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残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残影-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躺着一具尸体,上面唯一新鲜部位的乳房,已被老鼠吃掉。尸体周围上下是一群腐烂的人,他们居然还活着……那惨状令人终身难忘。他们是骷髅,而不是人。”英军第六十七团军医蓝普瑞1867年在一份军事学院学报撰文写道,1864年,他在苏州看到一名士兵因拦路抢劫被砍头,大群中国民众便围观砍下的头颅,而那头上的肌肉还兀自不停抽搐,达十分钟之久。蓝普瑞的记录图文并茂,刻画入微。菲尔德的《从埃及到日本》(Field; Henry M。; From Egypt to Japan; New York; 1877)则描写了刑讯逼供的折磨方式:“大厅里有两根圆柱。这两个人都跪在地上,两只脚缚在一起,动弹不得。先把他们的背部靠到一根柱子上,用小绳系紧脚大拇指和手大拇指,然后用力拉向后面的柱子,绑在上面。这立刻让他们痛苦万分,胸部高高突起,前额上青筋暴跳,真是痛不欲生……”

第四章 残酷的中国(2)
因此,《中国刑罚》一书虽然简单,却具划时代的意义。
  一.《中国酷刑》
  ('Mason; Major George Henry'。 The Punishments of China。 London; William Miller; 1801。 First edition。)
  《中国酷刑》为英国人乔治·亨利·梅森少校编著,伦敦威廉·米勒出版社出版,1801年出第一版。按该书标题页所记,梅森是英军第102团的少校,可惜生平已不可考,国内外皆不存他的资料,甚至使人怀疑这名字只是一个假托。
  至于《中国酷刑》中收集的画作,与梅森少校编的另一书《中国服饰》一样,都是当时广州外销画匠“蒲呱”(Pu Qua)的作品。而蒲呱的身份,与梅森一样成谜。
  从十八世纪中期起,广州的外销画行业已渐成气候,业内人主要按欧洲市场口味,制作中国风味的画作出口,画的风格,采用了西式的透视和明暗,又保留中国式的线条勾勒,技法则显得稚嫩,反而有种独特风味。那些画匠,估计完全把绘画当糊口手段,因此全都将真名隐去,以致生平皆不可考。“蒲呱”是当时广州外销画最常见的署名之一。据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研究,蒲呱的主要活动地点在广州,专长是油画肖像及风景、风俗画,并曾于1769至1771年在英国逗留。
  但据笔者分析,李超所说的蒲呱,最多是所在画肆的东主或首席画家,因为使用“蒲呱”之名的,绝不止一人。这个署名,从十八世纪中叶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前后超过百年,若说都出自同一人手笔,倒成了笑话。
  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时,梅森是蒲呱固定客户,可能包销了蒲呱的所有作品。或可以说,蒲呱都是按梅森的订单来作画的。《中国酷刑》中的画,便是这么出笼的。或许是出于市场推广的考虑,梅森将这些画集结出版,果然一炮而红。
  《中国酷刑》全书共54页,其中含22张彩色插图,每张插图以英文和法文注解。书的形制颇大,为×14英寸。皮质封面,深红色,大量烫金,精美异常。
  该书的章节及对应插图为:
  1。见官;2。打入牢狱;3。审犯;4。杖刑;5。拧耳刑;6。荡秋千;7。惩罚船工;8。惩罚通事;9。夹脚;10。夹指刑;11。以柠檬汁灼眼;12。栓在铁柱上示众;13。上枷锁;14。栓在大木桩;15。关入笼子;16。木管刑;17。切断脚筋;18。关禁闭;19。示众;20。押往刑场;21。绞刑;22。砍头。
  此书的出版,开创了这类出版物的先河。从此,对中国酷刑及背后蕴含之民族性的研究,渐成西方学术研究的一个主要支派。当前,西方研究中国酷刑的学人,以Jérome BOURGON、Claire MARGAT、Maria Pia DI BELLA等为代表。其研究之深入、广泛与详尽,让人叹为观止。而该书的插图,亦成为西方艺术史上的永恒经典。今天,西方所有招贴画网站均出售该书插图招贴画,每张的价格约为49美元。
  当前西方古旧书市场上,《中国酷刑》第一版的价格一般介于2,000~2,600美元。
