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态的时候,显示出一种“虚无”的状态,而在它释放的时候,又显现出强大而明确的迹象。在常人看来,“虚无”是一种不存在,而明确可感的事物才是存在。在这里,老子很早就知道了这二者并非两样,而是相融共生的一元。这样的宇宙一元,对于人类的认知力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错误与混乱丛生的思想之基端,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将之称为“玄之又玄”。
  然而自从尼尔斯。玻尔在1913年那次著名的双缝试验中发现了粒子的波粒二相性之后,西方哲学中那些对于宏观宇宙的种种结论似乎都无法再站得住脚了。这种波粒二相性,将“实”的粒子和“虚”的波集约在一个事物中,事实上,这一结论直接接应了老子的“无有”同体的宇宙观。无独有偶,在历史同期的释迦牟尼佛所诵的《金刚经》中,最后的一个四句偈语也揭示出这一惊人相同的宇宙原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果将这种“无有”同体的宇宙观延伸到对人自身的观察上,也会发现,精神与物质、灵魂和肉体,则正是一个活生生的“无有”同体的小宇宙。然而,即使是如此,能对自己奥秘有所发现的人仍然是那么的少!所以,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表明,尽管人类绵延了数千年,但人类对于自身与宇宙自然本质的认识,无论东方西方,并不优于之前的祖先。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我们对释迦牟尼佛、耶稣基督以及老子们的顶礼膜拜这种膜拜(更多时候远非是本质意义上的纯粹)。
  大道本无玄妙,清静自明了。这是我的看法。所以,今天的人类,是需要来一次集体反思和对未来的深考了。如果东方和西方,北北和南南,还有那么多的不理解,那么很显然,问题只会出在我们现代的这批自己人身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产孔子:东方文化时尚的启萌(1)
我在写到老子一节的时候,彭彭来了,于是我就停下来。我们谈论了一些事情,其中涉及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话题。在很多场合,我都对同事们传播这个产业的概念和思想,鼓励他们(当然还有许多朋友和他们的公司)加快进入这个产业时代。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颇为迷惘的话题。我们怎么不是产业了?产业要求我们怎样呢?现在这样的专业不是很好么?尤其是当我给大家讲解了产业的集聚化与多元集约化观念之后,几乎所有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岗位人士都发出了相同类似的问题。有一种意见在这里是很有代表性同时也富有思辩性的:越是产业的集约就越需要细分的专业,所以专业很重要,简单地让每个人成为产业平台的万金油是万万不可的。
  这个逻辑很有趣,然而这个逻辑还仅仅是逻辑循环中的一半而已。听到这个观点时我会微笑,因为我还必需来替这个逻辑完成它的另外一半,这就象波粒二相性的同体原理一样,我们不能只看到粒子的粒子一端或者波的一端,而必须上升到波粒二相性的整体观中。这个逻辑环是这样的:如果说立论是一个事件的整体,那么这个事件的任何单一环节和片断自然包含在其中。而我们立论的前提是基于我们已经拥有了单一专业,而立论的标的则是这种单一专业之上的更大集约,所以,逻辑探寻的方向应当是解决如何获得这种集约即产业化。逻辑发生错误的所在恰恰出现在立论者本身又回到了立论的前提之下,即强调已经设定的前提,这是多余的,而且没有推进逻辑本身。所以,所提出的专业重要这一观点只是前提的重复,而非结论的求证(当然这一逻辑推导中必须将连专业都不具备的人士排除在外,然而我不排除这样的青年从一开始就在产业平台上学习某种专业)。
