阕魑率粢膊荒芩廖藜傻慕胰硕贪 �
恶心刘邦一下后,韩信进入了正题,“我曾侍奉过项羽,让我谈谈项羽的为人:项羽发怒呼喊时,千百人都会被吓的胆颤腿软,然而他不能重用有才能的奖励,这不过是匹夫之勇;平素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人生病,他甚至能同情地流下眼泪,并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们吃,但到别人有了功劳应该封赏时,他却能把封赏印信玩弄的没了棱角还舍不得授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韩信这段话算是把自己的邪火泻的干净了,也把刘邦吸引住了,最近这段时间一直有人在耳边说项羽怎么怎么厉害,今天终于听到有人说他不行了,并且既觉得有道理,还感到很过瘾,因此他把耳朵拉的老长等着韩信接着往下骂。
韩信舔了舔嘴皮接着说,“项羽虽称霸了天下而且诸侯臣服,但他不据守关中而把彭城做为都城,并且违背了与义帝(楚怀王)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封王关中,很多人对他的这种做法都愤愤不平。”
听到韩信如此说,刘邦突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连身边的萧何都在想,以前怎么没发现这家伙这么能侃。事实上韩信这次侃是彻彻底底的侃到了刘邦的心里,随后他又数落了项羽很多不是,然后又吹捧了几句刘邦的优势,刘邦的灰暗几个月的心又开始泛起了红光,“那下一步该怎么办?”
“重入关中,还定三秦,”韩信自信地说道,“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虽然称王汉中,却不得关中人心,因为当初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而独此三人活命,秦人对此三人恨之入骨,只是找不到弄死他们的机会罢了;大王你当初在关中约法三章,深得人心,秦人时刻盼望你称王关中;并且按当初约定该由你称王关中,可大王失去应得的封爵,秦地百姓没有不替你可惜的。现在大王进军,三秦之地无不唾手可得,以汉中、关中两地为根基,足可和项羽一较雄雌。”
韩信终于闭上了嘴,这几年来别人不给他说话的机会,总是光动心思不动嘴,让这位仁兄憋的难受。今天终于有了说话的机会,并且刘邦给足了戏份,让他尽情表演了一番,虽然累得口干舌燥,但心情舒畅。
他的话讲完了,但刘邦的问题跟着出来了。到目前为止,项羽的实力无疑最强,你现在大张旗鼓去平定三秦,难道项羽不会来救?如果三秦还没平定,项羽就来插手,那该如何应对?
最终还是韩信替他解开了难题,东边田荣已反、陈余掠赵、彭越闹腾,项羽无暇西顾,此时进军正是良机。
刘邦这辈子不光人缘好,运气也好。如果田荣不反,可能刘邦还的消停几年。可如果没有一个人的撺掇,可能项羽现在也不会大发雷霆亲自出马,这个撺掇的人就是张良。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刘邦稳稳的占据两项,如果取得关中,那将三项全占。
韩信在大放厥词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感觉有些奇怪,韩信站大厅高谈阔论定谋略,而更会定谋略的张良却不见人影。事实上,张良现在的确不在刘邦身边。
在项羽分封天下之前,已经传出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将分王关中,刘邦知道自己没戏,在思来想去之后决定去巴蜀之地寻出路。可自己在项羽面前说话不顶用,甚至会适得其反,就在无奈之时,终于想到了个办法。这个办法实际上一点都没新意,因为这个办法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一直有人这么搞,并且花样翻新、辈有能人,而刘邦这次就没搞创新,因为他是很守规矩的按套路办的。
刘邦的办法就是拿金银财宝贿赂项伯,而项伯也不辱使命顺利帮他拿到了汉中,因此刘邦顺利的成了汉中王。虽然自己也不怎么情愿去那穷山恶水搞建设,可愤怒且无奈的刘邦最终还是向汉中进发了。
刘邦到达褒中(今陕西勉县东南)时,张良辞行了。当初张良替韩成争取到韩王的职位后,就领命为韩国的丞相,虽然最近一段时间跟着刘邦闹腾,说白了是出于朋友情谊,现在韩成又重新被封为韩王后,张良准备去就职了。应该说这位仁兄很忠诚也很尽职,这份忠诚也让称帝后的刘邦从未对他起疑,这难能可贵,连萧何也自愧弗如。
