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奥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申奥纪实-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委会时间长了,应看到了问题之所在。我心里立马绷紧了克服困难这根弦。但一干起来,才发现这种程序上的困难,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接待38个团6000多人,除了亚运村为运动员提供的食宿交通等基本条件外,运动员的各项实际活动,从训练、竞赛、游览购物、就医看病到参加开闭幕式和国庆招待会等大型活动的联络组织工作都要求我们这个四人团队管起来。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那个时候,面对重任,我们心里真有点没底。一是缺乏办大活动的实际经验。二是没有现在的奥运会知识转让可以借鉴。但我相信活人怎么也不会让死任务难住,无非是摸石头过河。我和我的团队商量后,就决定先按原计划进人,再进行培训。
  中央分管亚运会工作的主要领导是李铁映同志。关于我们这摊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工作,他明确提出,要按地区成立相关片组,要抽调相关部门有外事工作经验的干部负责敏感地区和重要人物的接待工作。
  为了物色这批干部,亚运会组委会秘书长万嗣铨和组委会负责干部以及人事联络员工作的唐苑絮、王英兰、叶宁、刘庆齐、雷荫成等同志都花了大气力,给予我们很关键的支持。他们不但四处联络为我们很快物色了38名有较丰富外事经验的联络官,而且在我们上任之前,已对来自五大院校的500多名联络员(志愿者)进行了先期培训。
  38名联络官主要是来自国家体委系统的司处级干部和外交部系统包括部分参赞在内的14名外交官。他们中的一些同志,论经验比我丰富,论资历比我年长。但他们秉持着参与、奉献的精神克服了食宿、交通等方面的巨大困难,与我们的500多名联络员一起,从外事最繁琐、最基本的服务工作做起,赢得了各国参赛官员和选手的尊敬和称赞。
  开赛前半个月左右,通过组委会领导和北外、北二外、北大、北语、经贸大学等院校的共同努力,我们按计划汇齐了包括38名联络官在内的共计577名联络人员。
  人齐了,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工作人员的食、宿、交通问题却成了困扰我们的主题。那时候,有些领导特别是有些中层领导“官本位”传统思想严重,他们只考虑如何照顾好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的要员及王公贵族。这些贵宾固然应当重视,但这些同志缺乏对亚运会的主体——参加比赛的各国运动员和团队官员应有的重视。所以在亚运村内既没有强有力的国家奥委会服务中心,更没想到这577名联络员还有个吃饭、住宿和交通的问题。当时的北京,亚运村周边建筑不多,还有待开发,用餐点少得可怜。村内既没有安排志愿者的工作餐厅,也不提供盒饭,每到用餐时间,这五百多号人就在村周边“打野食儿”。大家辛苦不说,确实耽误了不少时间,影响了工作。许多人抱怨说,哪怕中午给每位联络员一个盒饭也行,但由于报批程序的繁杂,最终只能每人发15元补助自己寻食儿了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北京亚运会的60个日日夜夜(3)
当年北京的交通网点不如今天这么密集,公交车一早一晚运营时间更是受限。有些竞赛项目的运动员一大早就要到场地热身,有些比赛可能会一直拖到半夜才结束。但过早过晚都没有交通工具,这可难为了我们的联络员。既然解决不了交通问题,我们提出应在村内设置一些临时休息点,以供因比赛晚而回不了家的联络员急用。但也遇到了报批程序上的“瓶颈”。好在组委会领导张百发、何振梁同志亲自过问,万嗣铨、魏纪中同志上下沟通,多方奔走,在担任村内各楼长的几个大饭店经理们的配合下,最终解决了部分住宿问题,大大缓解了我们的精神负担。
  和现在举办奥运会比较,当时除了缺乏经验,运行设计漏洞较多外,也确实少了一点人文关怀。局限于当时菲薄的物质条件,我们的577名联络官和联络员吃了不少苦。他们克服了食、宿、交通等多方面的困难,默默为亚运会的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结果来看,也不全是坏事。困难磨炼和锻炼了一大批青年学生、教师和干部,这些人中有很多后来成了各方面的精英。
  但凡组织大型活动,巨大的成功都是组织者和方方面面人员辛苦努力的结晶。在人们看到的堂皇的外表下面都有不可言表的困难和艰辛。这是办大赛的规律,亚运会更是“摸石头过河”。
