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昙花王朝-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贵〃中的最后两个,地位逊于前三位。排在第四的是在西域和洛阳怂恿杨广大肆挥霍炫耀的裴矩。裴矩在处理外交事务上有一套,也有功劳,但进入朝廷核心后,明哲保身,只知道迎合杨广。   

  排在第五位的是不怎么抛头露面的虞世基。虞世基是负责朝廷机要工作的,负责上传下达。杨广的许多诏书就是他草拟的。隋朝宫廷每天的奏折数以百计,杨广口授的诏书每天也要写满近百张纸,虞世基竟然能够做到没有差错,可见这个人的公文处理能力相当强。但虞世基也是一个明哲保身的懦夫,知道杨广不是轻易能够劝动的人,又看到张衡、高颎等人的悲惨结果,很害怕。他虽然每天都在杨广身边,但只知道点头称是,取悦杨广。虞世基在家庭生活方面也一团糟糕。他的继室孙氏,性情骄淫。虞世基管不了她,任由其奢侈淫靡。孙氏竟然将自己和前夫的儿子夏侯俨带到裴家来,一起鬻官卖狱,收取贿赂。裴家最后门庭若市,金宝盈积。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在恶劣无比的环境中真正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清贫独立,整天看书练习书法,保持了书生本色。   

  这样的皇帝和这样一帮大臣,隋朝的前途堪忧了。   

  高丽侵吞辽东土地,引起了隋朝的不满。但促使杨广下决心征讨高丽的最大原因是高丽国王高元表现出来的无礼和对隋朝权威的蔑视。杨广倾全国之力,大举讨伐高丽。三次征讨战争换来了高丽表面上的臣服,却掏空了隋王朝的元气。   

  杨玄感是本章毫无悬念的主角。出身高贵、位居尚书的杨玄感为什么要发动叛乱呢?这次叛乱对隋朝意味着什么呢?         

。←虹←桥书←吧←  

第65节:第六章 攘外还是安内(1)         

  第六章   

  攘外还是安内   

  故事讲到这里,杨广的日子已经非常危险了。他接手隋朝的时候,国家积蓄丰裕,制度富有活力,杨广本人又能力不凡,满怀壮志。这样的局面似乎是一个伟大时代开始的标志。但是四五年后,隋朝的国库就空了,百姓就在各个大工地上疲于奔命了,政治气氛就混浊了。杨广急不可耐的情绪和草率频繁的政策是恶化形势的主要原因。   

  局势危险了,可还没有到达崩溃的程度。如果杨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弦更张,局势完全有可能好转。杨广也许也想与民生息,安定国内,但莽撞和好大喜功一旦占据思维主线,个人的改变变得异常困难。   

  东征高丽   

  隋朝在外交政策上的一次重大失败,将王朝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那个消耗了隋王朝最后精力的国家是高丽。   

  高丽原本是朝鲜半岛中部的国家,在中国乱世时期不断向外扩张,先是灭亡了西晋的乐浪郡和带方郡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接着迁都平壤,大败百济,占领了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江领域。国势鼎盛的高丽开始侵入中国东北地区,占领了辽东,开始与中原政权发生摩擦和战争。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给高丽国王高阳下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诏书,历数了高丽的种种不守属国礼节的恶行,并且用隋朝灭亡陈朝的故事来威胁高丽。高阳接到诏书后曾上表谢罪。   

  高阳死后,儿子高元即位,开始时还向隋朝朝贡。可在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元率领上万骑兵侵入隋朝的辽西地区。   

  杨坚大怒,让汉王杨谅和高颎等人率领水陆大军三十万讨伐高丽。这次进军非常不顺,杨谅率领的陆军刚出山海关就遭遇雨季,道路泥泞,军队供给出现严重困难。军队又爆发了瘟疫,很多士兵染病身亡,勉强走到辽河岸边,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而从海上直接进攻平壤的水军被大风大浪吹死、溺死了十之八九的官兵。隋军没有能力作战了,只好草草撤退。   

  尽管如此,高丽王高元还是被隋朝的军力震慑住了,主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杨坚见人家主动认错了,隋朝一时又无力深入高丽作战,只好将讨伐一事搁置待议。   

  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在突厥的启民可汗大营中做客。   

  发生在突厥营帐中的一件小事重新点燃了战火,将隋朝和高丽都引向了灾难的深渊。   

  原来杨广做客的时候,高丽王高元正好派遣了一个使团来找启民可汗。他们来干什么呢?当然不是普通的打招呼,握握手,送送礼那么简单了。启民可汗当时正在寻求隋朝的支持,不敢隐瞒高丽使团的到来,就把他们带去见杨广了。   

  高丽这个北方敌人竟然私下联络归附隋朝的突厥势力。这个消息极大震动了杨广。   

  高丽人想干什么?联络突厥一起对付隋朝,侵吞隋朝土地吗?   

