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国民的艺术
一、裸体的“武”蹈:相扑/184
无限的风光让人们忽略了相扑艰难的成长之路。相扑作为一项传统的运动,一直保留古老的传统。相扑界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任何进入专业相扑界的人都必须从底层做起。相扑的服饰、发式根据等级的不同都有严格的规定,就连吃饭、上厕所、洗澡、睡觉等生活细节也要根据相扑的等级列出严格的先后顺序。
二、园之艺术与浮世绘/189
如果说园林艺术是日本值得自豪的文化瑰宝,那么举世闻名的日本“浮世绘”也可以算得上是日本本土艺术的典型代表了,很多西方的艺术大师都曾经从日本的浮世绘中获得创作灵感。
三、在城市中隐居/194
日本人爱自然,也渴望和自然接近,却无奈自然灾害多如牛毛,庭园、盆栽刚好让日本人能够安然地触碰自然而无需担心自然动怒,盆景、庭园文化的出现也让日本人可以安稳地枕着自然入睡。
第九章 美的价值别于道德价值
一、美的价值别于道德价值/202
日本国歌、军歌都带有一种哀伤的情调,连摇篮曲的曲调都很悲伤,闻之伤怀,这是因为日本文化中“物哀”的审美情趣。这是一种悲哀与同情相通、爱怜与感伤并存的情绪。这种美只能通过感觉得知,它不是凭理性、理智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
二、赤裸的人性/211
古代的日本,战乱频发,即使是贵族之人也不免有朝不保夕之感,太多的战争和阴谋,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变得坚强残忍,有如丛林中的野兽。然而在平静的时候,人们也会为自己的捉摸不定的命运悲哀。
三、现实是一种梦幻的立场/218
在日常世界里衣冠楚楚,举止得体,自觉遵守着各种道德规范,而一到了夜晚的梦幻世界,在夜幕的掩盖下,所有不能为他人称道的阴暗的欲望就都倾巢而出,露出可怖的一面,如果人有勇气在这个时候审视自己的灵魂,恐怕也会为自己的邪恶惊吓。
四、爱欲的纯粹性/226
然而,这正是爱欲的狡黠之处,爱欲往往就在这自我认定的伦理遮掩下滋生开来。既然是伦理的,她当然可以尽情地支配它,当她发现事情超出了她的控制时,当她发现自己完全被爱欲左右时,已经太晚了。
五、时尚是一种规则化的艺术/234
日本年轻人的时尚大行其道,欧美的评论家们认为日本正在发生文艺复兴。究竟是文艺复兴还是简单的时尚呢?
第四编 一个极端的世界
日本人认为,享乐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动摇社会秩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日本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当社会要求个人履行义务时,要毫不犹豫地放弃享乐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日本人将肉体享乐放在人生的低微位置,可以随时享用,随时放弃。
除了用肉体享乐来缓解生活压力之外,加强自我修炼,达到“无我”或“圆熟”的境界也是日本人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日本人修炼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圣神的境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灭耻感,使心灵获得自由。而要想成为圣神必须经过艰苦的修炼,打破外在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第十章 人的极端
一、好美、尚武、合和、性……/247
生物的本能就是为了生存而竞争,为了竞争而团结。尚武就是为了竞争而出现的德性,合和则是为了互助而产生的德性,这两者都是天生的。无论多么野蛮残酷的社会,都有合和的一面。如果世界上有不懂得悲伤的人,不懂得悲伤的国家,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没有合和。
二、“我”暂时,而“生命”永恒/251
日本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是一种暂时的存在,员工牺牲小我,来换得企业“生命”的延续。
三、艺伎,一个特有的附属产物/255
由于日本男人们对艺伎有着特殊的精神恋爱关系,所以将艺伎真正当作自己的红颜知己也不是件稀奇的事,而且有些人还不只有一个这样的红颜知己。在日本男人的心目中这并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相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他们为自己有艺伎这样的红颜知己而感到自豪。
四、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慰安妇看日本的女性歧视/262
这场战争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伤痛和遗憾,其中最心痛的应该就是那些慰安妇了,因为战争不只是在她们的身心上造成了重大的创伤,那些日本军人对她们身体的摧残、虐待和心理的歧视对她们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使她们的生活始终笼罩在黑暗当中。
五、“母性”在日本的社会伦理/266
母亲的角色开始发生了变化,教育孩子是母亲最重要的工作,孩子就是她的作品,她的精神寄托。孩子越有出息,母亲就越有面子,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一下子紧密起来。“母子亲密”的现象和一直以来母亲在家庭中的脆弱地位、核心家庭的形成、与父亲的相对疏远等因素都密切相关。
第十一章 民族的极端
一、一个民族的自恋/273
名誉对于武士来说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武士文化可以说也是耻辱文化,他们在乎的是通过忏悔求得原谅,至于是不是真实的事实无关紧要。武士往往为了保住面子,宁愿否认罪行,掩盖真实的历史。日本人拥有的这种精神,是依靠“日本是神国”的神话做后盾的,同时这些神话也是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
二、不得不提的“右”/279
日本沉浸于自己绘制的“大东亚共荣”的蓝图中,全然无视自己的举动给他人带来的可怕伤害,反之,在他们看来的“胜利”,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膨胀欲。
三、主张“国家主义”的“法西斯”/284
日本的战略思想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使用各种手段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摆脱战后各种束缚,借助军事实力在国际中建立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重新走回到法西斯的军国主义道路。
四、失落感和耻辱感推进的民主化/290
日本社会这次大的变革从头至尾都充满了强烈的美国色彩,美国将大量美国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社会形态等用于改造日本,所以这场革命让日本人心中总是觉得有些失落。不过有一点是值得日本人庆幸的,美国在实行占领政策时要求彻底废除军国主义制度和思想,因此日本人解脱了。
五、美国式的自由/295
