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次得罪了楚国之后,楚国就没再给蔡好果子吃,楚昭王继续伐蔡,蔡在得不到吴的救援的情况下,最后蔡不得已迁到离吴很近的州来避居。

  到后来蔡侯齐的时候,随着吴国的灭亡了,蔡再也无力生存了,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被楚攻灭(…447)。侯齐逃亡,蔡绝祀。

  杞(今河南杞县)是夏禹之後裔,也是在周武王克商后所封。始封祖为东楼公。相比于蔡,杞更小微,不足称述,史载罕见。不过,留下一个成语“杞人忧天”。故事见于《列子&;#8226;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自受封到楚惠王四十四年(…445)被灭,亦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杞身处中原四战之地,立国这么久,也是很罕见的。史上也没有曾被攻灭的记载。或许是杞国小民弱,善于服事大国,安分守纪,不得罪列强,也怎么参与列强纷争,有些像欧洲的瑞士,因而得以保持久远。

  楚西与秦平,史不详载。或为秦共公与秦燥公之时。秦共公甚讲武,试图东进,曾以兵二万伐晋之大荔,取其王城。秦燥公二年,因南郑,或与楚发生冲突。南郑时属楚,或是秦先夺取南郑,南郑楚人不甘心,后归楚,秦举兵伐叛,楚遂与秦战。或许是这次秦楚战争中,楚与秦求和。

  东侵淮、泗,在越灭吴之后,越势力难以控制江淮之际。泗上在今山东省中部泗水北岸一代,近鲁。楚惠王时期,三晋基本上忙于内部纷争,力量难以统一起来,无暇外争。吴越之争也让楚国没有来自东部的威胁,越替代吴后,越虽然曾经北上争霸上,但很短暂,在勾践去世后,越在江淮长期无作为,虽然后来到楚威王、齐威王时,越王无彊再度掘起,西侵北伐,让齐楚两大国头痛不已。此为后话,暂不表。

  总之,楚这时期,由于楚惠王的长期在位,内部稳定,外部条件,两大对手也相对沉寂。这便给楚国提供了良好的内外环境,因而灭国拓疆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楚惠王时的疆域,应是很大的。东至淮、泗,西抵巴蜀,北达南郑、杞、蔡,南及潇湘甚至更远。大抵包括现在的四川中南部、重庆、陕西汉中、贵州、湖北、湖南、河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中北部偏西、安徽中北部、江西大部,或许还有两广、云南部分。大半个中国属楚矣。

  如果说,以前的楚国对中原各国还是一时的势力控制的话,这时,楚国已深入中原腹地。显然,在战国之初,楚国无论从疆域版图还是从国家实力来说,都是最强大的。而且,这时期,楚没有对手,齐桓、楚成、秦穆、晋文,四雄同时相争的局面没有了。因此,这段时间,楚没有同大国发生重大的军事冲突,没有大的胜仗也无大的败仗。

  但笔者有些纳闷,在如此优胜的内外形势下,楚为何不大举扩张呢?至少在北线郑宋,三晋无力南顾,楚国是应有大的作为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灭陈、蔡和杞。或许是当时楚的势力已达中原,球顾宇内,虽无霸主之名但却有霸主之实。此外,越楚关系良好,勾践向北争霸,中原诸侯惧,但并没有损害楚国的利益,相反,还将吴国侵占的淮地退予给了楚国。虽然有一段时间,楚越皆强,但由于两国并非敌对国,因而未出现两雄相争的局面。而当时秦国比较弱小,还没有表现出并吞天下之心,因而,楚国也没有感受威胁。当然,最重要的是,楚国本身没有并吞天下之心,楚惠王本人又没有楚庄王、楚成王那种进取心及其作为雄主所应具备的能力。守国有余,进取不足。因而丧失了统一天下、混一宇内的第一次巨大的机会。以当时之势,如果能与越联手伐齐,攻鲁,再回头渡河伐三晋并不难,三晋臣服,秦则率服。

  不过,春秋战国之交的楚国,在文化上,已在华夏先进文化的熏陶之中。满足于学习、吸收与享受。这与秦人不同,秦在商鞅变法时,学的是霸道,是将全国组织成军事机器进行征服战争。西入秦精英智能之士带给秦国的急功近利之术而不是先进的中原礼乐学术。秦楚同样历经了一个由夷变夏的过程,但秦夷味浓,长期隔绝,变夏缓,最终并没有完成。而楚因长期与中原诸侯争战,与中原接触充分,又不断向北开疆拓土,因而变夏快且全面,虽然楚文化依然有些生命力,依然表现出其特色,但在长期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楚文化已具有华夏文化的内涵。而华夏诸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任何国家表现出混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虽然,楚国变夏较快而没有把自己打造成统一天下的军事机器,但是,由于文化上与华夏文化的充分融合,使得楚人在灭秦建汉之后,很快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相反,秦国式的军事统一却没有维持长久。楚国虽然没有抓住混一宇内的机会,或许是此时,这一机会并不成熟,楚国内部也不具备这样的军事征服机制。历史注定选择后来居上的秦人来完成。

十、三晋伐楚(4…10)
(4…10)三晋伐楚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历史学上的一个重要界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此为起点,更有一些历史学者(范文澜),以此作为战国起始之年。

  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呢?

