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带到一座辉煌而尊崇的殿堂中去,让所有人都来领享它的夺目光芒?然而我们总是在刚刚走近梦想殿堂边缘之际又被莫可名状的力量推到了离它更远的地方。这股力量是什么呢?这股力量来自于我们难以言喻的自我内心世界吗?来自于柏拉图以及疯子尼采所称的那个洞窑?或者,我们根本上从来没有发现我们本身就活在这只洞窑中?
  这才是中国文化中所有痛苦的根源吗?
  所以,我决定绝不能将这种痛苦带到我所决定要写的这部书中。与其说我们中间有那么一部分人偏好这种痛苦的追寻,不如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说是庸人自扰。是啊,当我们真正解知了文化所构成的那种原生的、有着自身勃勃生机的、并不由我们如何去看待它、修补它的客观本身时,我们会释然而笑。文化这两个词儿,用中国的解字法来解析,可以变成“文”和“化”两个不同的定义,甚至是两个毫不相关的定义。中国的“文”源自于动物的华丽花纹和皮毛,这也暗示它只是事物的一个表面或一个方面而非全部事实的结论。而“化”则是一个完全的动态词义,我们甚至不能了解和把握这种动态的前因与后果,如果说“文”是我们了不起的祖先对于客观世界的某种经验发现与总结提炼,是源自一种主观的认知,那么“化”则完全来自对客观宇宙运动以及不确定性的感性认知,这一认知,我认为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 想看书来

一部世界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书(4)
从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来看,一件事物的静态与表面往往会作为最初的认知印象,而其变化与不确定的因素则需要多次的累积才能达成。所以,文化二字的组合,也表明了中华祖先在认知客观事物时的先后顺序。“文”是静态的,表面的,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然而这个事实将因为事物自身的演进而产生后来的改变。我们的祖先看到了这一不断改变的客观事实,所以“化”才作为更为深刻的人类认知而出现。我察看了有关的古籍,有趣的是,“文”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诸于文字,而“化”则出现在相对较晚些的时候。在我所诵读并不多的《诗经》中,“化”这个字还没有出现,倒是出现了与“化”相近似的“华”,除了作为植物开放的“花”这一具象所指的古字之外,它所指的是事物所存在的另外一种源于事实之表同时又接近于事实之质的介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中有着这一词性意义的最好解析。而“华”与“化”之间,似乎也存在着古中国人在客观事物认知与谴词能力上的演进,这种演进能力亦表示他们更接近于事物的内在规则。我们可以将“华”视作为一个由事物本身而发并超于事物外表形态的另外一种客观载现,客观事物的实体与虚体之间的一种介质,古中国人开始接触到这种介质,这之后,他们进一步发现了更大的改变随之而来,这种改变与事物原来的客观实体即“象”有了很大程度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演变,这种由“象”而至的改变神秘莫测,就象古人看到的某种天象一样,充满不确定性,而“华”又往往出现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所以,要建立起这样的文字构造和喻义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因此,再过了一段时期,大概也就是500…1000年左右,“化”作为一个人类进一步获得对客观事物由A至B的莫测改变的一种新的认知而出现在古中国的字典中。在距今3000多年的《尚书》之中,“化”这个字已经出现在记载大禹与皋陶的对话之中了,当时大禹还只是舜帝之下的一位大臣。他在回答舜帝所问的工作业绩时,就说到自己如何以民为本,疏导九条大江以通大海,同时“懋迁有无,化居。”即发展贸易而使不同地方的物产获得相互补缺,从而使民众生活条件获得安定。这里的“化”字,含义更为丰富,有着“这样而变得如何”的内在因果逻辑关系。中国的古汉语惜字如金,一字多义,甚至就是一句话,所以,以今天的网络语言来看,就等于是一个压缩过的数据库,需要我们仔细的解码释放。而继此之后再500年,“化”字就已经变得字义单纯而显示出专属的意义了。据说经过孔子修订过的《周易》中,这部专论宇宙演进奥秘的世界级天书里就有了许多的“化”嵌在了其中。乾卦的《彖》中说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化”字,与今天我们所常称的“化”已无太多区别。而坤卦的《文言》中,更有“含万物而化光”的句子,直接将厚德载物的大地灵性以及土地滋养人类的母性表达出至伟而崇高。这里所用的“化”,就是中国的祖先们所发现并指出的事物内在规则,从这一意义上来解释,“文化”之中,“化”才是文化持续生长的能量之源,尽管我们有很长时间并不知道这个源又是源自哪里?
