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场仍未被攻破。但坚守在前线的士兵已经换人。中国的英雄都病倒了。有1名作战负伤的士兵,就有10名因病卧床的士兵;有1名因患痢疾、肺炎或疟疾而住医院的士兵,就有4名仍留在野外露营或战壕内无医无药等待救援的士兵。所有这一切惨状的根本原因是大范围的营养不良,问题如此严重,没人敢尝试去解决它。中国士兵每天只有24盎司(约合680克)稻谷作食物,从这里获得他们的身体所需要的脂肪、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只有胡宗南将军有远见,其部队战斗力强。他命令部队开荒耕种,所收获的谷物用于补贴军需供应的不足。
1943年2月,宋庆龄打破沉默,再次谈论中国的民主道德。她再一次唤起了人们心中沉睡的孙中山先生的国家的希望,孙中山提出的建立自由民主新国家的计划在蒋介石统治下和战争的压力下几乎丧失殆尽。
宋庆龄说中国的未来必须实现三个目标:(1)中国必须成为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上平等的国家。(2)中国必须拯救在日寇占领区的民众,必须把日本侵略者从所有的中国领土上赶出去。(3)中国必须建立由全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并赋予它目前正被国民党窃取的权力,这是孙中山先生关于国家发展三阶段的最后一步任务。
蒋介石正肩负着中国治国安邦的艰巨重任,没有理会宋庆龄关于国内改革的要求。但她的话对西方也是一个提醒,中国的事情不仅仅是军事斗争。
在封锁中面临灭亡的时刻,中国因环境条件和被忽视得不到有效的军事援助,中国实际上是在正告美国和英国,采取最后行动的时刻已经到来。中国利用她目前极度的困境向华盛顿和伦敦提出以下庄严的问题:中国是否制定政策时只遵循莫斯科的意见,还是按照真正的联合国的意图?中国人出于自卫,必须奋起抗战结束战争才能不沦为日本人和中国傀儡的统治吗?或者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在战后的太平洋地区,成为真正的联合国的一个强大的成员国,一个和平和经济发展的堡垒?
宋美龄在美演讲请援(1)
1943年,2月底,172名新闻界人士,包括女记者,挤进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里(比罗斯福总统出席卡萨布兰卡会议回国之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还多23人),正期待着观看一场精彩的表演,领略蒋介石夫人的机智与才干。他们当中许多人前一天在国会已被蒋介石夫人的口才所倾倒。他们并不知道会上究竟将讲些什么。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这会儿带着一种叔叔溺爱美丽的侄女的神态介绍蒋夫人。他说,蒋介石夫人是“与众不同的特使”,他还要求记者不要问她“难以回答的问题”。
有个记者问她:有报道说中国并没有充分运用中国的人力资源,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蒋夫人脸上立即露出不悦之色。她说:中国在人力上已尽全力,但缺少军火。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中国需要更多的军火供应。中国不缺少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但没有足够的飞机和汽油。
一个记者追问:中国如何获得军火?蒋夫人很巧妙地把难题推给罗斯福总统。她恭恭敬敬地转向罗斯福说道,总统解决过许多重要问题,渡过许多危机,因此她认为最好由总统来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群微笑着看罗斯福总统如何“接球”。面对多次类似场面的罗斯福马上接过来回答。他说,要把飞机和军需物资运到中国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但美国政府正竭尽全力把这些重要物资送到中国。如果他是中国政府的成员,他也肯定会问:什么时候能把军需物资运到中国来?为什么不多运一些?作为美国政府一个成员,他将会回答:我们将尽上帝所允许的那么快。罗斯福总统说完后,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
