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两得(2)
事实证明,诸葛亮亲自率兵征服南中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南中的问题是复杂的,民族的、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只有诸葛亮这样既有高度政治水平又有高超军事才能的人才能解决南中问题。解决南中问题是重要的,因为南征与北伐是紧密相联的。这种密切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南征是北伐的基础,只有南中问题解决了,蜀汉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北伐才没有后顾之忧。第二,南中问题一天不解决,蜀汉就一天没有北伐的实力,因为南征动用了蜀汉军队的主力,只有南中问题解决了,主力部队才能从南征战场上撤出来投入北伐。用最短的时间,迅速地使南中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在当时确实也只有诸葛亮才能胜任。
诸葛亮率军南征,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战略目标。
……
上表披心(1)
自从离开隆中草庐加入刘备集团以后,诸葛亮的生活始终被繁重的公务和紧张的节奏占据着。
赤壁之战前,他为联吴抗曹而忙碌奔波;
赤壁之战后,他为在荆州立足而日夜操劳;
进入益州后,他为“跨有荆、益”而精心设计;
夷陵战败后,他为摆脱困境而苦苦思索;
刘备去世后,他为新的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百般努力,与孙吴重结旧好,兴农植谷,闭境息民,深入不毛,平定南中……
建兴四年(226),征尘未洗的诸葛亮又投入了准备北伐的忙碌之中。
虽然忙碌,但诸葛亮的心情是轻松的。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修改过的新的战略方针已经初见成效。由于放弃了与孙吴争夺荆州的打算,使孙吴对蜀国战略意图感到放心,对与蜀汉重结旧好抱有诚意和信心。建兴二年(224),当蜀汉使者邓芝再次来到孙吴时,双方已经是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了。在解释孙吴为什么要与曹魏结好时,孙权对邓芝说:“吴国因山民作乱,江边守兵撤回去很多去对付山民,边境力量虚弱,因此很担心曹魏乘虚而入。不料曹魏不但没有来攻,反而寻求和好。众臣都认为如今我们内有民乱,答应与魏和好,于我有利。但我又担心蜀汉不明吾心,对我产生猜疑。我吴国土地边外,间隙万端,而长江巨海,皆当防守。曹魏对我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我怎能忘此主要危险而另有所图呢?”孙权这番话,向蜀汉表明了他对魏国和蜀汉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由于南征的顺利结果,南中地区实现了纲纪粗定,夷夏粗安,郡守县令各司其职,大姓渠帅各尽其守,蜀汉朝廷不用再担心南中大规模叛乱的发生,不用分出很大的军事力量去维持后方的稳定。
虽然忙碌,但诸葛亮的情绪是振奋的。因为一个时期以来,不断听到有利于北伐的好消息。
诸葛亮南征班师凯旋,走到汉阳时,就听说魏新城太守孟达有叛魏降蜀之意。此时的新城,已经没有了当初诸葛亮跨有荆益、打通汉水时的重要地位。那时候,蜀汉跨有荆、益二州,荆州一路军队,担负着北攻襄樊的任务,而占领新城打通汉水,循汉水东下,南可附襄樊之背,有着配合荆州军的意义。那时候,曹魏的首都还设在许昌,从新城沿汉水东下,越过襄樊,再东北行可直指南阳,进围许昌。而现在,荆州已不再归蜀汉所有,进攻襄樊的荆州军已全军覆没,曹魏的政治中心也已经从许昌移到洛阳,不论从哪一方面讲,新城的战略地位已今非昔比。更何况,孟达是个反复无常之人,他最早追随刘璋,后又叛离刘璋归附刘备,以后又背刘备投降曹魏,如今又要背魏归蜀。很多人都认为孟达不足信,劝诸葛亮不要理他。然而,诸葛亮仍对此消息感到振奋不已,这倒不仅仅是因为蜀汉之重得新城和孟达,而是因为诸葛亮通过这个消息看出了曹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正是蜀汉北伐曹魏的有利条件。
