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变法时的青年理想在今天得以实现的欣慰之叹。  
毛泽东评点郑振铎
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 ——摘自《石榴红了》第31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振铎先生: 有姚虞琴先生经陈叔通先生转赠给我一件王船山手迹,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 顺祝健吉 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三日 ——摘自《毛泽东书集选集》第422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郑振铎小传(1)
郑振铎,原籍福建长乐县,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个穷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 因为他是长孙,他出生时,他的祖父非常高兴,办“三朝”那天,他祖父请了算命先生来,算命先生说其孙子“五行缺木”,他祖父就给他起了个“木官”的小名,大名为“振铎”,有摇铃发出号召,一呼百应的意思,希望他将来能干一番大事业。 郑振铎童年时,他的祖父和父亲相继亡故,他依靠母亲做针线女红活计维持生活,勉强读完了高小。 他很小的时候就爱听人家讲故事,也爱摆弄一些小玩意儿。他有一位表舅好讲《三国》和《聊斋》,而母亲讲的“蛇龙哥”等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更让他心驰神往。他那时无钱买任何玩具,不知怎的,却养成了一种收藏癖,什么破铜烂铁物什常常摆满了他床边的角落。他最爱收藏的是大人们抽烟后丢弃的烟纸画片。 郑振铎读高小时,国文课老师黄小泉先生对他影响很大。他曾在《记黄小泉先生》一文中写道:“到了高小的第二年,我才跟从小泉先生读书。我第一次有了一位不可怕而可爱的先生。这对于我爱读书的癖性的养成是很有关系的。……假如我对文章有什么一得之见的话,小泉先生便是我的真正的‘启蒙先生’,真正的指导者。” 高小毕业后,郑振铎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昂贵的学费是他母亲很难承担的,有几次因缴不起学费,郑振铎竟被校方勒令停止参加考试。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发愤读书,成绩居然很不错,尤其是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他自己买不起书就向人家借,有时是整部整部地抄。一次,向别人借了一部《文心雕龙》,利用整整一个暑假,把它抄了下来。 1917年,他来到北京,在一位亲戚的帮助下,考进了铁路管理学校。他每天上学、放学要步行三四个小时。为了省钱买书,他从来不吃早饭,中午也常是以大饼或烤白薯充饥。特别难过的是冬天,北风刺骨,他只有一件薄薄的棉袍,里面贴身仍穿着夏天的单衫,手上、脚上都生满了冻疮。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成为铁路管理学校学生代表和福建学生联合会领导人之一,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了斗争需要,他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该刊物发表了一些文章,猛烈抨击旧社会、旧制度,批判各种旧思想,宣传社会主义,探索社会改革。不久《新社会》旬刊遭到查禁。 当时,李大钊同志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他组织了专门研讨社会主义的秘密组织,瞿秋白和郑振铎都是其成员。他俩成了最亲密的伙伴,常常沿着景山的红墙在月下一边漫步,一边探讨中国的未来。偶而,他们会到一家四川小饭铺去低斟浅酌。据说瞿秋白那时已很能饮酒,在他的影响下,郑振铎对酒的兴趣也愈来愈大,后来和酒结下了大半生的不解之缘。 1920年8月,他们又创办《人道》月刊,仅出一期,也被迫停刊。同年11月,他和茅盾、叶圣陶、耿济之等人发起成立早期有影响的进步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他负责编辑会刊《文学旬刊》,同“学衡派”和“鸳鸯蝴蝶派”展开斗争。另外,他还同茅盾、欧阳予倩等组织“民众戏剧社”,并编有我国文学革命中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月刊。 1921年初,郑振铎从铁路学校毕业,到上海火车站当练习生,后经茅盾介绍,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1922年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创刊,由郑振铎担任主编。在他主编《儿童世界》的一年(1922~1923)时间里,他几乎把全副身心都交给了孩子们。他最反对对孩子施行注入式的教育,反对使孩子们个个成为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的“小大人”。他自己就有一个雅号叫“大孩子”。叶圣陶曾这样描述过他:“朋友们举行什么###,议论既毕,饮食也足够了,往往轮流讲个笑话以助兴趣。轮到振铎,他总说,‘我讲一个童话’,于是朋友们哗然笑起来。”(《天鹅》序二)由此,朋友们便送给他一个“大孩子”的雅号。 从1923年起,他主编《小说月报》,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五卅”运动初期,他和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合编了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主办的《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了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受到上海工、学、商各阶层爱国群众的热烈支持。他还根据自己耳闻目睹的情况,写了《街血洗去后》。这篇文章生动记述了“五卅”惨案的经过。6月24日,《公理日报》被迫停刊。严酷的斗争现实使他开始明白:“‘公理’是要靠实力来帮助的。赤手空拳地高叫着‘公理’,‘公理’是无用的。” 这一时期,郑振铎写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并翻译了一些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他翻译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和《飞鸟集》。在他翻译的作品中,他最喜爱《新月集》。在《新月集·译者自序》中,他写道:“安徒生的文字美丽而富有诗趣,他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能把我们从忙碌的人世间带到美丽和平的花的世界、虫的世界、人鱼的世界里去,能使我们忘了一切艰苦的境遇,随了他走进有静的方池的绿水,有美的挂在黄昏的天空的雨后弧虹等等的天国里去。《新月集》也具有这种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望的成人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我们忙着费时间在计算数字,它却能使我们重又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我们忙着入海采珠,掘山寻金,它却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总之,我们只要一翻开它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翼膀,可以使自己从现实的苦闷的境地里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读着以上的文字,也许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他花费了近五年的时间来翻译《新月集》。   。 想看书来
