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晕绱讼鳎ケ车酪澹辉诔赏旰螅姑挥辛谐烧笫剖保幽恳挠秩八邓蜗骞杌鞒蜗骞故遣惶W詈螅沼诎诤谜笫疲胨谓徽剑峁尉匀淮蟀堋A蜗骞救艘苍谧髡街猩肆舜笸取K尉芑睾螅稳硕加行┰购匏蜗骞娜蚀龋墒牵蜗骞尤换拐裾裼写牵尤换顾担 熬硬恢厣耍磺芏煌迫擞谙眨焕遂蛾i,不鼓不成列。”意思是说,君子作战,不趁人之危,不袭人之困,作战,*敌人,要大大方方,旗鼓并行,不必偷偷摸摸。这下,可把公子目夷气坏了,反驳说,战争是以胜利为功,没必要讲道义,要是讲道义的话,就干脆投降算了。

  后来,晋文公重耳在流亡中经过宋国,宋襄公为了晋国的外援,就厚待重耳,送给重耳八十匹马。在重耳即位后,也得到了晋国的厚报,这是后话,不表。不过,宋襄公却因这次腿伤,第二年(…637);离泓之战才七个月就伤重去逝了。其子王臣即位;是为成公,被迫与楚盟,并入楚朝见楚成王以表示诚意。

  对于宋襄公,鲁大夫臧文仲早在其欲为盟会时就指出,“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杨伯竣解释到:“以欲从人者,推己之所欲以从人,使人同得所欲也。以人从欲者,强迫他人以从一己之欲也。”用现的话说,就是,在实现自个利益与愿望时,要与他人做到双赢,则更可能成功,反之,如果,一味只追求自个的单赢,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与愿望,则很难成功。不过,对于宋襄公的历史评价,众说纷纭,《榖梁传》以为,足以当文王之师,而苏东坡则以为,“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如王莽之流。”不过,宋襄公,行仁义,不顾生死,胜人多矣,苏子颠沛南北,自持名节,犹在暮年感谢朝廷之赦,终没有料到,老死归途。不怕死的人很多,但在明知有危险,明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能坚持心中的理念的人并不是很多的。在此,还是要赞赏宋襄公一番。

  楚成王这边呢?在救郑以后,就有些自恃了,在郑国享楚的宴会上,趁机勒索郑文公,硬是索要了郑文公的二个妃子。鲁叔瞻在听到这事后,也对楚成王有一些看法,认为成王无礼,竟然与郑文公争女人,这样下去,霸业必不成功。相比齐桓公来说,楚成王的气局就显得有些狭小了。这说明,成功人士,如果能持续保有成功,不仅是要有成功的能力,成功的外在有利机遇,更重要的还要有成功的气局。一时的成功不算成功,一生的成功,才算成功。后面,我们将会看到,楚成王因此而导致的失败。霸业不遂,有其由矣! 。 想看书来

八、厚礼重耳(1…8…1)
八、厚礼重耳(1…8…1)

  重耳就是晋文公,是晋献公与大戎狐姬生的儿子,在晋献公二十一年(…657)丽姬之难时,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守蒲,夷吾守屈,第二年(…656)晋献公发兵攻蒲,重耳奔狄,开始了其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当时重耳才十七岁。狐偃(即孤突之子,即咎犯,重耳之舅)、赵衰(赵夙子,或云赵夙孙,或云赵夙弟)、颠颉、魏武子(即魏犨,毕万之孙)、司空季子随同流亡,当然还有介子推,大概介子推在当时不甚著名,只是一般的随从,故后来赏功时,被晋文公忽略了。与重耳友善的贤士还有贾佗、先轸、狐毛,但没有随同流亡。不过据《竹书纪年》,先轸、狐毛在秦穆公送重耳回国时还带兵御秦,貌似与重耳并不友善。

  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狄,奔狄是狐偃的主意,当时,重耳是想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奔楚还是奔齐,狐偃讲了一连串的理由,最终决定奔狄。《史记》载,重耳奔翟,或许是史记疏忽。在狄,重耳就娶了狄女季隗,而随行的赵衰就娶了季隗的姐姐叔隗。重耳在狄呆了整整十二年。还不是不想老死异乡,就打算到齐国去。