  二.《中国刑罚》的手绘仿本
  梅森的《中国刑罚》出版后,一时大热。很久以后,上海及香港等开放口岸仍有手绘的仿制品流传。业界的一般看法是,这些仿本是根据沪港两地外商的订单逐册绘制的。
  手绘本的出现,较梅森一书晚得多,一般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晚期,但画幅上仍署“蒲呱”的名字。蒲呱这时即使未作古,也不可能再挥笔作画了,因此明显是后人冒名顶替。手绘本的技法,比之蒲呱的原作,也稚拙很多。
  仿制的手绘《中国刑罚》虽以梅森一书为参照,却都有变化。个别画幅,如以木盒装人等场景,则是原创的。因是手工绘制,兼之流传稀少,这些作品虽为仿制,却并不便宜。
  市场实例
  本书展示的一册,内含十二幅手工绘制的水彩画,封面为硬板布面线装,未注明出版商、年代、画家及编著者。该书在欧洲市场标价2,000美元。
  

第五章 奇装异服(1)
西方对中国服饰的兴趣
  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因照相技术尚未问世,所有的视觉再现,唯有依赖绘画。当时,欧洲国家以绘画再现新发现的风气盛行,而神奇的中国,更是成为焦点。上一章节所说的中国酷刑书,即产生于这一背景,而本章节谈论的中国服饰书,也是如此。
  正如中国人看西方人的打扮一样,从西方人的视角看,中国的服装自然是奇装异服了,很能吸引大众的兴趣。因此,纪录中国服饰的书籍,在欧洲各国纷纷涌现。其中最主要的两本均出于英国人的手笔,名字也雷同,都起名为《中国服饰》。其中一本由梅森著,出版于1800年。另一本由亚历山大著,出版于1805年。此外法国人布列东也著有名闻遐迩的《中国的艺术与服饰》一书,于1811年在巴黎出版。
  一.梅森的《中国服饰》
  (George Henry Mason。 Costume of China。 William Miller;London;1800)
  广州版
  梅森的《中国服饰》是其《中国酷刑》一书的姊妹篇。该书最早在中国广州成书,时间约为1789年。但正式出版的地点是伦敦,时间则是1800年。
  广州版的《中国服饰》目前已从市面绝迹,其最后一次成交记录是在2003年,由伦敦的“艺术基金”(The Art Fund)从不知名的卖家手中购得,出价为17,000英镑,已交由牛津郡的Ashmolean 博物馆收藏。
  根据“艺术基金”提供的资料,该书分为原稿及成书两部分。原稿含60幅手绘的水彩画及文字说明。据书中说明介绍,该些水彩画全部在中国广州绘制。在成书上,每幅插图都标有“Pu Qua; Canton; Delin”字样。“Pu Qua”即为“蒲呱”,“Canton”是广州,而“Delin”估计是商号,可能是“德龄社”之类的译音。
  英国版
  直到1800年,梅森的《中国服饰》才在英国发行首版。该书的首版保留了广州版的全部60幅插图,均为手工上色。每幅画以英、法两种文字解释。文字共有十四页,未标注页码。图画尺寸大小不一,内页的尺寸则为×厘米。刻板的工匠注明是Dadley。
  以后再版时,便删减为四十八幅插图。插图内容上至官员贵妇,下至贩夫走卒,笔触无一不及,生活的覆盖面相当宽广。其绘画风格与《中国酷刑》一样,采用了西式的透视、明暗、投影等技法,写实特征浓厚,又融入中国的白描手法,自有一种独特的东方趣味。这种风格,一直影响到后世的连环画。由于绘制精美,西方世界对这些插图的兴趣长盛不衰,至今还是招贴画网站的常销货。
  梅森在序言中称,他收集的画作,原来只作私人收藏,无意公诸于众。藏了十年后,经不住一帮朋友的怂恿,终于还是将其刊印出版。
  市场实例
  欧洲市面上,该书的首版本已寥若晨星,本书展示的,为目前唯一在售的一种,标价倒是极合理的,只有5,106美元。
  二.亚历山大的《中国服饰,含四十八幅彩色雕版印刷画》
  (ALEXANDER; *INGS。 William Miller; London,1805)
  亚历山大简介
