国人传统的本土观念,离乡背井就是一种凄惨的景象,让谁迁徙谁都不愿意离开故土。燕王的谋臣献计:说凡是不愿意迁徙的大户人家,按照地亩备足银子、粮食,亲自押车送到山西洪洞老槐树军营充了军饷,就可以回乡免迁。
当时武家或者吴家的祖宗派了一个能干的儿子押队,由家丁赶着三辆装满粮食,粮食袋子里面说不定哪里塞一块元宝,元宝不能都装在一起,这是提防旅途遇见劫道的。当他们来到老槐树跟前,却又被编进了一队像他们一样的队伍,说是军队开拔到了漳河一带,必须要把这军饷送到前线,这次他们不怕路遇强盗了,因为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