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组建参谋团。

  前面说了,夏侯渊和夏侯惇这帮人打仗可以,但是属于冲锋陷阵那一种,组织大型战役则是门外汉了,尤其是夏侯渊,典型的有勇无谋,否则也不会成就了老将黄忠的一世英名。荀彧和荀攸还有郭嘉等人既通政论又晓军事,但是具体的作战计划还是需要一个参谋团的存在,要不然荀彧等人的精力也是有限啊,分身乏术。

  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前面说的仲长统和刘先、钟繇还有路粹、卫臻,更加重要的是,这些人还有着双重的使命——钟繇还当着汉侍中守司隶校尉;卫臻是汉尚书右仆射,华歆是汉议郎,刘先是汉尚书,仲长统是汉尚书郎,这意味着他们都是兼职人员,一方面帮助曹操打点内务,一方面也把握住了大汉王朝的内政和军事话语权,要不怎么说曹操不着急当皇帝呢,对于这种放浪不羁的人来说,已经有实惠了,就不在乎那个虚名了,说不定还要背上一个大汉逆贼的黑锅——比如那个倒霉的袁术,凄惨的死去不说,还要被当时以及之后的人唾骂和嘲笑。

  优化组合好目前手中的牌只能说明曹操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还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个精明的统帅,下面这个有些大胆的人才观才是决定了他和袁绍之间的本质区别。

11—02:曹操的人才政策(2)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曹操把这种人才观大胆的发展到了最高的境界——即使是叛变自己的人,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就接着重用,这一点可是没有几个人做得到的。

  比如有一股势力,太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和昌郗手握重兵,曾经跟着吕布厮混,吕布败亡之后,这些人都当了俘虏,曹操呢,没有杀他们,而是“厚纳待”,这个厚待不是简单的给些钱财,是实实在在的领兵统治权力,“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琊、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类似的例子还有对张辽的重用,换作是别人,估计是没有这份胆量了。

  当然了,风险也不是没有,比如那个昌郗后来就背叛了曹操,跟着刘备跑路,不过大部分还是没有吃里扒外,尤其是臧霸,在攻占青州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份心思没有白花。

  这些是从外面吸纳过来的,那些曾经是自己的部下的背叛自己,又被抓回来的,曹操也不是一概处以极刑,杀鸡给猴看,张邈这样的是极端的例子,毕竟伤害他太深,剩下的,只要是个优秀的人才,曹操都是能留就尽量留,比如陈宫,如果不是他一心赴死的话,说不定还会焕发自己的第二春,无奈太要脸面了,没有给曹操这个机会。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像陈宫这样死要面子活受罪,大部分还是会感激涕零曹操的不计前嫌的。

  比如有一个叫做毕谌的人,东平人,一开始曹操当兖州老大的时候,他为别驾,后来张邈和陈宫叛变,顺带脚的俘虏了毕谌的家人,曹操对他说:算了,你还是走吧,不要连累了你的家人。

  这个举动算是有情有义的了,但是毕谌不干,向天发誓要追随到底(也许是害怕曹操在试探他吧),曹操很高兴,但是毕谌后来还是跑路了,什么时候二人再相见的呢?吕布败亡以后把他俘虏过来了,由此可见,毕谌还是参与了叛乱,一直跟在陈宫和吕布的周围。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毕谌死定了,但是出人意料,曹操说:凡是孝顺的人,没有不对君主忠诚的,毕谌有自己的苦衷,我是不会怪罪他的。

  不光没有怪罪,还拜他为鲁相,接着重用。

  和毕谌类似的还有魏种,这个家伙级别比毕谌要高很多,毕谌不过是一个区区别驾,魏种呢?贵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而且一开始,正是曹操举他为孝廉,算是一个老资格的人物了。

  按理来说,这种有资历有能力的人,曹操是肯定会十分相信他,而兖州暴动之后,曹操也是很有信心的说:魏种,是肯定不会抛弃我的!