  当时领导让我和袁斌同志带两名年轻人到亚运村内设点,主要是想让我们通过500多人的联络员队伍,把一些敏感问题和政治问题及时收集起来,反映上去。但我们一接手工作,才意识到大量的后勤、服务工作成了我们工作的主旋律。好在组委会领导层积极干预,主动协调,加上袁斌同志与北京市各口的关系较熟,我们才较快步入了正轨。
  但在开村前半个月内,为解决我们联络员团队的食宿、交通困难,实在分散了我们太多的精力。要不是北京大学外事办的支持,我们这支500多号的队伍连开个全体会议的场所都难寻。最后一次全体联络员会议实在找不到地方,又正赶上下雨天。没办法,只能在亚运村升旗广场让大家打着伞冒雨听我讲话,我当时讲的主要意思就是“希望大家要切实准备吃苦,亚运会是一场极其特殊的挑战。工作难度大,物质条件艰苦,一定要迎着困难上,搞好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我用手提喇叭高声地鼓动着,500多名同志在雨中凝听。许多人的衣服都被雨水打湿了,但仍然斗志昂扬。当时的氛围真有点悲壮。
  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东一个培训,西一个讲座,抢时间完成了培训计划。其中不乏中央有关部委和北京市有关单位领导专家的直接授课。魏纪中、屠铭德同志结合亲身经历的讲课受到了大家最热烈的欢迎。组委会领导伍绍祖、何振梁、徐寅生同志十分关心联络员队伍的培训工作。三位副秘书长朱祖朴、刘兴、马贵田同志还多次找我研究,组织我们这500多人的队伍参加了三次组委会全体合练。后来证明,联络员参与合练,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实践知识,而且也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亚运村1990年9月7日上午10点举行了开村仪式,吴学谦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焦若愚村长和霍景林、许放副村长等为了使亚运村正常运转花了不少心血。特别是许放;是个很能张罗的人,他是我北外的老同学和好朋友,又一起从北外被调到国家体委工作。我们在体委,长期是邻居。许放同志组织能力强、有号召力,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
  开村的当天下午,国家主席###就来村进行了视察。
  9月8日,亚运村正式迎客。袁伟民团长率东道主体育代表团399名团员第一批进村。紧接着是中国台北代表团33人入村。随后是尼泊尔、中国香港、韩国等代表团相继入村。我们的联络员立即进入了实战状态。好在开村前培训期间和三次合练阶段我们发现和解决了大量问题,所以开村第一天正式工作衔接较为顺畅。
  在开村前我们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可谓无奇不有,当然这些问题不少带有当时的时代特征:
  首当其冲的是继续在现场调整各代表团住房位置,使来自不同宗教、不同政治背景的代表团在住房问题上不发生矛盾。

北京亚运会的60个日日夜夜(4)
我们试住的亚运村房间水管和马桶到处“跑冒滴漏”。
  老挝体育代表团要在云南陆路入境,云南边防由于未收到相关通知,不开放边境口岸。
  中越边境当时尚未开放,铁路未恢复,且不少地区仍有地雷,越南代表团如走陆路困难相当大。
  军队的有些练习场馆,同意境外人员训练,但不允许照相、摄像。
  有几个讲小语种的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我们给他们配备讲英语的联络员。
  类似问题十分繁杂,不一而足。好在问题发现得早,我们都一一给予了解决。
  开村后,随着几十个代表团的陆续进村,许多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
  重要问题之一是伊拉克问题,由于伊拉克在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导致许多亚洲国家坚决反对伊拉克参加北京亚运会。但难点在于当时伊拉克足球队40多人,正在华访问,而且伊拉克奥委会明示其足球队要力争在开幕式前入村。我们在一线工作,自然要直接面对矛盾。如果让伊足球队进村,而亚奥理事会晚些时候禁止伊参赛的决议一通过,怎么请伊队出村,都将是一个大的事件。所以一方面我们派出四位同志,即分管足球外事的张吉龙、国联部代表邹积军(讲阿语)和伊拉克团的翻译及外交部一位同志,前往石家庄去做伊队工作,暂时不让他们进村。另一方面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组委会,并期望亚奥理事会提早就此事作出决定,越拖我们越被动。