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宫廷往事:大明三百年(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宫廷往事:大明三百年(上)-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腥说囊饬希谇纳窕钏闼淙蝗冒盖樽詈笏涫觯匆驳贾铝艘怀〈蟊绲姆⑸�
  仁宗在位时最受宠幸的谭妃娘娘用计逼美丽惊人的韩妃玉翘出了宫,于是就发生了宫妃私通的大案,于谦再次费尽心机地让千奇万曲的案情真相大白,当然结果也仍然是又一场的红颜大悲剧发生了……
    ■ 又是宿命
  仁宗皇帝早在做太子的时候,太宗出征塞北就委他监国,前后计算起来足有二十多年,这漫长的实习期显示出了他日后作为一个君主的充分才干;并且他还得益于这漫长的实习期,让他对于官民的营私舞弊,没有一样不知道的;最最重要的是仁宗自从当了皇帝后,整天工作热情高涨,又加上张皇后也是一位贤后贤内助,而谭妃也很安分,所以他这样说:“朕一进后宫,对着内侍宫人总是感觉索然无趣,倒是在朝理政置事,真乃津津有味,其乐无穷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整天工作热情高涨在朝理政置事的仁宗又重用时人号称“三杨”的杨溥、杨士奇、杨荣,杨士奇号西杨,杨溥号南杨,杨荣号东杨,并称“三杨”。“三杨”也的确有治国的才干,辅助仁宗修明庶政,与民休息,一时间天下俨然有承平景象。
  仁宗又任金幼孜、黄淮、夏原吉等以要职,这几人也是当时的人杰。这样一来,时贤毕集,自然就奸邪远避了。更兼太子瞻基天姿聪颖,为人仁智英毅,是仁宗治天下的好帮手。
  太子朱瞻基不仅在仁宗的诸皇子中,无人可与他颉颃,就是在整个朱氏皇族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太宗在世之时,有一天批阅奏牍时,恰好十一二岁的瞻基侍立一边,太宗出于喜爱,就递了一个奏折给他,让他来批复。瞻基所批的句语居然能洞中要害。只是有一样疏忽,就是不曾把奏疏上的讹字圈出。太宗笑着说他道:“你批奏牍,怎么不留心文字?”瞻基答道:“那是无心笔误,只要大事不差,这些小错误,何必苛求呢?”太宗连连点头道:“这才有仁君之度。”
  太宗立储君的时候,本欲册立高煦,因为当年靖难兵事中,高煦曾得太宗的事成后立为太子的许诺。可是后来太宗发现高煦勇而无谋,况且废长立次易激大变,而金幼孜、张辅、杨士奇等臣又极力反对,最重要的是,太宗看皇长孙朱瞻基将来必是个盛世天子,而瞻基是高炽的长子,于是太宗综合考虑再三后,就决意立高炽为储君。
  可是高煦因为太宗当年的这个亲口允诺,就拼命地冲锋陷阵,汗马功劳很是不小。现在他见一向因为食言而体肥身胖的太宗竟对自己的儿子也自食前言,只封给他一个汉王,心里很是怨恨,但惧于太宗没敢胡为。到了仁宗继位后,又是内外大治,高煦虽满心要反,倒也没有机会可乘。但高煦却自恃勇猛,常向部下说,能将十万大兵横行天下,无人敢抗。
   。 想看书来

第十二章  穷兵黩武永乐帝(2)
仁宗也知高煦衔恨,终必作乱。但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其时血腥气尚未消退,若是对高煦进行削藩,成功则必伤手足之情,失败则自己就将是建文帝第二。因此他衡量再三,还是决定维持现状最好。自然朝中也有大臣提出了当年齐泰、黄子澄版的建议,但都受到了仁宗的严厉痛斥。
  那天太子瞻基府中忽然来了高煦的参赞王斌,朱瞻基看在叔父高煦面上很是客气,王斌胜算在握地把“只要朱瞻基在内筹划稳妥,高煦愿为外援,里应外合,事成之后保朱瞻基登极”计划和盘托出。
  朱瞻基一听就明白了高煦打算弄成父子猜忌、他好于中取便的意图。王斌一见任凭自己怎么样说得好,瞻基就是一个不为所动,于是他转而捏造流言,说太子瞻基有篡位的举动。不想他这一举竟如其所愿了。
  没过几天,仁宗就下了一道上谕,命太子瞻基留守南京,不奉召唤,不准入朝。仁宗的疑心病让他以为这样调开太子,就可以杜绝内变了。可谁知太子瞻基才到南京,北京的仁宗皇帝就因暴疾而晏驾。
  内宦海寿又再次如当年那样,赶快星夜赶路,只不过他不是回京城而是离开京城飞奔南京,急诏太子瞻基入都。
  瞻基拜受了遗诏后大哭了一场,然后同内侍海寿星夜赶到北京。再接下来由杨士奇等扶太子瞻基登位,他就是宣宗皇帝。