  这种寻章摘字的方法,并不是想和诸位来玩一场中国的文字游戏,实在是中国文化的浩繁,而文化的本身正因为这种浩繁而越来越失去它的本来面目,所以,我在此不得不作出一些勾勒,以表明我所谈论的“文化的原生性以及自身的勃勃生机”。或者说,我想证明的是,中国的文化并非我们许多时候所想象的那么古老,那么不堪沉重,那么难以被今天的我们和世界难以解读,其实,中国文化很生动,而且很简单。简单到可以从“文化”本身的两个字里辩证地说清楚。这样辩证了,也就可以把这部书的后来部分读下去了。
  我希望,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开启的,是一道轻松而愉悦之门,也是一道独特而富有诗意以及想象力的风景。现在,是有必要让世界看到这道风景了,而同时,中国人自己更要看得到,并由此而培养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富足进取。
  

一部世界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书(5)
这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用本书的核心关键词来说,是一个还原“文化”本身的时代。
  好了,这篇前言已经说得够多的了。不过,作为一部要叙述数千年一个国家的文化而言,它又是那么的少并显得明显匮乏(如果用惯常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来看待的话),所以,它仅仅只能是代表一个纯属我个人对于中国文化史的思考路线。而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上从此有了这么一个视角,让世界来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方向。
  我希望的是,这是一部用来使21世纪全球化中的世界认知中国的必读之书,而且,我还将力图使它读起来赏心悦目。关于写作方面,我将以一种漫笔的方式来讨论中华的文化和它的历史养成以及对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今天和未来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同时我也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种散漫讨论的形式而看到中国式的思想、文学以及它们所衍生出的行为部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纯属个人而并无督导的写作方式之下,我会每天写那么一点儿,就象我所喜爱的咖啡一样,在我忙中有闲的时候,就品饮一杯。无论在哪里,我都会如此。同时,我会将写好的每一部分都请我的同事邹娟发表在网络上,并邀请邓抒小姐来对它们予以校对。这一方式,我想是极好的一种。
  2006年10月24日记于重庆金果园
  【智谷出品·版权所有】
  

儒家思想:亚里斯多德式的东方教主(1)
什么是儒啊?什么又叫儒家思想?这是一个一开始从本质上就困惑了中国自己很多年的一个争议话题。有一定的理由和证据表明,老子对于当时代的孔子和刚刚兴起的儒学是有那么一些不屑的,然而对此又保留了足够的礼貌。据说孔子曾慕老子智慧之名而专程去拜访过。这一经历过程没有很正式地记录下来。如果我们假设这是一个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那么就可以来一起想像这个过程,让历史在我们面前复原。
  首先谈谈动机。我们知道,孔子有那么一段时间是行万里路的,周游列国,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博文而广见,读来的书需要实践见证,一是自己长见识(别忘了孔子的时尚追求),顺带也让学生们开开眼界,权当社会实习。第二就是找工作。事实上,孔子年青时期直至以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有一个从政治国的愿望,希望能够在政坛上干出一些名堂来,出人头地。这一点,历史记载得很清楚,今天来看,也可以将之称为中国文化人的报国之志和拳拳之心。