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宋初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宋初云-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氏也不理会杨大柱的责备、只顾埋头锄着田里的杂草,锄了好一会儿才答非所问的问了句:“我看今儿天还是黑沉沉的,就连我们这儿都能感到海风大了些,想必海上的风浪会更大的吧?”
但凡以水为生的渔民都懂得借风云来看天气,所以杨大柱只瞄了天际的黑云一眼,便闷闷的回了声:“嗯。”
杨沫沫听了也抬起小脸看了那快要压下来的乌云一眼,杨沫沫自小生长在海边,自然知道一般情况下海边的天气不好,海上的天气则会更加恶劣;海边下小雨海上则可能会下倾盆暴雨、甚至还会刮起巨大的海浪来。
而一般遇上这样的恶劣天气,大部分渔民为了安全着想都不会贸然出海打渔,更别提北宋还没有装有GPS导航系统的渔船,杨大柱若是顶着这样的天气出海,危险系数可比现代增加了许多。所以杨沫沫瞧了那黑云滚滚的天际后,刚在心里猜想这几日杨大柱还是出不了海,就听到刘氏把她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
“照这样的天气来看,恐怕一时半会儿还是出不了海吧?”
刘氏问这话之前,杨大柱已经有大半个月因天气恶劣而没有出海捕鱼了,所以眼下他显得有些烦躁,不愿同刘氏多说让她也跟着添堵,只低低的回了句:“咱们有妈祖娘娘的庇护,天气很快就会好起来。”
刘氏看了杨大柱一眼,最终还是把家里眼下的状况给说了出来:“家里已经没了给阿妹磨米糊的白米了。”
“那就先用糙米煮的米汤凑合几天,待我出海打了鱼回来,再拿鱼去城里和人家换些精细的白米回来。”
杨沫沫吃的精细白米,其实就是现代常见的大米,也就是把稻谷去掉谷壳后,用米臼进行精磨,去掉包在外面的那层糙皮的米。去掉糙皮的精米不但看起来雪白细腻,而且吃起来也比较柔软爽口,在北宋属于精贵之物,也比较适合磨成米糊给婴孩吃。
这样的精米一般是富贵人家才吃得起,穷苦人家有米吃就不错了,哪还敢奢望吃上精米?
但因杨沫沫生过几次大病、身子骨十分柔弱,杨家夫妇才会格外心疼她、不忍让她吃糙米磨成的米糊,于是杨大柱便用自家打捞到的鱼儿同城里的米铺换些白米回来,往往几篓子鱼才能换回一小袋精米,也正是因为这样、前段时间杨大柱捕的鱼都没卖到什么钱。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六章 恶劣的天气

刘氏其实早就动了用糙米先代替精米几天的念头,这糙米其实就是只去了一层谷子壳的、没有再加工过的那种米,糙米吃起来口感不好、也不容易蒸熟。
但糙米对大人来说却比较有营养,给婴孩吃虽然差了些但也不至于吃死人,只是刘氏刚刚来之前已看过米缸了———家里连糙米都已快见底儿了,别说是用它给杨沫沫磨米糊了,家里十几口人怕是很快就连米汤都喝不上了。
刘氏越想心里越难受,但为了不让杨大柱担心,她最终还是没把家里的情况说出来,只同他说了些希望天气能快些好起来,能让家里的两个男人出海打渔之类的话儿,说完便扔下锄头打算家去做饭。
杨大柱见状连忙从地里拔了一把白菘递给刘氏,道:“拿这个回去,晚上烧个醋溜白菘,几个孩子都爱吃这个菜。”
杨沫沫从刘氏的背后探出小小的脑袋儿,看了杨大柱口中的“白菘”一眼,发现原来北宋的“白菘”就是现代的“白菜”,想来杨大柱让刘氏整的菜就是“醋溜白菜”了。
杨沫沫还没穿越前尽对那些酸酸甜甜的菜肴感兴趣,更是对这“酸溜白菜”情有独钟,所以她一听杨大柱的话马上眼巴巴的盯着那把白菘,希望刘氏接过去带回家,晚上烧了把汤汁儿拌在米糊里让她吃……
哪知刘氏却重新把那把白菘放回了放在田埂上的菜篮子里,只在田边摘了一大把野菜,同时没好气的和杨大柱解释道:“这些新鲜的白菘还是担到城里去卖几个铜板吧,这些菜虽卖的钱不多,但好歹也能用那些铜板换些糙米回来……”
刘氏顿了顿,最终还是把家里眼下的情况如实相告:“家里连糙米都快没了,再这样下去我们一家老小就要饿肚子了,所以能省的地方我们还是省一些的好,这野菜看着鲜嫩、味道应该也还不错,晚上我们就将就着吃这个吧!”
