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令亨特里克感到十分满意。就在他准备拍板按照詹姆斯的设计开工新舰的时候。传来法德签署《中非…布里埃》和《钢煤共同体》协定的消息。这一政治事件表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法国都是德国可以依赖的盟友。在英德对抗的情况下,法国即使不会站在德国一边,但亦会保持善意中立,届时德国海军将可以使用比斯开湾沿岸的法国港口。哪怕按照航海法只能停留24小时也足够补充燃料的时间了。
基于这一考虑,亨特里克在征询了外交部、总参谋部和海军舰队高层的意见后,慎重的改变了先前的决定,他希望詹姆斯在新舰上依然采用三轴推进,其中中轴安置一台蒸汽轮机以提高航速,左右两轴依然使用往复式蒸汽机,这样的设计将不会缩短大修周期,对于军舰持续作战有很大好处。
“经过计算表明,这种设计最大航速可以保持在25节,最大航程和大修周期都不受影响,但是造价将比原来的设计增加10%。或者说我们为了增加一节航速而付出了增加10%费用的代价。”詹姆斯经过认真计算后对于亨特里克的建议很是不以为然的说道。
“那就减少载油量,直到造价持平为止。”亨特里克坚决的说道。
“……估计那将使最大航程缩短2500海里。”詹姆斯拿起笔草草计算了一下说道。
“才2500海里吗?没问题,就这么定了。如果我们能够在法国和法兰西殖民地的港口获得补给,那么5500海里的航程已经足够了。”
……
1900年3月,巴赫级轻巡洋舰的一号舰“奥芬巴赫”号在不莱梅的ri耳曼尼亚造船厂铺下第一根龙骨。在康德级的基础上,詹姆斯通过增强舰体结构,实现了前后150毫米主炮的双联装炮塔化设计,另外舷侧的三门105毫米副炮也被加强为四门150毫米主炮,由此带来的排水量大幅度提升了近600吨。
不过,单舷交战可以集中8门150毫米火炮,这种火力水平就其不足4000吨的排水量而言算得上十分强大了。
防护方面和康德级区别不大,主要是将甲板装甲增厚了7毫米,达到35毫米的水平。
总而言之,该级舰的设计是非常均衡而且成功的,火力、航速和适航xing达到较为完美的平衡,在ri后和皇家海军的战争中,无论作为战列巡洋舰的僚舰还是单独出击,八条巴赫级轻巡洋舰都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战绩。
巴赫级单舰造价750万马克,八条总造价为6000万马克,款项全部从1901…1906年海军造船预算中列支。
1900年下半年,随着沙恩霍斯特级两舰的相继下水,采用燃油锅炉的布吕歇尔级共四条相继开工建造。
和前者相比,布吕歇尔级的改动很小,主要是利用燃油锅炉腾出的空间优化了动力舱室的结构,此外,在输出功率略微增加2000马力的情况下,由于采用燃油锅炉使军舰的吨位不增反降,下降了高达1800吨之多,由此也使舰体长度缩短。强度有所增加。
从外观上看,布吕歇尔级的一根倾斜的大烟囱和军舰的主桅以及附属设置紧凑的融合在一起,舰体干净利落。这一颇有现代化风更的设计受到海军唯美学派的一致好评,当然威廉也是十分欣赏的。
排水量的缩减使工费和材料费用都略有降低,所以布吕歇尔级造价比沙恩霍斯特级低了350万马克,为2100万马克。四条军舰总计8400万马克,也全部从1901…1906年海军造船预算中列支。
应该说,新建的布吕歇尔级和巴赫级都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杰作,这两型根据德国海军战略而专门设计的破交战舰在和同时期的英**舰的对抗中,在xing能上显然处于上风。这不仅是由于采用了更为先进而高效的燃油锅炉,也是詹姆斯大胆而富有创新的设计思想使之成为可能。
为表彰詹姆斯对帝国海军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威廉在1900年圣诞节前授予其帝国骑士的贵族头衔。和其同时受到褒奖的还有德国工商界和学术界的部分突出贡献者,威廉意在以此缓慢扭转贵族阶层对国家决策的垄断地位。
对于布吕歇尔级和巴赫级的设计,威廉是非常满意的,不过他也很清楚,仅仅靠这种有限的领先还不足以威胁到英国皇家海军的霸权地位,毕竟当沙恩霍斯特级下水后,英国的下一波战列舰也就为期不愿了。以皇家海军一年内下水14条战舰的恐怖工业能力,加上在某些方面领先于德国的技术实力,只要英国议会肯花钱,保持对德国海军的绝对优势并不困难。
当然,詹姆斯和海军高层也都十分清醒,在这个海军发展ri新月异的时代,布吕歇尔级对英国光荣级战列巡洋舰的优势,很可能会在两三年后被光荣级的后继者彻底颠覆。
在1900年底的一次海军内部会议上,海军大臣亨特里克明确向威廉表示,“布吕歇尔级绝不是德国最终的超级战舰,仅仅是这一努力的开始。”。)
ps: ; ;本章不愿再堆一些意义不大的数据或者说明上去,所以字数略少,见谅。
第一百九十五章 中国激变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组织强学会,出版各种报纸杂志,为维新变法呐喊造势,并得到帝师翁同龢和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
1898年,由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应运而生,变法为晚清末世注入一支强心针,只不过这针的药力太强,先把光绪自己的小命要了。
对于光绪主导的变法,慈禧本身并不反对,但是,光绪帝在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
而为了推进变法,光绪和慈禧两人在人事任免方面生出嫌隙,当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希望袁举兵救驾后,慈禧终于对光绪感到彻底的失望。这位经历过热河政变,主政晚清几十年的老佛爷什么事情弄不明白?