伊队对我方不让他们入村十分不满,急得张吉龙、邹积军等也哇哇叫。情况反馈到北京,魏纪中和伊拉克驻华参赞紧急商谈,决定让我派一人随伊拉克驻华参赞赴石家庄去做伊足球队工作。由于当时伊拉克代表团并未获准进村,所以我就派伊拉克团的联络官、外交部来的周国斌同志与伊驻华参赞一道于9月12日连夜赴石。我们又苦苦等了整整一周,直到9月20日夜,亚奥理事会才以27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停止伊拉克会籍和中止他们参加本届亚运会资格的决议。9月21日,在亚运会开幕的前一天,我方人员才将伊拉克足球队直接从石家庄送到首都机场,在平静中送他们离京回国。
  在亚运会开幕式前三天,我们组织各团旗手预演时,又碰到了科威特代表团要戴孝(黑箍)入场的问题。一个月前,在抵抗伊拉克入侵的战斗中,科威特奥委会主席暨亚奥理理会主席法赫德亲王阵亡。为了悼念他,科威特代表团决定全团人员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着白袍、佩戴黑箍入场。这个消息,前几天我们的联络员就报了上去,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回音。我们认为,人家要表示悼念是他们的权利,但在北京亚运会这么一个喜庆欢乐的开幕式上那么鲜明地表达哀思似又与总体欢乐喜庆的氛围不合拍。后来,忘了是谁提出来一个好办法,即尊重他们表达哀思的权利,同意他们带黑箍入场,但希望他们也尊重和照顾开幕式的总体氛围,不着白袍而改深色长袍入场。这样黑箍罩在深色的袍上不明显,对总体氛围影响不大。经过交涉,科威特代表团接受了这个建议。我们又请电视台在拍摄角度上进行了处理,使这道难题迎刃而解。
  当然,随着6000多人进驻亚运村,我们的联络员逐渐融入到了各运动队中,新的问题也就层出不穷。
  先是中国台北队提出赛前训练不提供盒饭违背了亚运会管理手册,是土政策,希望立即改正。
  接着是阿曼射击队15人在训练后返村时,在香格里拉饭店附近撞到了路边水泥电线杆上,好在没有人员伤亡。
  在我们联络员队伍内也相继出现了丢失注册卡和副卡、私下兑换外汇券和由于过度疲劳多人病倒住院的问题。
  在开幕式当天和前一天,还发生了阿联酋、文莱、科威特等国的“票务危机”。文莱王子是射击运动员,他带头提出,如票务解决不合理,将退出比赛。
  问题真是五花八门。
  我们都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所以赛前狠抓培训、演练和计划。但大活动千军万马、千头万绪,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大型运动会几十个业务口的负责人都应具备及时发现问题、现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各业务口大事小事都要向上级请示、汇报,逼高层领导事必躬亲,把他们累死也干不过来。其他身在一线的具体负责人只要有主动性,只要肯琢磨,办法总比问题多。亚运会的成功举行就是一个不断涌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进程。

北京亚运会的60个日日夜夜(5)
1990年9月22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组织的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开幕式既多姿多彩、壮丽辉煌又颇具中国特色,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十分成功。
  如果说亚运会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吉祥物熊猫“盼盼”的话,那么开幕式给国人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则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亚洲雄风”。人们不曾记住什么是亚运会会歌,但都知道且喜爱这首“亚洲雄风”。一时间,这首歌在北京乃至全国广为流传。虽然歌词是中文填写,但当时我们接触到的许多亚洲国家的朋友都会哼唱。这当然也与演唱这首歌的著名歌手刘欢、韦唯的歌喉和表现力有关系。三年后,我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当我在摩纳哥蒙特卡洛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