临走前,张良向刘邦提了一条建议,“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古代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道路),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张良真的聪明绝顶,这个建议既免去了项羽的猜疑,也防止了项羽的进攻,当然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行为,也为后来的韩信提供了一个表演的平台。最终,刘邦按他的意思办了,每过一段,就烧毁一段,就这样一边烤火,一边走路,迤逦而行,平平安安到了汉中。
下边的事情,我们在前边已经讲了一些。送走刘邦,张良打马狂奔赶到韩成面前,满面愁容的韩成浇灭了张良心中多日来的兴奋。因为张良来了,项羽反悔了,项羽不想让韩成当韩王,并且还准备带他一起去旅游,这让韩成很痛苦。
就在韩成一筹莫展之时,张良跑去见项羽了。人和人的差别真的很大,有些人啥都敢干、啥都能干,戴上眼镜是文人,留了胡子是流氓;可也有些人什么都不敢干、什么也干不成,不管怎么打扮,换几套工作服都是摆设。张良无疑使前一种,而韩成很不幸的就是后一种,应该说韩成这辈子除过懦弱和无能之外,他真的没什么长处了。
站在项羽面前,张良替韩成说了半天好话无所得,他知道项羽的心在哪,最终无奈的说了这么一句话,“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能直白地说出这句话,可见这位仁兄真的也没招了。
而项羽执死理,无论你怎么说我就一根筋往下捅,只给他两个字的答复,“不行。”
见项羽如此顽固,张良拿出了他的杀手锏,这个人的说话能力实际一般,但耍心计的能力绝对一流。张良在怀里掏出了一封信递给了项羽,看着信的内容,项羽气的俩手发抖。信是田荣写的,内容是邀请天下诸侯当然也包括韩成反抗项羽。并且更为重要的是,田荣现在已经反了。气愤的项羽顾不上考虑刘邦了,因此准备亲自带兵教训田荣。
张良以为自己的策略见效了,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在为人处事方面对项羽使计谋那只能抓瞎,因为项羽用实际行动告诉张良他在白忙活。项羽最终还是带走了韩成,并且刚到彭城就把他废为侯,就在项羽准备出兵的前期,还是给这个懦弱的韩成找了个归宿——杀了他。
当然张良比韩成幸运的多,就在韩成被杀的前一天,张良提前跑了出来,东躲西藏几个月,项羽在彭城翻腾了好些天也没找到这位仁兄。张良躲猫猫的本事绝对是一流的,当初嬴政没找到他,现在项羽也一样。这绝对不是巧合,因为他的智商真的太高,并且在这里他还有一个叫项伯的朋友。在项伯的帮助下,张良才得以跑出彭城。
韩信在向刘邦替建议的时候,张良正在玩躲猫猫游戏。应该说,韩信的出现,及时弥补了张良不在身边的缺陷。
当然,如果没有张良烧毁栈道、撺掇项羽这种前期的铺垫,也不可能有韩信那得以成名的军事设想。这两位仍未谋面的仁兄,以各自超凡的智慧进行了一次默契的配合,最终也让刘项两位猛人正式登上了擂台,开始了真正的较量。
第五章 楚汉争锋—(三)韩信归汉
项羽分封天下,把关中一份为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人把关中分了个干净。满心跑来称王的刘邦结果又被赶了出来,分到巴蜀,去做了个汉王。
巴蜀在当时还是未开发的荒蛮之地,沟深石头多,项羽把他分过来,明显是在拷对他,因此刘邦很生气。但生气归生气,还的去那穷山僻壤当汉王,因为项羽现在太猛,刘邦还没傻到去和项羽干架的份。就这样,刘邦怀揣着愤怒和不满,问候着项羽的全家,向巴蜀进发了。
就在刘邦南下期间,有一个人也向相同的方向赶来,这个人的名字叫韩信。
如果现在的刘邦是愤怒的话,韩信是郁闷的,这位仁兄从出道到现在还没有干一件正儿八经的事情。到现在为止,眼高手底、一事无成、胆小怕事等这些成语用到这位仁兄身上,似乎都比较贴切。
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家里太穷,也没几个朋友,既没钱上货走关系,也没有朋友推荐走后门,因此混不成官。他自己既不愿意去种地,又不会做生意,因此整天有上顿没下顿,四处游逛混饭吃。
先在当地亭长家混饭,知道亭长老婆讨厌后才悻悻离去。后来跑到河边钓鱼喂肚子,有个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饿了,就管他吃饭,这一管就是就是几十天。后来连韩信都觉得不好意思,给老太太打包票,“以后我富贵一定报答你。”看着他这不争气样,老太太生气了,“大丈夫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说要报答我?”