  很遗憾,这位魏种很不给他面子,这话没有放出多久,也跑路了,害得曹操输球输人,当中破口大骂,恨不得将他五马分尸,但是也就是骂一骂,气消了以后,对待又被抓了回来的魏种仁至义尽,说什么“唯其才也”,接着把魏种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之前的恩恩怨怨一笔带过。

  所以说,虽然这种政策有点危险系数,但是利大于弊,曹操的名声更加响亮了,手下的人才也是越聚越多,不过也不是说曹操什么人才都用,不听话的,和他架空汉献帝原则发生悖逆的,空有其名,没有什么真本事的,一概冷落之,甚至惹毛了就杀掉他以儆效尤。

  比如那位孔融,就是这类人才的代表。

11—03:曹操的人才政策(3)
孔融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名角了,首先看身份,孔子的二十世孙,单就这个名号就够上别人喝一壶的了,而他本人,也确实是有一些小聪明,而且是小时候就显出自己的杰出才华,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他演绎出来的,而长大以后呢,相关天赋继续得到良好的发展,诗词歌赋小有名气,还在北海作相,颇有成就,人送外号——孔北海。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杰,落得个被曹操满门抄斩的悲凉下场,对他是悲剧,对于曹操来说,何尝不是背上了骂名?

  但是孔融出现这样的悲剧并非偶然性,而是三番五次的触犯了曹操的人才政策而导致的。

  第一,站错政治立场了。

  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传承的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忠君立场,谁和皇帝作对就是和他作对,所以,忤逆了董卓,被迫流放到外地做个小官,而一开始,他还是对曹操很欣赏的,对于曹操扶持汉献帝,他还一个劲的歌功颂德: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诗编的听顺口,说明他很支持曹操,但是不要忘记,表扬曹操的立场还是出发于曹操对汉献帝的扶持,一旦和皇权发生矛盾,孔融自然会站在皇帝的立场上,一如往前忤逆董卓那样和曹操过不去,而曹操呢?向来在这个问题上不留手,该处理就处理,决不手软,即使是重臣荀彧也没有难逃厄运,对于其他人就是更加不客气了,在他的规定中,凡是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和天子接触,讨论政治的话一律格杀勿论,比如有一个议郎叫赵彦的人,经常和皇帝聊天,聊些国家大事,结果呢?“曹操恶而杀之”,所以说,不可能改变立场的孔融迟早有一天会倒霉的。

  第二,华而不实。

  孔融有才华不假,但是,不是批评他,这厮喝酒作诗还是一把好手,道德文章也是做的朗朗上口——当然了,人家不是伪君子,对别人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不过生逢乱世,注定了要少一些风花雪月,多一些干练本事的,很不幸,孔融生错了时候,和他的老祖宗一样,政事方面不说一窍不通,也是很不擅长了,比如出任北海相吧,获得好评不假,但是仔细看看,兴建个学校啊,推举个人才啊之类的,文化事业搞得不错,不过也就是这些了,打仗和处理政务完全是个门外汉,好几次被黄巾余党围困的弹尽粮绝,就是最好的说明,后来呢,又被袁绍的儿子袁谭包围在了青州,弄得一家人全都当了俘虏,自己侥幸逃脱(这一点很像刘备啊,怪不得二人关系不错)。如此的难堪大用,曹操自然不会把他放在眼里,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

  既然没有太多的利用之处,那么杀掉他也就没有太多的遗憾和顾虑了——孔子的后人?不好意思,曹操最不在乎的就是这些虚头把脑的东西。

  第三,卖弄聪明。

  曹操也是一个文化人,而且说实话,人家写的诗很有味道,比孔融的深邃多了,这样一个人当然也会为自己的才学沾沾自喜了,但是孔融呢?一定要在曹操的面前显摆一下自己,尤其是在反感曹操大权独揽以后更加放肆,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收敛了,比如曹操远征乌桓,他说什么“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曹操颁布禁酒令以后,他又大放厥词,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完全是不管曹操的政策对错与否,纯属看人下菜碟,专门和曹操做对。

  最为恶劣的一次就是,曹丕娶了袁熙的老婆甄氏作为自己的老婆,孔融知道以后,给曹操上书,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有点实惠,也是好学吧,就问孔融:先生,我也算是饱读诗书礼,怎么从来没有听过这么一件事情啊,出处是哪里?

