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秀的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作秀的历史-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给正装的历史加点嘻哈   

  文/九月九   

  历史就像一场盛宴,吸引众人前往。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场面:穿着华丽的礼服,谈着有品位的话题,以明确自己的名士地位;抑或想尽一切办法,辗转七大姑八大姨拿到请帖,希望通过宴会和上流社会来个亲密接触。   

  但是,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穿T恤牛仔混进这个聚会,唱摇滚喝啤酒。像个捣蛋的孩子,打乱了高雅的氛围,却让人记忆深刻,成为整晚的亮点。   

  一口气读完《作秀的历史》、《PK的历史》、《恶搞的历史》,过程轻松而幽默。这是三个年轻作者打着〃我就这样读历史〃的口号给正装的历史增添的嘻哈风格。作秀、PK、恶搞的后现代概念被他们扛进了〃之乎者也〃的历史长河。   

  读了这三本书,你会同意我的观点,他们就是宴会中的捣蛋孩子。虽然调皮,却让人深深喜爱上他们坏笑以外的真性情。历史在他们笔下变得更有人间烟火的味道,名人变得更像人而不是神。   

  在《作秀的历史》里,我很吃惊地看到了名流的另一面:圣人孔子成了作秀大师,其经典案例早已载入史册;公子光、严遂、燕太子丹是玩煽情路线的黑社会大哥,专诸、聂政、荆轲三大古惑仔在他们的惺惺作态下走向了不归路,所以作者说〃世上的大哥都一样,有一千张脸,会做一万场戏,你丫千万不要一时冲动就被人当了枪使〃;实力影帝曹操,用尽一生上演精彩电影,做够了戏,也骗够了人。   

  《PK的历史》让我发现,历史的PK远比〃超级女声〃、〃快乐男声〃PK得更有艺术。见识了石崇与王恺的首富之争,你会觉得喝一杯豆浆倒一杯豆浆也是节约;看过唐雎、晏婴靠一张嘴拯救国家,蔡泽凭一张嘴获得荣华富贵,你会明白口才也是生产力;看周处的悲凉、徐阶和严嵩的争斗,你会感叹政治斗争远比我们想象中黑暗。   

  《恶搞的历史》展示了历史人物无厘头的一面,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戏弄各路诸侯,李园为了高官厚禄不惜两次献上自己妹子,喜欢吃疮痂的刘邑长期以殴打下属为乐等等……原来古人也没有我们想象中严肃和古板。   

  毫不掩饰,我喜欢这样读历史,有现代概念的吸引,又有古代史实的阅读。李碧华说,我爱听掌故,但不爱看历史,历史是已过当年的女子,上妆打底都难。也难怪,这年头正襟危坐训导历史的很多,刀光剑影杜撰正史的也不少,〃好读好玩〃的历史大抵寥寥。所以看到〃我就这样读历史〃系列三本书,忽然觉得认识了一个有趣的人,他们给正装的历史加了点嘻哈,而我们却收获了一种扮着鬼脸逗趣的读史方式。   

  我就这样读历史,不可否认,三个年轻人让我们在品读历史的过程中尝到了另一种味道。        

▲虹桥▲书吧▲BOOK。▲  

第2节:老狐狸的尾巴……孔子的另一面(1)           

  老狐狸的尾巴   

  ……孔子的另一面   

  自打读了那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远之则逊,近之则怨〃,笑得满地打滚儿之后,孔子在我心底就和我一大学老教授的身影重合了,且再难翻身。那教授平日潇洒张扬,但每次看到他和夫人在一起,都亦步亦趋,神态恭敬。   

  跟老外尼采不一样,尼采一生失了无数次恋,很是伤自尊,导致最后有些变态了,神智不清地咆哮,兄弟们见女人都得带上鞭子。后来这句话成了全球男人失恋阵线联盟的纲领。孔子比他成熟多了,他严肃而遗憾地感叹:女人哪,你待她们好点儿,她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要你送房送车;不理她们吧,她们又要死不活哭哭啼啼的。哎,还是离远点儿好……   

  其实细品这句话,挺能品出点滋味来。对两性关系的刻画太深刻了。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一个人到中年,饱受家庭婚姻摧残的无奈老男人形象呼之欲出啊。咱老夫子其实也就是一有苦难言的普通男人。   

