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眨巴两下眼睛,双手合十装模作样说了声“阿弥陀佛”,一本正经看着朱棣和朱高炽:“贫僧是说王妃能吃到鹅肉,没说我要吃哎,我还是先去给那些鹅超度超度吧”
父子俩看着道衍念念有词的走开,同时无语,摇摇头离开了大庆寿寺。
由于这件事关系重大,所以朱棣在跟道衍商量的时候并没有让朱高炽参与,但现在已经确定下来,便觉得对他不应有所隐瞒。不管他的身份是自己的儿子,还是爱人,都有权利知道这件事,并做出选择。
毕竟造反不是好玩儿的事,成则名垂千古,败则遗臭万年,且有可能会尸骨无存。如果他不愿意跟着自己冒这个险,那他会给他安排好所有的退路,就算日后兵败也能保他全身而退。
不过,当他晚上将这两个选择摆在朱高炽面前时,朱高炽只皮笑肉不笑的说了一句:“父王,你真是好伟大。”
朱棣听出他话里的不悦,摸摸鼻子继续道:“父王是为你好”
朱高炽不待他说完,便直接出声打断了他的话:“你要真为我好,就让我跟你生死相随。”
朱棣无奈:“你可想清楚了?”
“再清楚不过了。”朱高炽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走到他面前,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满是坚定,“父王,不管前路如何,孩儿都要跟你在一起。”
“炽儿”朱棣叹了口气,将他揽入怀中,吻着他的额头,“不后悔么?”
“从一开始就不曾后悔。”朱高炽顺势环住他的腰,将自己整个儿窝进他怀里,“再说了,你一定会成功的,你一定会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朱棣失笑:“你怎么知道?”
朱高炽仰起头,笑眯眯道:“因为孩儿来就是为了帮您成就大业的啊。”说完之后又在心里加了一句:废话,你不当皇帝明成祖从哪来?所以,我这个赌注下得绝对是包赢不输啊。
朱棣再次失笑,突然想起一个从来没有问过的问题:“你小子到底是从哪来的?”
朱高炽闻言眨眨眼,没正形的接了一句:“被雷给劈出来的。”
“雷给劈出来的”朱棣喃喃重复着他的话,随即又想起六年前张真人给他的那个锦囊,上面有一句“异世雷霆震,赤子火中来”,难道这家伙真是被雷给劈出来的?这也太
离谱了。
朱高炽见他愣着不说话,伸出手在他眼前晃晃:“父王,我开玩笑的,你该不会真以为我是被雷劈出来的吧?”
“那可不一定。”朱棣抓住他的爪子,将他拽到床边,从一旁书柜的暗阁里拿出一个锦盒,再从里面取出一个锦囊来递给他:“这是六年前一位得道高人交给父王的,父王一直没参透其中的玄机,你来帮父王参详参详。”
朱高炽接过那锦囊打开:“父王都参透不了,孩儿怎么能看得透?”
朱棣指了指锦囊:“你先看了再说。”
朱高炽不敢怠慢,点点头将那纸笺打开,只见那宣纸因为时隔六年已经有些泛黄,但上面的字迹却仍然清晰可辨。
“烈日片云过,耕牛蹲井沿。子星光芒现,奈何顶压宝。异世雷霆震,赤子火中来。强枝遇弱干,王字当出头父王,王字出头,不就是个‘主’字吗?果然是高人,竟在六年前就预测到您要当这天下之主了。”
朱棣笑道:“这最后一句与你下午所对的对联是一个意思,本王已经知道了。只是不知道前面几句是何意思。”
“烈日片云过耕牛蹲井沿这是什么东西?”朱高炽看后也是一脸茫然,皱着眉头百思不得其解。
朱棣见他这副模样,想着他也看不明白,逐摇摇头准备放弃:“弄不明白就算了,夜深了,早些歇息吧。”
“等等!”朱高炽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什么,“父王下午让我对的是个拆字联,这首诗会不会也是拆字诗呢?”说完不等朱棣点头,便走向书桌,执起毛笔在纸上画了起来,烈日片云过就是日头被云遮住也就是日字上面一片云”
朱棣跟过去,正好看见他在一个“日”字上面添了一笔,竟是个“白”字,顿时来了兴趣,问道:“耕牛蹲井沿又是什么字?”
