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归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灵魂的归来-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靖プ埂!

将这类的描写用今日所见的海狗鱼来对证,大都正确符合,可见从前人所认为怪物的鲖或鲵,其实就是海狗鱼。甚至“啼声如小儿”,也不是杜撰的,因为将海狗鱼捉在手里时,它往往能发出“呀呀”的叫声。

在中世纪的欧洲,海狗鱼也被认为是一种怪物,称它们为“火蛇”(TheGiantSalamander),说是能咬人致死,并且能避火。这是因为它身上有滑涎,对于小火确是不怕。身上又能排泄一种毒液,使一般的动物不致咬它,但并不能杀人。

海狗鱼有脚,能从水边爬上树捕食树蛙,所以,你有时可以在树上捉到海狗鱼。孟子认为不可能的“缘木而求鱼”,给这事实推翻了

 蚬与(虫雷)

香港春天多雾,又多南风。南风一起,天气就“回南”,这时就潮湿得令人浑身不舒服。有时天空又降下浓雾,白茫茫的一片,似烟似雨,不仅模糊了视线,就是呼吸好像也被阻塞了似的。这是沿海一带春天常有的天气,海滨渔民称这种天气为“落蚬天”,因为他们相信海边所产的蚬,乃是在雾中从天空降下的。《广东新语》云:

白蚬多生于雾。每年春暖,白雾瀰空,濛濛霈霈之中,土人知为白蚬落也,名落蚬天。白蚬者雾之屑也,雾白者曰南雾,南风之雾也。白蚬以春雾而生,以冬南风而熟,皆宜暄暖,若天盛寒则瘦矣。

《广东通志》也说:

番禺海中有白蚬塘,自狮子塔至西江口,凡二百余里,皆产白蚬。岁二三月,南风起,雾气蔽空,辄有白蚬子飞落,微细如尘。然落田中辄死,落海中得咸潮之力乃生,秋长冬肥,积至数丈乃捞取。

蚬有黄自黑三种,生在海中的色白,生在沙里的色黄,生在河泥里的色黑。黄蚬就是农历过年时所卖的“发财大规”,又名黄沙蚬。黑蚬最贱。味道最好的是白蚬,它的壳薄而且自,所以称为白蚬。连壳用油炒,加一点辣椒酱,吃起来味道非常鲜美。

蚬的样子像是小的蛤蜊,又像宁波人爱吃的毛蛐,不过毛蚶壳上有高低的瓦楞纹,蚬壳则是扁圆光滑的。香港海边到处有蚬。从前九龙城海边未曾扩充为飞机场时,那边有一片很浅的泥沙滩,从宋主台脚下一直伸至海中,每当傍晚潮退时,附近田家的孩子们总喜欢赤了脚到泥滩上去摸蚬。

蚬是穷人的食品,所以你在酒楼上是吃不到蚬的。海边居民和水上人家,差不多将蚬当作是主要的肉食,因为他们有时连小鱼也吃不起。

渔民相信春天下雾落蚬的原因,我想乃是由于潮湿而燠暖的雾气在春天宜于许多生物的滋长,因此蚬有了雾气便容易繁殖。广东乡下人有句谚语:“饥螺饱蚬”,说是海边和河里螺多则荒年,若是舰多则收成一定好。可见如果这年春天多雾,不仅白蚬会繁殖,就是农作物和其他东西也会繁殖的。

蚬又有咸淡水之分。它们也像蚝一样,有一定集中繁殖的地点,称为蚬塘。从前广东的地主们就视海滨和边河的蚬塘为自己的财产之一,每年重价佃给人家取蚬图利。

蚬的盛产季节,除了剥取蚬肉供食用以外,因为价廉,广东乡下人还用它来喂鸭和充蔗田的肥料。秋冬之交,海边有一种野鸭,专以蚬为食料,非常肥美,被称为蚬鸭。

除了白蚬黄沙蚬之外,广东海中还出产一种有名的蚬,名金铰蚬,又名金口蚬。据说在南汉时代曾被刘鋹列为御食,禁止民间采集。又有一种无耳蚬,出在韦涌,则是同南宋末年的小皇帝有关的。相传陆秀夫奉了帝昺来到韦涌,当地渔人进蚬,帝昌食而美之曰:“惜不令其无耳”。于是韦涌出产的蚬从此便无耳。后来那个进舰的渔人封了官,死后配祀将作大匠梁公庙中,称为蚬子丈人云云。这是传说,未必可靠。因为帝昺就是后来陆秀夫负在背上在崖门一同投海的那个小皇帝,他不过是个褪褓小儿,未必会懂得吃蚬的。因了这个南宋小皇帝曾在九龙大屿山以及广东滨海一带流亡过,所以,这些地方关于他的传说特别多。