  我向彭彭介绍了产业与专业之间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权重经济指标。为此我举了两个鲜明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例子是传统广告的经济模型,这个模型是由相对单一的专业构成,因而所产生的经济绩效亦相应不大。当由创意、文案、客户三个专业人员构成一个最小的经济合作体时,其服务市场的能效也就具备了,当然,比照这一能效的经济效益也不会超过这个能效体的多少,所以,其运行并产生的最终效益就不会很高。自然,另一方面,承担这个经济体运行的成本也会很低,这一点,类似于今天我们经常看到的小商品经济和麻花经济。相比起来,产业集约而形成的经济能效则可以显得更高,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提升。我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汽车工业,它在一般的轻纺工业以及一般制造业中处于更高的权重地位,原因也很简单,仅就从产业的集约度来看,一项汽车工业将涉及广泛的产业链,并由此而带动更大的经济能效,当然,也就解决更多的社会就业。这种经济能效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一个循环:产业本身的集聚、产业能量释放过程中的相互增益、社会就业、社会人均收入提高、社会消费力提升、社会整体增长带来产业的更大投资、更多的产品提供…如此不断循环并引导社会进步。这一点,就是产业的巨大优势,也是传统的单一专业行业所难以匹敌的。因此,重要的并不是专业有什么问题,而是如何将专业纳入到产业集约中去实施资源重组。事实上,我们正在组合这样的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体。每一个专业人员的使命,就是理解这个产业集约体。也就是说,传统认识中的粒子的单相性是不够的,再给我们一个波的相性,这样,我们才成为真正的粒子。
  对于东西方的文化观,也应当如此。我并不赞成单方面的西方文化优越论,也不赞成东方文化的优越论,事实的真相是,文化本身的客观性上就存在了东西方的同体性,任何一种单方面的看法,都只会是消减文化本身的价值。后来,我对彭彭解释:为什么中国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希望能够抢着拥有一个汽车工业的立项,原因就是它是产业,一个能够激发并迅速改变地区整体经济的权重经济体。这就是为什么广告没有人来引进的深刻原因了。致于个人偏好的某个专业,这个社会鼓励你学习…它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已。这也如同写字和著书,写字是一个单一的技能,而著书则是一种思维创造的集约,二者并不相互否定,而是一个递进的逻辑。无论是在事业发展还是个人学习进步上,我们总不能老是满足于谴词造句的阶段吧。
  

中产孔子:东方文化时尚的启萌(2)
彭彭听完了表示赞同。然后他告别了。夜已经很深。我想还有一些时间,让我再回到这部《华文漫史》中来,让我们一齐去到时空的长河中,漫游一番。这样的思想漫游是如此美妙,也是如此自由,在中国的文化史中,恐怕我会是最幸福的那一个吧。好了,进入时空是这样的轻易,只要心灵轻轻开启,时间之门就为你而开。看看吧,这条时间之河中,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样的群星闪耀,甚至,当我们一时失去方位感,所有的星星都是一样的多,它们只是或远或近,或明或暗而已。也许你独爱织女牛郎,而我更爱银河的浩漫,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这又怎么能成为我们不爱星空的理由呢?看来,人类的大同,和这时空与宇宙的大同,也本是一体啊!
