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商归来,武王得了重病,不久就死了。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周公哭着拒绝了。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就是成王。
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执政称王,发挥了王的作用。这在当时是自然的事情。古书中有不少周公称王的记载,只是到了汉代,大一统和君权至上局面形成之后,周公称王变成不可思议,于是才有周公是“摄政”、“假王”等等说法。而这也是臣子代行国政的顶峰了。
周公虽然顺利的做到了人臣之最,但是还是要面临很多麻烦。也就是说贤臣代行君主的权利是存在很多漏洞的。为此周公做了很多工作。
看着周公行使国君的权利,很多比周公辈分高的王室成员不高兴了。特别是管叔,有意争权,并且联合地方武装势力起来造反。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困难,周文王惨淡经营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毁掉。
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爽,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前1023年)举行东征,*叛军,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并乘胜灭掉了很多反周的小国家。
攘外必先安内就是这个时候周公发明的策略。
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个左右,而占领地的巩固和扩大还是在分封同姓之后。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周公东征搅动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国一部分逃到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嬴姓西迁;楚国逃到丹水流域。这造成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
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武王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为了巩固周的统治,周公先后发布了各种文告,从这里可以窥见周公总结夏殷的统治经验,制定下来的各种政策。这些都成了以后王朝成立后用于巩固参考的资料。
周公的文功武治的业绩比历史上任何的君王做的都好。成了后世王朝效法的对象。就是这样他也一直以人臣自居直到最后。是人臣代君主行职权的典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6)
以上这些人都曾经以宰相的身份总理朝廷政务,大臣们都习以为常,并不感到奇怪。秦汉以后,君主专制政体开始进化,贵族的权利渐渐减小,皇太后临朝听政才开始成为历代常用的做法,而外戚和宦官的势力也在暗地里慢慢增长,他们的权势甚至可以决定国家政策和法令,外戚宦官之祸也随着君主专制体制的终结而开始了。
中国文化里向来就有重视宗族的传统。父族、母族、妻族,这叫三族,但是这三族性质不同,分量也不同。父族是什么关系呢?是血统关系,同姓的,父系的,这个叫血统关系;母族是血缘关系;妻族是姻缘关系。就是妻族和自己一点血的关系都没有了,就是他们分量是不一样的。
对于皇族来说,父族就是皇族,也叫宗室。母族和妻族不同姓,他是外姓人,这个叫外戚也叫做皇亲国戚。宗室就是同姓的凤子龙孙是可以封王的,外戚,也就是异姓的母族和妻族只能封侯,这个是政治待遇不同,但是待遇不同不等于关系,待遇高的不一定关系好,为什么呢?同姓的这些宗室有威胁,他也有皇位的继承权,一旦在位的皇帝死了,没有儿子,那就要到同姓的宗室里面去找一个人,汉文帝就是这样,汉高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汉惠帝继位,汉惠帝死了以后,惠帝没有儿子,只好把他的兄弟汉文帝从藩王的位置上请进京城来,请他做皇帝,所以这些藩王们都有一点点当皇帝的意思,至少是,总觉得自己是有资格当皇帝的,你姓刘我也姓刘,你是高祖的子孙,我难道不是高祖的子孙吗?凭什么你当我不能当,所以刘濞想造反,刘安想造反,就因为他姓刘。
那么不姓刘的,姓窦的,姓田的,姓卫的,你本来就是没有资格做皇帝,你要做皇帝的话,那就是谋反,大逆不道,对皇帝来说,外戚反而相对安全。所以在这个时候,皇帝在政治上会倾向于外戚而不是宗室。所以汉代外戚在政治舞台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历代王朝外戚多凭藉皇后、太后势力而把持朝政,权重势大,往往威胁皇权。西汉初年,外戚干政就已然开始,吕后专政及诸吕擅权便是其例。景帝时之窦婴;武帝时之田汀⑽狼唷⒒羧ゲ。徽训凼钡幕艄獾龋际且酝馄萆矸侄桓呷ㄖ亍�
所谓前有车,后有辙。汉王朝一开始就是夫妻店,汉高祖刘邦的正妻吕雉,她是和汉高祖刘邦一起打江山的,打天下的,还做过项羽的俘虏。吕后她是出生入死,同甘苦、共患难,这么当的一个皇后和太后。刚好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的儿子惠帝很懦弱,就是说得不好听就是懦夫,说得好听就是仁慈。对于很多事情是下不了手的,吕后却下的去手,所以一直是吕后专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太后干政的传统。
汉代号称孝治天下,就是他们治国的理念就是一个字“孝”。皇帝要带头孝,皇帝带头孝以后,下面的子民也都孝。你孝治天下你当然要尊敬太后嘛。太后就可以干政,所以外戚的这个力量在两汉一直是很强的。
其实从高祖刘邦开始,谁做了皇后,都要提拔自己娘家人,吕后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皇帝的儿子有很多个,虽然本着立嫡的原则,皇后的儿子是储君的第一人选,但皇帝的心思谁也猜不着,一旦爱屋及乌,选了别的妃嫔的儿子做太子也是一点不出奇,所以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娘家人就算水平再低,能力再差,毕竟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一批真正的死忠之士,所以一定要提拔上来,位居高位,关键时刻做皇后利益的传声筒、发言人,影响皇帝,打击敌对势力。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7)
