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时代-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伯伦先生在伦敦对众议院的讲话:“到这场(布鲁塞尔)会议上讨论什么经济制裁、施压和武力,完全是个错误。我们去那里是为了营造和平,不是为了扩大冲突。“
如果这意味着首相认为对日制裁、施压甚至采取武力行动只会“扩大冲突”,中国人担心张伯伦先生一定不想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其实没有什么“更强硬的手段”而是“更软弱的手段”,甚至比“施压”还软弱。他们只好相信英国国内漫延开来的如下谣言:皇家内阁的大部分成员相当程度上更同情日本、意大利和德国,而不是中国。
10个星期以来,日本天皇在上海的军队——陆军、海军、空军首次放弃相互间的猜忌,而共同联合起来,统一进行“大举推进”。日本在上海的发言人长期以来一直在如此宣称,以致上海的通讯记者已对此产生怀疑。在东京,陆军部长和海军部长均不从属于内阁首相,而是直接对天皇负责,这种违背常理的架构经常导致极端的不协调,尤其是在作战后勤保障方面。在上海的日军异常艰难地联合起来,测绘中国人在上海郊外的防线,很明显,中国人已不可以继续守卫在市区闸北一带的防线。日本军队在对塔章镇(音译)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轰炸和炮击之后,日军决定在这一地域展开大规模推进,发动了高度机械化的强攻。陆炮和舰炮在炮火袭击结束之后,日军坦克喘着粗气,傲慢地开进塔章镇,坦克在大街上横冲直撞,之后日军步兵蜂拥而至。日军肆意射杀,试图瓦解中国军队的士气。在日军步兵之后,随之而来的日本装甲车和扫荡部队。但日军在这里遇到了中国军队顽强的抵抗,日军看到一些已阵亡的中国军队的机枪手,他们的手紧握机枪,与机枪阵地共存亡。
在上海郊区防线出现危机之际,中国军队的孙元良将军认为,闸北已经无法防守,遂命令部队将这座因轰炸和炮击而几乎成为废墟的城市点燃,欲以火御敌。午夜时分,中国士兵将硫磺等易燃品投进火海,闸北上空被一片浓烟所笼罩。当时在上海的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说,这是东方战争史上最有秩序、最为有效的撤退战例。
在位于闸北的一座仓库里的一场上海保卫战,使全中国的人为之振奋。这里有500多名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著名的第88师。黎明时分,日军开始向这一带推进,不多时即将这座库房予以三面包围,未被包围的第四面正对着英租界。当日军用重炮轰击中国军营时,世界媒体都以“中国的阿拉莫”为标题报道了上海的激战。
孙元良向“中国的阿拉莫”士兵说:“为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中华民国的尊严,为中国革命军的尊严,在神圣的岗位上流尽最后一滴血。”孙将军说:“我和你们的战友们向你们致敬。根据命令,我将带领其他部队去驻守新的防线,但我的精神和我的心将与你们同在。
他对上海市市长说:“给我们500磅盐,500磅糖,50,000筒饼干,我就能坚持7天以上,这样战局将对我们有利,否则你们再也不会见到我们。”
有记者问市长:“您如何将所需物资送至‘阿拉莫’?”
市长神秘地回答说:“这你们放心,我自有办法。”  
                  
 战争在推进,政府撤退(2)
 在世界各国记者的报道中,带着一脸讥诮表情的日本海军上将大岛本田成了一个新闻恶魔。据大岛本田称,仓库阵地的500名中国士兵多少像个英雄。在日本发出中国士兵必须投降,否则予以消灭的最后通牒之后,中国军队的团长谢晋元向他的上司孙将军说:“死不足惧,我们的牺牲不会徒然。”
此间,英国方面一直透露说,任何一名中国士兵都可以冒险逃出战场,只要跨过20码宽的日军火力区,就可以进入英国租界地内,他们可以得到安全的保护。
国际舆论和中国舆论纷纷致电,谢晋元团长对此不屑一顾。英国人汤姆源源不断地弄来卡车,以便转移逃难的的老百姓。
日本人试图完全包围这个位于日军进攻部队和英国租界之间的地区。与此同时,在这里已有123名中国士兵为国捐躯,其余377名中国士兵在坚守了他们所承诺的7天中的4天之后,跨过20码撤退到英租界。每一名中国士兵都带走了自己的全部武器和装备,其中的26名重伤员踉踉跄跄,拖着24挺轻机枪和6挺重机枪。中国军队的指挥官谢晋元团长是最后一个撤离进入安全区的人,英国人热烈欢迎谢晋元团长,并认为他和他的士兵都是英雄。谢团长泪流满面,英国亚历山大准将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比这更壮烈的场面。”
蒋委员长对这场战役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但值得回味的是,两天之前,蒋夫人在其专栏中(《时代》10月11日)对于战况写道:“我在下达必要的命令挽救这些英雄的生命与对中国的忠诚之间,经受着折磨。”
蒋委员长深知,谢晋元团长和他手下的士兵并不想得到投降的命令,他们宁愿为国捐躯……他们的牺牲将大大鼓舞人民,提高整个国家的士气。
身穿工装裤的蒋夫人在中国政府中是继慈善太后之后最经常抛头露面的女性。蒋夫人是在她的车子滑到路沟之后写下上述文章的。
使丈夫皈依天主教的蒋夫人虔诚地写道:“上帝保佑,我几乎遇见死神,这并非是命运的捉弄,日本人不是在战争一开始就想用炸弹暗杀我吗?”
