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字来,究竟这个字可以有解说没有解说。如果先断定这个“也”字是衍文,
那就近于武断,不是科学的思想了。这一步的工夫,平常人往往忽略过去,以为可
以不必特别提出。(看新潮杂志第一卷第。号汪敬熙君的“什么是思想”)杜威以
为这一步是很重要的。这一步就同医生的“脉案”,西医的“诊断”,一般重要。
你请一个医生来看病,你先告诉他,说你有点头痛,发热,肚痛,……你昨天吃了
两只螃蟹,又喝了一杯冰淇淋,大概是伤了食。这是你胡乱猜想的话,不大靠得住。
那位医生如果是一位好医生,他一定不睬你说的什么。他先看你的舌苔,把你的脉,
看你的气色,问你肚子那一块作痛,大便如何,看你的热度如何,……然后下一个
“诊断”,断定你的病究竟在什么地方。若不如此,他便是犯了武断不细心的大毛
病了。
(三)提出种种假定的解决方法。——既经认定疑难在什么地方了,稍有经验
的人,自然会从所有的经验,知识,学问里面,提出种种的解决方法。例如上文那
个迷路的人要有一条出路,他的经验告诉他爬上树顶去望望看,这是第一个解决法。
这个法子不行,他又取出千里镜来,四面远望,这是第二个解决法。这个法子又不
行,他的经验告诉他远远的花郎花郎的声音是流水的声音;他的学问又告诉他说,
水流必有出路,人跟着水行必定可以寻一条出路。这是第三个解决法。这都是假定
的解决。又如上文所说《墨子》“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一句。毕沅说“也
物”的也字是衍文,这是第一个解决。王念孙说,“也”字当作“他”字解,“举
也物”即是“举他物”,这是第二个解决。——这些假定的解决,是思想的最要紧
的一部分,可以算是思想的骨干。我们说某人能思想,其实只是说某人能随时提出
种种假定的意思来解决所遇着的困难。但是我们不可忘记,这些假设的解决,都是
从经验学问上生出来的。没有经验学问,决没有这些假设的解决。有了学问,若不
能随时发生解决疑难的假设,那便成了吃饭的书橱,有学问等于无学问。经验学问
所以可贵,正为他们可以供给这些假设的解决的材料。
(四)决定哪一种假设是适用的解决。——有时候,一个疑难的问题能引起好
几个假设的解决法。即如上文迷路的例,有三种假设;一句《墨子》有两种解法。
思想的人,遇着几种解决法发生时,应该把每种假设所涵的意义,—一的演出来:
如果用这一种假设,应该有什么结果?这种结果是否能解决所遇的疑难?如果某种
假设,比较起来最能解决困难,我们便可采用这种解决。例如《墨子》的“举也物”
一句,毕玩的假设是删去“也”字,如果用这个假设有两层结果:第一,删去这个
字,成了“举物而以明之也”,虽可以勉强讲得通,但是牵强得很;第二,校勘学
的方法,最忌“无故衍字,”凡衍一字必须问当初写书的人,何以多写了一个字;
我们虽可以说抄《墨子》的人因上下文都有“也”字,所以无心中多写了一个“也”
字,但是这个“也”字是一个煞尾的字,何以在句中多出这个字来?如此看来,毕
玩的假设虽可勉强解说,但是总不能充分满意。再看王念孙的解说,把“也”字当
作“他”宇,这也有两层结果:第一,“举他物而以明之也”,举他物来说明此物,
正是“譬”字的意义;第二,他字本作它,古写像也宇,故容易互混,既可互混,
古书中当不止这一处;再看《墨子》书中,如《备城门篇》,如《小取篇》的“无
也故焉”,“也者同也”,都是他字写作也字。如此看来,这个假定解决的涵义果
然能解决本文的疑难,所以应该采用这个假设。
(五)证明。——第四步所采用的解决法,还只是假定的,究竟是否真实可靠,
还不能十分确定,必须有实地的证明,方才可以使人信仰;若不能证实,便不能使
人信用,至多不过是一个假定罢了。已证实的假设,能使人信用,便成了“真理”。
例如上文所举《墨子》书中“举也物”一句,王念孙能寻出“无也故焉”和许多同
类的例,来证明《墨子》书中“他”字常写作“也”字,这个假设的解决便成了可
信的真理了。又如那个迷路的人,跟着水流,果然出了险,他那个假设便成了真正
