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殇- 第1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果以生死的尺度来认识人生,殊途同归的结局令所有的人生理论和人间声色无意义,当死亡与精神相关联,人生才获取一条诗意的永生的途径。

  人生有趣的是乘兴而来,乘兴而返,而非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百折不挠的气概能坚持多久?热情能持多久?毅力能持多久?如果到80岁还对最初的理想兴会盎然,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人生!所以,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如果不在激进的理想中死亡,不在温和的理想中遁世,就在务实的理想中平凡生存并寻求转机。

  人无理想太可怕,人到一定年纪后,还在现实中做激进的理想主义,动辄谴责和不满,做“为理想殉身的圣徒”,又容易被人视作可笑,对信仰的疯狂热衷,对真相的固执确认,对庸俗的嫉恶如仇,这一切人性的可贵的光芒,反被讥笑为古希腊的犬儒主义。温和的理想主义,总以“保留意见”的态度出现,未免太过沉闷,而生命的本身,是造物的奇迹,血液没有澎湃,总是荒废。如果选择了继续在人群中活下去,务实,是延续的前提,内心还持有一点理想,便不至精神堕落。

  小说之所以获得共鸣,最大的原因,还是唤醒了一部分人内心深处曾活跃过的理想。之所以有人读到夜深泪流满面,是因为,随着涉世的深入,人生的变数,生存的需要,一部分理想,已无可奈何地远逝。成年人因文字而哭泣,大多时候是对自己过往的祭奠,未能成就的理想渐变为令人心痛的悬念。

  周国平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对于没有灵魂的东西,理想毫无用处。”

  很多人会说“我没什么理想”,但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没有灵魂。我们毕竟不想在实利面前灵魂出窍,还想在告别世间的一刻,留有精神的美好幻境,供后代子孙怀想。每一个灵魂,皆有各自的愿望,升华一点,就是理想。我们应对一切持有理想的人表示敬意,不管是激进的,还是温和的,还是务实的。我们的内心,也定定不能缺失,对社会的,对自身的,理想追求。

  后话。小说《我已经来过》在第二稿中更名为《殇》,在《殇》中田君未活了下来。朋友说,应该让他活下来,生活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我想也是。平凡生活中,如果缺少一颗造就英雄的子弹,有耐心的活着,更接近真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光影之清谭  质疑“平民教育”
2007年10月23日,“平民校长”姚止平因公殉职。江苏南通电视台等媒体连日报道,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重要版面相继刊登悼念文章,哀思如潮。捧读事迹材料,感动于姚校长兢兢业业的实干、舍己利人的廉洁、不拘一格的用才,却又觉得某些宣传欠妥。

  如《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文的首章:

  京城走出的“平民校长”——

  姚止平1955年出生在中南海一个高干家庭里,父亲在中央办公厅任职,在中南海有一大套居室,……母亲告诉他,小时候出门经常看到国家领导人……他母亲也是一个高级干部……

  文章开篇充斥了乏味、隐含对地位权势狂热崇拜的高官描述。

  赞扬英雄的文字,不只是由英雄的本身决定,也由写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气质决定。写作者的高度不能裁定英雄的高度,却左右了读者的感觉。在作者看来,“中南海的一大套居室”,更能衬托姚止平热爱农村教育的朴素情怀。姚校长本人,也许从没有过对权势地位的歆羡和留恋,他放弃,也就不是一种牺牲。作为一个超越了现实利禄、对农村教育怀抱宏志、对当地乡亲怀有深情的校长,如此这般如数家珍地摆列他的家史,可是他所乐意的?甚至,依据姚校长平时的言行推断,在他的精神世界,将他放在英雄的位置,也非他的人生所求。

  国人有一个自明的事实,那就是许多优秀的人物生前基本无闻于世,或有一定声誉却未必能提到“英雄”的高度。人物宣传,历来更愿意将赞美倾向于再也看不见的那部分人。所以,英雄的名字,在他够响亮的时候,大多同时刻入了墓志铭。在英雄离世之后再造英雄,还有一个方便,那就是,不管这个英雄愿意不愿意,可以自由地按照“全而大而美”的规律,自由地去述说一个英雄。

  另有一个不妥,现在我们该不该提“平民教育”?

