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记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边缘记者-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游手好闲的父亲每次回到家里,不仅不关心女儿的病情,反而对她经常打骂,母亲不在的日子,家里经常没米又没面,父亲唯一的寄托就是等着母亲发了工资寄钱回来。

    每次寄钱,母亲都会叮嘱父亲,这是给刘香治病的钱,任何人都不能动,要记得给刘香抓药,要给刘香买点肉吃,但是,这个狠心的父亲口里答应的好好的,但是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关心过。

    每次收到从河南寄来的钱,父亲总是让她到街上买烟买酒买肉,一个人尽情享用,有时酒喝高了,看到病恹恹的刘香,还把这些年的不如意的原因全部归罪于她身上,把刘香抓起来就是一顿毒打。

    刘香的身体痛,心灵更痛,有时候,她也在想,老天真的不公平,让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给了她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的身体,又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她想一死了之,但转念一想,一定要活下去才能改变这个命运。

    一次父亲领回来一个女人到家里,还借钱买了一只鸡,让刘香帮忙杀鸡、烧火,炖好之后,几个月没吃肉的刘香以为能沾光吃上一点,可没想到的是,所有的肉和菜都让父亲和那个陌生女人吃了,自己连汤也没捞到喝上一口。
第016章 “公证卖身”
    刘香每天都在复杂的心情中度过,她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但上天却总是给她不停地开着玩笑。

    病情时好时坏,加上父亲从来不为她的事情操心,读书的事情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耽搁下来。

    病情没有发作的时候,她每天割完猪草,就在上学的路上守望着,每次看着一个个背着书包欢蹦乱跳的孩子,她都羡慕的不得了,她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上学读书该多好,只是那一天太遥远了,有时她会找小伙伴借用一下课本,对她来说,那本沉甸甸的书籍是圣洁的,更是崇高的,虽然看不懂文字,但她手握着课本,却激动的彻夜难眠。

    母亲打工回来后,看到其他同龄孩子都开始读三、四年级了,一下子着急起来,母亲知道,女儿的病是上天给的,暂时无法改变,但绝不能让她再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母亲咬咬牙,也许自己无法改变女儿的命运,但是可以让她自己改变,送她去学校读书,让知识改变这个苦命孩子的命运。

    来到学校后,老师根据她的年龄,考虑直接插进了小学三年级的班里,由于没有读过一、二年级,第一次入学考试时她只考了25分,学校担心影响升学率,不肯接纳这个孩子,但她们母女依然苦苦哀求,跪地不起,将家庭的实际情况向他们一一进行倾诉。

    校领导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后,可怜这对母女,也被这个孩子的执着感动,便为难地说,“半年内,你如果平均成绩在50分以上,就让你接着读,低于50分,我们也不可能留你给学校拖后腿。”

    说来这刘香也争气,非常珍惜这次读书的机会,为了尽快记住一个字的写法或者解答一道习题,她情愿通宵不眠,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在一二年级没读的情况下,期中考试时她的平均成绩达到了75分,接下来几年,她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而且年年获得优秀三好学生。

    小学五年级那年,刘香病情严重起来,连走路都非常困难,但她还是想读书、想上学,没法去学校,她就在家里自学,看不懂的问题就写一张纸条,请求母亲在学生放学的时候,等在校门口,把纸条拿给同学让他们帮忙解答了,再拿回家给她看。

    每次考试时,母亲就背着她来学校,虽然没有在学校学习,但考试的成绩一直很理想,基本上都是班级前三名。因为她的成绩非常优秀,后来还考入阆中的一所重点中学,有的家长还请她在放学以后做家教,从此,她的生活费也有了些保障。

    大哥当兵退伍以后,一直在福建的一家大型公司当保安队长,工作认真负责,父亲早年欠下的贷款也都是他慢慢还上的。

    妹妹病情恶化以后,她也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按照公司的规定,员工辞职可以得到一笔一次性补贴,为了给妹妹多筹点钱做手术,他放弃了在公司的大好前途,决定辞职,但数次提出辞职申请,公司都因为他表现出色而不同意。