  再仔细回味回味,除了困守围城的老男人这一壮烈形象,孔子还有其他狡猾世故,演戏作秀的一面。当然,咱夫子掩饰得比其他人好得多。他聪明呗。   

  这年,孔子的学生子游当了鲁国武城的市长。子游是个好同学,上台后搞的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事情,而是把重点放在提高老百姓的素质上。大街小巷,或者有乐队驻唱,或者有大喇叭播放轻音乐。目的是陶冶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群众吃饱了听听音乐,就不会再用打架斗殴的方式发泄过剩的精力,也给警察减少点麻烦是不?子游一直记得大学里孔教授的话呢。孔教授特别睿智,句句金句,有一次上课他说,君子学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了礼乐就会听使唤。他当场就用小本本记下了。   

  这天,孔子跑到武城玩,发现满大街小巷都是音乐声,一琢磨就是知道肯定是子游把自己教的那套用上了。他颇有些飘飘然,天外飞仙的感觉。这一飘,一时就没稳住,等见到子游后,他就笑嘻嘻地说,子游,你丫真是个书呆子,对付这些小老百姓,还用得着这么大费周章?杀鸡焉用牛刀啊!这不是浪费钱嘛!   

  子游晕菜了,没想到平时满口大道理的教授也会说出这样没品味的话来。定了定神,他严肃地说,教授,这是当时您自己说的,您说,生物学家给奶牛场的奶牛放古典音乐,它们情绪好了,产奶质量才高。这个道理放到人的身上是一样的,多给老百姓放些高雅音乐,提高他们的修养,他们就能互相谦让了。您瞧,现在市民的素质教育搞得多好。这怎么能说是小事儿呢?   

  孔子知道自己说错话了,尤其是在这种公众场合,还来了几个记者,他恨不得扇自己一个大耳刮子。急中生智,他扯了扯脸皮,裂了裂嘴角,豪放地大笑,说好好好,你说得太好了,这个回答老师很满意。老师只是试试你,你还是像大学时代那样聪明厚道,没让老师失望!好好做事,要对得起老百姓。   

  由这事可知,孔子不仅仅是孔庙里长眉肃目,文质彬彬的偶像派,还是个谨慎的演技派。一般人为了形象而干的事,他一样会干。毕竟,人怕出名猪怕壮,一稍有不慎,唾沫星子都能把你淹死。如何在危急关头漂亮地应对,找回面子,这是门学问。孔子是正派人士。所谓正派,一向讲究直来直去,不好意思对学生教这种有失体面的东西。至于自己怎么做……这个嘛,这个嘛,佛曰,不可说,不可说,说出来就是错。   

  阳货是鲁国著名的贪官污吏,也是一社会名流,挺想拉拢孔子的,但他几次想见孔子,都被孔子给推掉了。这天,阳货跑到孔子家里,孔子假装不在,躲起来不见人。阳货就留下只火腿,走人了。那时候,火腿是上流社会人和人之间交往的一挺高贵的礼物,阳货留这手就表明了,孔老二,你看着办吧,你不见老子,老子偏要见你,你看不起老子,老子还是给你面子。   

  孔子压根儿不愿意回拜阳货。阳货这厮不是好人不说,要是被那些狗仔队偷拍了照片,还一通乱写,第二天肯定得上头条。当然,上头条他很高兴,但跟这种名声不好的人一块儿上头条,那真是火腿没吃着空惹一身骚。可他又不愿意得罪人。思来想去,孔子想了个自认为万全的法子,就是趁阳货出门的时候去回拜。         

虹←桥书←吧←。←  

第3节:老狐狸的尾巴……孔子的另一面(2)         

  那是相当的虚伪。讨厌别人又不敢明说,怕得罪人,不拜吧又怕别人说自己失礼,只好搞些偷偷摸摸的事儿出来。老夫子绝对是开了个坏头。   

  这天,下人回报说阳货今天不在家。孔子紧赶慢赶地出了门,生怕去晚了。但阿甘他妈说,命运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将会得到什么。孔子在半路上就遇到了阳货。他叫苦不迭,心里问候了阳货的母亲和祖宗十万次,真衰!但依然面带微笑,哎哟,我这准备去府上拜访呢,没想到半路就遇到你了,缘分啊,这绝对是缘分。   

  阳货人糙理不糙,大刺刺地说,你呀,出来做官报效国家吧,你再不出来可就老了,想干什么事也力不从心了。孔子心说,就他妈投靠你?人民群众还不得把我骂死?可还是笑嘻嘻地敷衍说,是啊是啊,你说得对。   