  仁宗被追尊为昭皇帝,就这样,四十八岁的仁宗自登基到崩逝,在位不过一年。仁宗死后,平日里最受宠幸的谭妃先是自愿到墓地守陵,然后又在某一天奇怪地上吊自杀了,她的这种行为被定性为投缳殉主,于是她被追赠为昭容恭禧顺妃。
  宣宗保留了洪熙元年,于第二年改年号为宣德元年,尊生母张皇后为皇太后,册立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三杨”同时受到重用,晋受内阁大学士。任蹇义、叶春为大理寺少卿。那时真是天下承平,万民同乐,盛世的景象果然和别朝不同。
    ■ 宣宗火炙亲叔
  宣宗风流文雅,闲时好吟诗作赋。大理寺卿叶春诗名最噪,宣宗的赋诗作歌多半是叶春捉刀代笔,比如那一首流传甚广、当时盛誉不凡的《采莲曲》:
  美人家住沧州道,翠尽红妆似莲好。
  旧岁花开与郎别,郎不归兮花颜老。
  十里清香日过年,采莲桨荡过南浦。
  采着莫并莲子摘,莲子丝牵妾心苦。
  花谢花开总是空,妾情一片水流中。
  从今抛却伤心事,一任芙蕖扬晚风。
  秋日花儿娇,墙外杜鹃红。
  采莲采莲,扁舟入莲丛。
  其时汉王高煦读了这首词曲,从中感觉到宣宗真的应了当日太宗的话,真做了个太平天子,不禁气得直跺脚,齐集部下兵士,要举旗起事了。
  警报从乐安直达京师,大学士杨士奇奏道:“高煦胆大妄为,是欺皇上年轻,如今若陛下出其不意,御驾亲征,高煦自然就惊走了。”宣宗很以为然,于是亲统六师,命武阳侯薛禄为先锋,少傅杨士奇、太保张辅、太傅杨荣、少师杨溥、尚书吴潢、侍郎张成,悉随驾出征。
  果然,高煦一见宣宗御驾亲征,顿时大惊,尤其可怕的是,他的部下兵士因为皇帝御驾亲征,早已没了战心,高煦虽勇猛,究竟孤掌难鸣,只得来宣宗军前请降。
  群臣多主张把高煦正法,唯独杨士奇和杨荣极力争执,说太宗只有三子,今昭皇帝已晏驾,所存的汉、赵两王,岂可再加诛戮?
  于是宣宗再次很以为然,只是将高煦废为庶人。班师回京以后,高煦被拘禁在狱中。
  身材极其高大的高煦坐在天牢里却极不安分,向狱官硬索酒肉,吃饱了喝足了,就大喝大叫,一伸手一抬足,轻轻松松就能让铁链和囚枷纷纷崩折。
  狱官吓得忙禀闻巡监御史,于是高煦被头还的铁叶大枷束枷起来。可是高煦只是稍用力一拉扯,铁叶枷就崩裂了。狱官没法,只得据实上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二章  穷兵黩武永乐帝(3)
宣宗于是就命人在西安门内建起一座石室来,室的四围都是用巨大的石块铺成,式样好似鸟笼一般,高煦被囚在里面后,宣宗传谕给石室取名“逍遥城”。
  住在逍遥城里其实并不逍遥。不肯老实安生的高煦有几次沉痛地总结说,有人老实就老实对了,有人老实就老实错了;有人善良就善良对了,可有人善良就善良错了,比如建文帝老实善良就是老实善良错了,而其兄高炽老实善良就老实善良对了;而有人狠就狠对了,有人狠就狠错了,比如穷兵黩武嗜血成性的屠戮手燕王就是狠对了,而他高煦就是狠错了。看得出来,高煦在白天的胡闹之后,夜里其实是一直在冷静地思考问题的。
  高煦被这样囚禁了一年多以后,宁王痛心疾首血泪成行地上了一道疏,请求赦宥高煦。宣宗读后,也被唤起了骨肉之情,于是亲自前往逍遥城来看高煦,并且说好了,只要高煦改过自新,就仍复他原来的爵位。
  不想当宣宗来到逍遥城时,高煦正赤着一双脚,披头散发地在那里乱舞乱跳。宣宗令内监去喝阻他,高煦只当不曾听见。宣宗便走到石室跟前,还没等他摆摆皇帝的威风说上几句话,高煦忽然伸出一只脚来,出其不意地猛然一勾,正勾在宣宗的脚踝骨上,宣宗冷不防,一屁股就跌倒在地,结果皇帝的威风没来得及摆摆倒还是小事,可事实上却是皇帝被来了个下马威,高煦终于得到一个发泄的最好机会,顿时开心得哈哈大笑。
  内侍和校尉慌忙过来扶持宣宗,在高煦的哈哈大笑声中,跌了一大跤、摆不成皇帝威风的宣宗在因恼和羞而成的大怒大愤中,吩咐甲士把殿前的铜钟抬过来。
  这口铜钟是元顺帝时代,因为崇信喇嘛教,在建喇嘛殿的时候铸成的,上面镌刻着龙纹凤篆,重约三四百斤。然后宣宗下令打开了逍遥城门,把那口大铜钟覆罩在高煦的身上。
  身材异常高大的高煦恃仗力大,竟用头把钟顶了起来。宣宗禁不住更加恼火,斥吼着:“他不是能把钟顶起来吗?朕如今就给他来一个顶不动!”然后宣宗吩咐几个内侍搬来木柴,满满地堆放在铜钟的四周,一把无情火诱导起了所有木柴燃烧的热情,顿时烈焰腾空,将一口铜钟烧得如同炭一般刺目鲜艳火红。
  高煦在钟内起先还嘶吼叫喊,渐渐就是惨厉厉地呻吟,再后来就声息不闻了,直到柴成烬火已灭,宣宗才令人移去铜钟,钟内只剩得一堆乌焦的炭屑,高煦早已化成了灰。这下子轮到宣宗哈哈大笑了,笑得他上气不接下气,开心地说:“这下子,你现在还能顶得起那口大铜钟吗?”
