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之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文帝曰:善!拜廷尉。韦昭曰:高岸夹水为厕。今斯原夹二水也。霸水又北会两
川,又北故渠右出焉。霸水又北迳王莽九庙南,王莽地皇元年,博征天下工匠,
坏撤西苑中建章诸宫馆十馀所,取材瓦以起九庙,算及吏民,以义入钱谷,助成
九庙。庙殿皆重屋。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为铜
薄栌,饰以金银雕文,穷极百工之巧,褫高增下,功费数百巨万,卒徒死者万数。
霸水又北迳枳道,在长安县东十三里。王莽九庙在其南。汉世有白鹙群飞自东都
门过于枳道,吕后祓除于霸上,还见仓狗戟胁于斯道也。水上有桥,谓之霸桥,
地皇三年,霸桥木灾,自东起,卒数千以水汛沃救不灭,晨燌夕尽。王莽恶之,
下书曰:甲午火桥,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明圣祖黄虞遗统受命,至于地皇
四年为十五年,正以三年终冬,绝灭霸驳之桥,欲以兴成新室,统一长存之道。
其名霸桥,为长存桥。霸水又北,左纳漕渠,绝霸右出焉。东迳霸城北,又东迳
子楚陵北。皇甫谧曰:秦庄王葬于芷阳之丽山。京兆东南霸陵山,刘向曰:庄王
大其名,立坟者也。《战国策》曰:庄王字异人,更名子楚,故世人犹以子楚名
陵。又东迳新丰县右会故渠。渠上承霸水,东北迳霸城县故城南,汉文帝之霸陵
县也,王莽更之曰水章。魏明帝景初元年徙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
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共摩铜人曰,正见铸此时,计尔日以近五百年矣。故渠又东
北迳刘更始冢西。更始三年,为赤眉所杀,故侍中刘恭,夜往,取而埋之。光武
使司徒邓禹收葬于霸陵县。更始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鲍永,持节安集河东,闻
更始死,归世祖,累迁司隶校尉。行县,迳更始墓,遂下拜,哭尽哀而去。帝问
公卿,大中大夫张湛曰: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帝乃释。又东北迳新
丰县,左合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也。以渭水难漕,命齐水工徐伯发卒穿渠
引渭。其渠自昆明池南傍山原,东至于河,且田且漕,大以为便。今无水。霸水
又北迳秦虎圈东。《列士传》曰:秦昭王会魏王,魏王不行,使朱亥奉璧一双。
秦王大怒,置朱亥虎圈中。亥瞋目视虎,眦裂,血出溅虎,虎不敢动,即是处也。
霸水又北,入于渭水。
渭水又东会成国故渠。渠,魏尚书左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也。号成国渠,引以
浇田。其渎水上承汧水于陈仓东。东迳郿及武功、槐里县北。渠左有安定梁严
冢。碑碣尚存。又东迳汉武帝茂陵南,故槐里之茂乡也。应劭曰:武帝自为陵,
在长安西北八十馀里。《汉武帝故事》曰:帝崩后,见形谓陵令薛平曰:吾虽失
势,犹为汝君,奈保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剑乎?自今以后可禁之。平顿首谢,因不
见。推问陵旁,果有方石,可以为砺,吏卒常盗磨刀剑。霍光欲斩之。张安世曰:
神道茫昧,不宜为法。乃止。故阮公《咏怀诗》曰: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邱。
陵之西如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夫人兄延年知音,尤善
歌舞,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常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
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上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曰:延年女弟。上召见之,妖丽,善歌舞,得幸,
早卒。上悯念之,以后礼葬,悲思不已,赋诗悼伤。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
武帝建元二年置。《地理志》曰:宣帝县焉。王莽之宣成也。故渠又东迳龙泉北,
今人谓之温泉,非也。渠北故坂北即龙渊庙。如淳曰:《三辅黄图》有龙渊宫,
今长安城西有其庙处,盖宫之遗也。故渠又东迳姜原北,渠北有汉昭帝平陵,东
南去长安七十里。又东迳平陵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昭帝置。王莽之广利也。
故渠之南有窦氏泉,北有徘徊庙。又东迳汉大将军魏其侯窦婴冢南,又东迳成帝