    为了达到辞职的目的,他干脆在公司故意打架,让公司把他主动辞退,好尽快拿到几千块钱为妹妹看病,但公司还是不同意把他辞退,只是把他降了一级,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还破例给了他发了一点工作补助。

    随着病情的恶化,刘香母女从阆中来到蜀城,却因为钱没有筹到而做不了手术,只能蜗居在华西医院外的一个小旅馆的2个床位上。据医生讲,手术至少需要10万元,而且要先交4万元才能入院。

    等刘香母女把遭遇讲完,大家都陷入了沉思,郑东打心眼里想帮助她们,但是爱莫能助,只有转头看着杨威。

    杨威皱了皱眉,说,“这样的生老病死满大街都是,新闻价值不大,没人看,稿件即使发出来,你们也筹集不到捐款,除非……”

    “除非什么?”刘香的母亲问。

    “这个吧,只是个噱头,只有这样稿件才能发出来,钱才能筹集到。”杨威耐人寻味地解释。

    “你是我的恩人,你就直说吧,只要能筹集到给女儿治病的钱,你说怎么办,我们娘俩就怎么办。”母亲斩钉截铁的说。

    “十万元手术费,价格不菲,再不治疗你女儿可能会失去生命,所以,谁来捐款,你们就要开个条件感谢人家,比如什么要求都可以答应,包括把女儿嫁给他,这样才能引起轰动,当然也会引起捐款人的注意。”杨威语重心长的说。

    母女俩面面相觑,一下子惊呆了,心想这人怎么没良心呢,这不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吗,母女俩开始犹豫起来。

    “你们自己考虑吧,我也是为了你们好,我觉得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先把刘香的救命钱筹到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那些外在的都是虚的。”

    母女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个人私下里嘀咕了一会,也只有这样才能留下生命,于是点头应允了。

    杨威转过身,似对郑东说,又好像自言自语,“还是不过瘾,如果能让她们把这份承诺公证一下,这个新闻就做大了”。

    “对,就这么干”。

    杨威接着说,“阿姨,你也知道,现在社会上骗子比较多,城里人都相信公证,所以你要把这份承诺公证一下,公证费我们来出,这样你筹款才更快一些,也不是让你们非要嫁给谁,只是这样才真实可信。”

    母女俩眼睛瞪的大大的,“不公证的话什么都好说,随时都可以反悔,要是公证了,万一捐款人是个瞎子、瘸子、或者70岁以上,不是真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吗?如果这样的话真的是生不如死。”

    杨威一看对方担心这个,马上计从心来,“郑东,你把笔和纸拿给我”。

    杨威立即奋笔疾书,2份承诺书就写了出来,一份是自愿报答捐赠人,如果谁愿意捐款10万元治好刘香的病,本人承诺自愿答应对方一切,包括以身相许;第二份则是以报社的名义承诺刘香绝对不会嫁给残疾人、老年人,即便这类人捐了款,报社将出面干预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

    郑东随即把承诺书放在她们母女面前,说,“时间已经不能再等了,早一日把稿件发出来,你们就早一份希望。”母女俩犹豫再三,还在承诺书上签了字。

    生命是美好的,生命让人留恋。面对生命和爱情的时候,贫穷的她无奈地选择了生命,郑东无从知道在做这样选择时,这对母女痛彻心扉的心情,也不想评论选择对与错,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权利。
第017章 刘香有救了
    证件准备齐整后,他们立即直奔公证处,蜀城,这个安逸之都,在郑东的印象中似乎没有不堵车的时候,尤其是你越有急事的时候,路上越是堵得水泄不通,还好,杨威的车子小,可以直接杀进非机动车道,与那些电瓶车、自行车争抢地盘,终于赶在了下班之前到达公证大厅,找长期合作的一熟人帮忙,很快把这一承诺公证出来。