变法仅仅维持了不到100天。1898年9月,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或杀或逃,“百日维新”宣告结束。
不过,接下来慈禧并未下诏废废止全部的变法条令,在开明的省份,大部分新政的条令都得以积极施行,比如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矿业总局,提倡开办实业,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裁汰绿营,编练新军;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慈禧取消的变法条令主要包括两项:第一,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第二,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应该说这两条是所有变法内容中阻力最大,得罪人最多的两项,前者是要砍倒旗人二百多年的铁杆庄稼,自然会遭打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后者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等于和所有苦练八股的读书人以及他们的老师做对。
但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两项变法内容并不是特别重要。完全可以戒急用忍,从长计议。旗人的俸禄到晚清时代所占财政比例日趋减少,完全可以划定一个过渡期,比如十年之内分阶段完成;而后者所要改革的不过是一种形式。策论比八股固然有先进之处。但是选拔人才贵在公平公正。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完全可以商定一个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过渡期。
慈禧的急刹车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清廷的气数,否则如此剧烈的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改革必将引发全国性的动荡。旗人和读书人是满清社会的主要特权阶层。要动他们的利益谈何容易,而且这两项改革没有直接受益者,在各级政府都缺乏根本的推动力。
1898年底,光绪被软禁,“另立新君”和“垂帘听政”的呼声不断从各方传来。
1900年初,慈禧召集王公大臣会议,决定立溥俊为“大阿哥”,预定庚子年元旦光绪帝举行让位礼,改元“保庆”。消息传来,国内外各派维新势力纷纷发出质疑,比如满洲贵族内部的个别亲王和各省督抚均有不同声音,不过归根到底反对者所能依仗的还是英美等列强的力量。
如果不是英美等列强坚决反对,这些人谁敢在慈禧面前说出半个“不”字。
在光绪废立的问题上,列强中除了德日两国并未明确表态外,其他各国都是坚决反对的,并为此组织了使馆卫队,决心在关键时刻杀入紫禁城将光绪帝营救出来。
历史上,这件事以慈禧的妥协而告终。但是“大阿哥”一派的满洲大臣并未死心,在矛盾激化后,他们被迫孤注一掷,发动和支持义和团运动,希望借助义和团的力量将洋人们都赶走从而实现皇位的更迭。其中自然是以溥俊的老爸端郡王最为卖力。
而英美列强之所以反对废掉光绪帝,是因为他们担心新君登位后中国政治会大幅左转,阻碍各国的商业贸易。另外,维新派和南方各省督抚出于私利的考虑,也对列强的态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盛宣怀就透过中华铁路总公司的各外国董事向所在国公使转达了铁路公司希望维护中枢政治稳定的愿望。
德日两国在此事上之所以没有和其他列强保持一致完全是由于威廉一人的态度所决定。
在了解到中国可能发生政变的消息后,威廉没有细问便立刻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而后,他亲自向德国驻中国公使隆巴迪下达训令,要求后者不得跟随英国,干预中国政府的决定。
隆巴迪因获得安托法加斯塔土地有功,而在1893年升任德国驻智利大使馆一秘,不过由于公使长期不在智利,所以他在很多时候代行公使的权力。直到1899年初,隆巴迪才被正式提拔为公使,并改派到中国。在出身胜过才能的德国外交部,一个非贵族出身的公务员想要提拔到公使级别是相当困难的,至于大使基本是无望的。所以隆巴迪能当上帝国驻北京公使已经算是破格提拔了。
隆巴迪对中国不算了解,所以他平时不仅和日本驻北京公使小村关系良好,相互共享情报信息,而且经常咨询德国礼和洋行大班满德以及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等“中国通”对时政的看法。
满德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能讲三种流利的中国方言,北京官话、粤语和上海话。
威廉的训令要求隆巴迪弄清楚清廷另立新君的真意,并尽可能协调各国的立场,争取和清廷达成一致,“应十分警惕中国民间的仇洋情绪,不可使之为中国政府所利用”。
隆巴迪虽然对这一训令感到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不过关键时刻正好在北京办事的满德帮了他的忙。
“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习惯叫做‘说一套做一套’,所以他们口中说的很多并不是心里想的。就比如中国的皇太后为何要另立新君这件事,我觉得他们绝对不会把真实的理由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公使被其表面上的主张所误导,结果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满德在思考了很久后才对隆巴迪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政府废除光绪皇帝的理由是他推行新政,而且参与新政的人很多被砍头,剩下的都逃到了国外,难道这些也是假的么?”隆巴迪不解的说道。
“以正常的逻辑来看,这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中国人做事大多不合逻辑,而要讲求政治正确。”满德缓缓说道。
听了满德的话,隆巴迪摆摆手表示不理解。
“这件事的关键人物是他们的端郡王载漪,他不仅是新皇储的生父,而且和皇太后有很近的血亲,清日战争结束后不久,比洛亲王访问中国时,我作为翻译参加了亲王和端郡王的一次秘密会见。似乎我国政府在数年之前就十分看好这位郡王。”满德也有些困惑的说道。
“那你的意思是?”
“我需要专门会见一下这位端郡王设法从中了解到皇太后反对光绪皇帝的内情,以及可能的调和措施。”
“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帮我准备一份登门拜见的礼品就可以了。”
“这没问题,我现在就去办。”隆巴迪爽快的回答道。(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六章 远东局势
月黑风高之夜,老北京狭窄的胡同里伸手不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