“耕牛蹲井沿”朱高炽先写了个“牛”字,又写了个“井”字,可是搞了半天也组合不出一个完整的字来。
朱棣见他都快将笔头给咬破了,摸摸他的脑袋提示道:“要不,我们先看后面那两句吧。”
朱高炽点点头:“后面这两句简单,子星为辰,光芒被头顶一宝所压,自然就是个‘宸’”
声音嘎然而止,朱高炽看着自己在纸上画出的那个大大的“宸”字,仿佛真被雷击了一般,半天没能出声。
“对,是个宸字,那后面的‘异世雷霆震’又是什么”朱棣话说到一半儿,发现朱高炽有些不对劲儿,微微俯下身,拍拍他的肩,“炽儿,怎么了?”
朱高炽抬头看他一看,脸上是朱棣从未见过的严肃表情:“父王,我可能知道前面那个是什么字了。”
“耕牛蹲井沿?”
“不,‘烈日片云过’和‘耕牛蹲井沿’其实是一个字。”朱高炽说完落下笔,在刚才那个‘白’字旁边写了一个‘告’字,“父王你看,耕牛蹲在井沿便遮住了下半身,所以只有‘牛’字的上半部分,而井沿也叫井口,组合到一起便是个‘告’字。而‘白’和‘告’放在一起,是皓月凌空的‘皓’字。”
“皓,宸,皓,宸”朱棣咀嚼着这两个字,不禁拍手叫好,“妙啊,我儿果然睿智,如此复杂的拆字也能让你给破解了这两个字可有何深意?”
朱高炽嘴角抽搐:“咳没什么深意,不过是我的名字而已。”
“什么?”朱棣一时间没反映过来。
朱高炽站起身来,耸耸肩解释道:“皓宸是我来这里之前的名字,而后面这句‘异世雷霆震,赤子火中来’估计也是说我的来历。我是被炮弹炸到这里来的,所以算是‘火中来’。瞧瞧,老天爷让我来这里,说不定还真是为了帮你成就大业呢。”
“太神奇了。”朱棣还未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不过他想的倒不是朱高炽的来历有多诡异,而是那个给他锦囊的张真人实在太可怕了。竟然能在六年前炽儿刚来不久便知道他的身份来历,还能预测六年之后自己要起兵夺位,当真不是人啊。
朱棣轻声吐出的话朱高炽并未听清楚:“父王说什么?”
“没事。”朱棣回过神,揉揉他的头发宠溺笑笑,“父王是在想,你还真是上天赐给本王的宝贝。”
朱高炽闻言不由嘿嘿一笑,上前一步环住朱棣的脖子:“既然是宝贝,那是不是有奖励呢?”