  在鲁僖公十六年(…644),在去齐国的途中,经过卫,当时,卫国国君卫文公因有抵御狄邢的忧患,对重耳没有尽到应有的礼节,可能是没有会见,也没有馈食,也没有赠马。虽然宁庄子(卫正卿,穆仲静之子宁速)劝了,可是卫文公没听。对此,重耳很是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后来,在晋与楚城濮大战前,以不奉命救宋和这次无礼为由,趁机报复了一下。《国语》、《左传》、《史记》在这里的记载不大相同。在此从《史记。卫世家》。详辩见《白话三晋史》。

  同年,重耳就到了齐国,那时,齐国管仲与隰朋都在前一年死了,齐桓公周围,卫公子开方、易牙、竖刁等小人又开始用事了。不过,齐桓公对重耳还是非常友善的。嫁了一个宗室女给重耳,是为齐姜。还赐给了豪宅和八十匹马。在齐国大约待到鲁僖公十十二年底(…638)或二十三年初(…637)。这时重耳年三左右,又新得娇妻,不那么想再流亡了,有了在齐安度的意愿,成天不提回国事了,还说“民生安乐,谁知其它?”。咎狐他们等追随者就有些不安了,于是就与齐姜密谋,迫使重耳离开齐国。要知道,这些追随者远离晋国,图啥?还不是寄望重耳能有一天回国继承君位,因而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啥苦就能吃,啥罪也能受,这除了对重耳的忠诚辅佐之心外,还有自个的功名心、事业心。所以,当重耳累而不想再进取时,他们当然不同意。

  离开齐国后,就过曹,曹共公(曹昭公子,名襄)对重耳也很无礼,听说重耳有些胁骨长在一块,就想看,于是就趁重耳洗澡时悄悄在外偷窥。曹大夫僖负羁妻子很有见识,看到重耳与从者都是不俗之人,就劝僖负羁礼待重耳,僖负羁也劝曹共公厚待重耳,曹共公不听。后来也受到了晋国的报复。

  重耳流亡的第五站是过宋,时间应是鲁僖二十三年初或上半年,也可能是二十二年底,宋襄公心怀仁义,就听从了大司马公孙固(宋庄公之孙)的建议,厚礼重耳,也赠了八十匹马。后来楚成王围宋,公孙固如晋告急,晋立马相救,回报了宋襄公的礼遇。

  离开宋后,又经过郑国,郑文公(名捷)对重耳也是无礼,叔瞻劝了也不听。后来在晋楚城濮之战后,晋与秦一同围郑,报了这次不礼之过。

  同一年,楚成王三十五年(…637),重耳就来到了楚国。楚成王也相当有见识,同宋襄公一样,厚礼重耳,而且是以国君之礼享之。《国语。晋语四》载,是“九献,庭实旅百”。同前一年郑文公享楚成王的礼仪一样,或许还有“加笾豆六品”。何谓“九献”呢?主人酌献宾,宾酢主人,主人酬宾,这样一个来回称为一献,反复九次,就是九献。杜预据此认为是上公之礼,因为,《周礼。秋官。大行人》载,“上公之礼,执恒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立当车轵,摈者五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再祼而酢。飨礼九献,食礼九举,出入五积,三问三劳。”这是仅次于王礼的礼仪,高于诸侯之礼。但《周礼》并没有载“庭实百旅”,“庭实百旅”就是在庭中陈上百种礼品。“笾豆”,就是用笾(竹制礼器)和豆(竹制礼器),盛的一些祭品,“加笾豆六品”,另外加了一些礼品。古时国君、诸侯之间的相见礼仪不纯粹是宾主之间,其中还有祭祀的内容。总之,这次楚成王的礼节,是规格是相当高的,归超过重耳的身份的。即便是大国诸侯也不过如此。当然,从这一点表明了,当时楚国在与诸夏的融合中,已能奉行《周礼》了。不过,在当时,服饰与身饰还与中原不同,应当还是左衽,披发,纹身错臂等。

八、厚礼重耳(1…8…2)
八、厚礼重耳(1…8…2)

  对这种超规格的礼遇,楚成王当然有其目的,最主要的是拉拢重耳,好以后让晋国回报楚国,以让在以后中原争霸中获利,其次,当然,也是向姬姓的重耳显现,楚并非完全是蛮夷之乡,也懂周礼,也有文化教养,更有纳人仁怀。