虽然韩信穷的不行,养活不了自己,但整天爱佩把长剑,人模狗样地在大街上悠转。一天,有个小混混拦住他挑衅,“你要真不怕死就用剑刺死我,怕死就在我裤裆下钻过去。”韩信看了看他,毫不犹豫地在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从此他的名声起来了,几千年来钻裤裆的典故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中国文字很是奇妙,如果一个人出人头地了,过往再拿不上台面的事都能说的冠冕堂皇,就说韩信这次,如果自己真的有能力,纵然不刺死那个混混,也可抡起拳头揍他几下,打他满地找牙就能完事,何必要杀人?他这一钻不打紧,可苦了多少文人,为帮他正名声,搔头弄额找理由,说怕摊官司什么什么的。既然钻裤裆,肯定实力不济,也就是胆小怕事。我都没见项羽、刘邦去钻裤裆,从头到尾只见他们欺负别人的事。如果有人叫项羽去钻裤裆,肯定是嫌自己活得时间太长了;如果让刘邦钻裤裆,肯定是牙疼想找人拔牙。
项梁造反后,韩信跑了过来,成了他的跟班,具体工作就是看大门;后来项梁战死,项羽当家后,他接着看大门;再后来项羽称王并分封天下后,他还在看大门。看大门这份工作他干的应该是还可以,一直没下岗但也没啥起色,就他的英俊长相,门神肯定混不上了,门头可能还可以。如果不出意外他最多就是个门头。
韩信虽然在把大门,可却向往当大官,因此频繁地给项羽提建议。就韩信随后的作为来看,想都不用想他为项羽都提了些什么内容。可在项羽面前,他的那些暗度陈仓、十面埋伏等等都没什么用处。因为项羽是什么角色?他打仗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他是狂人,是军神,不管对方有多少人,也不管自己有多少人,带着兵就冲进去,很过瘾地砍一顿跑出来,再冲进去再跑出来,就这几次冲和跑之后,对方基本都会完蛋,因此韩信提的东西对他没用。
在项羽这里要想当官得靠实力,除范增之外其他人靠嘴皮混日子,基本上都会饿死。
韩信想当官,跑到项羽跟前,“老大,我提个什么什么建议,让我当个官吧?”
没等韩信说完项羽肯定会把他骂的狗血喷头。
“抢过地没有?”
“没有。”
“抢过钱没有?”
“没有。”
“杀过人没有?”
“没有。”
“打过架没有?”
“没有,有个机会没把握住。”
“滚,啥都没有还当啥官,能看个大门就高看你了。”
应该说,项羽是实干派,所用的人以杀人多少、勇猛程度来排顺序的,不幸的是韩老兄这些年一直在把大门,什么也没干,连个蚂蚁都没碾死一个。
如果你说项羽不识人才,不能说没道理,但也不全对。项羽这些年南杀北战,给下边人很多次展现的机会,可韩老兄却义无反顾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雷打不动,你要是人才,出来遛遛看呀,可韩老兄没有。如果你说项羽不给他机会,那你就错了,不愿上前线的主要症结还在韩信自身,项羽自己都身先士卒了,哪还顾得管住不叫谁上?韩信没上阵的理由和那次钻裤裆的理由不无二致。要我说就是怕死,和那个同样有本事的管仲一个德性。如果你反对,我也无话可说,仁者见仁嘛。
项羽叫他滚,韩信郁闷了。郁闷的韩信准备换个老板。现在天下除过项羽之外,还有两个人比较有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