广东还出产一种比蚬较大的介类,本地人称之为(虫雷),据说闻雷则生,所以称为(虫雷)。(虫雷)同蚬蚝一样,都可以“种”的。种(虫雷)的海滨地方名为蝠田,番禺一带最多。(虫雷)在冬天最肥,采(虫雷)的人在泥滩上用脚向泥中摸索,碰到有(虫雷)就拾起来,谓之踢(虫雷)。

广东人吃蝠喜欢先将(虫雷)肉起出来,同其他的配料啄在一起,然后再酿入(虫雷)壳内,蒸熟了吃,称为酿(虫雷)。这是乡土食品,据说以新会最有名。以前香港就有一家小食品商店,有特制的家乡风味的酿(虫雷)出售。除了(虫雷)以,蚬肉也可用这方法起出来制成酿蚬。

与蚬(虫雷)相似的蚶,被宁波人视为珍味的,广东人则很少吃。近来香港上海店里出售的蚶子,号称宁波毛蚶,其实是从潮汕近地运来的,所以价钱不贵。蚶子是用滚水一烫就生吃的。不知怎样,广东食家可以吃鱼生,对于鲜血淋漓的蚶子却不感兴趣。其实,惠潮一带有蚶田,出产蚶子很多,旧时称为天脔,因为可以生吃不必烹调,滋味很甘,所以称为蚶子。可见广东有些地方也是喜欢吃蚶的。

蚬一类的东西,在滨海一带地方多而价廉,味道却鲜美,可说是穷人的口福。但旧时连这样贱价的东西也吃不起的人尽有。广东从前有名的“清官”何经有一个笑话,据说他罢官乡居,门前有卖蜕的经过,偶思食蚬,可是探囊无钱,夫人嘲之曰,何不书“清”字售之,何大笑而止

 啄木鸟

据说全世界的啄木鸟共有二百五十种之多。中国可以见到十八种,有十二种是独有的,马来亚可以见到的也有二十五种。但是香港所能见到的啄木鸟仅有一种,是属于福建区域特产的野鸟,被称为“福建青灰啄木”。它们只栖息在新界屏山林村谷一带多树木的地方,不常飞到香港岛上来。这种啄木鸟是青灰色的,雄的头上有一撮红毛,雌的没有。多数的啄木鸟都是头上或两颊有红毛的,有的尾下也是红的,这是它们的特色之一。

啄木鸟是一种古怪而有趣的小鸟。它的生活方式最特别,喜欢攀在树干上用它的铁嘴将树身啄得发响,一连串拍拍的响声。你在树林中如果听到这种像是木匠敲木板的响声,循这声音去找,很容易就可以在树干上见到它。尤其是头上的那一块红色容易惹人注意。它们会全身贴在树干上,拍拍的啄一阵,然后向上爬几步,有时又会向下倒退。

啄木鸟就靠这方法,从树皮的下面和枯朽的树心里,找昆虫和昆虫的幼蛹来维持生活。因为要靠一张嘴来生活,它的嘴生得特别长而锐利,是椎形的,所以能啄开树皮。它的舌头也很长,尖端还有倒刺,可以从树身的裂缝里将昆虫钧出来。为了适应这特殊的生活方式,啄木鸟的颈部也生得强劲有力,以便可以灵活的接连啄树而不疲倦。它的脚上仅有四趾,攀在树上时两趾在前,两趾在后,可以非常平稳。它的尾羽是像鹅鸭的翅羽那样有弹性的,攀在树上时便用这种有力的尾巴抵着树干,借以维持平衡。

中国古称啄木鸟为䴕,又名断木。说它会画符咒,所以能够吃到树里面的蠹虫。《博物志》云:“此鸟能以嘴画字,令虫自出,今闽广人巫家收其符字以收惊疗疮毒。”又说它会在地上以爪画符印,树穴自开。小偷就模仿它所画的符印去偷启人家的锁钥。这些传说虽然很有趣,可惜是无中生有,而且抹煞了啄木鸟攀在树上逐处找虫吃的辛苦。更荒唐的是因为啄木鸟能够啄树取虫,旧时走江湖的郎中,更用它烧灰来医治人家的牙痛,说是能治牙中的蛀虫。

另有一种与啄木鸟相似的小鸟,也喜欢攀在树干上,时常侧着头像是倾听什么似的,因此俗名“歪脖”,其实它并不啄食树里面的其他昆虫,而只是啄食树干上的蚂蚁

 香港的海鲜

香港的海鲜是有名的。对于吃海鲜,香港人有两句俗语:“欲吃海上鲜,莫计腰中钱。”这是说海鲜的时价不同,随了气候节令,海鲜的大小和捕获的地点,以及“生猛”的程度而异,因此代价是无法预算的。

本来,所谓海鲜,应该包括鱼虾蟹介,凡是可吃的海产都可以称为海鲜,但现在本地人提起海鲜,大都是指鱼虾,甚至仅指鱼而言。譬如酒家在报上所刊的酒菜广告,其中有一项便是“原条海鲜,足一斤十两”,这就简直将海鲜两字作为鱼的代名词,而这里所说的鱼,又往往仅是指石斑而言。