当时的春秋列国,还没有今天这样子的分割鲜明,去入都要护照,更要防备拉登。那时的各国,都是周王朝的封邑,跟今天中国的乡村划分没有什么太多区别,所以边界的意义很模糊,大家都畅通阡陌,人民还有一些悄悄的自由迁徙。21世纪的今天,这种自由迁徙已经开始悄悄地在中国的城市之间发生(在此之前二十年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我的许多朋友去了上海,尹亦辉去了,现在正打算把太太也迁过去(他太太是国有银行职员),如果你是一位自由职业者,那么就会更自由,基本上已完全没有了束缚,在北京,几天前刚刚就有荣敬来的短信,说她已经决定长期呆在那儿了。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孔子会见老子只会是第一种,而且还含有了去讨得一些智慧启迪的目的。但是,这个目的达到了没有呢?他们之间的确切谈话我们不得而知。如果再想像一下,一定是孔子首先开腔。他说:老子啊,久闻您智者的大名,如雷贯耳。所以,我孔丘今天特来拜访您,希望能有时间亲耳听到教诲!老子会怎么说呢?老子一定是这样来回答的:不用客气。孔夫子您也闻教于天下,今日有幸光临寒舍,我们彼此尽情一叙便是。
  于是客主分别坐下,颜回子路他们则恭敬分列旁侧。
  接下来,估计是孔子先将自己周游至此一路上的见闻简略寒喧了一番。而老子,则是微微颔首。然后,孔子话锋一转,开始提问:我在鲁国的时候,就听到了先生关于道的宇宙大智慧之说。其中无有相生,同出而异名,乃为众妙之门。这样的深邃之见,足见先生的大智大慧啊!
  老子此刻一定是将眼睛先眯了下来,不动容色,淡淡回答说:哪里,只不过是一介浅见,还望夫子不要见笑。
  孔子是善于察言观色的人,自然会把握这场谈话中的轻重。更何况,他的确有些事情需要向老子讨教呢。
  老先生讲不要客气。孔丘确是带着求教而来。我这一路行来,所到之处,也在思考国与家的治理。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如何使民众安祥,使社会和谐稳定。现在周王积弱,而列国纷争正起,那些国君们的品德,实在是让人忧虑重重啊。
  老子便抬起眼,默默看了孔子诚恳的脸。老子说:舜尧先贤之时,人民少而猛兽众啊,对君王而言,是无,所以,用心即可,于是有先王礼仁之道,循乎天,尊乎地,爱及人,才有了上古的美德啊。今天九族既荣,家有馀财,享乐不止于日夜,车马不绝于游途,是有啊。无中生有,有止于无,天下之道,尽在其中。夫子又有何忧?
  是忧先王之礼乐废而国家崩啊。孔丘周游不为做官,是想克己复礼而为之啊。孔子紧蹙眉头。那旁边的弟子,个个都竖耳聆听。
  啊。老子轻轻叹了一声,轻微得连孔子都几乎没听见。以人治国,则忧于人,以道治国,则循乎道。这是两种不同的力量。为之为一种,不为之为另一种,有为与无为之间,存在着道的所为啊。圣人治世的时候,人民可以无知无欲,尽处自然之中,而使聪明的人无所作为。为无为,所以无不治。让天道来推动,来自然演绎,不是更好吗?潜龙在田,天下安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群龙相争,必有亢悔,伏羲画八卦,演绎的是事物之道的根本规则,你好身处其中,与其成龙,不如来认识这个容纳龙的天地宇宙,这不就没有了忧患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儒家思想:亚里斯多德式的东方教主(2)
孔子没有听得明白,故而问:老先生是说不用管这些?
  老子见机缘过去,于是点点头,说:天下的大道,是空虚无物,是无。而我们则更多看到有,在乎这个有啊。天道的虚无是这样的广大,怎样用怎样折腾都不会盈满。它是真正的深远智慧啊,如同万物的祖宗。我们人类在乎的,只是它的一瞬,即然只是一瞬,就不用如何去计较了。夫子关心的事,在天地之间只是沧海一粟啊,仅仅用人力而为之,改变的不是根本。本是虚无,是不要去强求的。真正的公心,乃是宇宙大道,不是周王室,也不会是列国之君啊,与他们相谋一事,不若独处自然。大道玄通,事物各归其根,就让事物自己去变化吧,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到了这个时候,一切自然而来。夫子不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