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可以借鉴的。我看琉球就是一个天然的特区,三步走还是让福建沿海的先走,移民到琉球可以为未来留一条后路嘛。就算我们的基业被赵宋朝廷或者北狄之族没收毁灭,我们还可以东山再起嘛。
这条路不用像西北和西南一样借助宋廷的人力物力,我们自己秘密移民开发就行了,把琉球群岛中最小的几个岛建立一个国家,组建一个朝贡团队,号称徐福后人所建之国,回来上供仙丹,再拿几个可以起死回生的顶级医生组建一个学院,传播现代医学不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吗?
前期工作计划我会在下次工作会议之前赶出来,你就好好的和吴祈挑选人才,化妆成朝贡团成员和献药医师的学徒,不要走漏风声啊!必要的话可以动用整容手术防止泄密。”
“我明白了,你就是要自己的地方势力先过河,安插人手不用这么处心积虑吧!福建路的自己人才多少?不到三百人吧?有官身的不会超过15人,这么点人怎么配合你移民啊?你是想吃独食,不分一点好处给朝廷,这个速度可就受影响了啊?骗贡到不至于,让人卖‘真药’然后用‘仙丹’实现钱达不到一些目标是不是太危险了!”
“你这就不懂了,千万不要高估皇帝和智商和官员底线。历史告诉我们五百年后都会有皇帝上当,何况现在?我有的是办法让他们被我牵着鼻子走,你等着看吧!我这多出来千年的经验不是白给的!”
第三十二章 让赤字增加的办法
元佑四年清明节,一道八百里加急通过游师雄递进中枢,整个吐蕃所有的部落头领和贵族都同意归属大宋帝国,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价700万贯。每年开支由zhōng ;yāng财政拨款给各个大大小小的吐蕃头人和部族作为他们接受管辖的代价。
奏章中提到各路头人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集结50万青壮劳力听从宋廷的军事动员,只要宋廷承担人吃马嚼的开支,支付等同于厢兵的军费和战功赏赐。一步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的吐蕃显然明白军事封建的好处和优点,既不用上交赋税,还可以白拿钱改善生活,只用在极小概率的情况下出动人马给宋廷壮壮声势就可以了。
说白了就是宋廷花钱买了吐蕃5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名义所有权和50万人的一支存在军队。至于这比经过游师雄和诸多臣僚讨价还价定下来的开支值不值,那就见仁见智了。
辰基集团向诸位相公和相关的边境地区的路府官员做出保证,每年在各个边境州府原有上交税收基础上逐年增加赋税直到元佑八年达到这比700万贯的开支。也就是说宋廷咬咬牙,在这之间的5年支出大概2100万贯就可以得到相当于远远超过唐代对吐蕃的主权和控制力度。不仅仅永久节省了从鄯州到黎州一线接近四分之一边境线上的军费,还可以增加数千万贯都买不到的领土和骑兵资源,双方都认为自己占了便宜。
当然最大的赢家还是辰基集团,因为作为上税的主力,辰基集团几乎通过倾销、雇佣劳力修路盖房子、设立商业网点、包税合约、勾结各个边境线上的老牌走私商和官商等等手段,几乎垄断了对吐蕃的贸易和物流。一季报数据显示,新增税后利润有300万贯都是来自于对吐蕃的贸易和昌都等新兴物资集散地新开设的网点批零收入。
让朝堂诸公觉得更夸张的是,辰基集团没有让zhōng ;yāng和地方zhèng ;fǔ花一文钱,所有的开支都是凭借成都府路、利州路、秦凤路等地的地方zhèng ;fǔ信用,对民间发行的‘吐蕃建设公债’来支付。总额有5000万贯的公债全部由辰基集团下属新成立的辰基证券公司承销。也就是说各级zhèng ;fǔ没花一文钱,凭空得到了一笔5000万贯十年期,年利率2。5%的到期还本付息国债收入。虽然十年后要还钱,但是这笔钱可以通过旧债换新债的形式不还,也就是说白白得了一笔巨款。
这其中有2100万贯要支付给各个吐蕃贵族,多余的2900万贯可以用来给皇室百官发放补贴,可以兴修道路,也可以用来做其他的支出。这一全新的开源模式让整个朝堂如同开了锅一般,各个衙门都意识到其中的商机和好处。和宰相范纯仁等高管彻夜交流了半个月的李基累得半死,光解释如何让购买者接受这么低的利率就用了一天时间。