延陵南,陵之东北五里,即平帝康陵坂也。故渠又东,迳渭陵南。元帝永光四年,
以渭城寿陵亭原上为初陵,诏不立县邑。又东迳哀帝义陵南。又东迳惠帝安陵南,
陵北有安陵县故城,《地理志》曰: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渠侧有杜邮亭。又
东,迳渭城北。《地理志》曰:县有兰池宫。秦始皇微行,逢盗于兰池,今不知
所在也。又东迳长陵南,亦曰长山也。《三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平原,广数百
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风
俗通》曰:陵者,天生自然者也,今王公坟垅称陵。《春秋左传》曰:南陵,夏
后皋之墓也。《春秋说题辞》曰:丘者墓也;冢者,种也,种墓也。罗倚于山,
分卑尊之名者也。故渠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冢北有弱夫冢,故渠东南谓之周
氏曲。又东南迳汉景帝阳陵南,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
渭水又东,迳霸城县北,与高陵分水,水南有定陶恭王庙,传太后陵。元帝
崩,傅昭仪随王归国,称定陶太后。后十年,恭王薨,子代为王。征为太子,太
子即帝位,立恭王寝庙于京师,比宣帝父悼皇故事。元寿元年,傅后崩,合葬渭
陵。潘岳《关中记》,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共陵也,诸侯皆如之。恭王庙在
霸城西北,庙西北即傅太后陵。不与元帝同茔,渭陵非谓元帝陵也,盖在渭水之
南,故曰渭陵也。陵与元帝齐者,谓同十二丈也。王莽奏毁傅太后冢,冢崩,压
杀数百人。开棺,臭闻数里。公卿在位,皆阿莽旨,入钱帛,遗子弟,及诸生四
夷凡十馀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傅后冢,二旬皆平,周棘其处,以为世戒。
今其处积土犹高,世谓之增墀,又亦谓之增阜,俗亦谓之成帝初陵处,所未详也。
渭水又迳平阿侯王谭墓北,冢次有碑。左则泾水注之。渭水又东,迳鄣县西,盖
陇西郡之鄣徙也。渭水又东,得白渠枝口,又东与五丈渠合,水出云阳县石门山,
谓之清水。东南流,迳黄嵚山西,又南入礻殳祤县,历原南出,谓之清水口。
东南流,绝郑渠,又东南,入高陵县迳黄白城西,本曲梁宫也。南绝白渠,屈而
东流,谓之曲梁水。又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东南绝白渠枝渎,又东南,入万
年县,谓之五丈渠。又迳藕原东,东南流,注于渭。渭水右迳新丰县故城北,东
与鱼池水会。水出丽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
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池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皇陵东北五里,
周围四里。池水西北流,迳始皇冢北。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
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斩山凿石,下锢三
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十馀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
五狱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
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
众。坟高五十丈,周回五里馀。作者七十万人,积年方成。而周章百万之师已至
其下,乃使章邯领作者以御难,弗能禁。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
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北
对鸿门十里。池水又西北流,水之西南有温泉,世以疗疾。《三秦记》曰:丽山
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祭则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
之生疮,始皇谢之,神女为出温水,后人因以浇洗疮。张衡《温泉赋·序》曰:
余出丽山,观温泉,浴神井,嘉洪泽之普施,乃为之赋云。此汤也,不使灼人形
体矣。池水又迳鸿门西,又迳新丰县故城东,故丽戎地也。高祖王关中,太上皇
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立城社,树枌榆,令街庭若一,分置丰民,以实
