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那个时候才开始啊!

  孙权听了先是一愣,接着拍掌大笑:先生真乃是至诚之人,这番话听得我舒服啊!于是就给诸葛亮去了一封信,把邓芝大大的表扬了一番,最后说道:合纵咱们两个国家的,唯有邓芝可以办到啊。

  能给孙权留下如此好印象,这一番大实话至关重要,顺着孙权和稀泥的思路讲下去很没有意思,说的太软或者太硬都是起不到太好的效果,唯有这种不点明结局,不卑不亢的大实话言论才可以两全其美。

  所以,这两次出使江东,除了促成两国二次合作之外,邓芝本人也打出了知名度,在诸葛亮的心中地位愈来愈重要,于是,后来北伐的时候把邓芝带在了身边,拜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这个时候,163年出生的邓芝已经是60岁了(应该没有算错吧),算得上是大器晚成吧?算命大师张裕的推测倒也是不太离谱,谁让当初算的时候都已经快40岁了呢?一个40岁还没有混出名堂的人说他70岁还可以当大将军,这可是绝对的冷门啊,所以说,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出名要趁早的哦!

  跟在诸葛亮的后面摸爬滚打还不是邓芝一生中的巅峰时刻(《见龙卸甲》里面和韩德抱着同归于尽那就更是扯王八犊子了),诸葛亮死后,迁为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然后就是以年近70的高龄就任江州军区司令员——从侧面也证明了蜀汉确实无人啊。

  把邓芝放在江州还是为了提防孙权,因为看上去这些年吴蜀两家一直是和睦相处,但是,一直是暗流涌动,完全不设防那是不可以的,就像之前我国和前苏联不还是称兄道弟的,说打还是打起来了?

  而邓芝,一向为孙权敬重,把他放在这里,也可以起到一个震慑作用,毕竟孙权这些年来的确是一直很看得起邓芝,经常赠送一些礼物,很贵重的礼物——虽然孙权此举有拉拢腐蚀之嫌,可是,邓芝却奉公守法,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些东西怎么处理的不得而知,反正当邓芝死的时候是家无余财,平日里连老婆孩子都不免饿肚子,也算对得起政府了。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直到80多岁了,邓芝还亲自率军出征*涪陵地方暴动,精力充沛可见一斑。

  ——有关邓芝的死也是很有意思,《华阳国志》记载了这样一件民间传说:

  出征涪陵的时候,半道遇见了一只猿猴,邓芝喜欢射弩(不愧是跟着诸葛亮出来的),于是就即兴打猎,结果,中弩的猿猴拔下弩来,就地敷药疗伤,深受感触的邓芝仰天长叹:缺德啊我,看来我要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邓芝看见一只母猴抱着儿子在树上悠哉游哉的待着,邓芝举起弩便射(还真是贱啊,总是和猴子过不去),射中了母猿,儿子一看赶忙把箭拔了出来,替老妈疗伤,邓芝一看,把武器扔到了水中,仰天长叹:缺德啊我,看来我要死了。

  以上不过是传闻而已,仅供参考,反正没有多久,邓芝还真的死了,快九十了,也到岁数了。

  做了二十多年的大将军的邓芝比较臭屁,谁也不服,就连费祎这样级别的都是躲得远一点,只有姜维,这位诸葛亮提拔起来的另一位青年才俊和邓芝处得来(这两位都是不治产业,靠着基本工资过生活)。

  这里面说邓芝有点多了,就是想凑正说完而已,前面提到孙权和蜀汉一直暗流涌动,一旦时局有变就马上做点小动作出来,比如诸葛亮刚死,马上就在巴丘增加了10000大军,而且比较无耻的开了新闻发布会,声称为了防止友邦被曹魏趁机鲸吞,而出兵支援。

  其实孙权就是想趁机捞一笔而已,所以,刘禅马上做出应对措施,增添了永安守备军10000人,以备非常,同时,派遣使者宗预出使东吴,探探口风。

  宗预履行的就是当年的邓芝的职责。

  ——有点跳跃时空了,反正是一个性质的话题,索性一并说了吧。 。。

38—16:修好,再次合纵(7)
宗预岁数也不小了,资历也很老,作为荆州帮跟着张飞打进益州,后来就是跟在诸葛亮身边,此次来到江东之后,又被孙权厚颜无耻的先发制人了:先生啊,我很好奇啊,按理来说咱们两家一直是和平共处,好的就像一家人一样,但是听说你们这次在永安增兵,这究竟是为什么啊?我好怕怕啊。

