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争着为收留张俭领罪。《后汉书·张俭传》中称:“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在当年“党锢”最高潮时,连大名鼎鼎的度辽将军皇甫规,都因没能列名为“党人”,感到相当遗憾。
所以此时,皇甫规的侄儿皇甫嵩乘机向灵帝建议解除党禁,中常侍吕强也说:“党锢久积,人情怨愤,若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今请先诛左右贪浊者,大赦党人,料简刺史、二千石能否,则盗无不平矣。”灵帝遂在他们的建议下,诏天下解除党禁。这一决定,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从客观上为东汉政府平息黄巾起义,奠定了基础。
在解除党禁的之前,东汉政府还诏敕各州郡修备攻守器具,简练器械,于函谷、大谷、广成、伊阙、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八个关隘设置都尉,以拱卫京师洛阳。同时皇帝自己掏腰包筹措军费,并以西园厩马补充部队。
虽然已经摇摇欲坠,但东汉政府还远没有腐朽到不堪一击的地步。
三、从颍川到冀州(1)
黄巾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力量相当分散,主要集中在冀州、颍川、南阳等三个地区,其他各部也只局限于本地。这就使得东汉政府有可能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从初期的混乱中回过神来的朝廷,以外戚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封慎侯,统率左右羽林、五营营士屯于都亭,以拱卫洛阳。
以卢植为北中郎将,北上冀州###张角。
以北地太守,沙场宿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与右中郎将朱发五校,并三河骑士及招募精勇四万余人,共同###离洛阳最近,对东汉政权威胁最大的颍川黄巾军波才部。
《后汉书》称皇甫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军士皆食,己乃尝饭。吏有因事受赂者,嵩更以钱物赐之,吏怀惭,或至自杀”,可见皇甫嵩是一位很得军心的统帅。
公元一八四年,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四月中,皇甫嵩与朱联合进攻颍川黄巾军。一开始战事并不顺利,朱被波才军击败,皇甫嵩则退保长社。当时汉军兵力薄弱,而波才军声势浩大,皇甫嵩的部下都惶恐不安。
然而黄巾军毕竟缺乏军事经验,随即被皇甫嵩抓住了破绽。他冷静地对部下们说:“战斗的胜负,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兵法之奇变。你们看,黄巾军黄巾军虽然士气旺盛,但波才却缺乏军事常识,竟然在草丛旁建立营寨。如果趁月黑风高,半夜里放上一把火,敌军必定惊乱,这时候纵兵出击,必定获胜。”
于是皇甫嵩命令少数部下点燃火炬登城防守,给波才造成汉军主力忙于守城的假象。暗地里,他却组织精兵悄悄绕出包围圈外,纵火大呼,城中部队也击鼓出战,波才军大乱,四散奔走。这时恰逢被时人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骑都尉曹操奉命率军来援,朱也组织残兵合力围堵败逃的黄巾军,波才军被斩首数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这是曹操这位未来的枭雄,第一次面对真实的战争。
东汉朝廷随即以此功封皇甫嵩为都乡侯。而朱却因与宦官有隙,未得封赏。
皇甫嵩、朱乘胜进攻汝南、陈等地的黄巾余部,在阳翟再次击败波才,在西华击败彭脱,其余黄巾余部或投降,或散去,颍川、汝南、陈等三郡都被平定。
皇甫嵩归功于朱,并替他上书求赏,朝廷遂进封朱为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以皇甫嵩军进讨东郡黄巾,朱军进讨南阳黄巾。八月,皇甫嵩军在仓亭一战中击败黄巾军卜已部,生擒卜已,斩首七千余人,随即奉诏北上驰援冀州战场。
这时,冀州战场上战事并不顺利,东汉王朝虽先后派遣北中郎将卢植、东中郎将董卓指挥这一战场,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双方处于僵持中。因此,当皇甫嵩军平定颍川、东郡的黄巾军后,东汉王朝立即将这支主力部队调往冀州,以期打破冀州战场上的僵持局面。