专栏作家雷蒙德·克莱伯承认这场记者会使他大开眼界。他说:“也许有一天要让影星海伦·海斯来演蒋介石夫人这个角色,不过,她演得再好也比不上活生生的蒋夫人。”
蒋介石夫人走过参议院会议大厅的过道,参议员们的眼光一直盯着她。她没有表情的脸上生着一双大眼睛,她清瘦端正的身材,穿一身黑色旗袍,上面点缀着用作装饰的小片玉石和圆形闪光金属片。她走上主席台,向台下的参议员们微笑颔首,听着副总统###介绍她。蒋夫人接着开始演讲,她因没有事先拟好讲稿而向大家道歉,然后她发表一次倾倒参议院全体与会者的即兴演讲。
蒋夫人说,杜利特尔将军领导的美国飞行员1942年4月率队轰炸东京后,一名飞行员返航时被迫降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许多农民一边欢呼一边朝他跑过来,嘴里呼喊着他能听懂的唯一中国话:“美国!美国!”(蒋夫人解释说,“美国”的字面意义是“美丽的国家”)蒋夫人说:“中国人欢笑着拥抱他,就像久别重逢的亲兄弟一样。”
然后蒋夫人讲到一次衡阳之行,那是去参观“磨镜台”。相传2;000多年前,有个年轻的小和尚在那里盘腿打坐一连数日,口中吟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寺院住持拿起一块砖在附近一块石头上磨起来。小和尚不解地问他在做什么。
住持回答:“我要用这块砖磨成一面镜子。”
“那不可能。”小和尚说。
“是的,不可能。这就像你天天什么也不做,只在那里吟诵‘阿弥陀佛!’不可能成佛一样……”
蒋夫人说:“因此,朋友们,我认为必要的是,我们不仅要有理想,并声明我们有理想,还要有实际行动来落实。”
宋美龄在美演讲请援(2)
美国参议院从来没有起立鼓掌的习惯,那次大家起立向她热烈鼓掌,祝贺她的成功。
数分钟之后,蒋夫人来到众议院会议大厅。众议院主席萨姆·雷伯恩走上前来介绍说:“今天是美国人引以自豪的一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世界上杰出的女性代表……”
蒋夫人开始演讲。演讲所用的红木矮讲台是专为她从参议院借来的。她一生作过无数次演讲,但都没有这次如此重要。这篇演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它关系到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前景。她为这篇演讲准备了数星期。演讲里含有中国,含有蒋介石;她的一生,她在美国的朋友,她对祖国的忠诚……都倾注在这篇演讲中。
她的开场白用了一段巧妙的恭维话,因为她知道国会里缺的就是恭维,她的恭维绝不会令人扫兴,“美国人应该为自己在世界各地奋战的军人而感到自豪。”
这是一句她可以作些文章的恭维。她十分巧妙地暗示,许多美国军队被闲置无用。“你们的一些军队驻守在偏僻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只是等待,再等待……”
更巧妙地是,她涉及了美国的种族歧视。
但有一件事蒋夫人坚决不做的就是“乞讨”。那还是1938年,在给韦尔斯利学院的同学爱玛·米尔斯小姐的一封信中,她写到:“我想去美国,但我绝对不能把我的美国之行变成一次乞讨。”所以,她以平等的身份来到美国。
她引用了一句中国的谚语,她说:“站着说话的人不腰疼……”然后,她又话中带剌地说:“美国的中途岛和珊瑚海两次海战……仅仅是沿正确方向走的两步。”说这些话时,会场上都产生了片刻尴尬的宁静。
她说:“现在盛行的看法是打败日本人并不那么重要,而消灭希特勒才是头等重要的。这种看法没有从事实出发。让日本人为所欲为……也不符合联合国的整体利益。”
她接着说:“我们不要忘记,日本现在所占领的地区,那里的资源数量大大超过德国占有的资源……”
她提出,制定战后世界发展规划时要谨慎。“在国际上独立并已得到广泛的承认,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应该成为我们这个联合国的成员?”听到这里时,众议院会议大厅里静悄悄的(或许大家以为她的话中有话)。
她结束时的一番话博得了满堂喝彩。她说:“我中国人民根据五年半之经验,确信光明正大地甘冒失败风险,比卑鄙可耻地接受失败,更为明智。”众议院会议大厅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许许多多受感动的听众或许还来不及考虑是什么打动了他们的心。她说的话普普通通,任何人都可能说得出来。正因为话是蒋介石夫人所说,她演讲时挥动手中的手帕,用手砸在桌子上强调说话内容的姿态,她眼神中的闪光,都流露出她人生经历的深刻内涵。经过她的努力,一些美国人开始了解中国。
在参议院的演讲结束后,最有名的校友宋美龄女士回到母校韦尔斯利学院,这是她紧张美国之行的一个短暂的休息。
