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知道这本小说应该还是寻宝式的探险小说,置身于杀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场景之中的主人公依然能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幸免于难。
三个人还认识到,《数字城堡》之所以能产生轰动效应还有两个原因:第一,它围绕着一个人们耳熟能详、但知之甚少的主题展开;第二,它向世人披露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内幕。经过这一仔细分析后,他们一致认为下部小说一定要综合体现这两点。
布朗将《天使于魔鬼》剩余的资料整理了一下,由于篇幅和信息量等原因,他不可能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全部用上,剩余的那些就被筛选和删减掉了。而布朗能收集到这么多资料也不奇怪,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国家安全局毕竟才几十年的历史,而天主教会已有千百年的基业了。
布朗回想起在他的前几部小说中最引人争议的几个地方,以及那些个让读者们按捺不住、提笔写信给他的场景。他这次又能挖掘出什么样的让世人为之一震的故事呢?要知道,骂声越多,书卖得就越多。他记得很清楚,《天使与魔鬼》中关于贝尔尼尼《圣特雷萨》的雕塑,修女特雷萨“脚趾微微翘起,沉浸在性高潮中”的描写就为他招惹了不少的谩骂。
只要能将宗教和色情糅合在一起,无论什么形式的题材,肯定都会大受欢迎。布朗决定这一点也要体现在他的新作中。无独有偶,这时他又想起在塞维利亚大学上历史课的那一幕:那节课上,一位教授告诉同学们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实际上暗含了许多秘密,耶稣和抹大拉的马利亚之间的隐情就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布朗摸索出了下一部小说的大致方向。
故事脉络在头脑里成型后,布朗又开始考虑故事主人公的选择问题了。是重新启用一个新的主人公,还是沿用那个在前边已经闪亮登场的兰登?布朗和布莱斯都倾向于沿用罗伯特·兰登。在布朗设计的三个男主人公中,罗伯特·兰登最具多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潜质,因为他的工作和特殊的专业背景足以让他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更为重要的是,罗伯特·兰登与布朗的人格特质最为相似。布朗觉得兰登和他有着相同的志趣爱好,对古代谜团、艺术历史和密码非常着迷。 海德也认为布朗就是兰登。他们的外表都是那么风度翩翩,英俊强健;而性格又都是那么诙谐幽默,果断勇敢。
由布朗来解开列奥纳多·达·芬奇隐藏在他的艺术作品中的密码再合适不过了。布朗对这位艺术家,文艺复兴的发起人之一,总是惺惺相惜。出生在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一生中在多个学科均有所建树。无论是在音乐、艺术、建筑,还是在工程设计领域都能发现他的足迹。不仅如此,他还发明了好几种新型工艺,有些直到他死后多年才得以应用。他还喜欢把东西拆得七零八落比便观察其内部结构,而且这一爱好让他在人体解剖领域也很有造诣。
达·芬奇设计这么多密码和谜团背后的动机,许多人都认为只是自娱自乐,布朗认为其实这是个恶作剧。达·芬奇一生钟爱密码,为此,他醉心于将一些秘密融入他的作品中,而且还为众人无法辨别而沾沾自喜。达·芬奇是个聪明绝顶的画家。如果他不想让世人为蒙娜丽莎是否是两性人而争论不休的话,那么他大可以在创作中避免这种误会。问题在于,他恰恰希望世人发现这一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 迷茫岁月(3)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布朗认为他和达·芬奇的宗教观完全一致。虽然达·芬奇与教会抗争多年,但实际上他是个很崇尚精神信仰的人。他一生都在为能勾画出永久的生命而不停地探索,但教会却认为他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包藏祸心,意图欺骗终极世界的上帝。人们都认为达·芬奇没有完成永久生命的探索。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很有意思和意义的尝试。