委员长通常喜欢像希特勒或斯大林那样严肃,今天则是一身华丽制服出现在他的德式装备的“嫡系部队”面前,这张海报在中国流行甚广。而在一幅来自上海的图片上可以看到,蒋委员长的头戴钢盔,接受过普鲁士式训练的正规部队,在最近的防御战中却是尸横遍野,节节败退。
日本的“总攻”起初总是伴以零星的炮击,本周此种方式已使4名英国人丧生,6人受伤。
但是,在上海的外国人已十分气忿焦躁,以至于美国海军上将哈里·埃尔文·亚内尔对驻沪美军下令,如果遭到攻击,立即予以还击。
中国军队撤退到一条新的防线,深挖战壕,加强海岸警备。日军在烟幕弹的掩护下渡过苏州河,在上海西部往前推进,并遇到中国人的强大抵抗。但几个星期来,上海的战争态势表明,日军在近距离的行动中,每天都冒着同另一超级大国交战的危险。
日本在上海夺得116平方公里,这比此前在华北地区攫取的5126平方公里还要重要,世界各报几乎没有把日军在华北的举动作为重要新闻。
因此,假如美国或英国的军舰在上海水域被炸沉,又假如特尔弗·施莫米特或亚内尔被杀,或许会远比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会议使中国更震惊。日本决定拒绝出席此次会议,德国也拒绝了。日本人认为特尔弗·施莫米特将军的行为彻底证明了这一点,声称在俘获的士兵中发现了大量的“只有可能从英国走私进来的新鲜食品”。日本侵华海军副司令(Kiyoshi Hasegawa)本周对其旗舰在上海的表现大为恼火,当有人报告说一位英国兵触摸了一艘日本汽艇上的机关枪时,这位司令竟向天皇汇报说:“日本海军受到了侮辱。”
战事推进,蒋介石在南京实际上面临着如下事实:即使他能够阻止日军朝太湖以北和长江沿线进犯,敌人仍将很快横扫太湖以南,向他逼来。几周前中国利用沉江物体在长江构筑了栅栏防线,另外还有江阴之险可资屏障。大约70艘日本炮艇对这条栅栏防线发起了猛攻。此前,中国第二条防线从上述要塞拉长到了无锡。“兴登堡防线”的很多地方还未崩溃时,蒋委员长就突然决定国民政府必须撤离南京,并在中国版图上化整为零。
中国国民政府傀儡主席林森先生,登上战舰,沿江西行1,600公里抵达重庆;外交部长王宠惠和财政部长孔祥熙博士宣布他们将赴汉口,军政部则选对岸的武昌为办公地。显然,此类决定的主要目的在于让世人看到,无论日军成功侵占哪里,中国在有些城市仍然驻有某些政府部门的。据报道,目前身兼行政院长的蒋委员长,随时都会把院长之职交付其姐夫孔博士。
中国人的幽默感多多少少冲淡了撤离南京的悲剧色彩,虽遭遣散但仍然笑嘻嘻的政府职员们相互戏谑,比如互致“新疆见”——以诙谐的方式暗指国民政府可能会最终后撤至偏远的新疆。 
                  
 红星照耀中国(1)
 1937年年底,负责保卫距上海西南160公里的汉口的近10万名中国士兵四散而逃,从而汉口落入日本人之手——这是自去年7月战争开始以来,日本占领的第6个省会城市。
日本设在北平的中国傀儡政府向日本帝国政府支付万美元并做出解释,这是为在通州被中国人所杀的大约 200百名日本人所做的总值348000美元“赔偿”的第一期付款。
当日本军队最终越过黄河开始围攻山东省会济南时,中国民众在青岛摧毁了价值1亿美元的日本资产,中国政府虽然已经处死了240名中国平民但依然无济于事。
与此同时,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博士,成为自日本占领南京后第一个离开中国的政府官员。在汉口登上飞机时,他表明将要飞往香港,从那里踏上包括对莫斯科进行访问的欧洲之旅。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强烈要求政府的多位著名官员引咎辞职。这些人都已逃离南京,目前正分别躲藏在几个城市里。孙科大概是想就中国的未来这一性命攸关的问题拜访斯大林。