诸葛亮还听说,如今曹魏的关中守将是大将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这个夏侯楙与曹氏关系特殊,他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为妻,是曹操的女婿。不但如此,他还与曹丕关系很好,所以,曹丕一即位,便任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但是,夏侯楙性无武略,怯而无谋,军事上没什么本事,但为自己营置家产私财却有一套。不但如此,他还喜好女色,蓄养了很多妓妾,为此,清河公主常常与他闹得不可开交。可以说,曹魏关中守将任非其人,而这正是蜀汉北伐的又一个有利条件。
蜀汉建兴四年五月,曹丕病逝,死前遗命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共同辅佐新即位的明帝曹叡。曹丕生前十分信任曹真,有意提拔他主持朝廷军务,所以因人设职,特意为他设置了中军大将军名号,以向大将军过渡。这种做法引起了曹氏宗族另一个人的不满。这就是曹休。他对曹真地位高于自己很不服气,当然,曹魏最高统治层中的这种矛盾诸葛亮当时不一定了解得很清楚,但经验告诉他,一个新皇旧主交替之际,常是各种积压已久的矛盾爆发的时期,也是对这个政权进行征伐的好机会。
上表披心(2)
虽然忙碌,诸葛亮的一系列举措仍不失大谋略家的潇洒风度。
为了保证北伐的胜利进行,诸葛亮转任李严为前将军,让他从永安移屯至江州,处理后方事务。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曹魏内部的矛盾,他亲自给曹魏新城守将孟达写信,信中说:“我去年南征,年底才返回成都。在当阳遇到李鸿,从他那知道足下仍怀有效命蜀汉之心,不禁慨然长叹。想足下平生之志向,岂是只为名声荣华而背叛蜀汉之人!唉,孟君,这全是刘封欺负您,损害先帝宽厚对待人才所致。此外,李鸿还叙述了您不信王冲挑拨离间之谎言的情形,说明您知吾心。品味您表###迹之言,追怀我们共辅先主之谊,我真是依依东望,思念不已。仅以此信表吾心迹。”为了进一步争取孟达,诸葛亮又让李严也给他写信。李严给孟达写信说: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诸葛亮、李严是蜀汉政权最有权力的两个辅佐大臣,他们分别给孟达写信,使孟达感到了诸葛亮对他的重视,促使他早下决心,背魏归蜀。自从接到诸葛亮和李严等人的信后,孟达便多次与蜀汉秘密通信,图谋叛离曹魏。
为了取得孙吴对蜀汉北伐行动的配合,诸葛亮又给孙权写信,约他从东线出兵,信中说:
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篡逆,蔓延及令,皆思巢灭,未遂同盟。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执事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书不尽言,万希昭鉴。
有人认为,诸葛亮这封信是写于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出祁山之前袁钟仁《诸葛亮文选译?与孙权书》题解。。其实,从文中的情调看,应该是写于建兴五年第一次出祁山之前。细细品味这封信的思想感情,与建兴五年所上《前出师表》有许多相似之处。
《前出师表》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种不负先帝重托,完成兴汉使命的思想感情,与信中“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是一致的。诸葛亮第一次出师,情绪是高涨的,信心是十足的,“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这种战则必胜的情绪,与信中“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的表达是相同的。
为了使曹魏在自己###前陷入被动,诸葛亮甚至把工作做到了曹魏的后院。
