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51节: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2)         

  陇山山脉中的氐族、羌族,秦、汉以来屡次遭受压迫,于是陆续从米仓、金牛、阴平诸道进入四川。到了成都平原的一支又沿着岷江南下,经五尺道至云南东部今曲靖、昆明、安宁以至于建水一带。从沿途遗留下来的地名看,他们迁徙的路线是很清楚的。属于戎族的氐、羌到了云南以后,改称为爨,爨不过是戎族的同名异译而已。鱼豢《魏略》说氐人〃或号青氐或号白氐〃④。白氐之名特著于后世,羌亦有青羌之称;西爨白蛮之为氐族,东爨乌蛮之为羌族,其起源大概如此。大理段氏系出白蛮,因此改赵州为天水郡,改永北为成纪镇,⑤也自然可以理解了。我并且以为滇国、滇池之名也源出氐、羌,而与填戎有关。〃填〃〃滇〃音同,所谓〃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①,只是一种望文生训的傅会之辞,不足据为典要。   

  以上说的是氐族和羌族在岷山山脉东边沿着岷江南下进入云南东部称为两爨的一支,根据地名建置的沿革,追溯他们迁徙的历史。还有一部分氐族和羌族活动于岷山山脉西边今西康境内,其进入云南,居住于今大理四周的一支,是为六诏。这一支的迁徙情况,与两爨有点不同。   

  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前,西南民族分布的情况是:夜郎以西为滇国,自滇以北最大的数邛都,邛都东北徙莋都最大,莋东北又数冉最大,冉东北便是白马。这些民族都属于氐族一类;散处于岷山山脉以西及金沙江的南岸。至汉武帝通西南夷始于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以邛都为越嶲郡,莋都为沈黎郡,冉为汶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越嶲郡相当于旧宁远府境,沈黎郡相当于旧雅州境,汶山郡相当于旧茂州及杂谷厅境。而旧阶州、松潘又都包括在武都郡内。秦、汉以后开辟西南,力量都集中在巴、蜀,即岷山山脉以东的一带地方,于是巴、蜀一带的民族斗争也最厉害。《华阳国志·蜀志》说秦张仪、司马错伐蜀,蜀王败走武阳,为秦军所害,蜀王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逢乡白鹿不知为今何地,武阳即今彭山县,是蜀王逃亡的路线也是沿着岷山南下。而越南古代史上还有蜀王子建国称安阳王的一段历史,这里的蜀王子当即为秦张仪、司马错所灭的蜀王的后人,率其种人南奔至于越南北部,竟像后世的虬髯公自王于海外扶余一样,建国称王。②   

  秦、汉两代对付留在巴、蜀的所谓夷人,手段是异常残酷的。就像勇猛善战的板楯蛮,屡世效忠于汉,卒因〃愁苦赋役,困罹酷刑〃,于汉末屡次叛变,汉灵帝时汉中程包答灵帝问说得很清楚:   

  板楯七姓射杀白虎之功,先世复为义人。其人勇猛善于兵战。……忠功如此,本无恶心。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箠楚,过于奴虏。亦有嫁妻卖子,或乃至自颈割。虽陈冤州郡,而牧守不为通理;阙庭悠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愁苦赋役,困罹酷刑,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非有谋主僭号,以图不轨。今但选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烦征伐也。①   

  所以岷山山脉以东的巴、蜀地方,在秦、汉两代开边辟土的政策之下,氐、羌以及像板楯蛮一样的其他种族,如不能效法蜀王子之别寻生路,便只有与板楯蛮同其命运;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是没有第三条路的。巴、蜀地区的秦、汉殖民进行愈厉害,民族的移动也愈明显。   