刘氏说完就背着杨沫沫上了田埂慢慢的往岸边走去,一路上都没像往常一样拿话哄杨沫沫,只顾想着如何用最少的米和菜,做出能让一大家子果腹的饭菜来,杨沫沫知道刘氏心里在为一家人的温饱发愁,于是便乖乖的趴在她的背上,不胡乱吵闹给刘氏添堵。
刘氏回到船上后,从米缸里勺了一碗米,直接把米拿到杨家搭在沙滩上的一间简陋的茅屋里,这茅屋算是杨家的厨房了。刘氏熟练的把米放进锅里、加了水放在灶上熬粥,随即把从田里摘来的那把野菜洗干净加到了粥里,做完这些刘氏再从堆在茅屋一角的那堆红薯里挑了十来个出来。
这红薯极好生长,只要往地里一种便能种出许多来,所以这也算是杨家囤的最多的食物了。杨沫沫仔细的瞧了那些红薯一眼,发现它们的形状多为椭圆形,和后世两头尖的红薯有些不同,想来是不同的品种。
刘氏先把挑出来的红薯扔进了灶膛里,再拿了根树枝搅拌了下把它们埋在了柴火底下,这样才能一边煮粥一边把红薯给闷熟了,为了省些柴米油盐、刘氏也不打算再做别的菜了,打算晚上就用野菜粥和红番薯对付着过一餐。
这边野菜粥熬上了,刘氏才想起给杨沫沫熬迷糊的精米、已浸了差不多一个时辰了,于是她忙趁着熬粥的功夫把那碗米取了过来,试着拿出一粒米用指甲试了试,见指甲可以轻松的把米粒儿掐断,就晓得这米已到了可以磨成米糊的时候了,于是便寻思着到村里寻户人家借磨。
住在船上的渔民大多只就会在岸边搭个茅屋、砌个灶台,用来平日开火煮饭用,一般都不会有“磨”这种精贵的物事,所以刘氏每每泡完米都会去村子里稍微富裕些的人家里借磨,这一点点米她也用不上人家的驴,借了磨自个儿推着就让磨转了起来。
刘氏先把杨七娘唤来看着灶台上的粥,随即才背着杨沫沫往村里走去,刘氏常去借磨的是离海边最近的丁家,所以她一走到丁家门口就扯开嗓子喊了句:“丁嫂子可在家?能不能借你家的磨磨点米儿?”
被刘氏唤作丁嫂子的妇人其实是个牙侩,因在城里有些门路,所以经常会帮附近几个村子里的贫苦人家卖儿卖女,他的丈夫是走街串巷的货郎儿,所以平日里哪家有些什么八卦、哪家日子不好过了,丁牙侩都会通过丈夫一一知晓,眼下她一见刘氏前来借磨,马上就殷勤的迎了出来。
“乡里乡亲的,借个磨算什么大事儿啊?!大柱媳妇你尽管拿米来磨,若是米多了我再把我家的驴白借给你使!咱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你甭同我客气!”
丁牙侩明明只见刘氏端了个小碗上门,却故意献殷勤的说要把驴白借给刘氏,摆明的是想让刘氏难堪———才一小碗的米,还需要动用那驴来拉磨吗?
冲着这话杨沫沫便对这个丁牙侩没了好感,再见她都一把岁数了、还不伦不类的在耳鬓上别了一朵大红的花儿,马上就把她归到了爱说人家是非的三姑六婆一类,还坏坏的在心里给丁牙侩的下巴上加了颗大黑痣……
但丁牙侩那番话还是让一向彪悍的刘氏少见的微微红了脸,有些尴尬的举了举拿在手里的碗,道:“我们家哪能有多少精米磨?也就这么一小碗而已。”
刘氏边说边把米倒进磨里,慢慢的推着横插在磨盘里的木杆子、并围着磨兜起了圈子,丁牙侩见状马上笑眯眯的上前给刘氏搭了把手,同时居心叵测的嚼起舌根来:“这大半个月来天气一直都是阴沉沉的,时不时还会刮大风、下暴雨,可苦了我们村里的这些渔民,这样恶劣的天气你家大柱和二柱也没法子出海打渔吧?”
刘氏眼下肚子里正因这坏天气而积了一肚子苦水,打从田里回来就一直想找个地方倒倒苦水,所以丁牙侩一问了个头,刘氏就忍不住噼里啪啦的说了一堆:“可不是嘛,我们大柱和二柱都已经大半个月没出海了,家里的柴米油盐也都快见底儿了,真不知吃了这一餐下一餐上哪儿找去!”
“我们这些大人身子骨结实,饿上一顿两顿倒是不打紧,可我们家里还有八个小萝卜头,他们还小且正是长身子的时候,哪里经得起饿?!哎,希望妈祖娘娘能显显灵,让这天气快些好起来!”