日本人宣称他们在中国的一个机场摧毁了14架苏制飞机,但东京仍同莫斯科保持着平和的外交关系。斯大林还延续了一年的协议,允许日本渔船继续在苏联水域有偿捕鱼。
在《人的命运》(Man’s Fate)一书中,安德烈·马尔罗讲述了发生在上海震惊东方的可怕事情——1927年秋天,蒋介石与共产党断绝联盟关系,中国革命以一连串的被捕、暗杀、酷刑和绞刑宣告结束。对西方读者来说,马尔罗的作品虽然是小说,但也要远比报纸上对中国所剩无几的共产党的大肆渲染要真实得多。
根据左翼势力的描述,共产党已经在中国南部建立苏维埃政权,击败了蒋介石的5支围剿力量,以无可比拟的仁治政府管辖着8千万人民。而蒋介石方面则表示,共产党已经沦为搜刮民财的土匪,疯狂掠抢那些不向共产党妥协的村庄。但不管是在左翼还是右翼的描述中,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在地理上或政治上似乎都不是斯威夫特笔下的小人国(与外界绝对隔离的地方)。这个政权开始在湖南落脚,随后转移到江西省东南部。1934年,蒋介石的部队占领苏维埃的省会瑞金,中国苏维埃从此消失,直到一年后在西北崛起。这一点与墨西哥革命者在尤卡坦失败后转移到英属哥伦比亚十分相似,只是他们转移的道路比中国共产党要平坦得多。
爱德加·斯诺生于密苏里州,现年31岁,是《纽约太阳报》和英国《赫勒尔德日报》(Daily Herald)的驻远东战地记者。去年,他通过用隐型墨水写信,与蒋介石部队里的地下党会面,夜间突破封锁线等戏剧性的手段,来到了中国的苏维埃领地。这部长达474页的作品终于出版,向美国读者呈现斯诺4个月里对苏维埃中国的体会和9年来驻扎远东的经历,同时被媒体评价为 “(欧洲范围内)有史以来最好的报告文学”。斯诺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红色苏维埃地区的记者,他第一次采访苏区的领导人,拍摄苏区的生活照片,见识苏区军队的行动,第一次从领导人口中得到关于从江西到陕西25000里“长征”的故事。出于出版社的需要,《红星照耀中国》将与约翰·雷德影响较小的《震惊世界的十天》同时发行。
与雷德描写的生动性不同,《红星照耀中国》的显著特征是细致入微,无论是历史上的小细节、对中国的教育和道德导向的探讨,还是针对重要战斗进行的评价,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  
                  
 红星照耀中国(2)
 斯诺的作品没有雷德的小说那样充满刺激,但斯诺收集史实资料的困难程度要比雷德大得多。在他前往苏维埃领土的行程中第一站是西安,也就是蒋介石6个月后被绑架的地方。在那里,斯诺发现很多人同情红军,蒋介石发布悬赏令征集某个红军将领的首级。斯诺越过“红线”后,还曾被巡逻的“白匪”跟踪抢劫。红军接到的消息则说,一个可怕的“外国恶魔”正徒步向他们逼近并准备发起攻势。最初的时候,苏区的人们(用斯诺的话形容就是一些农民和地方官)很好奇地跟他说“Hai P’a”,斯诺以为是“害怕”的意思,但不知道他们到底怕什么,后来才知道在陕西方言中“Hai P’a”是“我不明白”的意思。
到达之后斯诺才发现苏维埃中国的领土和英格兰差不多大小。身材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