  孔融呢?居然当众讽刺曹操:哦,你说这件事啊,出处在哪里我也不知道,只是现在经常有这类事件出现,所以我就觉得古代也会有这样的例子吧?

  曹操也许这件事上反应有点慢,但是不是傻子,当然会听出话中有话来,你说能不恶心吗?

  所以,当时有很多人都看出孔融有危险了,劝他收敛一些,但是孔融不听,肆无忌惮,“青年才俊”祢衡间接死于曹操之手,他就给曹操上书,表扬祢衡的忠勇刚直,简直是太放肆了。

  那么孔融一家后来遭遇灭顶之灾也就不足为奇了,曹操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孔融不是做道德文章吗?那我就在这上动手,孔融曾经发表过有关孝道的文章,认为不足守,这些只是形式而已:“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离经叛道,和祢衡在一起发表对政府的不敬言论,种种罪状罗织在一起,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全家被杀,和他命运类似的还有之前就被处死的文化名流边让。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杀谁用谁,有着明确的原则,并非一时冲动和嫉贤妒能,虽然也是带来了让自己背上骂名,士大夫阶层和自己离心的恶劣后果,但是总体上,还是聚敛不少人才,为自己的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了,同时也挖空了大汉的人才储备。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啊,在一些具体的案例上,曹操还是犯了错误,从而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突出的表现在张邈和刘备身上,而这些完全是在和袁绍对决之前必须要解决掉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11—04:张绣的无间大戏(1)
张绣是武威人,前面已经说过了,是骠骑将军张济族子,也算一方豪杰,并非单纯的靠着张济这棵大树爬上去的,董卓死后,他一点点的随着军功的累积而升迁到了建忠将军,封宣威侯。

  而张济死了以后,凭借之前积累的威信以及和张济的关系,他顺理成章的接管了这支部队,占领了宛,并且找了刘表这个同盟——事实上证明这个盟友找的很是合适,比袁术之流够意思多了,至少后来遭难的时候真的派了援军前来支援。

  不过,张绣在北方还是有点独木难支,那里还是袁绍和曹操争抢的地方,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这里而已。

  这一切随着曹操在政治上的得势而提前到来了,张绣对这一切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所要考虑的就是究竟向谁投降,是袁绍还是曹操?

  从基本面来看,还是袁绍占优一些,不过张绣还是向曹操投诚了——不是说他有远见的卓识,而是曹操率领军队打了过来,已经兵临城下了:而这个时候曹操还没有对吕布下手呢,可见是多看好这位西北将军了。

  本来,这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曹操可以兵不血刃的占领宛,增加自己的资本,而张绣呢,也免去了吕布式的悲凉结局。

  不过中间出了不少岔子,导致张绣再次举起了大旗把曹操撵了出去,同时也让曹操遭遇了丧子、失将之痛,还郁闷的种下婚姻失败的苦果。

  张绣为什么叛变?

  这要归到曹操的身上,这厮生活比较*,后来曹丕收了袁熙的老婆填充自己的卧室,还给扶到了皇后的位置上,不过那个时候袁氏一族早就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了,不算肆无忌惮,顶多是不合礼法。

  但是曹操呢?张绣的势力刚刚归顺不久,你还在人家的地盘上待着,私生活还是检点一些好啊,退一步讲,你可以搞女人,但是那么多女人不搞,你偏偏玩刺激的,挑战道德底线和张绣的武人自尊,张济的妻子,就算是徐娘半老,你老曹也不必这么猴急吧?

  在眼皮底下调戏张家的寡妇,饶是张绣英雄气短也要给点面子吧?曹操不,而且张绣也是一个直肠子,不爽的表情全都写在脸上了,曹操呢,也是看在眼里,自然也想把张绣拿下,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

  一方面,曹操计划杀掉张绣,一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