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稣返囟灾⑾乱┑陌旆ā!薄 〔痪茫槭破�###高潮,为配合对抗日根据地的疯狂进攻,其抛出了《中国之命运》一书,企图以此欺骗人民。艾思奇立即针锋相对,写了《论〈中国之命运〉——极端唯心论的愚民哲学》一文,对其予以驳斥,指出这本书是张扬“中国式的买办封建性的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学,和反对科学唯物主义,提倡迷信盲从的法西斯主义的唯心论哲学”。同时他指出:“铁的事实已经证明,只有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和具体化了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才是能够把中国之命运引到光明前途去的科学的哲学,才是人民的革命哲学。”在这篇文章中,艾思奇还写道:“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所以要宣传唯心论的哲学,就因为他们需要把一切道理颠倒,……在物质上垄断了政权,在思想上也就垄断了真理,……明明是腐败政治摧毁了民众的抗日积极性,却说‘国民’对国家民族的道德不高尚。嘴上是‘公’,实际上是借此为私。这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道理,我们领教得多了,中国人民受蒙蔽也不会太久了。”“总而言之,《中国之命运》的哲学是愚民哲学,在‘真知’的名义下要求人民无知,在‘力行’的名义下要求人民盲从,我们应该反对这种欺骗人民的极端有害的哲学。”在这篇文章中,艾思奇不仅揭露了蒋介石集团###反人民的封建买办性的法西斯主义的真面目,同时又对毛泽东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宣传和赞赏,而且对人民大众掌握明确哲学道理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必要性也作了鲜明的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兼任中国哲学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从此,他更加重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认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要依赖自然科学,反之,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要受哲学的影响,正确的哲学能推动科学的前进。艾思奇既反对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倾向,又反对夸大哲学的作用,反对把哲学庸俗化、简单化,企图以哲学代替自然科学的作法。1959年,中央党校一次开办自然辩证法班,他亲自布置计划且常常讲课。在他的指导下,中央党校还编写了比较系统的自然辩证法著作。在中央高级党校开办逻辑班时,艾思奇亲自抓教学,并多次讲授“辩证逻辑”等课程。  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工作者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为解决好这一问题,解放以后,艾思奇曾四下农村去参加实际工作。他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提到辩证唯物论的理论高度上加以分析。1958年,艾思奇下放到河南去参加人民公社运动。那时随着“大跃进”的发展,浮夸风已经开始,下放干部也有所觉察,但正值群众运动高潮,话说得不恰当很容易造成给群众运动泼冷水的局面。如果默然不吭,对一个理论工作者来说又于心不安。对此,艾思奇从唯物辩证角度,写了一篇题为《无限和有限的辩证法》的文章,既积极保护了群众的热情,又提出了应该防止片面性。文章首先指出:“无限和有限的相互联系,两者之间对立的统一,这是  辩证法的普遍规律之一。”尔后,他用了大量的笔墨肯定人民群众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已为中国革命所证实:“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依靠群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多少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必须同时防止陷入另一个片面的观点:仅仅一般地相信人民力量的无穷无尽,而看不见在一定的具体工作中人民力量的有穷有尽的方面,或者把这些有穷有尽的力量误认为无穷无尽。这种片面观点也会造成工作中的错误或缺点;在规定任务时主观地提出超过现实可能性的过高的指标,在使用人民力量的时候不注意精打细算,合理分配,适当安排改进技术,改善操作,一句话,不会节约劳力,不会使有限的劳动发挥它可能发挥的最大潜力。”这些对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的防止片面性的建议,是辩证客观的,它的提出不仅对当时的建设,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意义都非常大而深远。  

艾思奇小传(5)
在这之后,艾思奇也写过不少论文、讲稿,其中有《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者的历史》、《从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武器》等,这些论文、讲稿,为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2年都收录在《艾思奇文集》第1、2卷中,该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作者点评
艾思奇在青年时代所学的是冶金专业,他在24岁时所写的《大众哲学》,抗日战争初期就印行到第10版。那时,进步的知识青年谁不知道《大众哲学》,而且一提到《大众哲学》就想到艾思奇,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几乎成为同义词。到解放前为止,这本书就印行了32版,可见,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当时中国有着多大影响。他在27岁时所写的《哲学与生活》,赢得了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喜爱,在阅读该书时,伟人毛泽东不厌其烦地作了19页长篇摘录,这足以说明艾思奇在哲学方面卓越的才华。当然,他在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取得成就,源于他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哲学,更源于他心系中国革命与建设,心系人民大众的利益,因此,他在哲学领域进行了大胆创新,找到了广大劳动群众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即写作的大众化、通俗化的形式,使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里解放出来,从神秘玄妙的宫殿拉向了十字街头,日常生活。艾思奇不愧为我国大众哲学的开拓先锋。  1937年,艾思奇到达延安,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之前,艾思奇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到延安后,他在党中央、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从事的是党安排给他的工作——党内思想教育。在这个岗位上,他勤勉朴实地工作着,从不讲阔气,摆架子。他待人热情、诚恳。他的讲课从不以声取胜,而是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他的讲话更具有敏锐、深刻的内涵、严密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法,这时的哲学家艾思奇,人们更多地称他为“艾教员”。因此,正如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所说的那样,“老艾同志不是天下第一好人,也是第二好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毛泽东评点李达