  亚历山大 (William Alexander; 1767~1816) 生于英国肯特郡,父亲是马车制造匠。他于1784年入皇家学院学画,一直学到1792年。这一年,他被选为马戛尔尼使团的低级画师,随马戛尔尼勋爵访华,当时大约25岁。不想,出发后,亚历山大的顶头上司便露出技艺生疏的原形,无法胜任使团的主要绘画工作。于是,整个远行计划的正式绘图任务,便大多落在亚历山大的肩上。他以强烈好奇心,捕捉新世界所见的一切,作品大多是素描和水彩。回英国后,与此行有关的书籍,纷纷以他的作品为插图的底本,以铜版雕刻印制。这些书,包括了副使斯当东所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及巴罗的《中国旅行记》等。他的画在斯当东的书中,是以黑白印刷的。好在他自己出了彩色的《中国服饰》及《中国衣冠举止图解》(Picturesqu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ress and Manners of the Chinese 1814)两书,留下了当时中国的精美记录。

第五章 奇装异服(2)
回国不久,他被聘为大马洛军事学院的图画教授,1808年,转任大英博物馆的印刷画及素描画管理员,直至去世。他的绘画生涯,以描绘英国风景为主,也绘制了大量的古董图。他的作品由英国各大博物馆收藏,其中收藏最丰的是梅斯顿博物馆。
  亚历山大虽算不得一流画家,却受过严格科班训练,画技纯熟,画风与梅森一书的插画迥异,繁复而灵动,现场感强,形象栩栩如生,是西方主流风格了。该书四十八幅插画均为铜版雕刻印刷,手工上彩。内容包含各式建筑、船只、三教九流、生活百态等。
  亚历山大的《中国服饰》与梅森的《中国服饰》有几大区别:首先,梅森书中的画,是专为表现中国服饰而作的,其中的服饰种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行各业;而亚历山大书中的画,则选自他入华时创作的素描及水彩。由于创作时并非专门针对服饰一项,因此,这些画与服饰的关系,并不密切,更多是在表现风景与建筑。
  其次,梅森书中的图画,全部出自是广州的中国画匠蒲呱之手,画面聚焦人物本身,背景被彻底虚化。虽然人物五官仍带西洋特征,但中国风格总体较浓,匠气十足。而亚历山大的图画,则全是自己的创作,有场景,有纵深,技法超过蒲呱,西洋风格明显,较少匠气。
  第三,梅森的书出版在前,亚历山大的书出版在后。亚历山大一书的出版,明显是受到梅森一书的启发,乃是效尤之作。因此,总体而言,梅森的书称为《中国服饰》,是名副其实的;而亚历山大的书虽然画艺高出蒲呱,但以同名刊行,有附会的嫌疑。
  头版早期版本
  即便同为1805年的头版,该书也有先后之分。最早的版本较粗糙,为灰色硬纸板封面,有些前面有副标题页和出版社广告,有些则没有副标题页和广告,但有献词和两散页的订购者名单。这两种早期头版,大英图书馆都有收藏。
  市场实例
  亚历山大《中国服饰》头版的早期版本,当下已是凤毛麟角,最近才发现又有一册在纽约露面。该书为四开本,外部尺寸为13 3/4×10 5/8英寸,带印刷厂的日期水印。书前有标题页,书后有出版商的广告,但没有献词页和订户名单页。全书共收48枚手工上色的彩图,均为亚历山大所作。封面为原始的灰色硬纸板,未经切割。该书有一个蓝色布面盒子,为后来新配。
  该书的售价为 6,500美元。
  头版正式版本
  本书图示的为头版的正式的版本,推出时间较前两者略晚。红色皮封面,四角有轻微磨损。外部尺寸为10×英寸。内里收图48枚,尺寸为×34厘米,书页三边烫金。该书目前在美国加州出售,标价5,929美元。
  三.布列东的《中国艺术与服饰》
  (BRETON de la Martinière; Jean…Baptiste ; ou choix de costumes; arts et métiers de cet empire; repréntés par 74 (sic) gr*ures; la plupart d'après les originaux inédits du cabinet de feu M。 Bertin; ministre; acpagnés de notices explicatives; historiques et littéraires。 Paris; Demonville for Nepveu; 1811)
  法文版
  见英国人连连出版中国服饰书籍,法国人岂容他们专美,也于1811年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即为布列东的《中国艺术与服饰》一书。
  《中国艺术与服饰》一书为布列东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