这一下子让大宋帝国的财政拥有了30%的财政赤字率,这笔巨款通过三个月的发行筹集,流进各个相关的衙门,大大的刺激了各级官员。上书要求zhōng ;yāng批准再开新国债的奏章几乎一夜之间堆满了宰辅和太皇太后的书案。
当然英明神武的高太皇太后马上禁止了这些风cháo,严厉的斥责了部分完全没有必要赤字的部门要求发债的请求。在朝议中制定加固黄河堤坝和疏通漕运的专用国债计划,同时制定了一套规范国债发行的法律和制度。当然这里面有很多间接变相强化辰基证券公司垄断地位的条款都是李基站在为国为民的立场,幕后建议宰辅们添加进去的。比如保证金制度,要承销zhèng ;fǔ发行的100万贯的zhèng ;fǔ债,就要先交50万的保证金给zhèng ;fǔ,在发行期结束后zhèng ;fǔ只要50万,如果承销商只买了90万贯出去,就要亏10万贯。这一条款保证了民间没有足够财力的商家和豪门无法进入承销市场和辰基集团竞争,同时还保证了zhèng ;fǔ发债的稳定xìng和安全xìng。没有足够的手段和人才,就不可能向辰基证券公司一样溢价发行这五千万贯的国债。
内部故意泄露到朝堂的信息显示,在这次5000万贯的国债发行中,一共划分为100000份每份500贯的面值。因为有zhèng ;fǔ背书的三路地方三司印章,通过拍卖集中竞标的方式,抢购国债的商户富豪们基本都是没用几次就将500贯面值的国债炒到508贯以上成交了。没有几个会用最低加价单位10文来竞争每批10万贯的国债。初步估计需要3个月发行期的这批国债只用了10天就被闻讯而来的全国各地的富户抢购一空。不会生息的窖藏铜钱哪有零风险的有利息的国债受欢迎。收到到的铜钱现款甚至出现了百年历史的太平通宝之类的太宗年间铸造的jīng品。
在证券公司内部庆功会后的高层秘密会议中李基对穿越众说道:“有多少人知道财政是可以在累积国债超过zhèng ;fǔ资产的破产状态之下继续赤字的?有多少人是可以接受赵宋朝廷发行的地方zhèng ;fǔ债富户?前者只有我们十几个人,后者几乎无穷无尽。更不用说信用等级更高的金边债券——zhōng ;yāngzhèng ;fǔ债券了。想尽一切办法学习罗家的先进案例,把发钞权和垄断承销国债的权利拿在手里,我们才算是有了万世基业,立于不败之地。至于让没有金融安全意识的大宋帝国统治阶层习惯赤字、主动赤字、连续赤字,一直到不得不同意我们建立联储体系,最终到我们掌握发钞权的过程就是金融部门今后工作的重点。我们不能也不用刻意去引导这个过程,只要顺水推舟的接下宋廷的要求就可以了,千万不能打草惊蛇,坏了大事。”
“赤字的出现无非是开不了源节不了流。指望大宋帝国收入下降不如指望大宋帝国开支上升。要想增加zhèng ;fǔ开支,有谁不我们这些经历过‘特sè’财政的人更有经验?现在大宋帝国zhōng ;yāng财政的开支七成是军费二成是官俸,一成才是教科文卫、工程建设、医保社保等服务内容的开支。军费我们暂时没有办法使zhōng ;yāng财政大量提高这方面的开支,行政费用也不能动,只有动一动最少的建设xìng支出的脑筋了。”
王能看着赵守忠把话题引导到这个方向不由得开口道:“为什么军费我们暂时没有办法使zhōng ;yāng财政大量提高这方面的开支,行政费用也不能动?我们完全可以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开创军火工业的辉煌,发战争财不是很好很强大吗?行政费用也很好提高啊?直接推动zhèng ;fǔ把统治力量下延道农村,基层官员的缺口起码扩大十倍,行政费用起码增加5倍。”
“你脑子被门夹了吗?我们连修建高炉的人手都不够,还要开军火厂?还扩大基层官员?我们主动帮赵宋强化统治基础,我们怎么混饭吃。你听说那个垄断非zhèng ;fǔ组织主动帮zhèng ;fǔ巩固统治啊?”李基出言堵上歪了的话题发展趋势。
“好吧!不要说他,他只是说出了我们以后要干的事,cāo之过急了点。言归正传,花钱搞建设就要那些高层看到建设给国家和自己能带来足够的好处。这一点我可以保证只要三个月就可以让所有人看到建设的好处,我赵守忠开办的文化集团不是吃干饭的!”