  至于岷山山脉以西的情况就不同了。这一地区的居民,据《史记·西南夷传》所纪,主要的是戎族,其中包涵有氐族和羌族在内。秦时常略通五尺道以后,虽然曾在这些地方设官置吏,为时只十几年,秦灭汉兴,遂弃而不顾,尽力于蜀土的开辟。②大约到汉武帝平南越的时候,才开始经营西南夷,建置越嶲、沈黎、汶山、武都四郡。但是这些郡县的建置是很不安定的。前说到东汉历时七十年始告平定的东羌之乱,是东汉的一件大事。自武帝元鼎六年以后以至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年)三百三十年间东西羌以及蜀郡徼外诸夷的叛乱,总在六十次左右,即平均每五年约有一次。在这六十次左右之中,蜀郡徼外夷所谓武都、汶山、沈黎、越嶲,以及永昌诸郡蛮夷反叛的事件,就《汉书》、《后汉书》、《本纪》、《西南夷传》所纪有时次可考的而言,将近三十次,即平均每十年蜀郡徼外夷必爆发一次变乱。像安帝元初五年(公元一一八年)的一次,〃破坏二十余县,杀长吏,燔烧邑郭,剽略百姓,骸骨委积,千里无人〃③。这些地方道路崎岖辽远,气候又复温暑毒热,转输困难,动致饥疫,所以如杜钦之流遂有〃其王侯尤不轨者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①的议论。其后蜀汉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也只在这些地方采取羁縻政策,不愿多费气力。《后汉书·西羌传》曾说到羌无弋爰剑的后人:         

虹←桥←书←吧←。←  

第52节: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3)         

  其后世世为豪。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戎。忍季父邛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牛种,越嶲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   

  秦献公在位的时候为公元前三八四……三六二年,那就是说在公元前第四世纪以后,羌无弋爰剑的后人已逐渐分布到广汉、武都、越嶲一带,大都在岷山以西,一直到金沙江边上。《后汉书》明说牛种越嶲羌,而所谓青羌、剑羌、大羌,也应是无弋爰剑的后人。这与《史记》所说邛都、莋都、冉、白马〃昔氐类也〃的话并无冲突。古代纪载说到广汉、武都的白马种,往往称之为白马氐或白马羌,氐、羌互用。故说氐类,也应包括有羌族在内。自公元前第四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中叶,这一地区大概始终保持着一种汉弱彝强的形势,各民族之间亦有移动,但不如岷山山脉以东那样的激烈。这从地名方面多属氐、羌族的原来名称,汉化痕迹不甚显著一点可以看出来。《蛮书》卷二记的是山川江源,其中有一段纪金沙江,文云:   

  又有水,源出台登山,南流过嶲州,西南至会州诺赕,与东泸水合,古诺水也。源出吐蕃中节度北,谓之诺矣江,南郎部落。又东折流至寻传部落,与磨些江合。源出吐蕃中节度西共笼川牦牛石下,故谓之牦牛河。环绕弄视川,南流过铁桥上下磨些部落,即谓之磨些江。至寻传与东泸水合。东北过会同川,总名泸水。蜀忠武侯诸葛亮伐南蛮,五月渡泸水处在弄栋城北,今谓之南泸。……又东北入戎州界,为马湖江。至开边县门与朱提江合流,戎城南门入外江。①   

  这是说的金沙江沿途异名,以及到今宜宾南门与岷江会合的情形。诺水亦即山海经里的若水。丽江拿喜族称黑为na,称大水为ibi,凉山彝族称黑为no,称大水或河为yee,故所谓若水、诺水以及诺矣江,是古代彝族对于今金沙江的一种称呼,〃若〃、〃诺〃以及诺矣江,即no…yee的对音。诺矣江之重复翻译,与现在地图上的博楚河如出一辙。古代金沙江流经磨些族境内称为磨些江,流经彝族境内又称为若水、诺水,或诺矣江,译义即是黑水。〃若〃、〃诺〃以及〃泸〃字,俱是一声之转,俱是指的一条水。②古今来对于梁州黑水的考订聚讼纷纭,如其能从氐族和羌族的语言中去求解释,也许不至于如此纷歧。③五月渡泸著于蜀汉,若水之名见于《山经》,因为氐族、羌族居此地千多年来无大变化,所以到了唐朝,犹然名从主人,保留了前代的旧称。   