但吕后在汉惠帝死后,干脆自己临朝称制了,所以无论名义上,还是实际上她都成了西汉王朝的真正统治者,虽然她大封诸吕,但在她活着的时候权力还是集中在自己手上的,外戚仍然只是她倚重的一股政治势力而已。
严格的说汉朝外戚之祸始于吕后。下面我们来回放一下吕后的履历。
吕后原名叫吕雉。吕后的父亲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就姑且叫他吕公吧。吕公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吕后是他的大女儿。吕公为了躲避仇人,逃难时曾暂住在好哥们沛县县令家里。后来,由于吕公对沛县感觉很好,就干脆把家安顿在了沛县。
关于吕雉姑娘怎么跟刘邦结为伴侣的,这里有一个故事。
吕公刚刚把家搬到沛县的时候,县里边当官的,土财主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就都来凑钱喝酒。负责接收贺礼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萧何。这个时候,萧何是沛县县令手下一名官员。这次酒宴,萧何主管收礼。按照规定,献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凑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来到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就直接来到堂上,实际上,刘邦一个子没拿。吕公一听“贺钱万”,大为惊讶,赶快起身相迎。因为“贺钱万”在当时是个非常了不得的数字。从酒宴的规定看,出一千钱的都算是贵客,都要请到堂上喝酒,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从来人的身份看,比亭长官高的人不少,但都没有“贺钱万”。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从实际收入上看,秦代一位县令的年俸也只是数千钱,至于亭长,一年的俸钱不足数千。一个亭长一次酒宴敢于“贺钱万”,绝对是天文数字,也是不可能的事。吕公当然知道刘邦不可能“贺钱万”,但是,吕公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看中的是刘邦的胆量和潜在的政治家素质。所以,吕公听到这么一个天文数字,立即对刘邦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兴趣。
吕公这个人非常迷信相面。因此,他对口出大言的刘邦的面相也非常吃惊。客人都走了之后,吕公对刘邦说:我平生为人相面多极了,但从来没有见到你这样的面相。我有一个女儿,想许给你为妻,希望你不要嫌弃。
这个时候,四十多岁的刘邦还没有老婆,一听说有这种好事,喜出望外,马上答应下来。但是,吕公嫁女一事吕公的老婆不答应:你平时总说咱女儿是个富贵相,要许个富贵人家,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他来求婚你都不答应,为什么非要嫁给这个刘季?吕公回答:这并不是你一个妇道人家能知道的。
吕公的家是吕公一人说了算,尽管他的妻子反对,但是,他的妻子并不当家;这样,吕雉就成了刘邦的妻子。值得重视的是吕雉的态度。作为这场婚事当事人的吕雉,没有丝毫怨言地接受了父亲对自己终身大事的安排,可见此时的吕雉非常温顺。
如果说吕公相信了刘邦并把女儿嫁给他是交友不慎的话,吕姑娘本人经历的婚姻则可以说是遇人不淑。
不到二十岁的少女吕雉嫁给了四十岁中年亭长刘邦,而且,这位亭长虽然没有正式结婚,却有了一位未婚生育的儿子刘肥。在刘邦发迹之前,吕雉对刘肥没有任何苛刻之举,这对一位丈夫长自己二十多岁的少妇来说,实属不易。后来,吕雉有了儿子、女儿之后,还要在田中干活。吕雉婚后还得亲自下田种地,显示了吕雉勤劳持家的一面。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8)
可是勤劳持家的吕姑娘并不能因她的贤惠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反而被他的丈夫连累的有了牢狱之灾。
刘邦做了泗水亭长之后,要负责往郦山押送服劳役的人。一次押送郦山劳役,一路上不断有人逃亡。无奈之下,他干脆在丰县西边的大泽中将剩余还没有逃的人全放了,刘邦这一放,反倒感动了十几个不愿逃的人,愿意跟随刘邦。刘邦就带着这伙人跑到芒砀山(今河南永城)落草为寇了。
刘邦身为亭长,押送骊山劳工,竟然放走劳工,自己逃亡,这当然为秦法难容。常言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邦可以一走了之,吕雉却为此下了狱。
监狱里的生活历来不好过,吕雉进了秦代沛县的监狱也好不到哪儿。监狱之中大问题之一是狱卒对吕雉不礼貌,吕雉在狱中为刘邦究竟受了什么罪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沛县监狱中有一个叫任敖的狱卒,平日和泗水亭长刘邦的关系很好。任敖看见狱卒虐待吕雉,一怒之下打伤了那个虐待吕雉的狱卒。这一下子,沛县监狱的狱卒再也没有人敢于欺侮吕雉了。任敖打伤虐待吕雉的狱卒,说明吕雉在沛县监狱之中受过虐待。很难说经历了生活艰辛的吕雉此时心理有了怎样的变化。
好在历史证明刘邦确实不是盏省油的灯。汉二年四月,他刘邦又打回来了。此时的项羽正在齐地忙于平叛,刘邦趁虚而入打进了西楚国都彭城。可是吕姑娘的春天还是没来,刘邦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消灭项羽集团;二是要接走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但是,刘邦到了彭城之后,并没有急着接亲人,反而在彭城忙于接收项羽从秦朝都城带走的美女、财宝。
等到项羽杀回彭城,刘邦才想起来派人去接家属,但是,此时刘邦的家人已经被项羽接走了,并且在项羽的军营中做了二十八个月的人质。
汉四年,刘邦、项羽荥阳对峙之时,无奈的项羽忽发奇想:以烹太公相威胁。项羽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要挟刘邦,逼迫刘邦投降。刘邦不吃这一套,竟然嬉皮笑脸地对项羽说:我和项羽都受怀王的命令伐秦,又结拜过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我也跟着一块儿喝汤。项羽大怒,要烹太公,幸亏项伯从中斡旋,项羽才未杀太公。
这件事虽然史书记载的是“杀太公”,但如果真的烹了太公,吕后能躲得过去吗?绝对不可能躲过去!项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