第三十三章 传媒帝国(上)
赵守忠在李基的支持下组建的辰基集团下属分公司----辰基传媒文化集团在元祐三年二季度一口气秘密收购了四十多家造纸作坊和雕版印刷作坊。经过一年的边运营边改造,已经可以生产雪白的复印纸和铜版纸之类的高级纸张,印刷设备也升级为油墨铅活字印刷的生产线。不光产能提高数十倍,产值更是提高了数百倍。
每天下订单的自费出书的作家和批零商人几乎快要把辰基传媒文化集团下属的纸业公司和印刷公司的门槛踏破了。
赵守忠除了每个月三十个课时雷打不动的任务之外,还要兼顾数家公司的rì常决策。要不是下属的总经理和各个部门经理给力,早就累死了。
辰基传媒文化集团下属数十家公司中最主要的就属纸业、印刷业、报业、出版业、文具业和书局等分公司。至于次要的包装业、工艺品行业、戏院、博物馆等产业还在试运行和筹备中。
最受穿越众重视的就是rì进斗金的纸业和赔本赚吆喝的报业。纸业rì进斗金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一家竞争对手可以和它拼成本,为了降低成本,赵守忠整整磨了化工集团周立坚几天几夜,才搞到了数十种现代纸业必须的化工药剂的配额。光通过抽水马桶的流行增加的卫生纸订单就让纸业公司下属的卫生纸作坊安排生产到五年之后去了。
内部结算消化掉的原料成本后,让纸业公司的成本只有人工和税收两项。毛利率足有400%的财务报表让穿越众都在后悔自己穿越前用了太多的纸张,为纸业公司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
至于赔本的报业更是穿越众唯一容忍亏损的产业,就是为了快速占领舆论阵地,铺开摊子就要花钱。在销量没有跟上之前,各个州府治所都要建好报业大楼和销售网点。光买地皮和铺面就花光了几乎全年的辰基传媒文化集团数十家盈利公司的利润,此外还要从暴利的化工集团调拨数十万贯的盈余去填平过于夸张的贷款缺口,将资产负债率降到70%以下。
穿越众给报业指定在元祐四年唯一的任务,那就是雇佣足够的读书人和包打听之类的原始记者来充实人力资本,为未来的扭亏为盈准备基础。
很多还在是处于童生阶段的贫寒子弟本来没有希望考取功名,仅仅识得文字,不算文盲。但是出现的这个新兴的产业可以容纳他们就业,极大地刺激了无数下层知识分子。
以前,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只能通过教书、代写书信、充当商业掮客、记账、卖字画、至多当个师爷什么的,就业面狭窄的无法想象。这个新兴的产业给与这些自命不凡的脑力劳动者提供了一个新选择。当然也是最好的选择。
收入又高,只和笔杆子打交道,工作稳定,又很体面,做得好还可以得到股份和升职。最让应聘者趋之若鹜的原因是报纸内容有可能上达天听,自然这种和可以上书密奏的高级官员抢饭碗拼人品的渠道才是有远见的不第秀才们疯狂的主要原因。
各个州府招聘编辑、记者、排版策划、广告设计、美工、印刷工、卖报批发网点代理等职务都出现了数百人争抢一个职务的空前局面。为了得到某个职务甚至有人不惜重金贿赂主持招聘的辰基员工。
更好的借口就是古代曾经出现过的采风使,不少老学究认为报纸虽言铜臭,但毕竟起到了集中民意,引导舆论的良好作用。广泛采集资料和新闻的好处逐渐被人们发现。商人可以打广告找商机、书生可以发表文章诗词扬名、道德大儒可以开设连载讲坛、很多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