  对此,重耳开始觉得不敢当,咎犯以天命劝他,他才接受了。享礼完毕后,楚成王就有些按耐不住了,就试探重耳,如果回去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如何回报他。重耳虽然受了成王的重礼,但还是不卑不亢,尽显人君气度,有礼有节,并不像如小人般曲意奉承,这与他的兄弟夷吾在接受秦穆公的好处时是完全相反的,夷吾是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而重耳是言而有信,恩怨分明。

  重耳先是打个太极拳,“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何以报君?”意思是说,男女奴隶呀,玉帛钱财呀,还有鸟羽,旄牛尾,象牙,犀兕皮等珍贵物品呀,楚国都有了,晋国有的,不过是剩余的,不足用这些来回报楚国的厚礼。说实话,这些东西,或许还是楚成王真正想要的,甚至还希望晋能在以后国际关系中,亲楚。可是,重耳并非等闲之辈,他也有雄心壮志,知道,晋楚必将在不久的将来争霸中原,所以,没有因一时困厄而妥协的意思,也没有因此可能得罪楚成王而屈从的打算。

  楚成王还是不心甘,付出了终归是想求得回报的。继续要求重耳承诺给以回报。重耳接着提出一个方案:“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其左执鞭、弥,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这就是著名的“退避三舍”,古代师行一宿为一舍,三舍就是宿三次,就是三日行军的路程,以前行军日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重耳说的意思是,如果,以后晋楚交兵,临阵时,晋军先退九十里,如果还不能息争,就与楚军作战。

  重耳的承诺,是楚成王没有想到的,当然这个承诺也不小,先退九十里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两军对阵,最怕就是未战先退,一来影响士气,二来给敌人乘势袭击的机会。用围棋的述语,就是让先,而这种战场上的让先是没有贴子的。然而,另一方面,重耳的态度相当坚定,表明以后与楚不惜一战,不会因这次受到礼遇就亲楚事楚。所以,楚令尹子玉(若敖之曾孙,成得臣。)在听到重耳的话的,很是愤怒,就要求楚成王杀掉他以绝后患,前面,郑叔瞻也曾劝郑文公,如果不厚礼重耳,不若先杀之。看来,识者所见略同,当然,子反只是一时愤怒而请杀重耳,并没有叔瞻的远见了。这里呀,要指出,历史上,有好多人都在各种理由下,犯了类似的致命错误,最后留下终生遗憾。鸿门宴上的项羽,煮酒论英雄时的曹操,重庆谈判时的蒋介石。不过,话又说回来,或许还是天命所在,大凡雄主,几乎都能躲过一些劫难,而在危险中幸存下来,获得成功。

  楚成王也是这样想的,他认为,重耳“志广而俭,文而有礼,约而不谄,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又预料到重耳将会继承君位,“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是不可杀的。子玉就请把咎犯留下来,这样以后即便交兵,重耳也会失去一个臂膀,楚成王还是不同意。最后,重耳居楚几个月后,晋怀公从秦逃回晋国,秦穆公就派使至楚召重耳,打算护送重耳回晋国即君位。楚成王就礼送重耳出境了。

  这次,楚成王终于见识到中原大国雄主的气局了,其对齐桓公小白的遗憾或许可以消除一些了。历史虽然将齐桓公、晋文公、楚成王、秦穆公四大雄主同时相聚鏖兵,但终究只安排了晋文公与楚成王的正面对决。与齐桓公的擦肩而过,与秦穆公的遥不相问,不失为英雄的缺憾。这样或许也好,要是如三国魏晋南北朝时群雄蜂起,生死相争,英雄迟暮定会多很多荒野白骨。

  重耳到秦国后,在秦穆公(任好)发兵护送下,在楚成王三十六年(…636)的二月,就回到了晋国,强立为晋君,驱逐并杀死了他的侄子晋怀公(子圉),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得到内外的拥护,又有赵衰、子犯、贾佗、先轸、司空季子等贤士的辅佐,晋国很快安定下来,在即位的第二年春(…635),同秦穆公一起,助周襄王铲除王子带的内乱后,在诸侯间的威信就开始树立了。要知道,晋国本来就是诸夏大国,在曲沃武公(名代)与晋献公(名诡诸)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累积了国力,晋惠公(名夷吾)在位十四年,内不宁,外不安,与秦穆公又你来我往打了几次,虽然如此,还没有把晋的家底败完。在重耳的精心治理下,晋国很快就恢复了元气,逐步将视觉转到了对外争霸上了。一出惊心动魄的争霸大戏即将在中原的舞台上演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