适用的解决法了。这种证明比较是很容易的。有时候,一种假设的意思,不容易证
明,因为这种假设的证明所需要的情形平常不容易遇着,必须特地造出这种情形,
方才可以试验那种假设的是非。凡科学上的证明,大概都是这一种,我们叫做“实
验”。譬如科学家葛理赖(Glileo)观察抽气筒能使水升高至三十四尺,但是不能
再上去了。他心想这个大概是因为空气有重量,有压力,所以水不能上去了。这是
一个假设,不曾证实。他的弟子伦里杰利(Torricelli)心想如果水的升至三十四
英尺是空气压力所致,那么,水银比水重十三又十分之六倍,只能升高到三十英寸。
他试验起来,果然不错。那时葛理赖已死了。后来又有一位哲学家拍斯嘉心想如果
佗里杰利的气压说不错,那么,山顶上的空气比山脚下的空气稀得多。拿了水银管
子上山,水银应该下降。所以他叫他的亲戚拿了一管水银走上劈得东山,水银果然
逐渐低下,到山顶时水银比平地要低三寸。于是从前的假设,真成了科学的真理了。
思想的结果,到了这个地步,不但可以解决面前的疑难,简直是发明真理,供以后
的人大家受用,功用更大了。
以上说杜威分析思想的五步。这种说法,有几点很可特别注意。(一)思想的
起点是实际上的困难,因为要解决这种困难,所以要思想;思想的结果,疑难解决
了,实际上的活动照常进行;有了这一番思想作用,经验更丰富一些,以后应付疑
难境地的本领就更增长一些。思想起于应用,终于应用;思想是运用从前的经验,
来帮助现在的生活,更预备将来的生活。(二)思想的作用,不单是演绎法,也不
单是归纳法;不单是从普通的定理里面演出个体的断案,也不单是从个体的事物里
面抽出一个普遍的通则。看这五步,从第一步到第三步,是偏向归纳法的,是先考
察眼前的特别事实和情形,然后发生一些假定的通则;但是从第三步到第五步,是
偏向演绎法的。是先有了通则,再把这些通则所涵的意义—一演出来,有了某种前
提,必然要有某种结果:更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证明某种前提是否真能发生某种
效果。懂得这个道理,便知道两千年来西洋的“法式的论理学”单教人牢记AEIO等
等法式和求同求异等等细则,都不是训练思想力的正当方法。思想的真正训练,是
要使人有真切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使人有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能力;使人能造
出方法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
杜威一系的哲学家论思想的作用,最注意“假设”。试看上文所说的五步之中,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步。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工夫只是要引起这第三步的种种假设;以
下第四第五两步只是把第三步的假设演绎出来,加上评判,加上证验,以定那种假
设是否适用的解决法。这第三步的假设是承上起下的关键,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开
头。我们研究这第三步,应该知道这一步在临时思想的时候是不可强求的,是自然
涌上来,如潮水一样,压制不住的,他若不来时,随你怎样搔头抓耳,挖尽心血,
都不中用。假使你在大树林里迷了路,你脑子里熟读的一部《穆勒名学》或《陈文
名学讲义》,都无济于事,都不能供给你“寻着流水,跟着水走出去”的一个假设
的解决。所以思想训练的着手工夫在于使人有许多活的学问知识,活的学问知识的
最大来源在于人生有意识的活动。使活动事业得来的经验,是真实可靠的学问知识。
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不但能增加我们假设意思的来源,还可训练我们时时刻刻拿当
前的问题来限制假设的范围,不至于上天下地的胡思乱想。还有一层,人生实际的
