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之曰光禄涧,非也。上有袁术固,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
渊而不流,故溪涧即其名也。合水北与刘水合,水出半石东山,西北流,迳刘聚,
三面临涧,在缑氏西南。周畿内,刘子国,故谓之刘涧。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
合水又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过偃师县南。
洛水又东迳计素渚,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名。又直偃师故县南,
与缑氏分水。又东,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导源少室山,西流迳穴山南,而北与少
室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休水。休水又左,会南溪水,水发大穴南
山,北流入休水。休水又西南北屈,潜流地下,其故渎北屈出峡,谓之大穴口。
北历覆斧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又东届零星坞,水流潜通,重源又发,侧缑氏
原,《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望而
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屣。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或言在
九山,非此,世代已远,莫能辨之。刘向《列仙传》云:世有箫管之声焉。休水
又迳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
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休水又西转北屈,迳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
空密陵元侯郑袤庙碑》,文缺不可复识。又有《晋城门校尉昌原恭侯郑仲林碑》,
晋泰始六年立。休水又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东,迳百谷坞北。戴延之《西征
记》曰:坞在川南,因原为坞,高一十馀丈。刘武王西入长安,舟师所保也。洛
水又北,阳渠水注之。《竹书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氵向,即此处也。洛
水又北,迳偃师城东,东北历鄩中,水南谓之南鄩,亦曰上鄩也。迳訾城西,司
马彪所谓訾聚也。而鄩水注之。水出北山鄩溪,其水南流,世谓之温泉水,水侧
有僵人穴,穴中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曰:有此尸,尸今犹在。夫
物无不化之理,魄无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未若
正形之速迁矣。鄩水又东南,于訾城西北,东入洛水。故京相г唬航窆宥杀保
有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谓之北鄩,于是有南鄩、
北鄩之称矣。又有鄩城,盖周大夫鄩茫е梢亍B逅侄肾こ潜保侄
罗水注之。水出方山罗川,西北流,蒲池水注之,水出南蒲陂,西北流,合罗水,
谓之长罗川,亦曰罗中也。盖茫ё余壜拗蘧樱蚀ǖ闷涿B匏治鞅保
白马溪水注之。水出崧山北麓,迳白马坞东,而北入罗水。西北流,白桐涧水注
之。水出崧麓桐溪,北流迳九山东,又北,九山溪水入焉,水出百称山东谷。其
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仲长统曰:昔密有卜成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
之境,谓是山也。山际有九山庙,庙前有碑云:九山显灵府君者,太华之元子,
阳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也。南据嵩岳,北带洛澨。晋元康二年九月,太岁庚午,
帝遣殿中中郎将关内侯樊广、缑氏令王与、主簿傅演,奉宣诏命,兴立庙殿焉。
又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隤敳,帝高阳之第
二子伯益者也。晋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堂庙。永平元年二月二十
日,刻石立颂,赞示后贤矣。其水东北流,入白桐涧,又北迳袁公坞东,盖公路
始固有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流注于罗水。罗水又西北,迳袁公坞北,又西
北,迳潘岳父子墓前。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岳碑》
题云:《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孙秀之难,阖门受过。故门
生感覆醢以增恸,乃树碑以记事。太常潘尼之辞也。罗水又于訾城东北,入于洛
水也。
△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
洛水又东,明乐泉水注之。水出南原下,五泉并导,故世谓之五道泉,即古
明溪泉也。《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师次于明溪者也。洛水又东,迳巩县故城
南,东周所居也。本周之畿内巩伯国也。《春秋左传》所谓尹文父涉于巩,即于
此也。洛水又东,浊水注之,即古湟水也,水出南原。京相г唬忽こ潜比镉
黄亭。即此亭也。《春秋》所谓次于黄者也。洛水又东北,泂水发南溪石泉,世
亦名之为石泉水也。京相г唬汗孛矚K,在泂水东,疑即此水也。又迳
盘谷坞东,世又名之曰盘谷水。司马彪《郡国志》:巩有坎欿聚。《春秋·僖
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服虔亦以为巩东邑名也。今考厥文,若状焉而
不能精辨耳。《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并言在巩西,非也。其水又北入
洛。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
即什谷也。故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谓此川也。《史记音义》曰:
巩县有鄩谷水者也。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沈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
洛,赤文绿字。尧帝又修坛河洛,择良议沈,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
风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什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
之数,以授之尧。又东沈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
舜。舜又习尧礼,沈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黄龙
卷甲,舒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舜以禅禹。殷汤东观于洛,习礼尧坛,降
璧三沈,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黑乌以浴,随鱼亦上,化为黑玉赤勒
之书,黑龟赤文之题也。汤以伐桀。故《春秋说题辞》曰:河以通乾出天苞,洛
以流坤吐地符。王者沈礼焉。《竹书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盖洛水之
神也。昔夏太康失政,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