兹邑,故名之为新丰也。汉灵帝建宁三年,改为都乡,封段颎为侯国。后立阴槃
城。其水际城北出,世谓是水为阴槃水,又北绝漕渠,北注于渭。渭水又东,迳
鸿门北,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也。古有鸿门亭。《汉书》:高祖将见项羽。《楚汉
春秋》曰:项王在鸿门。亚父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气冲天,五色相缪,或似龙,
或似云,非人臣之气,可诛之。高祖会项羽,范增目羽,羽不应。樊哙杖盾撞人
入,食豕肩于此,羽壮之。《郡国志》曰:新丰县东有鸿门亭者也。郭缘生《述
征记》曰:或云,霸城南门曰鸿门也。项羽将因会危高祖,羽仁而弗断。范增谋
而不纳,项伯终护高祖以获免。既抵霸上,遂封汉王。按《汉书·注》,鸿门在
新丰东十七里,则霸上应百里。按《史记》,项伯夜驰告张良,良与俱见高祖,
仍使夜返,考其道里,不容得尔。今父老传其霸城南门数十里,于理为得。按缘
生此记,虽历览《史》、《汉》,述行涂迳见,可谓学而不思矣。今新丰县故城
东三里有坂,长二里馀,堑原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孟康言在
新丰东十七里,无之。盖指县治而言,非谓城也。自新丰故城西,至霸城五十里,
霸城西十里,则霸水,西二十里则长安城。应劭曰:霸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三十
里,即霸城是也。高祖旧停军处,东去新丰既远,何由项伯夜与张良共见高祖乎?
推此言之,知缘生此记乖矣!
渭水又东,石川水南注焉。渭水又东,戏水注之,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流,
又北迳丽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五年》,伐之,获丽姬于是邑。丽戎,男国也,
姬姓。秦之丽邑矣。又北右总三川,迳鸿门东,又北迳戏亭东。应劭曰:戏,宏
农湖县西界也。地隔诸县,不得为湖县西。苏林曰:戏,邑名,在新丰东南三十
里。孟康曰:乃水名也,今戏亭是也。昔周幽王悦袤姒,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
以征诸侯。至,无寇,袤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又举烽以征诸侯,诸
侯不至,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故《国语》曰幽灭者也。汉成
帝建始二年,造延陵为初陵,以为非吉,于霸陵曲亭南更营之。鸿嘉元年,于新
丰戏乡为昌陵县,以奉初陵。永始元年,诏以昌陵卑下,客土疏恶,不可为万岁
居,其罢陵作,令吏民反故,徙将作大匠解万年敦煌。《关中记》曰:昌陵在霸
城东二十里,取土东山,与粟同价,所费巨万,积年无成。即此处也。戏水又北
分为二水,并注渭水。
渭水又东,冷水入焉。水南出胏浮山,盖丽山连麓而异名也。北会三川,统
归一壑,历阴槃、新丰两原之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首水南出倒虎山,西
总五水,单流迳秦步高宫东,世名市邱城。历新丰原东,而北迳步寿宫西,又北
入渭。
渭水又东得西阳水,又东得东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俱北入渭。
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于此,有上邽,故加下也。
渭水又东与竹水合。水南出竹山,北迳媚加谷,历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水,
北流注于渭。
渭水又东得白渠口。大始二年,赵国中大夫白公,秦穿渠。引泾水,首起谷
口,出于郑渠南,名曰白渠。民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
起后。即水所始也。东迳宜春城南,又东南迳池阳城北,枝渎出焉。东南迳藕原
下,又东迳鄣县故城北,东南入渭。今无水。白渠又东,枝渠出焉。东南迳高陵
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辅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太康地记》谓之曰高
陆也。车频《秦书》曰:苻坚建元十二年,高陆县民穿井,得龟,大二尺六寸,
背文负八卦古字,坚以石为池,养之,十六年而死,取其骨以问吉凶,名为客龟。
大卜佐高虏梦客龟言,我将归江南,不遇,死于秦。虏于梦中自解曰:龟三万六
千岁而终,终必亡国之征也。为谢玄破于淮肥,自缢新城浮图中。秦祚因即沦矣。
又东迳栎阳城北。《史记》秦献公二年,城栎阳,自雍徙居之。十八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