布朗决定将自己以后的一切都押在列奥纳多·达·芬奇身上,而这个艺术家暗藏在他自己艺术品中的密码和谜团就由罗伯特·兰登来解开。布朗又开始忙碌起来。没多久,他就有了进一步的计划:罗伯特·兰登不仅将在这部新作里再度出场,如果可行,他将成为以后自己每部小说中的主人公。
就这样,布朗开始了新一轮尝试。为了全力打造兰登,他进行了一系列小说构思。这个符号学专家不仅会在下部小说里隆重登场,而且以后的每部小说都将成为他个人展现的舞台。对密码和谜团极度痴迷的布朗还决定将第四部小说设计成一个密码的大本营,将来每部作品里出现的密码都是这个大本营的分支。这不仅能让他在精巧的故事构思和绝妙的故事情节里过足“寻宝”的瘾,而且兰登这一系列人物的出现无疑可以紧紧抓住读者的视线,一起去感受一次又一次生死的体验。读者喜欢,销售额自然就会不断攀升,自己的身价也就与日俱增,出版社自然愿意跟他续签下本书的合同。
一切都定下来之后,布朗就开始从《天使与魔鬼》剩余的材料中挖掘新的创作灵感了。第四部小说将成为他的巅峰之作,成为兴趣爱好与学科研究的最佳结合:宗教、密码、艺术和秘密组织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布朗预感到,或许它将一炮而红。
同时,布朗也清楚,如果这一炮要是没红的话,除了破产,他将无路可走。与音乐创作相比,他更喜欢创作小说。创作让他找到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找到了兴趣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点,让他再也不必曲意逢迎那些自以为是、自吹自擂的人,再不必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变自我。只要有机会,他愿意凭自己的聪明才智,精雕细琢地去完成任何一件事情,毕竟出版界里到处都是像他这样温文尔雅、学识渊博的人和在每本新书里慢慢成长的人。
布朗觉得自己现在已经如鱼得水了。他开始憧憬成功将给自己带来什么;他已经太熟悉失败的滋味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六章 破釜沉舟(1)
布朗的第三部小说《骗局》于2001年8月出版上市,销售势头并不看好。布朗成为一名职业小说家的梦想开始摇曳起来,甚至开始怀疑第四部小说的构思是否明智了。
他和布莱斯像以前一样,开始准备为新书作市场宣传,但这一次,他们却发现根本无从下手。《数字城堡》涉及到时下流行的网络安全问题,还能吸引公众的眼球;《天使与魔鬼》也还能当作一本导游手册卖;而《骗局》,这个与冰河、国家航空航天局和一位权力欲望膨胀的总统有关的小说,再怎么延伸拓展,也难找到卖点。
祸不单行。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恐怖事件让一切都陷入了慌乱和停滞之中。那个秋季出版的一些早先很看好的作品一时间都销声匿迹了。《骗局》也在劫难逃。这部惊险小说里的许多场面描写现在看来都成了无稽之谈。不仅如此,在一片慷慨激昂的爱国声中,民主和共和一致对外的大环境下,它所反映的总统职权腐败显得是那么的不合时宜。此时此刻的美国民众只想知道如何将炭疽病毒与其他白色粉末区分开,怎样才能确保电脑存储的数据资料安全完整。
2001年9月11日的丹·布朗跟平常一样,在埃克塞特那间没有任何通讯设施的办公室里奋力创作《达·芬奇密码》。这时,布莱斯走了进来,告诉他这个消息。
创作《数字城堡》的过程中,布朗接触过许多情报材料,他的第一反应自然也就可想而知。痛苦彷徨之后,布朗最终还是决定重新拾起手中的笔,继续创作《达·芬奇密码》。他希望能为自己的同胞做点什么。他希望他的书可以使人们暂时从痛苦慌乱的现实中解脱出来。
也许是因为9·11的刺激,也许是出于一种不甘的精神,布朗和布莱斯拿出了前所未有的耐心和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达·芬奇密码》的创作中。布莱斯对故事主题的精辟见解成为小说的灵魂所在。布莱斯的博学多识和她对达芬奇的钟情和研究都给与布朗的创作极大的动力,布朗更加努力地创作。闪动的笔尖流淌出了最为巧妙精致的故事构思,最为扣人心悬的故事情节。
《达·芬奇密码》的创作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布朗对妻子的感情,而且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布朗对宗教和精神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没多久就发展为质的改变。