日本人一心追求美国式的繁荣和富强,这种热忱,往往使人不再考虑此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后果。确实,之后的日本社会在尝到丰收带来的甘甜后,也一并体味到了不成熟的苦涩——美国的阴暗面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十二章 商业与商业社会的极端
一、“成金”者和赤贫者/301
对于那尚未“成金”的人来说,“成金”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梦想。在这样一个混沌疯狂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金”梦,这个金光灿灿的梦,让他们迷茫颓唐的精神为之一振,也让他们不同于循规蹈矩的祖辈。
二、神道背景下的商务活动/305
日本人自古就将神道信仰放到心灵深处,依靠这种信仰来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因为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这种心灵深处的信仰,会唤起全民族团结一致,可以化作人们突破重围的勇气和力量,可以化作巨大的凝聚力,是精神动力的来源。
三、经济、文化的奇迹/312
在日本教育成功模仿了美国之后,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也在做出改变。战后的日本人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羡慕,他们十分向往这种西方的生活。日本人一方面是传统的民族,而另一方面又对时代潮流充满兴趣,他们想要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学习美国人。
四、花红柳绿的商业区和特色新一代/320
“涩谷新人类”是追求摆脱传统,彰显个性的一代,但有时这种追求也会有超越界限的时候。日本社会在很多年以前曾经出现了“援助交际”的现象,而这个现象的发源地就是涩谷。
五、“一亿总中流”的“后现代”社会/323
在中国乘坐公共汽车,如果遇到老人,给他们让座会让人觉得有礼貌,可是在日本如果给60多岁的老人让座他们一定不会坐下,更不会表示感谢,因为这种年龄在日本还并不需要让座,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别人眼里看来很老。
六、环保的日本人与“抠门”的日本人/331
日本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开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种现象对环保、对节约资源都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地球的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回收馆”这个商场中出售的物品,都是人们在伤害了地球之后留下的证据。
序言
二战后的美国掀起了一股日本文化研究热潮,出版了不少有关日本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最为中国人熟悉的,恐怕就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反复强调的,除了为中国人略知一二的日本“武士道”外,还有中国人不甚熟悉的日本的“耻文化”。
虽然本尼迪克特并没有用“耻文化”涵盖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是着重向人们展示“耻文化”这一特定范畴下的日本文化,并确实用“耻文化”3个字生动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的民族性格。但还是有不少日本学者对她的“耻文化”说不以为然,认为它既有失偏颇,又没有诠释清楚日本人复杂的特性,况且本尼迪克特最终也没有给一个明确的回答,为什么日本人在醉心于菊花艺术的同时,又崇尚刀剑武士,为什么“耻文化”下的日本充满矛盾……
日本人真正的性格远比本尼迪克特笔下描述的要复杂得多。日本人内心深处潜藏着世人看来对立的两面,他既可以服从,又可以反叛。当他未达到“圆熟”时,他的性格是服从、克制、无私、自我牺牲,还有敏感和易怒;当他达到“圆熟”或认为反抗会达到圆满时,就可以冲破人情的束缚,打破耻辱的压力,成为神一样自由的人,偶尔也表现为自由、放纵、叛逆和傲慢。
日本人性格的两重性让世界啧啧称奇,本尼迪克特在概括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时说道,那是一种既可以绝对顺从家庭的安排走进婚姻,也可以自由恋爱的特性;既可以无私地享受极端的义务,也可以沉湎于享乐和安逸;既谨慎怯懦,又勇敢鲁莽;既温文有礼,又桀骜不驯;对上级有时盲目服从,又顽固反抗;既极端保守,又非常开放;既有菊的柔顺和伤感,又有刀的锋利和进攻性……
日本人矛盾的性格造成了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尽心尽力,而且非常容易走极端。这种民族性格对日本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他们的顺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建立法制化社会,也有利于克制现代社会平等自由泛滥造成的混乱,但是这种顺从与牺牲精神一旦被有野心的人利用,就很可能造成二战时期的惨剧。他们的放纵与反抗有利于打破陈规,促进创新和发展,也有利于消除上级的蛊惑和蒙蔽,但是这种自由也容易发展成为极端的无政府主义,造成整个集体的放纵和失控,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的活动日益高涨也是这种反情绪的产物。
曾经,日本人在罪与耻间迂回穿梭,终究其“耻”的本性占据上锋。日本人要不要或是何时能摆脱顺从又反抗的极端行为,消除自卑与高傲的矛盾性格,我们不得而知。一个民族的根性是优是劣,是好是坏,评判的标准又是什么?如此繁杂的问题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说一千道一万,终归还是那个道理,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顺应潮流而行,逆天行道,其下场有史可鉴!
。。
一、耻与罪之间的日本文化(1)
以强者为荣、弱者为耻是日本人最显著的特性之一,“日本是神庇佑的国家”、“日本人是神的子民”……尽管今天的日本人已很少会对诸如此类的传说深信不疑,但因这些传说而生的自大心态却渗透在他们的血脉里融进了他们的民族性格。
二战后,前联邦德国总理向犹太人下跪谢罪,并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的纪念碑前献上花圈,代表自己的国家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道歉。相比之下,日本至今都极力推托战争责任,不停地在历史教科书中粉饰其过去的罪行,甚至要将南京大屠杀一笔勾销。每遇到认真反思历史的日本人,“爱国心切”的日本右翼就会大呼“自虐史观”祸国殃民,似乎只要坚持不承认,犯罪事实就会自动消失。
在近代,日本是亚洲唯一一个没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国家。在当代,日本经济的强劲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