  “平民”一词,依据它的古史和在新时代的发展,可给它找两个反义词,一是“贵族”,一是“精英”。按此比照,姚止平是“平民校长”,同时,就应存在“精英校长”或“贵族校长”。如以“精英校长”推断,姚校长既然已定位在“平民校长”,他就不是“精英校长”。把一所农村普高办到全国有名,他不是精英,那谁是精英?这里似乎有偷换词语限制对象之嫌,应该这样解释,“平民校长”是指关注平民教育的校长,并非限制“校长”为“平民”,如此,又有一问,什么是“平民教育”?什么是“精英教育”?

  《汉典》解释,“平民”本谓平善之人。后泛指普通老百姓。《书&;#8226;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之“平民”,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从“平民”的本义言,“平民”与“精英”是交叉的,不管是平民,还是精英,都有平善之人。从“平民”的泛义来讲,“平民”即平凡大众,即普通老百姓,即大多数人,“精英”即精华,英杰,即出类拔萃之人,即少部分人。

  从“平民”与“精英”的现实涵义出发,所谓“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就经不得推敲,平民教育关注的是家庭收入低微的那部分人,精英教育关注的是中国目前的高薪阶层或拥有更多财富的人,如果“平民教育”是指“为平民服务”的教育,那“精英教育”理应就是“为精英服务”的教育,这样一说,中国的有钱人都是“精英”,此界定显然会引发很多人的笑肌。换一个方式推断,“精英教育”是“培养精英”的教育,作为一组结构相同的偏正词,“平民教育”就是“培养平民”的教育了,此一说,估计从中央到地方,无人同意。姚校长的追求是将文化成绩基础薄的学生群体打造成“省十强”,显然他在培养精英,甚至想将精英普及化。那,“平民教育”到底作何解释?

  至于“平民”的另一比照词“贵族”,更难说。如果说在巴黎皇后区定制衣服即贵族,如果说请得起家庭律师和私人财务顾问即贵族,如果说脚边养一群贵宾犬即贵族,如果说阔豪即贵族,得承认贵族教育在中国现时的存在。

  康有为《大同书》丙部说,“欧洲中世有大僧、贵族、平民、奴隶之异,压制既甚,故以欧人之慧,千年黑暗,不能进化。”贵族最初指的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有军事贵族、世俗贵族、宗教贵族。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形成了稳定阶级。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有平民,同时就有贵族,其一,平民与贵族是一对人类发展产出的双生儿,不可能在一历史阶段,只有平民,没有贵族;其二,同时存在的双方,一方拥有少量财富,另一方必定拥有大量财富;其三,同时存在的双方,一方不享有政治特权,另一方必享受政治特权。既有平民,定有贵族。依国情,中国有没有贵族?作为贵族,还有一个条件,不是皇室至少要有世袭的爵位,炎黄子孙做贵族的机率很小,朝代更换快,“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源远流长的皇室,也无源远流长的爵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追查家谱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高官,也非传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般是劳苦大众出身,幸福一点的,也非出身贵族,而是财主什么的。既然国中很难找到贵族,又何出“平民”呢?离奇的是,还产出了闪烁崇高光环、与关注民生紧密相联的“平民教育”。

  不能否认目前中国有少数皇室血统的人存在,这部分人放宽史料的考证,可谓之贵族的遗民,但平时人们口头所称的“贵族教育”并不指面向这一特定圈子的教育,中国人民翻身作主人,自此就没有尊重自己国家皇族的习惯,也不会有面向这一特定人群的教育。如果说“贵族教育”面向的是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人,贵族也许真的存在,那,我们所处的社会,该如何定性呢?“平民教育”随之也就明晰了身份和地位,那就是,“平民教育”面向的是收入低微且不能享受经济和政治特权的人。