石斑可说是香港海鲜的代表,是香港出产的咸水鱼之中最享盛名的一种,那模样颇与江浙有名的“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鳜鱼相似,因此在外江人眼中看来也不陌生,也对它有了好感。这益发造成了石斑的地位。凡是初到香港来的外江人,一定会自动的或被朋友请去试一试香港的著名海鲜滋味,而所尝到的第一样往往总是石斑鱼。于是石斑自然就成为香港海鲜的代表了。

其实,石斑在本港的海鲜之中,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上品。香港人吃鱼,有一句经验之谈的口诀:“第一鎗,第二鳣,第三马家郎。”马家郎是指马头鱼。这都是认为味道好的家常吃的咸水鱼,其中并未提到石斑。至于真正上品的海鲜,有人认为应推比目鱼类的龙脷、七日鲜等。卖鱼的行家和吃鱼的行家都是这样说,它们平时在鱼台上的价格也比石斑高。海鲜的首席根本轮不到石斑。

据酒楼中人解释,造成石斑鱼这样有名而畅销的原因,是因为石斑肉多刺少,味道也不错,而且产量多,四季皆有,并且性长耐活,养在鱼池里多天还很生猛,同时价钱又不太贵,对于卖家和吃客方面都合算,所以,一般人吃起海鲜来总是来一条“清蒸石斑”了。

就石斑鱼本身来说,它们也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在香港仔的海鲜艇上,艇家会指着养在鱼笼里的石斑告诉你说:这是红斑,那是花狗斑,另一条是苏鼠斑,又有七星斑、泥斑、黄钉斑,还有闻名难得见面最名贵的老鼠斑……名目很多,使你眼花缭乱,看不清楚也记不清楚,价钱也各自不同。结果只好由他给你选一条,由他索价。这也正是“欲吃海上鲜,莫计腰中钱”的另一原因。

海鲜中的鱼鲜,本地行家认为最上品的乃是“七日鲜”和龙脷,它们的模样都同挞沙鱼差不多。是比目鱼类。因为是栖息在深水底的,所以肉味非常嫩滑细腻。将七日鲜的肉同石斑的肉一比,恰好似将石斑同红衫鱼比一般,不比犹可,一比便觉得石斑虽然幼滑过红衫,但比起龙脷和七日鲜,便相差很多了。七日鲜一类的名贵海鲜,不是一年四季在街市的鱼台上所能买得到的。尤其是活的,几乎仅有香港仔的海鲜艇上才偶然有。因此价钱也就成为“时价”了。

鱼也有肥瘦。石斑多肉,龙脷味鲜,但它们都少油,喜欢吃肥鱼的,则推荐鲍鱼和青衣。鲍鱼有时也写作鲳鱼,样子颇似淡水产的边鱼。有花边鲍、白鲍、鸡笼鲍、黑鲍等等的分别,肉很厚,少刺,有油,味道非常腴美,无论清蒸油煎和红烧,都各有千秋。就是葡萄牙人的烟鲍鱼,吃起来也别有风味。

青衣的模样颇似鲤鱼,而且都是大条的。它们色泽很美丽,青绿而带翠蓝,我们可以随时在专售海鲜的酒家门前的玻璃养鱼柜里见得到。另一种与青衣相似的鱼,红头钧嘴,色彩比青衣更美丽,俗名鹦哥鲤,价钱比青衣较廉。据说有些酒家时常用鹦哥鲤来冒充青衣。因为这两种鱼活的时候虽有点分别,但煮熟以后便不容易看得出了。

同是青衣鱼,艇家又将它们分为牙衣、石蚌、冧蚌多种,据说其中以牙衣为最上品。我虽吃过多次青衣,但并未吃过牙衣,所以在这里也是姑妄言之而已。

有一种类似石斑的大鱼,名为龙趸,也是常被人提起的海鲜。酒家的菜牌上经常有炆龙趸头、炆龙趸翅供客。龙趸是每条有几十斤甚至百余斤重的大鱼,肉很厚,颇似外江产的鲟鳇鱼,若是外江佬吃海鲜,叫酒家来一条整条的红烧龙趸,便要闹大笑话了。

在香港吃海鲜,烹调方法以清蒸为上,因为只有生猛鲜活的鱼才有资格可以清蒸,吃起来自然滋味鲜美。其次是红炆,近于外江人的红烧,但没有那么味浓。至于用白汁前汁或蘸了面包粉油炸,那是西洋的吃鱼法,已不足谈吃香港的海鲜了

 穿山甲——香港动物界的冤狱

中古时代的欧洲人,认为虾蟆能终年不食,形状丑陋,一定是一个怪物。“怪物”是人的敌人,因此也是神的敌人。于是一个人的家里有了一只虾蟆,或者恰巧有一位喜爱小动物的老太太养了一只虾蟆,她便要毫无问题的被宗教裁判法庭当作异端者来活活的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