冀州黄巾由张角兄弟亲自统率,有二十万之众,是黄巾军中最为强大的战略性力量。卢植进入冀州后,与张角军连续交战多次,斩首万余人,双方僵持于广宗一带。卢植虽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牢牢牵制住了这支强大的黄巾军,为其他战场的胜利赢得了时间。
然而以皇甫嵩在颍川的辉煌胜利为参照,东汉王朝仍对卢植不满意,派遣小黄门左丰前往冀州前线视察战况。左右劝卢植贿赂左丰,卢植不肯,于是左丰回朝后,向皇帝说坏话,称张角军易破,只是卢植不肯尽心。朝廷听信了左丰的一面之词,将卢植用囚车征送京师,另派东中郎将陇西董卓替代他指挥冀州战场。然而董卓也好不到哪里去,他随即在下曲阳之战中失利,并因此获罪——不过这次小败仗似乎并没影响到他的政治前途。
这年十月,皇甫嵩率军进入冀州巨鹿郡,与人公将军张梁部对峙于广宗。此时张角已经病死,其部队由他的弟弟张梁率领,这支部队人数众多,精锐勇猛,皇甫嵩力战无功,随即闭门拒战。张梁军多是临时招集起来的老百姓,缺乏与正规军对阵的经验,见皇甫嵩闭门拒战,逐渐松懈下来。
三、从颍川到冀州(2)
皇甫嵩在夜间组织好部队,于黎明时分驰突张梁军阵地,双方激战到晡时,张梁军支撑不住,大败。汉军阵斩张梁,击杀黄巾军三万余人,另有五万余人被挤入河中淹死,将士家属全部被汉军俘虏,辎重车辆被焚烧三万余辆。汉军破开张角的棺材,将尸体斩首送往洛阳示众。
广宗之战后,皇甫嵩又联合汉军巨鹿太守郭典进攻下曲阳的张宝军,斩杀张宝,俘杀黄巾军十余万人,将战死者的头颅堆积成塔,筑“京观”于下曲阳城南。
皇甫嵩因在平定黄巾军的战事中立下赫赫功劳,被东汉王朝任命为左将军,领冀州牧,加封为槐里侯,食邑八千户。皇甫嵩是个有见识的官僚,他在冀州牧任上,以民不聊生,请朝廷用冀州一年的田租赈济灾民,缓和了社会矛盾,颇得老百姓爱戴。时冀州歌谣唱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当时,皇甫嵩威震天下。
黄巾起义,敲响了东汉王朝的丧钟,然而统治者们并没有因此而觉悟。
当时海内虚困,而朝政日乱,有识之士纷纷自谋前途,原信都令阎忠游说皇甫嵩道:“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顺时以动,智者因机以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如今天下大乱,时机难得,皇甫将军您在刀刃上游走,总得有个打算吧?
皇甫嵩:“啊,您说啥?俺不明白……”
阎忠:“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扫,封尸刻石,南向以报,威名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你皇甫将军威震天下,人心拥戴,然而朝廷昏暗,你立此不赏之功,很是危险啊!
皇甫嵩:“俺成天为国事操心,忠心耿耿,有啥危险的?”
阎忠:“那么,俺不妨说得更明白一点……不过你得先保证不出卖俺……想当年,韩信因为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而不忍心背叛他,拒绝了蒯通劝他乘刘项对峙之机自立为王,放弃了三分天下的好时机,最后利剑已揣其喉时才后悔不迭。今天你皇甫将军威权重于当年的韩信,而当今皇帝的权势却远不及当年的刘项,正是独树一帜,夺取天下的好时机,可千万不能学韩信啊!”
所以,你应该“崇恩以绥先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于前,大军响振于后,蹈流漳河,饮马孟津,诛阉官之罪,除群怨之积”。
如此,“虽童儿可使奋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况厉熊罴之卒,固迅风之士哉!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
否则,“夫既朽不雕,衰世之朝难佐。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流纵掉,岂云易哉?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
简而言之,东汉王朝已经腐朽不堪,难以尽忠辅佐了。如今万事俱备,你皇甫将军应该趁势造反,推翻东汉王朝,取而代之。如果放弃了这个机会,今后是要后悔的!