事业,处处是实用的,处处用效果来证实理论,可以养成我们用效果来评判假设的
能力,可以养成我们的实验的态度。养成了实验的习惯,每起一个假设,自然会推
想到他所涵的效果,自然会来用这种推想出来的效果来评判原有的假设的价值。这
才是思想训练的效果,这才是思想能力的养成。
节选自《实验主义》
三 中天丽日 行为道德种种
杜威论人生的行为道德,也极力反对从前哲学家所固执的种种无谓的区别。
(1)主内和主外的区别。主内的偏重行为的动机,偏重人的品性。主外的偏
重行为的效果,偏重人的动作。其实这都是一偏之见。动机也不是完全在内的,因
为动机都是针对一种外面的境地起来的。品性也不是完全在内的,因为品性往往都
是行为的结果,行为成了习惯,便是品行。主外的也不对。行为的结果也不是完全
在外的,因为有意识的行为都有一种目的,目的就是先已见到的效果,若没有存心,
行为的善恶都不成道德的问题,譬如我无心中掉了十块钱,有人拾去,救了他一命。
结果虽好,算不得是道德。至于行为动作有外有内,更显而易见了。杜威论道
德,不认古人所定的这些区别。他说,平常的行为,本没有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
遇着疑难的境地,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但是这样做便有这等效果,那样做
又有那种结果,究竟还是这样做呢?还该那样做呢?到了这个选择去取的时候,方
才有一个道德的境地,方才有道德和不道德的问题。这种行为,自始至终,只是一
件贯串的活动,没有什么内外的区别。最初估量决择的时候,虽是有些迟疑。究竟
疑虑也是活动,决定之后,去彼取此,决心做去,那更是很明显的活动了。这种行
为,和平常的行为并无根本的区别。这里面主持的思想,即是平常猜谜演算术的思
想,并没有一个特别的良知。这里面所用的参考资料和应用工具,也即是经验和观
念之类,并无特别神秘的性质。总而言之,杜威论道德,根本上不承认主内和主外
的分别,知也是外,行也是内;动机也是活动,疑虑也是活动,做出来的结果也是
活动。
若把行为的一部分认作“内”,一部分认作“外”,那就是把一件整个的活动
分作两截,那就是养成知行不一致的习惯,必致于向活动之外另寻道德的教育。活
动之外的道德教育,如我们中国的读经修身之类,决不能有良好的效果的。
(2)责任心和兴趣的分别。西洋论道德的,还有一个很严的区别,就是责任
心和兴趣的区别。偏重责任心的人,说,你“应该‘’如此做。不管你是否愿意,
你总得如此做。中国的董仲舒和德国的康德都是这一类。还有一班人偏重兴趣一方
面,说:我高兴这样做,我爱这样做。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便是这个意思。有许多哲学家把”兴趣“看错了,以为兴趣即是自私自
利的表示,若跟着”兴趣“做去,必致于偏向自私自利的行为。这派哲学家因此便
把兴趣和责任心看作两件绝对相反的东西。所以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只是要学生脑子
里记得许多”应该“做的事,或是用种种外面的奖赏刑罚之类,去监督学生的行为。
这种方法,杜威极不赞成。杜威以为责任和兴趣并不是反对的。兴趣并不是自
私自利,不过是把我自己和所作的事看作一件事;换句话说,兴趣即是把所做的事
认作我自己的活动的一部分。譬如一个医生,当鼠疫盛行的时候,他不顾传染的危
险,亲自天天到疫区去医病救人。我们一定说他很有责任心。其实他只不过觉得这
种事业是他自己的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冒险做去。他若没有这种兴趣,、若不能在
这种冒险救人的事业里面寻出兴趣,那就随书上怎么把责任心说得天花乱坠,他决
不肯去做。如此看来,真正责任心只是一种兴趣。杜威说,“责任”(Duty)古义
本是“
职务(Of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