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
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
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
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
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
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
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
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々,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
成也。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
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
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
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
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其传为索泽,其传
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
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
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
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
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
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
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
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卷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
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
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
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
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
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
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
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
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
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
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
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
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
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
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
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
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为气?请夫子发蒙
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
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
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
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
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
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
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
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
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
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
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
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
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
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
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
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
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
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
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
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
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
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
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
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五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
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
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
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合五藏之气也。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校а咚溃
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
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
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
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
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
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
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
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
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
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
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
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
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
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
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
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
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
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
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
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
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
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
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
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
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