皇甫嵩吐吐舌头,原来你是要说这个啊!其实俺扫平黄巾,也不是有多大能耐,只是对方实在太差劲而已。俺是个比较传统的人,虽然做出了些成绩,但凭这点成绩就翘尾巴,想要造反,俺觉得还是太轻率了。即便像你说的那样,得罪了朝中的宦官,要被陷害,充其量不过是罢官闲居,就算被害死了也是有好名声的,造反的事儿,俺可是不敢与闻了。
阎忠看他是个榆木疙瘩,实在不开窍,没准还会去检举揭发呢,所以回头就逃走了。他像一颗流星似的从历史的天空中划过,只留下这段精彩的说辞。
。 想看书来
三、从颍川到冀州(3)
次年,边章、韩遂作乱于陇右,这年春天,朝廷遣皇甫嵩镇守长安。
却说皇甫将军先前在冀州###张角时,曾路过邺城,见中常侍赵忠家的房子规格逾制——处级干部居然享受了部级干部的待遇——很看不顺眼,送捷报时顺便就告到朝廷,把人家房子给没收了。另外,张让曾找皇甫嵩要五千万钱作活动经费,他也没给。
他也不想想张让、赵忠是什么人——汉灵帝经常念叨的就是“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啊!当时他在冀州和张角对阵,朝廷正倚重他,宦官还不大敢生事儿。现在调到长安去了,宦官们就开始报复了。这两个太监向皇帝打小报告,说皇甫嵩连战无功,空耗军费,应该处分。
到了秋天,朝廷把皇甫将军征还京师,原来的封邑八千户,硬生生地扣除了六千户,左将军的印绶也给收回了,待遇又和平冀州黄巾以前一样。
在这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对皇甫嵩来说,功名确实有如梦幻。
汉魏之间的人对皇甫嵩的评价是很高的。魏太尉华歆称:“时人说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战,归功朱,张角之捷,本之于卢植,收名敛策,而己不有焉。盖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诚能不争天下之所甚重,则怨祸不深矣。”
四、南阳之战
在皇甫嵩北上冀州的同时,朱也南下南阳###南阳黄巾军。
南阳黄巾军有数万人,其领袖人物是被称为“神上使”的张曼成。中平元年三月间,张曼成率起事的“太平道”教众攻占了南阳郡治所宛城,斩杀了郡守褚贡。然而这支黄巾军并无大志,攻占宛之后坐守孤城一百多天,既不支持近在咫尺的颍川黄巾军波才、彭脱等部,也不积极向四周发展,就这么发愣了一百多天。到六月,缓过气来的东汉王朝发动反攻,南阳太守秦颉率军进攻宛城黄巾军,击杀了张曼成。黄巾余部拥立赵弘为统帅,虽发展到十余万人,但仍仅仅局促于宛城一地,无所作为。朱会同荆州刺史徐等部共一万八千余人,包围宛城,因双方兵力悬殊,从六月攻到八月,一直攻不下来。
朝廷里有人参劾朱,准备换人,多亏司空张温上奏章保他,称:“昔秦用白起,燕用乐毅,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认为他用兵已见成效,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建议继续观察一下。朱在朝廷的催促下,奋力攻城,击杀了赵弘。黄巾军又推举韩忠为首领,继续占据宛城抵抗汉军。
朱在宛城外建立营垒,起土山以临城中,观察动静。汉军虚张声势鸣鼓攻宛城西南,朱自率主力五千人悄悄运动到城东北。黄巾军缺乏军事常识,大部队都集中到西南准备迎击汉军,而东北防守出现了空隙,朱乘虚而入,攻破宛城大城。
韩忠见大城已破,只得率残部退守小城,并向汉军求降。汉军司马张超、荆州刺史徐、南阳太守秦颉等人都同意接受投降,但主将朱认为黄巾军起于内部叛乱,不同于外敌。如果接受投降,就等于纵容了叛乱分子有利就造反,不利也可以投降保命的侥幸思想,必将造成更多的新叛乱,因此拒绝了韩忠的投降。
据守小城的黄巾军见投降无路,只得拼死守城。朱见黄巾军死守不下,遂撤围不攻。韩忠见汉军撤围,率军突出城外准备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