    很快,由杨威创意,郑东执笔的《全国首例,18女孩为挽回生命,“公证卖身”》的稿件策划撰写出来,楼下报社看到这篇精彩的新闻也要以整版的形式刊发,先在蜀城日报网上传以后,这篇社会新闻当晚就登上了全国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第二天被各大纸质媒体争相转载,成了这几天蜀城大街小巷茶余饭后最大的谈资。

    人间自有真情在,稿件发表以后,刘香每天都会接到许多好心人的电话,许多人还赶到华西医院外来看望他们母女,慰问金从50、100到300、500连续不断,但三天过去了,对于10万元的目标来说,这些钱都是杯水车薪,离全部手术费还相差甚远。

    为此,刘香的母亲这几天总是跟郑东和杨威打电话,手术费还没筹够,依靠这种小规模捐款,不知道要等到啥时候去了,让他们再想想办法。

    到月底了,他们的这篇新闻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可读性,获得了月度好新闻奖,可遗憾的是,手术费的缺口还是很大。

    考虑到这几天重量级选题太少,加上刘香母女为了手术费的事情死缠不休,郑东跟杨威一商量,干脆再想想办法,在她们身上做做文章,争取做一篇大型跟踪报道,一方面为刘香后续捐款,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说不定年底还能获个大奖。

    做记者这一行,免不了跟各类名人打交道,有些人身家亿万,风风光光,吹得自己多好多好,但是要想让他们拿出点钱做慈善,简直比登天还难,想来想去,郑东觉得找赵世茹捐款希望大一些。

    赵世茹是一个40多岁的女人,是本省有名的女企业家和慈善家,**十年代,她在春熙路经营一家国营商场,后来赶上改制,这家商场就被她收购了,九十年代,大小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国外大型商场也纷纷进军蜀城市场,她以这家收购的国营商场为据点,迅速攻城略地,接二连三开起了连锁超市,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已在本省开了数千家门店,据说有一家还开到了中南海,将蜀地特产卖到了首都。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数千家门店,就是数千个提款机,除了大笔的销售利润,高额的商品门槛费使得这些超市旱涝保收,除了进门费,还有大量的装饰费、促销费、店庆费、节庆费等,使得这些超市每个月都赚的盆满钵满的,等到别人眼红再进入这一领域,已经无立锥之地了,即使开了一些连锁店,也很难成气候了。

    当代社会仇富现象很普遍,也许是意识到这一点,这个女人一向行事低调谨慎,跟各大媒体关系也都不错,不管什么报纸、电台、网站,真做新闻也好,假作新闻也罢,只要找上门来,一般都来者不拒,多少不会让这些媒体朋友白来。

    当然,为了应付各大媒体,她的商业帝国的公关部门也非常庞大,里面也汇集了各类人才,郑东跟“宣传帝国”里的一些人关系也很好,他们很快跟主管宣传的副总裁老胡取得了联系,对方非常爽快,下午两点在集团总部会议室见面。

    老胡最早在一家中央媒体上班,在新闻宣传方面很有一套,这家商业帝国建立初期被赵世茹高薪聘请而来,大家都是同道中人,关系也都不错,加上平时他们也没少拿人家的红包,脸皮都已经厚的跟城墙倒拐一样了,都不绕弯子了,很快表明了来意,赵世茹一向向佛向善,又在乎名声,这几万块钱也不是白拿,媒体大篇幅报道她的慈善事迹,对于年底省里面评选省级慈善企业非常有帮助,而且他们报社也是评委之一。

    老胡很快裂开了满嘴的黄牙,笑着说,“这事问题不大,但要跟赵总沟请示,你们也知道,我虽然是副总裁,但是毕竟是花人家的钱,要向老大请示一下,以示尊重,你们等我的回话吧。”有了老胡这句话,他们就吃了一颗定心丸,至少感觉多少有些希望了。

    因为下午还有采访任务,杨威说要出去办点事,他们就此别过,郑东去双林路采访,他开着那辆二手奥拓扬长而去,临走还没忘叮嘱一句:“如果老总打电话,就说咱俩一起采访呢”。

    郑东说:“好”。

    晚上10点,郑东还在记者部按照姚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