鹤鸣兄:

  两次来信及附来《〈实践论〉解说》第二部分,均收到了,谢谢您!《解说》的第一部分也在刊物上看到了。这个《解说》极好,对于用通俗的言语宣传唯物论有很大的作用。待你的第三部分写完并发表之后应当出一单行本,以广流传。第二部分中论帝国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那两页上有一点小的修改,请加斟酌。如已发表,则在印单行本时修改好了。  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过去做得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希望你多多写些文章。  顺致敬意  毛泽东  三月二十七日  《实践论》中将太平天国放在排外主义一起说不妥,出选集时拟加修改,此处暂仍照原。  ——摘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07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鹤鸣兄:  九月十一日的信收到。以前几信也都收到了。爱晚亭三字已照写如另纸。  《矛盾论》第四章第十段第三行“无论什么矛盾,也无论在什么时侯,矛盾着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这里“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八字应删,在选集第一卷第二版时,已将这八个字删去。你写解说时,请加注意为盼!  顺候  教安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九月十七日  ——摘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45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鹤鸣兄:  十二月二十日的信及两篇文章,收到看过了,觉得很好。特别是政治思想一篇,对读者帮助更大。似乎有些错字,例如“实用主义者主张物质的第一性和意识的第二性”。此外,在批判实用主义时,对实用主义所说的实用和效果,和我们所说的大体同样的名词,还需加以比较说明,因为一般人对这些还是混淆不清的。宇宙“是一箱未完的草稿……”几句话,也须作明确的批判。你的文章通俗易懂,这是很好的。在再写文章时,建议对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利用适当的场合,加以说明,使一般干部能够看懂。要利用这个机会,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未知以为如何?  顺致敬意  毛泽东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摘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87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李达小传(1)
在离零陵县城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地处湘南边界,背靠湘水,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落。这就是李达一家祖祖辈辈耕作生息的地方。李达家向地主租种二十多亩田。每年秋后,金灿灿的稻谷,一担担地挑进地主的粮仓。一亩薄田要交租九斗九升,遭遇灾害,也不得少交一粒。眼见此情此景,李达的父亲极感心痛,愤愤不平。  李达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父母特别喜欢他,因而他在兄弟中独享专心读书的厚遇。李达的父亲想,就是勒紧裤带,也要凑合几串铜钱做束修供他念书。1895年,李达刚满5岁,便跟父亲识字,读《三字经》、《百家姓》。7岁,他跟胡樊卿先生读书。胡先生是前清秀才,算是零陵乡下的一个“大学问家”,和李达母亲同乡同姓。胡先生见李达聪明好学,特别喜爱。无论在哪里教书,胡先生总是带着李达在身边跟读。胡先生在李达父亲面前一再夸奖:“鹤鸣这个孩子真了不起,书点到哪里,他背到哪里,一本书教完了,他也就背完了。……鹤鸣前途无量!”  儿时,李达又聪明又顽皮,在唐家祠堂读《幼学》、《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到了少年时代,李达不调皮了,听讲认真,作业工整,到校最早,走得最晚。他读过的书,注解和眉批写得密密麻麻。他不满足于背诵老师指定的课文,常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他特别喜爱数学和自然常识。他好学多思,碰上难题,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它搞懂弄通。  1905年,永州府开办了永州中学。李达刚满15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入这所学校。考试时,考生中李达年纪最小,个子最矮,特别引人注目。许多人都惊讶地围过来,端详这个乡下少年。主考老师好不容易才把试场周围的人赶走。李达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回答了所有试题。他的数学成绩优异,结果,他被录取了。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别的同学解决不了的难题,他很快就解决了。从第二学期起,直到毕业,他的各科成绩总评一直名列前茅。李达品学兼优。从十五六岁起,他就开始懂得为劳动者着想,为贫苦农民做好事,并自发地起来同官僚地主作斗争。有一天,他到县城办事,看到农民交粮。官老爷故意刁难农民,多算了粮。农民说:“你们算错了,怎么要多算我的呢?”收粮的那家伙听了大发脾气,拍桌子,瞪眼睛,威胁说:“我算错了,你自己来算吧!”李达挺身而出:“我帮他算,你不要欺侮人!”李达算出了正确的结果,那人被迫认输。在永州中学读书期间,李达已经有了初步的阶级意识和诚挚的爱国思想。  一次,徐特立给修业学校学生作时事讲演,把一些国耻沉痛地告诉学生,悲愤至极,讲完,他立即到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当场斩下自己的一个手指,写了血书,借以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激励学生反对列强的欺凌。徐特立的这一充满爱国激情的行动,深得各界人士的钦佩,也极大地激发了李达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这种政治形势下,在爱国主义思想激励下,李达发愤读书,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09年,李达中学毕业,可没钱读其他高等学校。这年秋季,他打听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招收新生。于是,他父亲筹集一笔川资,让他到北京投考这个学校。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偏僻的农村,到外地去。在武汉、上海、天津和北京等大城市,他目睹了许多令人愤慨的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李达抱着学好科学知识、振兴祖国的宏伟志向考入了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此时,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到这种地步,是由于科学不发达。中国只有发展教育事业,普及科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