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口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陶瓷鉴定口诀-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81。嘉庆仿各朝青花瓷

  嘉庆青花仿明显,少数能保层次感。

  双匀线兴不填色,青花无层色淡浅。

  注解

  嘉庆朝仿古青花,多采用双匀线画法,内不填色。从画工到胎、釉、色都不像。连康熙时的古掘层次感也消失了。这就更容易鉴别了。

  382。嘉庆彩瓷仿品特点

  开光轧道压凤尾,万花堆图百花美。

  山川风景花藤瓜,为学前朝色之美。

  豆瓣绿底学乾隆,但显粗糙应后悔。

  注解

  嘉庆彩瓷仿雍、乾,但是利用万花堆画法和百花图案,也画山川风景,喜画瓜藤花,底学乾隆用豆瓣绿釉做底色。但釉面粗糙不细,还不如不仿了。画风、画意纹饰也失去了康、雍、乾的特点。

  383。道光仿前朝瓷器

  道光难比前朝瓷,胎体粗松釉不实。

  面有波浪疙瘩釉,画面若精堂名瓷。

  懈竹主人慎德堂,可仿牙雕精美瓷。

  注解

  道光时的瓷器不太好,胎体粗而松、釉显得也不实,釉面常有波浪和疙瘩釉。画工制作好的有慎德堂和懈竹主人款的、堂名款也成为官用瓷。仿像牙雕的瓷器非常精致。从粗胎和釉面可鉴别仿品的特征。

  384。道光仿官哥窑

  仿官仿哥口酱釉,圈足涂刷黑色釉。

  仿了明代器物差,没有对处细胎釉。

  注解

  道光所仿官窑和哥窑器,口上涂酱釉,圈足涂一层黑釉,对仿品来说也增加了其他釉就肯定不像了,几乎一看就知道不是宋代产品,再加上胎釉又很细,那就更不像了。

  385。道光彩瓷

  道光精品慎德堂,彩瓷繁多宫廷样。

  五彩宫用龙凤碗,花碟虫草仕女常。

  注解

  道光的彩瓷精品是慎德堂制作的多,宫廷用五彩和粉彩画龙凤,特别是宫廷用的碗画得很美,器物上多画花蝶虫草仕女图纹,仿品失古朴、太繁密。

  386。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仿品

  晚清瓷器仿辈先,咸丰同治光绪欢。 

  不仿胎釉仿型纹,出口量大民窑宽。

  人物鼻高画小脚,各种仿品轻薄单。 红釉浅淡青暗淡,四朝仿品不过关。

  晚清仿先辈的产品很多。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是仿器形和纹饰的样子。胎釉不仿,也知仿不了。仿品大量出口,民窑产品也大量出口。人物画的鼻子高,画清代小脚女人(仕女)。各种仿品显得单薄而轻,没有古瓷的厚重古朴感,红色的单色釉浅,青釉暗淡,没有浓艳的色感,所以这四朝仿制品都不过关。

  387。清末仿雍正粉彩 雍正胭红小件多,胭红用金吹施多。

  胎薄施釉并不均,两行六字楷书多。

  雍正橘皮更难仿,特点没有民国多。

  雍正圈足糯米汁,难仿滑润有传说。

  注解

  雍正瓷的特点是橘皮、胎薄施釉不十分太好,胭红用金吹釉,两行六字的楷书款,清末民国时仿了很多。但都可以鉴别出来,就是因为没有雍正特点,在圈足滑润方面也是很难达到真正的糯米质感的。

  九、有 关 古 瓷 器 的 论 述

  青花常见用料区别初探

  在世界青花瓷器中以中国青花瓷器最为突出,因为中国青花瓷器历史悠久,不但青花料(钴料)的使用源于中国,而且从来没间断过使用,从数量上,从青花(钴料)的应用普遍于瓷器中的任何器形,而且在各种彩瓷中也没有间断过,对青花(钴料)的应用,如斗彩、三彩、五彩、霁蓝。因此对青花(钴料)的应用就有很多讲究和用法,如苏料:历史上认为是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用的多,而且属进口料,也常有用苏料先勾画轮廓,然后再用浙料或者其他料进行中间填彩,用料以深浅分明来表现画面。明代嘉靖时期就用回青料比较多,明代成化时期用平等青料就常见,因此青花(钴料)的应用常常代表一个时代和器形的出现,也代表瓷器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为了能够掌握每个朝代对青料(钴料)的不同和区别用料的特征,我们可以先将几种常见用料进行合理的色感区别。