布朗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与以往所接触的教导不同的问题,他感到苦恼,但是很快他在一位历史学家的指点下明白,当人们阅读和阐释历史时,并不是在阐释历史的真实面目,只是在阐释这些历史事件的记录。说深点儿,只是在阐释他人的阐释。没有人能够回答如何保证历史真实性的问题,但它并不阻止人们对历史的询问。
有了这样一个清醒的意识,布朗更加明确自己的创作状态了。
希思老师的名言——简洁即美——又一次在布朗的耳边回响,但布朗觉得自己离这个目标还差得太远。他只能先将能想到的都写在纸上,然后再去删改,最后几乎百分之九十的部分都被删减了。
第四部小说带给布朗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不仅要思考研究小说的主题,还要搜集大量鲜为人知的材料,除此之外,他还要将所有备用数据和资料从多方面进行审查考证,特别是众多艺术作品的完整历史,及小说中出现的每个场景的准确方位。
布朗和布莱斯曾经被准许参观卢浮宫内所有的景点,包括一些平时根本就没法进去的地方。 布朗觉得这趟考察抵得上他们在网络上忙碌几个月。写《达·芬奇密码》之前,布朗就拥有了相当多的关系,帮助他收集机密材料,参观秘密地点。
从一开始,布朗就希望《达·芬奇密码》能带领读者从郇山隐休会和天主事工会纷繁复杂的关系和历史中领悟艺术人物的真谛,揭开列奥纳多·达·芬奇艺术作品中暗藏的玄机。为此,他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收藏的大批艺术历史和宗教书籍,还要向那些在这类学科已有建树的专家请教。还有,普兰顿。布朗知道普兰顿可以帮上其他人帮不上忙。这位热心的图书管理员总是为布朗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为小说找到不少隐秘的信息。而且分文不取。
第六章 破釜沉舟(2)
但当面临是否要将耶稣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夫妻关系正式写入小说中时,布朗又犹豫起来。最后,他终于想通了。尽管此前他一直都不怎么情愿去挖掘这个主题,但实际上他知道按照美国现在的宗教和精神发展状态,读者对他的设想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
是布莱斯激发了布朗创作《达·芬奇密码》的灵感,因此,布朗将它献给了妻子。布朗知道布莱斯为了这本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书中再现的女神形象和甘于奉献的女性精神存在着诸多相似性。布朗由衷得感谢他的妻子。
《达·芬奇密码》虽然有令人拍案称奇的故事构思和惊险刺激的情节安排,但在2001年下半年发生的那事件,却险些让这后来的本书不能问世。《骗局》的销售情况一塌糊涂。好在倒霉的不光是他们,2001年的恐怖袭击和书籍零售市场的一系列变革,使出版业的形势急转直下,整个市场都萎靡不振,而惊耸小说则尤其如此。
书市每况愈下,布朗前三本小说业绩平平,这一切都使得他投入了无数心血和时间的新作前途未卜,吉凶难测。在现代出版史上,编辑和出版社都清楚读者从发现到认可一套有着同一主人公的小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读者首先选择的是最新的一部作品,如果喜欢,就会回头将这位作家所有的作品都买全。这样一来,出版社的再版书目上就会出现一年以前的书目,这比新书可是赚钱多了。
但这也只是过去的老一套。现在大多数的出版社独立经营,完全有能力支持一个作家写上五六本,甚至更多的书。这一过程至少要十年时间。20世纪90年代,一些跨国公司看到了出版业在大众心里独有的威望和其蕴涵的巨大商机——而且利用跨国营销的便利,无疑可以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于是,他们掀起了抢购自由职业作家的热潮。
此后,他们就开始谋划思考如何从这些作家身上赚钱。早期的出版社最关心的是能否拿得出好的文学作品,而现在的跨国联合企业首要宗旨却是如何营利。只要卖得好,是文学味的还是商业味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赚钱,讨股东的喜欢。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作家的前几部作品出版后没有立刻引起读者的注意,就会越来越不起眼,也就没有机会再签另一轮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