住在船上的渔民大多都是靠打渔来维持日常生计,虽有几亩薄田但都不擅长打理,所以眼下大家伙儿突然大半个月没法出海打渔,大多渔民都是在吃老本硬撑下去。
这家里人口少的兴许能多撑上一阵,可杨家上上下下加起来有十几口人,老本自是消耗得比别人家快,加上以往刘氏不会才端这么一小碗米来磨,所以丁牙侩马上就对刘氏说的话深信不疑,心里也认定杨家眼下定是已穷得揭不开锅了。
丁牙侩在心里暗暗窃喜了一番后,也就不再提刘氏的烦心事儿了,伸手指了指她背上的杨沫沫,不着痕迹的把话题给岔开了:“你家八娘快满周岁了吧?瞧这小胳膊、小腿儿都生得肉呼呼的,白白胖胖的真惹人喜爱!”
丁牙侩说着便伸手捏了杨沫沫粉嫩嫩的小脸蛋一把,杨沫沫对丁牙侩的第一印象不好,眼下再一听她说话、更觉得她是个老奸巨猾的老油条,所以丁牙侩一捏杨沫沫的脸蛋儿,杨沫沫马上伸出小手遮挡住小脸蛋儿,以防被这老巫婆捏第二次。
丁牙侩见状嘴一咧、露出镶在里头的几颗银牙,边夸张的大笑边说道:“哟,这小丫头片子还会害羞呢!长大了准和她阿姐一样是个美人胚子!”
刘氏闻言顿觉有些哭笑不得,反问道:“我家八娘眼下才十个月大,眉眼都还没长开呢,哪看的出长大后会长成什么样儿?再说了,我家七娘今年也才五岁,丁嫂子咋就知道她将来一定会是个美人胚子?”
一提起杨七娘丁牙侩就来劲了,喋喋不休的说道:“不是你嫂子我吹牛,这么多年来我看人可都从来没看走眼过,我说哪几个丫头卖去大户人家将来会有出息,她们最后无不都被主人家开了脸当上了姨娘,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
“咱穷苦人家的丫头,在家怕是一辈子都使不上丫鬟吧?可若是这些丫头模样生得好,那可就是当半个主子的命喽!别说是能使唤上丫头了,给娘家的好处也一定少不了!指不定还能提携家里头的兄弟姐妹呢!”
丁牙侩这话杨沫沫可就不爱听了,杨沫沫前世没少看一些穿越小说,知道古代尊卑制度十分严明,也知道卖身为婢的女子,在大户人家里日子就算过得再好,那也只是人家的奴婢,就算当了姨娘也还得看正室的脸色行事……
所以要是让杨沫沫做选择,她宁愿当穷苦人家的闺女,在乡下种种田、养养鸡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不愿去大户人家里看着别人的脸色、卑躬屈膝的在夹缝里求生存。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七章 丁牙侩
当然,这当大户人家的姨娘的坏处和辛酸,丁牙侩自是一丁点都不会讲,否则日后她还怎么把人家的闺女哄来卖?她还赚什么钱?
杨沫沫见丁牙侩滔滔不绝的同刘氏讲着、给大户人家当姨娘的好处,生怕刘氏会像现代传销一样、一个不小心就让丁牙侩给洗脑了,于是杨沫沫故意“哇哇哇”的哭了两声,让刘氏以为女儿要犯哭了,马上转移注意力晃着身子哄起背上的杨沫沫来。
杨沫沫的哭声果然成功的打断了丁牙侩的长篇大论,丁牙侩一停下嘴,才发现话题被自个儿给扯远了,忙干笑了两声把话题给扯了回来:“你家七娘眼下虽只是个五岁大的孩童,但模样却已生得十分水灵,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就像挂在天上的星子,我敢保证她长大了、模样定不会比老王家的那个丫头差!”
丁牙侩拿杨七娘同王家丫头比,这让刘氏不悦的皱起了眉头,就连杨沫沫也气鼓鼓的嗔着小眼睛瞪向丁牙侩———那王家丫头听说因样子生得水灵,在丁牙侩的牵线下、卖去了城里一家有名的青楼里,听说眼下已被调教成那间青楼的当红花魁,每个月都会往家里送许多值钱的物事回来。
别人也许羡慕那王家丫头一人在城里当花魁,就能够养活王家一大家子,但刘氏却对那些烟花女子十分不屑,更是打从骨子里看不起王家“卖女求荣”的行为,眼下丁牙侩拿自家七娘同那为妓的王家丫头比……刘氏不生气才怪!
不过刘氏经常上丁家来借磨,也不好因一、两句话就同人家翻脸,但她实在不想再听丁牙侩说别人家卖闺女的闲事儿,所以她一磨完米就赶紧端着碗告辞,免得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