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却无法忍受——他做出到满洲充任‘傀儡’的决定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
“在《紫禁城的黄昏》中,庄士敦不仅详尽描述了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众生相,也记录了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与宫廷生活内幕,是了解晚清历史无法绕过的第一手资料。”(冯硕)
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自出版第一天起,便是全球畅销书,从此一版再版,至今未有停歇。英语国家几乎数年便有新版推出。1987年,贝尔托鲁奇拍摄《末代皇帝》,即以该书为底本,捧红了尊龙和邬君梅两个华裔演员。
《紫禁城的黄昏》英文原版的头版,虽然珍稀程度只属于中等,却值得收藏。欧美古旧书市面上,一般500美元左右可买到品相不错的本子。本书展示的为《紫禁城的黄昏》英文版第一版,1934年由Victor Gollancz Ltd出版于伦敦。该书为厚重的精装本,暗绿布面,封面尺寸为22cm×,共486页,内有照片、插图、地图、示意图等共43幅,有些是折页。照片中的人物包括溥仪、溥佳、港督卜力、康有为、张勋等。书前有溥仪亲笔序的原迹照片,及溥仪序文的英译。该书目前在西班牙某古旧书店出售,开价679美元。
第九章 天子的洋师(7)
二.《威海卫狮龙共存》
(Reginald F。 Johnston; 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 E。 P。 Dutton and pany; New York 1910)
这本书,是庄士敦对威海头五年为官生涯的小结。当时,他已在威海卫英租界先后出任了政府秘书、正华务司和南区行政长官等职。
威海卫自1901年1月1日起正式由英国殖民部主管,效仿香港,建立起一套直辖的殖民地统治模式,而威海行政公署是租借地最高管理机构。行政长官是殖民政府最高首脑,由英国国王直接任命,地位等同于英属各殖民地总督。
从1898年的道华德到1930年的庄士敦,先后有7任行政长官在威海任职。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庄士敦的密友骆任廷,在威任职19年,是英租威海卫时期殖民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骆氏也是汉学家,翻译有明朝邱浚的《成语考》(A Manual of Chinese Quotations; being a translation of Ch'eng yu'kao by Chiu Chin; 1893)。其次是庄士敦,在威任职16年,其中任行政长官3年。
1930年4月,国民政府与英国政府拟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同年10月1日,中英双方在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举行接收典礼。当时,庄士敦已经与溥仪分手,重回威海卫任职,正在威海卫末任行政长官任上,主持了此项典礼。礼毕,庄士敦乘船黯然离威。至此,英国对威海32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任职威海期间,庄士敦的施政理念与一般英国人全然两样,尽可能按他想象中的儒家方式治理中国人。他按清朝的方式审案,将法律条文弃诸一旁,认为中国人向来不以法律为准绳,风俗习惯和道德价值观念方才重要。他亲自拟定了一种“总董制”,通过乡绅名士来管理村民。他还努力以“士”的标准律己,刻意树立“父母官”形象。他认为地方官不可满足于批阅公文,而应以实地调查为主,因此经常在租界各处走村串户,调查社情民意。他在威海社会中融入颇深,村民们发生夫妻不和、婆媳不睦、邻里纠纷之类的琐事,都要请“庄大人”去说道说道。庄士敦在给殖民部的报告中写道,“在管理过程中,这里的华人并不像某些对中国一无所知的人所描绘的那样难以管理,……中国人像其他人一样存在缺点,但也有其优秀之处,那些批评者们往往视而不见。从管理的角度讲,中国人是好统治的,因为他们信奉家族权力,他们的主要愿望就是管好自己的家庭,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他要持重、有序、对父母子女和善,他们节俭、勤劳和安分。当这些优点占主导地位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中国人又比那些蔑视或批评他们的人都要优秀。”
庄士敦博得了中国人好感,却被英国人视为保守主义者和儒家信徒。除了骆任廷,庄士敦几乎没有其他倾诉对象。山东当时为德国势力范围,英国政府挤进威海后,为免进一步得罪德国,便限制外商在威投资。见此,庄士敦认为威海卫已无自己用武之地,数度谋求调离,最后终因李经方推荐任帝师,而脱离威海。
在威海期间,庄士敦四处巡游,体察民俗风情,从民间收集写作素材,并查阅威海史志资料,于1910年出版了《威海卫狮龙共存》。研究威海卫租借地的历史时,除了英国殖民部的档案材料外,该书是最真切的当事人陈述,具第一手资料价值。该书内容涉及威海及山东历史、地方名流、英国统治、租借地打官司情况、乡村生活情景、土地租佃、风俗习惯、喜庆节日、民谣、威海的生死婚嫁、妇女儿童地位及宗教迷信等。