  然后宣宗命人拾起高煦的遗骸,照汉王礼安葬。高煦自己被炙死了不要紧,他所有大小老婆生的数目不少的儿子也都被连坐诛杀,斩草须除根,宣宗在这方面也是深得其祖父朱棣之精髓,可笑高煦庸才也欲逞强梁,结果只得个暴骨扬灰枉自伤。而在釜中悲泣的正被煮得焦头烂额的豆子,才是这幕悲剧的最悲处,可追原一看,祸始还是文皇永乐帝。
    ■ 孙妃害胡后
  贞静肃穆端庄贤淑的胡皇后是锦衣卫胡荣的女儿,平日里从不苟言笑,宣宗对她是敬之有余,爱之不能。而孙贵妃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她在三四岁时被拐去,卖在张太后的母亲手里做小丫鬟。那天她随同太后的母亲进宫,张太后一见她俊俏伶俐,就把她留在身边做了宫侍。果然渐渐长大的她越发出落得明眸皓齿芙蓉其面,再加上一身雪白的玉肤,愈发妩媚娇艳,而她性情又风趣活泼,尤其可爱的是,她善伺人喜怒,如同一朵解语花,因此宣宗一登基就册立她做了贵妃。
  明代立后须颁发金宝金册,而册封贵妃却是只有册没有宝的,宣宗却因太宠孙贵妃,就给她也定制了金宝相赐,而册立的礼仪也差不多和胡皇后并驾齐驱了,懦弱的胡皇后却任凭怎么样,也好歹不做声。孙贵妃一见胡皇后软弱可欺,就越发放肆了,同时又放出狐媚手段,把宣宗迷惑得死心塌地,心甘情愿地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心坎里再没有胡皇后一点位置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二章  穷兵黩武永乐帝(4)
这时宣宗已年逾三十,尚无嫡子,那天他在孙贵妃前面愁叹说:“皇后有疾不育,卿无疾也不育,难道朕命中就应无子吗?”宣宗这话隐藏了一个潜命题,那就是他为了子嗣起见,他要另纳新妃了,希望孙贵妃能主动成全而不要吃醋闹气。
  不想孙贵妃一听连忙跪下,装出一副娇羞不胜之态说:“妾久承雨露,早已珠胎暗结,如今红潮不至已有月余了。”宣宗顿时喜出望外,忙上前扶起她说:“卿如能生男,朕当立卿为后。”
  表演技巧炉火纯青的孙贵妃再次佯装惊恐慌忙说:“后位已定,妾何敢妄想?”宣宗口中讷讷叫着:“好贵妃!真是个有德的好贵妃!”一边将她抱在膝上,喁喁私语,情意更绵绵。
  果然此后孙贵妃的肚子一天大似一天,而她心中要做皇后的念头也是一天大似一天。内宫张青、赵禄是她密谋筹划夺后的最好帮手,于是十月一满,孙贵妃临盆自然生下一位男孩来。内侍宫女等忙都来向宣宗叩贺,朝中文武大臣也于三朝之日分班入贺,宣宗喜不自胜,当即就立为太子,并在仁乐、丰登两殿大赐群臣喜宴,这一场庆贺筵,足足闹了半个多月。转眼太子就已经周岁了,宣宗亲自抱着他去祭告宗庙,并赐名为祁镇。
  孙贵妃一看水已经到了,渠自然就应该成了,于是整天要宣宗践行立后的前言。宣宗这时有了儿子,早把许诺的话忘到脑门后了,孙贵妃就一刻也不忘地再从脑门后给他扯过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