曹魏的北方及东北方,居住着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曹魏政权对他们的政策远不及诸葛亮对南中那样开明,从曹操时就对乌丸进行征伐,在用武力将他们征服后,又对他们实行强制性的统治。曹操时,陈郡柘县人梁习任并州刺史。梁习到任后,对于太原乌丸的上层人物加以笼络,举荐他们到军府中去任职。对于下层群众,则选其强壮为士兵。每当大军出征时,这些少数民族部众不是当兵就是做苦力。为了防止他们逃跑,梁习还把这些士兵的家属送到曹魏当时政治中心邺城(治今河北临漳西南)作为人质。“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单于恭顺,名王稽颡”。在梁习任并州刺史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从汉中撤军,回到长安。曹操在离开长安时,为了防备卢水胡人,便把太原乌丸王鲁昔留在了池阳(治今陕西泾阳西北)。鲁昔的家乡在晋阳(治今山西太原西南),跟曹操远征汉中已经吃够苦头,如今又被留在池阳,回家的日子变得遥遥无期了。鲁昔有个漂亮的妻子,留在晋阳家中。鲁昔想家,更思念爱妻,他恐怕今生今世再难见到爱妻了,便不顾曹魏森严的军令,带领五百手下骑兵,偷偷溜回晋阳,准备将妻子偷出去,一同逃走。快到晋阳时,鲁昔为了不使目标太大引起曹军的注意,便把五百骑兵藏在山谷中间,自己单骑潜入城中,回到家里,把妻子带了出来。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寻找马匹,鲁昔夫妇便骑在一匹马上。尽管二人已改了装扮,但两人骑一匹马毕竟容易引起注意,出城时,有的人看出了这一骑上的二人是鲁昔和他的妻子。鲁昔善射箭,他的箭法在晋阳地区是有名的,曹兵畏惧,不敢去阻拦,更不敢去追击,只能眼看着他出城后再向梁习报告。梁习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命从事张景带着招募来的鲜卑骑兵随后追赶。鲁昔两人一匹马,骑重行迟,追兵一人一骑,风驰电掣。鲁昔还未来得及与山中五百骑兵会合便被追上,一阵乱箭之后,鲁昔夫妇双双中箭身亡。……
首战受挫(1)
蜀汉建兴五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上,在汉水北面的阳平(关隘名,在今陕西勉县西郊)、石马(城名,在今陕西勉县东)扎下大营,屯兵于汉中。
汉中,位于益州北部边陲,西通陇右,南控巴蜀,北屏秦岭,东抵荆襄,进可借山径达秦陇争关中,退可凭山险安于“独守之国”。故顾祖禹说:“巴蜀之根本,实在汉中”,“巴蜀之重在汉中”。
这里有发达的农业生产。这里山环水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早在刘邦做汉中王时,就令萧何开堰建塘,兴修水利设施。刘邦与项羽争战时,汉中成了刘邦供给军粮的后方基地。至今,汉中还存有当年萧何修建的“山河堰”、“流殊堰”、“王道池”、“小道池”、“顺池”、“草池”、“月池”、“南江池”等水利设施。
这里地处北伐曹魏的前线。有几条道路可达关中陇右:进入秦岭,沿子午谷道向北行六百六十华里,便可到达长安以南。进入秦岭,沿褒斜谷道向北行四百七十华里,便可到达陕西扶风以南。西出阳平关北上,经故道、散关,便可进入陇东。西出阳平关西北行,经略阳、成县,便可到达祁山。
从哪方面看,汉中都是屯兵北伐的战略要地。
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消息传到曹魏,立刻在曹魏朝中引起强烈的反映。很多人主张派大军征讨蜀汉,魏明帝也想下诏出兵。唯独孙资不同意,他对魏明帝说:
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疲弊。
孙资这番话语,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意思,不要理会诸葛亮屯兵汉中,只需分据险要,休养将士,等待敌人自疲。显然,孙资这番话是劝明帝继续坚持“先求文治,后建武功”的方针。由此看来,曹魏并未发觉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战略意图。
就在诸葛亮屯兵汉中,积极准备北伐之际,他苦心经营起来的另一条战线——新城孟达方面却出了问题。
自从孟达决定重回蜀汉怀抱后,就一直做着起事的准备工作。诸葛亮原来的布置是:让孟达举事与自己出兵同时进行,借孟达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