第九章 天子的洋师(8)
该书由伦敦的Brown Murray公司及纽约的E。 P。 Dutton公司同时出版,在当前市场里,两种版本的市价相当。
本书展示的为该书的纽约版头版,由纽约E。 P。 Dutton公司于1910年出版,橘红色布面精装,封面印“庄士敦”三个金色中文大字,书脊则印“威海卫”三个金色中文大字。全书共460页,含59幅插图,印制精美,书后有折页华北地图。该书目前在美国一家古旧书店出售,标价245美元。
三.《中国戏剧》
(Reginald F。 Johnston;The Chinese Drama,With Six Illustrations Reproduced from the Original Paintings by ; Shanghai; 1921)
庄士敦的著作中,要数《紫禁城的黄昏》影响最大。但若以价值论,当下最值钱的,却是他的《中国戏剧》一书。
这本书出版时,庄士敦在紫禁城走马上任已快两年了。有没有送溥仪一本,因不见记载,故不得而知。庄士敦一向风雅,对京戏自然不放过,是戏院常客。郁达夫在《看京剧的回忆》一文中记载:“自己与旧剧发生关系,是在民国十一年,担任当时的北大的教职以后。当时的北京大学教授,薪水比较独优,但是生活程度却很低很低,所以每月只领到几分之几的薪水时,就可以上大馆子请客,或上戏院去听戏了。在当时,和我们同去看戏的,有一位外国朋友,后来他作了溥仪的英文教员,他现在不晓得有没有死,但在当时,却已是四十五六岁的中年人了,他的名字叫庄士敦。这一位先生,喜欢研究中国戏的脸谱,可是像刘备穿了皇袍出来时,他是认得的,而一将长袍皇冠脱去,换上了小帽和短褂佩剑出来的时候,却又不认得了。”
从文章提及的时间推断,郁达夫与庄士敦同场看戏,应是1922年(民国十一年)以后的事,而此时庄士敦已在宫中执教,并非如郁达夫所说的是“后来”作了溥仪的教员。他的《中国戏剧》一书,也已由上海的别发洋行出版了。郁达夫的文章证实了几件事:其一,庄士敦的梨园观剧活动,是一以贯之的,并未因书已出版而停止,可见不是实用主义的举动;其二,他的兴趣重点是在京剧的脸谱,这点可以从书中内容获得证实;第三,虽然他已著书立说,大谈京剧,但对京剧并不十分内行,以致刘备一换装,便不认得了。
庄士敦与王国维交往甚密,他对中国戏剧的兴趣,应该有后者的影响。王国维是研究中国戏剧的大家,著有《宋元戏曲史》和《曲录》等书,备受胡适推崇。他还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待中国戏剧舞台的虚拟效果,认为台上一将几卒,摇旗挥刀,在锣鼓声中,走几个来回,便表示有千军万马。与西方再现实际生活的戏剧模式,全然对立。这套理论,估计能令庄士敦产生无限遐想。
庄士敦的《中国戏剧》是一本小册子,知者不多,流传稀少。本书展示的一册,为别发洋行1921年在上海出版的头版,纸质简装,内文共36页,含六幅彩色京剧脸谱插图,分别为赵云、武松、侍女、明装妇女、满装妇女、明装宰相等。六幅插画,均为英国画家Charles Freegrove Winzer的作品。Winzer 于二十年代离开中国后赴斯里兰卡,任斯里兰卡*艺术督察。此书目前在芝加哥一古旧书店出售,因为是图书馆清退书籍,带图书馆印记,故只标价300美元。
别发洋行于出版简装版的同时,还出版了此书的精装版,为红色布面,封面画一财神,拉开一幅挂轴,大书“加官进爵”四个大字。该书目前有一册在法国出售,标价1,308美元。
四.《大地众生成佛》
(JOHNSTON; REGINALD FLEMING; Buddhist China; Murray London 1913。)
庄士敦的学生、溥仪的“伴读”溥佳1964年写有一篇文章,这样回忆庄士敦:“他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研究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到中国以后又读了不少佛家释典,感到东方的佛教理论要比基督教的圣经不知高深多少倍,从此对基督教非常鄙视,也不到教堂做礼拜了。他写过一本书,名为《大地众生成佛》;还和英国一个神甫经常通信,用佛教理论来驳斥圣经……”
庄士敦曾于1908及1913年两度前往普陀山,中国的西人社区不禁怀疑,他是否在为日后出家当和尚做准备。其实,他是在为自己的著作收集材料。二度上山的当年,他便在伦敦出版了《大地众生成佛》。他在书中说:“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相结合,方能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才是拯救世界未来的良方……”
该书的前面几章,主要讲述大乘佛教某些特点的起源及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环境下形成的各种形式。六、七两章讲述中国宗教朝拜情况,并大致介绍了中国的几大佛教名山,最后六章,则重点研究安徽九华山及浙江普陀山。
本书展示的,为该书第一版,由伦敦的Murray公司于1913年出版。红色布面精装,封面为黑字,书脊为金字。内文共403页,含32幅黑白照片及一幅折页黑白草绘地图。该书目前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一家古旧书店出售,标价275美元。('EXC')
。 想看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