  “(周威烈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就是三家分晋,雄据中原达二百年,一直是中原诸侯共主的晋国在三卿分晋后,最终获得了周天子的承认,列为诸侯。从此,新独立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韩赵魏在晋国都是世族,经过长期经营,势力强盛,在代晋的过程,通过斗争与合作,不仅在六卿到四卿的过程中保全壮大了自己,还在四卿到三卿过程中,联合起来攻灭了势力最强的智伯(…451)。同时,在各自国内施加恩惠,加强治理,到楚简王即位时(…432),三国得到巩固。      

  赵国疆域在赵献子时,赵国疆域北与林胡、楼烦为邻,东北与东胡、燕国接界,中山在其腹心,东与齐国以古黄河为界,南部和卫、魏、韩交错接界,西部和魏、韩交错接界。从赵烈侯到赵肃侯时期,随着赵国的初步发展,赵国的疆域也稍微有些扩大。战国初年,赵国主要向中原地区发展,赵国疆域扩张也主要在东部、南部与西部地区。赵烈侯时期,因齐国内乱,赵得到廪丘(今山东鄄城东北),并与韩、魏联军攻人齐国长城,赵国疆域从此越过古黄河,达到今山东东南部与河南西北部一带。赵敬侯元年,赵迁都邯郸,正式成为北方一大国。

  魏国的疆域到魏文侯时主要有两块,一是西部,二是东部,西部指河东、河西地区,与秦赵韩接壤,东部指河内及黄河以南地区,与韩、宋、鲁、卫等接壤。先是治安邑,后来为躲避秦军威胁,在商鞅诈虏魏公子卯后,徙都大梁。

  韩国的疆域在赵魏之间,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及陕西东部一带,西与秦接壤,南与楚接壤。北、东与魏接壤。

  当时,宋、郑、卫都比较弱小了,赵、魏、韩三国在内部巩固后,挥师南顾,便是楚国。西顾便是秦国,东顾便是齐国,北顾是胡人与燕国。战国七雄初成规模,时而联合,时而战争,以争伐为能事。不过,此时,历史也进入战国,先进的铁器农具广泛使用,春秋时期残留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即便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世族兵赋制度也遭到冲击,生产力的发展与战争的需要,使得自由民(农民)得以大量产生。这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为日益颁繁的争战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战争规模到战国后,迅速扩大。各国参战人数,已不是春秋时期车数百乘,卒几万人了,而是以上千乘,数十万人计。

  楚简王(熊中)在位共二十四年(…431…408),即位即北伐灭莒,将楚国的版图扩大到山东半岛南部。其卒后,其子声王(熊当,…407…402)立,声王五年,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始列为诸侯,声王不道,被盗所杀,其子悼王(熊疑,…401…381)立。这段时间,楚国国势日衰,国无雄主,朝无贤臣。内政逐步败坏,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逐步丧失。各国内部都在进行了迅猛的变革。而这时,韩、赵、魏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个体,都是强国,他们已不满足于三晋界内。在他们看来,楚国外强中干,架子虽大,但已没有惠王时期的盛况了。

  到楚悼王时期,三晋两次伐楚。第一次在悼王二年(…400),第二次在悼王十一年(…391)。悼王四年楚伐周一次(…398),九年伐韩(…393)一次。三晋第一次伐楚,史载不详,只说至乘丘而还,乘丘在今山东兖州东。应无大的战事。第二次伐楚,史载为:“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楚厚赂秦,与之平。”这说明,这次三晋与楚发生了较大的战争,且是楚战败,楚于是厚赂秦,让秦出来主持和议,阻止三晋的进一步进攻。也有可能秦参加了三晋伐楚的大军,楚军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厚贿秦国,与秦平,分化联军,从而结束战争。大梁就是后来魏所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本属楚,大概在此战后,归魏所有。榆关在今河南省*县南,大梁以西。伐周伐韩,史无详载,不知其果。

  总之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社会各方面都在变,推动着各国变法图存,激烈的兼并战争很明显就到来了。楚国,这个占据了大半个中国的大国,已显得有些步履蹒跚了。当然,历史并没有就此让楚国暗淡。司马迁在谈论秦孝公元年时,天下形势时说到,“河山以东彊国六,(秦孝公)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馀。”(《史记&;#8226;秦本纪》),群雄并存的局面已经在前面不远。历史注定要重演春秋争霸的故事,只是,这次来得更猛烈,群雄不满足于争霸那种形式上的臣服了,而是实质上的国土兼并。如果说“三晋伐楚”只是战国到来初期的一个序曲,那么,随后,七雄之间的相互争伐,就是战国的交响乐。只不过,这乐奏得遍地是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