蒋夫人的车驶过韦尔斯利学院村,它看上去“依然像过去一样——只是装饰画更多了些。”在她四年级时曾住过的“塔园”宿舍,为她准备好了一套宿舍。她举行了有30名1917届同学参加的非正式招待会。会上,大家像中学生一样开心地有说有笑。在她身穿一条海军蓝长裤漫步走过校园之后,韦尔斯利学院的校长作出让步:“她的长裤打扮毁了我们的反对长裤运动,教职工突然都改变了过去的立场……”
蒋夫人对学生作演讲。她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身体紧靠在讲台上,差点儿晕过去。两天的学生时代回忆结束后,她又继续在美国的巡回演讲,下一站去芝加哥,再下一站去旧金山。
长江流域对日作战胜利
日本侵略军遭受重创。1943年6月,在日军发起进攻的村庄和城镇,受中国和美国空军的轰炸扫射,日军5个师外加伪军部队,撤回长江北岸和江防工事内。
甚至到目前为止,我们尚不清楚日军此次进攻战役的作战目标。或许是因为上次在长江平原低地的进攻中,重庆电台广播表示出来的自然悲观态度,才导致日军犯下这样一个过度扩张的错误。日军没有巩固好后方,没有修筑工事,就在匆忙之中进入了华中地区中国军队布下的陷阱。
在长江以南约60英里处的凹面防线上,陈诚将军,中国高级野战指挥官之一,正面与日军交战。在日军的南面,在其后方,魁梧的孙连仲将军指挥用于反攻的后续部队。在重庆,政府方面征用各式公有和私人的机动车辆——从运茶叶的卡车到吉普车,紧急向前线调运政府所储备的作战物资。
日本空军曾经在第一阶段进攻中为日军开辟通道。为对付日本空军,蒋介石总司令决定启用一支新组建的中国空军部队。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的飞机几乎一夜之间就从华南的基地调动过来。他们用3天时间建起华中地区的通讯网,把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和驱逐机投入对日军作战。
从宜昌沿长江上游10英里处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名为石牌。这里是防守华中地区的重要咽喉要地。日军投入两个师的兵力。蒋介石亲自向石牌守军下命令,要求他们坚守阵地。他们的确守住了。
中国的驱逐机向日军阵地俯冲攻击,一次一次地扫射攻击,未遭到日军还击。中国的驱逐机飞得很低,有时守卫在山头上的日军都可能从高处向它们射击。在日军后方,中国的轰炸机,苏联制造的SB、美国制造的A…29、B…24,B…25等炸毁了岳州日军的基地和铁路货场,击毁在宜昌的渡船,击沉运输船只,击毁宜昌的日军飞机场和火炮阵地。
到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5月最后一个星期一)这天,日军开始从石牌向宜昌撤退。同时,孙连仲将军的部队从常德向北攻击日军后方,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日军决定全部从平原地区撤回长江北岸。
但是这个决定来得太迟了。日军徒步行进中的部队,其中的骡马驮载运输队拖住了大部队的行军速度,遭到美国P…40地面攻击机的攻击。P…40一共袭击了6支日军部队,将他们彻底击溃,然后又袭击在长江边集结的所有渡船。
孙连仲将军开始从南方进攻,占领日军的一处主要前方基地,并收复洞庭湖北岸,正向长江边进攻。陈诚的部队已攻至长江南岸,可以遥望宜昌城,并击毁日军在宜都的最后一个渡口。
中国军队自从1942年缅甸战役以来,这是第一次打败日军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日军几乎撤回了原进攻的出发地,损失了大部分粮食产地,丧失了对从宜昌到石首的江面的控制,由中国海军的布雷舰队接管。
从世界战争的全局来看,这次战役的胜利算不上什么。日军只动用了6万兵力,其中只损失了约1万人。整个作战区域也只不过方圆60—70英里的面积。进一步改善作战布局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中国军队缺少继续发动进攻的后勤供应。
但对于亚洲地区作战来说,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胜利。它再一次证明了空军力量在局部地区作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暴露出日军在空袭中的弱点,并在美国和中国空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