  如果将中国文化史的分钟指尖微微向前拨动一丁点(不易察觉的一个很小刻度),便可以来到一个在春秋时代称作鲁国的曲阜之地,它便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圣人孔子的家乡。
  孔子在中国的所有史载中都有着翔实的出生年录,他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终年72岁,在就是在按他自己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距”那个年纪去世,这样看起来也是福寿双全了。今年在他的家乡,举行了孔子诞辰2557年的祭奠,中央电视台也予以了报道,所以,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可以说已得到了完全的恢复(三十年前中国曾经对孔子和他的儒家学说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批判甚至批判得十二分彻底),然而,孔子的学说以及他所崇尚的教育,则刚刚在中国有所苗头,然而即使如此,中国现今文化界对此的争议仍然很大,甚至上升到了究竟什么是“国学”的理论高度。
  在中国,说到孔子的名字,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中国历史对他的评价,是教育家和思想家,同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这里我突然有一个奇特的想法:为什么东西方历史对这种人的评价总是要归结到文化的层面而不是财富的层面?也许将世界的历史名人都排一排财富榜岂不更妙)。然而在这里,我则打算把这些家从孔子身上撤下来,不让他太过于神化和权威,就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专家们一样(比较起来我更喜欢真情性的学者朋友),而从更为丰富的角度来为大家介绍孔子,也好让东方长期以来过于沉闷的历史空气变得时尚和全球化一些。
  恰巧的是,历史上的孔子就是一个很富时尚的人,而且对时尚十分考究,颇有一个标准中产阶级的品味格调。
  如果说中国文化中老子的思想是源自对自然的感悟与深刻发现,从而构建出中国朴素哲学的最大宇宙框架,那么,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人文社会体系的框架建构任务,则交给了孔子这个时尚生活的追求者,这是我在谈讨到孔子之前所必须说到的一点。在这里,用朴素给老子定位,而用时尚为孔子做广告,质朴与华彩之间,自然是孔子赢得的喝彩更多一些,这一点,无论是历史也好还是粉丝拥趸也好,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如果有人亲身参加了那场祭孔大会,就不会不相信中国文化排场的力量了(同样十分时尚和十分震撼)。
  我在这里找到一篇王受之关于中产的描述,是从他那本《哈啰!中产》一书摘录的:
  在美国叫人家为中产,虽然不算无礼,但是在知识分子心中,还是有些类似骂人。因为中产是那种对一切都满意、希望一成不变的生活、每个礼拜天早上9点一定全家衣冠楚楚去教堂、投票铁定给保守派别、坚决反对移民宽松政策、听见同性恋就皱眉头…
  我在这里将这段话摘录下来,是想将时间和空间来作一次连接(我至少认为时空也是一张Web万维网而不仅仅是今天的网络),这样的话,一切的遥远才有可能成为真实的近切,如此来将中国的孔子、春秋时代和美国的中产阶级与21世纪以及今天的我们集约起来,这样来做一次中国文化漫游,美国人喜欢,中国人没体验过,都会有市场,而孔子,如果是在今天,我想也不会反对的,据我所知,孔子平生的最大爱好有两个:演讲和旅游。这跟今天的许多美国人几乎没有差别,更象民主党与共和党在竞选期的表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产孔子:东方文化时尚的启萌(3)
说到孔子的中产与时尚,一定会有人来问我:你怎么能这样写孔圣人呢?我说,不是我这样写孔圣人,而是孔圣人自己就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啊!有下面一段文字描述了这一追求呢。这是《论语》中乡党第十中由孔子的弟子门生记录下来的,我一字不改:
  君子不以绀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殄繇貉,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魔裘,黄衣狐裘。亵亵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杰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
  上面那么一串复杂的文字,讲什么意思呀?现在用世纪的现代中国语来翻译一下,看一看:
  有身份的人是不用绀色和铁灰色来做衣服的镶边的,也不用红色、紫色来做休闲服(考究吧)。
  如果是夏天,就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然而出门则一定要加上一件外套(讲求场合)。
  黑色的外衣要套黑色的羊皮衣;白色的外衣套白色的鹿皮衣;黄色外衣套黄色的狐皮衣(比一比,是不是有些奢侈了)。
  如果是休闲的皮衣要比较长和宽松,但要把右边的衣袖做得短一些(讲身份)。
  睡觉是一定要有睡衣的,而且睡衣要有一个半人那么长(我也没弄懂这么长如何办)。
  狐貉的皮毛厚,用来当坐垫(实用)。
  服丧期满之后,是什么饰品都可以佩戴的(太现实了太酷了)。
  如果不是上朝和祭扫用的礼服,就一定要剪裁成一定的样式(男燕尾服、女晚礼装)。
  不穿黑色的羊皮衣,不戴黑色的礼帽去吊丧(庄重)。
  每月初一都要著上朝的衣服去上朝。斋戒一定要有布作的浴衣(细节讲究)。
  好了,大家可以看到了,孔子是怎样的生活讲究,从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