地矣。
○伊水
△伊水出南阳鲁阳县西蔓渠山。
《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魏山。《地
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伊水自熊耳东北,迳鸾川亭北。
{艹奸}水出{艹奸}山,北流,际其城东,而北入伊水,世人谓伊水为鸾水,{艹奸}
水为交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也。伊水
又东北,迳东亭城南。又屈迳其亭东,东北流者也。
△东北过郭落山。
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东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
鲜水入焉,水出鲜山,北流注于伊。伊水又与蛮水合,不出卢氏县之蛮谷,东流,
入于伊。
△又东北过陆浑县南。
《山海经》曰:滽々之水,出于釐山,南流注于伊水。今水出陆浑县之西
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即滽々之水也。
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迳其下,历峡北流,
即古三涂山也。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阚骃《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
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南八十许里。《周书》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
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春秋·左传·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
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服虔曰:三涂、大行、轘辕、崤黾,
非南望也。京相е洞呵锿恋孛芬嘣粕矫病R苑现栽疲浚酪玻
《周书》南望之文,或言宜为轘辕、大谷、伊阙,皆为非也。《春秋》晋伐陆浑,
请有事于三涂,知是山明矣。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机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
王母祠。东南流注于伊水。又北,蚤谷水注之,水出女机山之东谷,东迳故亭南,
东流,入於伊水。伊水又东北迳伏流岭东,岭上有昆仑祠,民犹祈焉。刘澄之
《永初记》称:陆浑县西有伏流坂者也。今山在县南崖口北三十里许,西则非也。
北与温泉水合,水出新城县之狼睾山西南阜下,西南流,会于伊水。伊水又东北,
迳伏睹领,左纳焦涧水,水西出鹿鹘山,东流迳孤山南,其山介立丰上,单秀孤
峙,故世谓之方山。即刘中书澄之所谓县有孤山者也。东历伏睹岭,南东流注于
伊。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山者也。寻郭文之故居,访
胡昭之遗像,世去不停,莫识所在。其水有二源俱导,而东注虢略,在陆浑县西
九十里也。司马彪《郡国志》曰:县西虢略地,《春秋》所谓东尽虢略者也。北
水东流,合侯涧水,水出西北侯溪,东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迳陆浑县故城
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右合南
水。水出西山七谷,亦谓之七谷水,阻涧东逝,历其县南。又东南,左会北水,
乱流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
《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禅一音暖,鲧化羽渊,
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于涓
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
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
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
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迳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宋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
也。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立。其水又东流入于伊。又有明水,出梁县西狼皋山,
俗谓之石涧水也。西北流迳杨亮垒南,西北合康水,水亦出狼皋山。东北流,迳
范坞北,与明水合。又西南流,入于伊。《山海经》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
南流注于伊水,是也。伊水又与大戟水会。水出梁县西,有二源:北水出广成泽,
西南迳杨志坞北,与南水合。水源南出广成泽,西流,迳陆浑县。《河南十二县
境簿》曰:广成泽在新城县界黄阜,西北流,屈而东迳杨志坞南,又北屈迳其坞
东,又迳坞北,同注老倒涧,俗谓之老倒涧水,西流入于伊。伊水又北迳新城东,
与吴涧水会。水出县之西山,东流,南屈迳其县故城西,又东转,迳其县南,故
蛮子国也,县有鄤聚,今名蛮中,是也。汉惠帝四年置县。其水又东北流,注
于伊水。伊水又北,迳当阶城西,大狂水入焉。水东出阳城县之大苦山。《山海
经》曰:大苦之山,多琈之玉,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其中多三足龟,
人食之者无大疾,可以已肿。狂水又西,迳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楚
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者也。右与倚薄山水合。水北出倚薄之山,南迳黄城
西,又南迳纶氏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八风溪水注之。水北
出八风山,南流,迳纶氏县故城西,西南流,入于狂水。狂水又西,得三交水口。
水有三源,各导一溪,并出山南流合舍,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其水西南流,注于
狂水。狂水又西,迳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南流,迳武林
亭东北,又屈迳其亭南,其水又西南,迳湮阳亭东,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
入于狂。狂水又西,迳湮阳城南,又西,迳当阶城南,而西流,注于伊。伊水又
北,土沟水出玄望山西,东迳玄望山南,又东,迳新城县故城北,东流注于伊水。
伊水又北,板桥水入焉,水出西山,东流入于伊水。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
西山,东流迳邥垂亭南,《春秋左传·文公十七年》,秋,周甘歜败戎于邥
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预《释地》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
亭。司马彪《郡国志》曰:新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犹在。京相
曰:旧说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党有高都县。馀谓京论疏远,未足以证,无如
虔说之旨密矣。其水又东,注于伊水。伊水又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