郑振铎小传(2)
1927年3月,周恩来同志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时,郑振铎与胡愈之、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积极参加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后回国,一度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 1931年,郑振铎到北京任燕京大学教授,同时在清华大学兼课。此期间,他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撰写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1932年10月10日,北平图书馆主办的《读书月刊》上发表了王以中推荐此书的文章,说它“是中国文化界和史学界很大的贡献”,并认为此书既是“历史的”,又是“批评的”。日本的著名学者长泽规矩也在1933年3月的《书志学》杂志上介绍了此书,称赞作者对中国戏曲、小说“特别有研究”,并认为他所取得的成就,已超过了著名学者王国维。 1934年,郑振铎在代理燕京大学文学系主任期间,因聘请进步学者任教,遭到帝国主义分子司徒雷登(当时的“燕大”校长)的仇视以及由他挑动的右派学生的诬蔑与攻击,愤而辞职。 1934年末,郑振铎再次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为生活书店编辑《世界文库》,并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工作。1936年6月,他和周扬、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同年10月,他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等二十一人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8年3月,他参加文艺界的全国性统一组织——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同时,他还参加过营救入狱共产党人的“济难会”的工作。此期间,他写了许多诗歌、散文,愤怒揭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暴露蒋介石集团的投降阴谋,号召全国人民一致抗日,并写下两本历史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和《桂公塘》。 上海沦陷后,郑振铎化名“陈敬夫”,以某文具店职员身份为掩护,在极其艰难困苦环境下坚持抗日救亡地下活动。他和胡愈之、周建人、许广平等组织“复社”,秘密出版进步书籍,除《鲁迅全集》外,他们还出版了《列宁选集》、《联###史》等革命书籍。此期间,他还编著了《中国俗文学史》、《中国版画图录》等书。同时,他还节衣缩食收购古书,为保护祖国珍贵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他根据这一时期的经历写了许多文章,发表在《周报》上,后来,这些文章被上海出版公司以《蛰居散记》为书名出版。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郑振铎坚决反对国民党的政策,不断受到迫害,但他不屈不挠。1945年10月,在地下党的支持下,郑振铎创办了《民主》周刊,后被禁止。之后,他编著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有关考古学图书。为了编印《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他大量搜罗有关古代器物的书籍,见其中多载有古代陶俑磁器,觉得它们对研究古代文化生活大有用处,就萌生了集俑的念头。有一次,他独自到苏州访书,不经意在一家古董店里发现了一尊陶俑,但当倾其囊中所有买下后,到客舍才发觉已没有回上海的路费了,只得摸黑找到一位旧友,才解决了回家的路费问题。 据说在一次座谈会上,黄炎培先生问周恩来副主席,南方的文物很多,应当怎样保护处理。毛泽东插话说,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好了。 1949年初,郑振铎秘密从香港来到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同年4月,他到布拉格出席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7月,郑振铎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委委员。9月,他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建国后,郑振铎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他曾专就建设中如何保护古迹名胜与保护北京的城墙问题,向毛泽东主席作过详细的陈述,毛主席听后,当即笑着对他伸出了一个手指头,表示可以在全国列1000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问他是否满意?他当时并未点头,这表明了他觉得“1000个”太少了。而当毛主席表示,支持他尽可能不拆北京城墙的意见,并还表示,要以中央人民政府的名义,将此精神下达给北京市时,他欣然地点了头。 郑振铎曾多次出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及友好访问。波兰、印度、缅甸、捷克、苏联、印度尼西亚等友好邻邦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1958年10月18日,郑振铎率团前往阿联、阿富汗访问,途经楚瓦什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噩耗传来,多少人心疼如割,多少人泪水纵横!他生前的老友郭沫若、茅盾、赵朴初等都流着热泪写下了悼念他的诗句: 万里乘风八月槎,惊传瞬息坠天涯。 同行英杰成雄鬼,一代才华化电花。 ——郭沫若 买书贪得常倾箧,下笔浑如不系舟。 ——茅盾 肝胆文章,和平志业,耿耿星遥。 ——赵朴初 郑振铎一生著作颇丰,除上述外,还有作品《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史·中古卷》、《佝偻集》、《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泰戈尔传》;译作《血痕》、《灰色马》、《沙宁》和印度寓言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郑振铎文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郑振铎小传(3)
郑振铎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还收藏了大量书籍,其中有许多珍本和“孤本”。遇难后,遵其遗愿,其家属将他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了国家。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郑振铎为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的又一巨大贡献。   。 想看书来
作者点评
苏轼有词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我认为,真正的风流人物是任何东西也不能磨灭的。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人将更加具有魅力。郑振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风流人物。我认为他是中国文化界最值得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