  回家后,孔子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作个交待的好。他特地开了个记者招待会,发布他最新的学术理论,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言下之意,阳货都来拜会我了,我如果不回拜他,就是失礼,但他这个人我很不欣赏,所以趁他不在的时候去。做人,就该像我这样,全面又周到,你们懂么?毕竟,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   

  说得太好了!孔子不愧是德高望重的名教授。来而不往非礼也,金句!流行一时。众多时尚青年把这句话写在小纸条上,贴在床头,每天膜拜。   

  所以说,孔子就兴讲究个礼节,经他到处宣扬,搞得地球人都知道了不讲礼就是禽兽,不讲礼还不如让他老人家去死。其实人都有个紧急处理,一遇到这种时候,孔子未必跟他自我宣扬那样坚持原则。   

  孔子和他几个学生在政治流亡期间,有一次,被政府军队围困在陈地和蔡地,眼看着几天几夜没吃上饭,快要去见上帝了,学生子路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冲出重围,抢了别人的衣服,换了些酒和猪肉给孔子吃。当然了,他并没有告诉老师这些东西从哪里来。我估计孔子心里其实也知道决不是什么正道儿得来的,但他不问。不是说不知者无罪么,所以也能吃得心安理得。   

  后来孔子上道儿了,得到鲁哀公的重用,就开始特讲究起身份来,席子摆得不正不坐,肉割得不方正也不吃。子路挺迷糊的,觉着老师这么摆谱儿,是不是开始腐化堕落了啊?于是巴巴地问孔子说,老师,当年您挺艰苦朴素的呀,可要提防糖衣炮弹的袭击啊。孔子脸色一整,特深沉地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也是人啊,当年那是没条件,不吃就是要死人的事儿,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该讲究讲究礼仪。子路,你记着,这人活一世哪,就兴讲个礼,要不,和禽兽就没区别了啊。子路崇拜地看着老师,真诚地点了点头。   

  后来出了另一个著名教授,叫墨子,墨子这人没子路那么好忽悠。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这个知识分子,原则性不强,很虚伪,他建议有关部门重新考虑考虑孔子的待遇问题。比如,是不是考虑降格为副教授?相关部门不再给予津贴补助?    

  墨子这话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我就说么,日子过得好就讲礼,过得不好就不讲,哪有这么不讲原则的?那我大兄弟三十出头了还打光棍儿,是不是就该去抢个黄花大闺女回来做做临时老婆啊?说穿了,就是找借口,立牌坊,装呢。   

  但话说回来,孔子装得还是挺高明的。至少这话听上去还是很好听,没什么大问题。他这秀,比一般人高明得多。为啥?因为他占据了理论这个有利形势。让理论的旗帜高高飘扬,这等于是说,先按自个儿的条件划出游戏规则。那自己还有不符合的么?当然没有。         

虹←桥←书←吧←BOOK。←  

第4节:老狐狸的尾巴……孔子的另一面(3)         

  孔子道貌岸然的一生中,还有一则疑似绯闻。那也是在他流亡生涯期间发生的。女主角是卫灵公老婆,南子。   

  南子是上流社会腐朽糜烂生活的最佳代表。她原本是一个小国家宋国的皇室贵族,年轻时候和自己堂兄朝是情侣关系,但当时同姓通婚无异乱仑,于是两人只能私底下偷偷摸摸地约会。后来南子嫁给了卫国主席卫灵公,因为她风华绝代,所以迷得卫灵公三魂七魄全散了。而卫灵公是什么样的人呢?上流社会那点小爱好他都占全了,比如乱搞男女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两口子真是最佳排挡。   

  卫灵公觉得一对一的性关系不过瘾,特意把老婆的旧情人朝请到宫中来,玩二对一。南子看老公都这么open,也主动和老公的下属弥子瑕勾搭成奸。   

  大家都看出来了,南子是个著名的荡妇。就这么个沉迷于霪乿中的女人,听说著名知识分子流亡到本国来了,不知发了哪根神经,派人把孔子召进宫去。   

  按理说,孔子应该拒绝这个邀请。但是他没有。时年五十六岁的夫子把〃女人惹不得〃的著名理论抛到九霄云外,很听话地跑去了。进宫后,隔着帘子和南子说了几句话,听了几声南子头上首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