  青花用料(钴料)常见的用料有如下几种:(以色泽上分)

  1 苏料(即苏勃泥青)

  2 回青

  3 平等青

  4 石子青

  5 珠明料青

  6 浙料青

  7 翠毛蓝

  这些青料(钴料)依据有关青花瓷器的历史资料是可以大体从色泽感观区分出来,在有关资料《景德镇陶录》、《古窑器考》、《格古要论》、《古瓷鉴定指南》,赵汝珍、孙瀛洲、冯先铭、耿宝昌、王启泰、童书业、马希桂、叶佩蓝及近年陶瓷名家出的书及论述中都可以见到有关论述,对各种青料的色泽感观特征和对胎釉的影响做过描述,在描述和论述中也例举过例子和特征说明,但对一个普通的青花瓷器的爱好者,对一个初探的学者还是很难用眼学、进行眼看掌摸的,也是不易记忆的,这是对于一个初学者很难迈出的一步,但是如果用我国历史上的速成口诀(顺口溜)形式将特征写出来,加上图片和实物的实践就会很快掌握,不但学的快,而且在头脑中产生清晰的记忆,这对古瓷的鉴赏很有好处可以一眼定其料,又可以通过定其料来定代ˇˇ因民间有看彩料、看青花、看了青花知七八之说,这是因为应用钴料的技术与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青料(钴料)的认识十分重要因为青料(钴料)有它的时代性,而且每个时代同一种青料(钴料)的加工应用也不同,但其主要特征还是存在的,如:苏料(苏勃泥青)浓艳,平等青淡雅,回青青中泛紫,石子青显灰,珠明料翠艳,浙料泛红紫,翠毛蓝如翠鸟羽毛蓝ˇˇ。

  如上所说,我们可以简单的用口诀将几种主要青料(钴料)特征记住,那就是:苏浓平淡回泛紫,石灰珠翠浙红紫,翠毛蓝如翠鸟羽。

  用这种口诀可以达到简单易记,在实践中会感到得心应手的效果,有心者不妨一试。

  苏料(苏勃泥青)加工工艺

  对色感的影响初探

  器青花纹饰用料——苏勃泥青(简称苏料)在世界青花瓷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元、明两朝占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苏料的研究不但和瓷器有关,对考古的研究也很重要,苏料在元明两朝的应用是最成功的,应用时间很长,这段时间(元明两朝)生产了大量的瓷器,这些瓷器不但对当时的生产生活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因为在瓷器的加工制造、绘画、应用中体现了当时的历史,作为瓷器在大自然的常态下它以不腐、不烂、不溶、不灭的特性给人类记载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其中包括军事、政治、服饰等人文特征和各种内容。如各个时期的瓷器中有画人物的,如:有人文方面的,军事、农业、渔业、纺织ˇˇ。

  如何对青花瓷的断代不但是对一件瓷器真伪鉴别,而且可以通过青花瓷的纹饰来考查到当时的人文情况,如:元代的青花瓶《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空城计》西域的缠枝莲ˇˇ。在器形上有席地而坐吃抓饭的大《劝盘》、宗教用的梵文器物《净瓶》。在这些器物上有它特有的形态,又有它特有的纹饰,有身穿西域袍留有大胡子的人物,有三国时代的、明代的、有战争的、有安居乐业。但都有他的时代人文特征,如到明朝同是一种器具,在纹饰和绘画上与元朝有区别,服饰也不一样。

  元朝的净瓶不带手柄,而明朝就加上了手柄。元朝仿制的宋朝的同类型器物就加上了西域的色彩,这与当时的国土控制范围的大小有关,也与当时的人文需要有关。如果把当时的时间、地域、人文、军事、政治ˇˇ联系起来看,那就可以说:元、明两朝的苏料(瓷器)是一部写在瓷器上的元、明两朝的历史典普。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青花瓷的发展弄清楚,能对苏料弄清楚,对元明两朝的历史研究意义重大。