  这样推断,人民大众并非人人平等,没有等级实有等级,没有阶级实有阶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带来教育的不平等,于是出现了“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之分,出现了“平民教育”与“贵族教育”之别。顺理总结,姚止平这位从高干家庭出来的“平民校长”,奉献于“平民教育”,其精神,确足以彪炳史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光影之清谭  考试机器的衰竭征兆
曾参加了南京一所高校举办的“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搭建场景,互相切磋,互相联系,增进友谊。

  先发言的人对这所高校皆是一片赞颂之声,客套到流于泛泛,会场轻松也有些沉闷。五六个人过去,一位陈姓校长开始发言。陈先生与我有过一面之缘,同在一起进宴,席边言语不多。一直认为在饭桌边眉飞色舞、把一桌十几号人都折腾到开怀的人,是颇有变通之智的人。陈先生也是一校之长,似乎不曾有何事当扬、何事当匿的智谋韬略。这位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作为校长,多了些藏而不露的谨慎。

  他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也不过寥寥,却说得很诚实,很坦荡,很写意。同时,对我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增进了新的意义。他说出了一个人们共知的事实。那就是,高校越建越气势磅礴,越建越华丽,而毕业生的质量却在每况日下。会场一时静得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听者对他起了敬意。这样的场合,没有坡度地讲这样的话,要有明察秋毫的慧眼,更要有尊重事实的勇气。会场气氛由疲软转为肃正,再转为热烈,其他与会人员也不再闪烁其词,而是直奔要害。高校的领导人面色有些凝重,言语间还是拿出了高等学府的胸襟。他们表示,作为百年老校,底蕴深厚,一定要让毕业生折射出学校教育的光辉。

  会后,陈校长的发言自然延伸开来。一位校长紧锁双眉,频频吸烟,满脸的忧国忧民,口中叹道:怎么得了?有些师范毕业生走出校门胸无点墨走进校门误人子弟。

  另一校长接上话,说了他的一次招聘教师所见。

  应聘者20余人,整体特征概括如下:

  其一,穿着打扮远离职业人气质。少部分考生衣着大方、得体、庄重,不说显示了职业人的气质,至少看得出对应聘持了严肃认真的态度。大部分考生则契合了美术大师韩美林对美院学生的漫画式评价,“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一考生的着装丝毫不见应聘教师的态度意识,从头到脚颜色杂乱、夸张变形。一位应聘者很像刻意吸引眼球的T台先生,长发齐耳,耳环、项链、戒指,一件不少。如果他的学问、口才、气质也一样不少,倒也认了。现今大学生,活泼嘛,个性化嘛,多元化嘛,可他偏偏在表述问题时不着主题,言词无当,且眼神飘浮,临走时还对评委打躬作揖,“准备不周,准备不周,请评委高抬贵手”。

  其二,言谈举止凸显内在修养贫血。面试时,70%以上的考生与评委没有交流。入考场没有开场白,在评委的提示下木然进入考题。离开考场没有言词表现,工作人员提示时间已到,即木然离场。述说问题时也不与评委眼神交流。坐姿形态各异。有考生边回答问题边抖索两腿,从开始到结束。一考生在“答题准备”时将一头乱蓬蓬的黄发直对评委,写字姿态令人瞠目,评委只配看鸟巢。一考生“答题准备”结束后拿眼直视评委却迟迟不开金口,看那深邃的眼睛严肃的表情,评委们精神一振,以为此生入了罗丹思想者的定态,将有惊世的言论打破当时的沉闷,没想到此生是金人缄口,实在说不出,近20分钟的沉默,把评委唬出一身冷汗。

  其三,粉笔字几近幼儿水平。二十几位考生参加面试,几位表现突出的此处不表,多位考生的粉笔字结构散乱,骨架不稳,几近狗爬式。一考生写得稍稍规范,又是写了擦、擦了写、写了擦、擦了写……如此反复了N次。书写内容仅七个字,考生用足五分钟也未能完成。一评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