  黄门侍郎裴矩在这个节骨眼上进言,给杨广的情绪火上浇油:〃高丽的领土是中国古代的孤竹国。周代将它封给了箕子,汉朝划为三个郡直接管辖,晋朝将这个地区归属辽东。现在高丽成了外国,还一再挑衅我朝。先帝早就想征伐教训他们了。只是因为杨谅无能,师出无功。陛下怎么能让这个冠带之地继续沦落为蛮貊之乡呢?现在高丽的使者出使突厥,亲见启民,合国从化,必惧皇灵之远畅,虑后伏之先亡。陛下应该迫令高丽王高元入朝觐见。〃   

  杨广听得有疑问。裴矩继续说:〃请陛下将高丽使者放还本国,让他们带话给高元,令他速速来朝。如果不来,皇上当将率突厥,即日诛之。〃   

  杨广深以为然,告诉高丽使者:〃启民诚心归顺,朕才驾临他的营帐。明年朕将巡视涿郡,转告高丽王高元,速来朝见。否则我将和启民率领大军讨伐高丽。〃   

  高元闻报后,怕了。他万万不敢去隋朝,见火气旺盛的杨广,怕三句话不合就被拉出去砍了脑袋。内心深处,高元不安心于做一个对隋朝恭顺的藩属,更不愿意放弃侵占的领土。所以,杨广的命令如石沉大海。高元一点动身的迹象都没有。         

。←虫←工←桥书←吧←  

第66节:第六章 攘外还是安内(2)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不给杨广面子。杨广龙颜大怒,高呼着要组织大军,踏平高丽。   

  这一回,隋朝的大臣们对杨广的命令提出了质疑。大臣们都同意讨伐高丽,但多数人认为现在并不是讨伐高丽的时候。天下多年来苦于兵役和劳役,百姓已经精疲力竭,出现了骚乱的迹象。有人开始逃离家乡,躲入穷乡僻壤开荒种地,逃避无休止的徭役。有人甚至自断手脚,逃避徭役,称之为〃福手〃、〃福脚〃。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再行征役,势必对恶劣的局势雪上加霜。   

  像往常一样,杨广断然拒绝了大臣们的劝谏。大业七年(611年),杨广下诏讨伐高丽,自己巡幸涿郡,命令天下官兵不论远近,都在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第二年(612年)正月,应征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共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两百万;负责后勤运输的民工几倍于此。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用兵规模。隋朝还通知了北边和西北的许多藩王到涿郡来观阅隋军的雄壮景象。   

  准备就绪后,杨广正式下讨高丽檄文:〃高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间,荐食辽东之境……朝觐之礼,莫肯躬亲……拒绝王人,无事君之心〃,因此水陆分兵讨伐高丽。   

  隋朝的陆军分为二十四队,分兵出发,一直走四十天才走完。整支军队规模惊人,仅杨广的御营就绵延八十里地。隋军进入高丽国内作战时,许多押送军需的民工还行进在河北、山东各地。   

  当时刚刚修完大运河第一期工程侥幸活下来的民工本来是可以回家的。现在为了开通水路运送军粮,杨广下令将大运河从洛阳继续挖到涿郡。那些可怜的民工不得不继续转战大运河第二期工程。   

  隋朝的水军集中在山东沿海。隋朝在东莱海口督造战舰三百艘,日夜赶工。民工们昼夜立于水中造船,长期浸泡在海水中劳累腰部以下都长满了蛆,三分之一的人死亡了。   

  决策的时候,大臣们对天下百姓承受能力的担心成真了。东征高丽的兵役、徭役量超过了大业前几年国家工程征役量的总和。中原地区的人力、物力已经无法支撑庞大的战争,官府开始普遍征发妇女服役,同时命令江南的百姓出力、出军粮,北上涿郡服役。后来牛车都被征调完了,官府不得不征调人力小车三十多万辆运输物资。这些小车由两个人推着前进,只能载米三石。道路遥远,米没送到军营就被车夫吃完了。车夫们没法交差,只好四处逃亡,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而所有的这一切对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极少有人能够安稳从事农耕,粮食产量飞速下降,物价飞涨。再加有某些地方出几个贪官污吏,百姓们的生活完全过不下去了。   