  在元朝早期瓷器中不是只用苏料,而是石子青、回青、苏料都用,中晚期以苏料为主,制造出了大量的苏料青花瓷,在明、洪武以后,永宣时期用料考究,如:《古瓷鉴定指南》二编书中说:“洪武二年于景德镇建钧窑二十座,专供烧御用器皿ˇˇ故瓷业之进步极速,数年间,即完全恢复宋代的繁兴,所有宋器,均能仿制,而青黑二色又迈进前朝,以纯素者更为佳妙”⑴。

  在《中国古瓷器鉴赏词典》中说:“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代表着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又说:“元明清生产青花的基地是景德镇⑵,明永宣二朝时期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用进口料‘苏勃泥青’青色浓艳ˇˇ”(3)书中还说:“永宣青花用进口苏料,发色浓艳易于晕散,局部有铁斑现象。(4)“永乐偶有青色混糊现象,宣德青色则清晰”。(5)“大多一改元代繁缛风格,大都疏朗秀丽、笔意自然”。(6)这都是说明苏料加工一直影响青花瓷器,而先进才产生了绘画中的良好效果。

  在《中国陶瓷》一书对青料影响画面时说到:“永乐青花釉肥亮、釉色多发青、青花有晕散现象,青花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7)不但说苏料出现斑,而且对色也作了描述——黑褐色,在《元代瓷器》一书说:“进口料为画的青花纹饰浓艳,使得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浓淡不一,并带有黑褐色的斑点ˇˇ”。(8)《古玩指南》一书对苏料的发色感观作了对比式的说明:“明器之蓝色,类靛蓝,而釉亦不甚透亮ˇˇ”。(9)在《古瓷鉴定指南》三编中引用清代瓷艺家朱琰的话说:“宣德为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写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故论青花,宣窑为最ˇˇ。(10)在《古瓷鉴定指南》书中对青料加工很具体的说:“ˇˇ至于敲青,首用锤碎,内朱砂者为上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斤可得青三两。敲青后,取奇零硝碎,碾入注水中,用瓷石引杂石真青澄淀ˇˇ”。(11)在《古瓷鉴定指南》二编中按历史顺序讲:“宣德青花之精空前绝后ˇˇ洪武时配用未当,故青花未精,至宣窑时,始行成功,但原料用尽矣,故成化以后,虽有青花便原料已非苏勃泥青矣,故青花以宣窑为最。”(12)书中对元代的青花瓷描述很少,但还是作了描述。在《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中写到:“元青花ˇˇ苏料,进口料,釉面有黑铁斑点,色泽浓艳,有黑色斑疵,色显艳丽”(13)。这种描述与明朝永宣不同,对明朝的描述没有提到斑疵。这说明釉料的加工要求逐步走向严格、细致、科学。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苏料应用中的加工历史确认出色感受中的色差。

  由于永宣两朝用料讲究,苏料青花瓷器制作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主要是表现在铁斑小而散、浅,这是因为苏料制作和绘画、烧制加工上的改进有关,我们可以按历史时间排出苏料加工过程的演变所引起的发色感观的不同,如图:

  早期

  广泛应用期

  中晚期(苏料加工成熟期)

  晚期(高峰鼎盛期)

  元朝中晚期

  元末明初(洪武时)

  明永乐、宣德初期

  明宣中晚期到成化时期

  加工不精细,斑迹多而大深,有的呈褐色斑,斑色明显。

  斑迹变少变小,斑迹深度不深,在绘画笔路中有随笔运笔产生的斑迹。

  斑迹小、浅、有晕散,运笔笔路中有斑、重复笔、重笔有斑。

  大斑迹几乎不见,有晕散,有沉胎现象,但斑不大,小坑点式钻胎,散而不多,在重复笔和重笔纹饰中也有浅斑,但不重。

  这个图表虽不能百分之百的说明历史上苏料的加工引起的纹饰感观演变过程,但也可以为我们如何看待青料的加工起到重视的作用。

  注:(1)、《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典》    110页

  (2)、《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典》    111页

  (3)、《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典》    111页

  (4)、《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典》    108页

  (5)、《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典》    109页

  (6)、《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典》    108页

  (7)、《中国陶瓷》                500页

  (8)、《元代陶瓷》                 20页

  (9)、《古玩指南》                 79页

  (10)、《古瓷鉴赏指南》三编       121页

  (11)、《古瓷鉴赏指南》二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