“当然。”朱棣说完揽住他的腰,吻住那近在咫尺的诱人唇瓣儿。
不管你从何而来,不管你因何而来,也不管你为何而来,既然是我朱棣的儿子,既然说了要生死相随,我对你,便只有信任,没有怀疑。
前面的路,无论多么凶险,无论多么艰难,只要你不说放手,父王永远不会放开你的手。
=========================================================================
史书记载:
“洪武三十一年冬,在朱元璋驾崩半年之后,建文帝朱允炆不顾满朝武将的反对,在太傅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等左班文臣的支持鼓动下,对自己镇守各地,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实行“收封地,削兵权,贬爵位,远流放”的削藩政策,短短数月便削去五位藩王,造成大明人心惶惶,朝廷动荡不安。
而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因战功显赫,势力庞大,成为了朝廷心腹大患。建文帝为保削藩成功,暗中驻兵北平四周,调派大臣出任北平重要官职,分散朱棣兵权,监视燕王动向。
朱棣深感事态不妙,在诸位皇弟的联合策应及军师道衍的劝说之下决定先发制人,秘密练兵,暗造兵器,做好与朝廷抗衡的准备。”
就在燕王府上下一心,紧锣密鼓的筹备起兵之时,突然从应天传来一道圣旨,召朱棣父子进京祭祖。
而就是这道圣旨,成为了推动历史车轮的一个重要导火索;也是这道圣旨,将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的关系推向了一个永远无法弥合的深渊
—— 第二卷完 ——
曾经沧海难为水
番外一、缘分初定
元朝末年,顺帝妥欢帖睦尔荒淫无度,统治残暴,天灾不断,民怨四起。黎民百姓难以生计,接二连三爆发农民起义。
而朱元璋,便是这诸多起义军中的一份子。
朱元璋二十五岁时投奔在郭子兴帐下,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精明能干,且处事得当,深得兵士的拥护,也因此而俘获了郭子兴养女马秀英的芳心。在经过郭子兴重重刁难及考验之下,终于得到他的信任,委以重任,并将马秀英许配给了他。
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衣锦还乡,招募兵马,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人纷纷同他一起加入了红巾军的队伍,同他并肩作战,创造自己的江山,开拓自己的王朝。
从此,朱元璋的军队如虎添翼,所向披靡,先后攻破定远、滁州、和州等地,将兵马从几千人扩充至大军十万。
至正十六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趁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十日后,攻下集庆。
而在进城之后,朱元璋便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并以应天为中心,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迅速朝应天四周扩张势力。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以北,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大片地区,与另一股势力陈友谅隔江对峙。
而这个陈友谅,原是红巾军蕲水起义头领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盘踞应天城外,并联合长江下游的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准备平分朱元璋的领地。
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献计里应外合,先令军中陈友谅的旧友康茂才修书一封到陈友谅营中,假意投诚,约陈友谅攻击应天,并言明会在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接应。
陈友谅信以为真,带领主力军队赶到江东桥时,却被早已埋伏与此的徐达率伏兵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狼狈败走九江。
徐达攻无不克,连连收下太平,占领信州。
当徐达带着捷报回到应天之时,朱元璋告诉了他自己添了第四个儿子。
这个儿子,便是朱棣。
朱棣的出生并没有让父亲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步伐停止下来,而是更加坚定了他一统天下的野心。因为,只有平定了天下,才能给自己的孩子安稳的幸福。
于是,朱元璋乘胜追击,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攻下安庆,占领了江西及湖北东南部,将陈友谅逼往武昌。
1361年八月,朱元璋带领着徐达等人凯旋回到应天,前来迎接的属下告诉他两个消息,一个好的,一个坏的。
好消息是他添了第五个儿子,坏消息是孩子的母亲难产而死。
朱元璋悲喜交加,将一岁的朱棣和刚出生的老五交给了正室马秀英抚养。
而巧合的是,两个时辰之后,徐达派人前来报喜,说自己的夫人在刚才产下了一名女婴。
马秀英因为没有生育,缺乏奶水,老五交到她怀里正啼哭不已,听闻这个消息,赶紧抱着孩子去了徐达的府上,请她帮忙喂养。
老五在徐夫人怀里马上变得不哭不闹,而马秀英在一旁抱着刚出生的徐家小丫头也是乐呵不已。
两人都觉得孩子跟自己有缘,马秀英半开玩笑的说:“这俩小家伙同年同月同日生,应了个好缘分,不如咱们来结个亲家如何?”
徐夫人当然不会反对,而此刻尚在襁褓中的朱橚和徐仪华又哪里知道自己的终身就被这两个不负责人的老娘轻而易举就定下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终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于应天登基,建了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京城,成为明朝的开了皇帝,册封马秀英为皇后。
不知是因为两个家伙年纪还小,还是因为马秀英将当年的戏言给忘记了,反正过了很多年,都没有人再提起当年“订亲”一事。
这些年来跟随朱元璋一起征战沙场的兄弟们,也都一个个加官进爵,论功行赏。其中征虏大将军徐达当之无愧为第一功臣。因为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被朱元璋戏称为明朝永远不倒的“万里长城”。
但就是这座固若金汤,将大明的敌军阻挡于外的万里长城却有一个自己永远战胜不了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