  杨广还沉浸在踏平高丽的梦想之中。他任命爱将宇文述为扶馀道军将,负责陆军。宇文述当时的年纪已经挺大的了,杨广特许他带着家眷出征,便于照顾生活起居。杨广向宇文述解释说:〃古礼说,七十岁以上的人出征可以带着妇人,宇文公可以带家眷随军。〃接着,杨广做了一个很不恰当的比较,说〃项籍虞姬〃就是先例。   

  杨广挑选的水军统帅是在江南就认识的来护儿。来护儿在地方上政绩出众,杨广继位后被调入中央,升迁为右翊卫大将军,进封荣国公。现在,杨广任命来护儿为平壤道行军总管,率水军由东莱海口横渡黄海,计划从涢水(今朝鲜大同江)进入高丽。        

。←虹←桥书←吧←  

第67节:第六章 攘外还是安内(3)         

  大军刚出发,洛阳的官员就受命开始在金光门前搭建高台,以备举行献俘仪式。   

  杨广预料这将是一次胜利的行军,在出征前下令:〃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他不希望战果和功劳都被前线将领占去了,牢固掌握着决策权,体验一下亲自指挥灭亡高丽的滋味。杨广甚至考虑到如果高丽主动投降的情况,下令前线将领要就地安抚接纳,不能纵兵掳掠。   

  三月,隋军强渡辽水,在东岸大败高丽军,乘胜围困住了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高丽军队突围不成,只能固守。隋军猛攻城池,几次就要攻陷了。情况危急的时候,狡猾的高丽人就声言献城投降。因为杨广之前的训令,所以前先指挥官只好停止进攻,赶紧跑过去报告杨广,询问如何处理。等杨广的命令传回军中,高丽守军早将城池加固,休整完毕了,根本就不提投降的事情。隋军不得不重新开始攻城。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好多次。高丽人屡试不爽,每到危险时刻就说〃我投降〃,隋军眼睁睁看着高丽守军死里逃生,没有办法。后方的杨广被骗了好多次,还不醒悟,坚持要把所有指挥权集中在手里。   

  结果,辽东城久攻不破。隋军大军困于城下,人疲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   

  挨到六月中旬,杨广急了,亲自跑到辽东城下,把前线将领痛骂了一顿,骂诸将无能,不会打仗。最后,他亲自指挥攻城,同时命令宇文述、于仲文、辛世雄、张瑾、卫文升等将领率九路大军三十万人绕过辽东城,计划强渡鸭绿江,挺进高丽腹地,与来护儿的水军会师平壤城下。   

  杨广此举无异于利刃掏心。宇文述等人很快杀向高丽后方而去。但他们是在敌人后方作战,没有后勤补给。所以出发前,宇文述等人命令全军士卒携带百日粮草。这些粮草加上盔甲、衣物、武器等,压得将士们无法承受。领军的将领们怕物资带少了,更怕士兵们沿途舍弃粮食,下令〃遗弃米粟者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士兵们就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在营帐中挖坑把过重的粮食掩埋掉。三十万大军走到半路的时候,粮草就所剩无几了。宇文述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提议撤军,遭到了其他将领的反对,踌躇起来。   

  高丽大将乙支文德这时候跑来〃投降〃,其实是找个理由进入隋军营帐刺探军情。出征前,宇文述与于仲文接到密旨,说只要看到乙支文德这个人就抓起来。两人正准备将其扣压,尚书右丞刘士龙当时在军中,天真地认为乙支文德是来投降的,而且不相信杨广有什么密旨,所以怂恿于仲文放走了乙支文德……大概是想让乙支文德回去搞〃统战工作〃。   

  乙支文德一走,于仲文就反悔了,既怕杨广怪罪又怕乙支文德把隋军的真实情况给透露出去,所以要带领大军去追捕。宇文述不同意。于仲文发怒了:〃宇文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