  又据《魏书·地形志》,北魏武帝太平真君三年(公元四四二年)于南秦州汉阳郡置兰仓县。汉代的永昌郡有兰仓水,行者苦于劳役,致有〃度兰仓为它人〃之歌。北魏往南秦州所置的兰仓县,其建置详情不得而知,而其与永昌兰仓之南北呼应,息息相关的情形,还是可想而知的。④   

  以下就传说和姓氏两方面来说明氐族、羌族和两爨以及六诏的关系。   

  关于传说,只举陇坂和九隆的两个故事,试予以解释。我在上面已经说过因为氐族、羌族原来以陇山为其居住的中心,所以陇山以及陇坂九回几乎成为他们的一个象征,一般行役对于陇头的流水陇坂的九回,也不胜其幽怨之情。但是在岷山山脉的中部,古代邛人、莋人分界之处的邛徕山上,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续汉书·郡国志》广汉属国都尉严道有邛僰九折坂者,刘昭注引《华阳国志》曰:   

  道至险,有长岭若栋八渡之难,杨母阁之峻,昔杨氏倡造作阁故名焉。邛徕山本名邛莋,故邛人莋人界也。岩阻峻,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结,冬则剧寒。王阳行部至此退。①   

  王阳的故事是很有名的,因为讲孝道的说到为人子者不登高不履险,莫不举王阳为典型的例子。王阳故事略见《汉书·王尊传》: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53节: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4)         

  (尊)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徕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②   

  像这样的九折阪就是陇阪九回,邛徕山也恰巧是邛人、莋人即氐族和羌族所在之处,应该不是偶然相合。这一个故事的后面,可能隐藏有一段民族迁移的历史事实在内。   

  其次说一说九隆的故事。九隆是哀牢夷的故事,见于《后汉书·西南夷传》及《华阳国志》。今举《后汉书》文如次: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点,遂共推以为王。③   

  这与〃天命玄鸟、感而生商〃,同样是一种原始的感生神话。如若把沉木化龙等等神秘的外衣剥去,九隆故事便只说明这一民族系出陇山。九隆者九陇也,与汉人姓氏之有河内、河东等郡望同一意义,并无何等神秘之处。   

  两爨以及六诏源出于氐族和羌族,从姓氏方面也可以得到证明。氐族和羌族的姓氏是有不同的,其不同由于汉化之有深有浅。后汉书西羌传云:   

  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①   

  羌族氏族虽然无定,然或以父名和母姓相连起来为种号,那还是有姓氏的,不过不一定为汉式的姓氏罢了。至于氐族情形,略见《魏略》。《魏略·西戎传》云:   

  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②   

  氐族因与汉族错居,多能说汉话,也效法汉人,有汉式的姓氏。氐族接受汉文化的程度比羌族要深一些,即比羌族进步一些,所以常有轻视羌族的表示。最突出的例子是苻坚拒绝姚苌要传国玺的一番话。《晋书·苻坚载记》纪此云:   

  苌求传国玺于坚曰,〃苌次膺符历,可以为惠。〃坚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干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③   

  氐族著姓如苻(苻洪、苻坚等)、杨(杨腾、杨难当等)、李(李特等)、吕(吕光等),都是有名的豪族,此外张(氐豪张熙)、齐(齐万年等)、姜、梁也号称大姓。而赵整、赵曜、尹纬、尹详之流,或则称为西州豪族,或则佐辅氐、羌首领如苻坚、姚苌其人,我以为他们也属于氐族。苻、杨、李、吕、张、齐、姜、梁以及赵、尹,都是汉姓。羌族的姓氏不如氐族汉化之甚。姚弋仲、姚襄、姚苌、金大黑、金洛生、雷恶地、雷弱儿、彭奚念诸人,取姚、金、雷、彭为姓,而宕昌羌的梁懃,就不一定以梁为姓了。越嶲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