  这就不是先发制人的外交策略了,而是厚颜无耻,倒打一耙,面对这个无耻之徒,宗预坦然的说道:不知道啊,我只是按照惯例前来出使的,至于什么东吴增加巴丘的边防警卫部队10000人,什么我国增加永安的警卫部队10000人之类的,都只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应对而已,没有什么必要放在桌面上讨论,这和我没有关系。

  一句话就把孙权给噎回去了,让这位混世魔王佩服不已,于是,吴蜀边境的紧张局势又被化于无形——后来对待宗预和对待邓芝一样,又是送礼,又是大加口头褒奖什么的。

  两人最后一次相见的时候,孙权很动感情的对宗预说:您岁数大了,我也快不行了,此次一别恐怕以后不能再见了啊。

  宗预倒是很冷静,回答道:我年纪大了,以后再出使的几率不是很大了,但是希望您能谨记,咱们的国力都比不上曹魏,所以吴国不可无蜀,蜀国不可无吴,唇齿相依,希望不要再有什么侥幸心理来回折腾了。

  孙权点头称是——事实上他想闹也闹腾不动了。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有这样一个邻居真的是很不幸啊,但是没有办法,曹魏的国力更强一些,关系也更加敌对一些,权衡一下,蜀汉必须保证和孙权和平共处,好在,荆州已经全部沦陷了,和谈的话没有什么根本的利益冲突,只要自己混的不是太惨,只要有一个邓芝或者宗预这样的牛逼人士(弱国无外交啊,蜀汉的国力指数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前提),只要孙权没有完全兼并益州的野心和实力,那就一切都好说。

  正是这个大前提,促动了孙刘二次合作,虽然期间也有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可是,终究只是暗流涌动,没有玩出皖南事变级别的惨案来,对于东吴来说是有好处的,反正荆州是自己的了,好说好说,而对于蜀汉来说更是有利,一方面可以确定只有一个正面敌人——曹魏,一方面,切断了眼下内部叛乱的外援,可以有效的实施军事*了。

  攘外必先安内,诸葛亮要想施展荡气回肠的北伐大计,首先要做的就是摆平内地愈演愈烈的地方无装叛乱。

  本回的结束之处就给以后很难重装登场的宗预还有邓芝做一个了断吧,反正还有一些篇幅。

  邓芝的脾气比较诡异,又由于人家为人正直,没有什么把柄,所以,只好惹不起躲得起,唯有宗预,也是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如果邓芝胆敢挑衅,他就一定就地反击,绝不示弱。

  比如延熙十年,宗预被封为屯骑校尉,正逢邓芝从江州返回进京述职,遇见宗预之后,劈头盖脸就来了一句:礼法上说,六十不服戎,你说你还瞎忙个什么劲啊?

  这就是邓芝有点装大了,他以为他说话别人就不敢顶嘴,结果宗预这个刺头马上回嘴:你都70了还占着茅坑,我不过60而已,这才哪到哪啊。

  结果,以后邓芝记住了,不能和宗预诡辩,就算是诡辩也要思量好了,不能给他以口实。

  造化弄人的是,宗预又接替邓芝的职务,做了江州军区司令,而后,由于身体不好,所以去职回了成都,并且把邓芝曾经挂过的虚职:

  ——兖州刺史也给并了过来。

  邓芝脾气臭,谁都看不上(除了姜维),宗预也是旗鼓相当,后来诸葛瞻出来做官,并且初掌朝政之后,廖化就撺掇着宗预和自己一起去拜访一下诸葛瞻。

  这个老家伙还想继续混下去,所以,看谁牛逼了都要贴一下看看,至少,在官场上这么做也算是不得罪人。

  但是,宗预却说道:

  咱们都这么大岁数了,什么没有经历过?就差一个死的程序没有走了,有必要对一个小辈这么上心吗?应该他来拜访咱们还差不多了,人活一口气啊。

  于是不去。

  有性格的老头子,宗预和邓芝都是。

  下面,就该回过身来讲讲蜀汉刘禅执政初期(其实是诸葛亮执政初期)的内患问题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9—01:南征,历史尘沙(1)
南征,乃是诸葛亮政治军事生涯中一个无法忽略掉的时期,因为这是被奉为一代军事家的诸葛大神第一次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当然了,也是他的第一次上战场:

  建兴三年春三月,诸葛亮大军南下,由安上(今四川省宜宾市所属屏山县城)出发,经蛮夷司(今屏山县新市镇)南渡泸水(金沙江),迅速平定了云、贵广大地区夷人的叛乱(于同年秋就平定了),年底,诸葛亮安排妥当之后这才安心的撤回了成都,算起来,虽然说是忙碌了一年,可是,真正的战争持续期不过是半年而已,而且,对手的强度也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真正的敌人雍辏б丫桓叨ú壳渡保舷滤氖堑胤揭娜伺崖遥乔捌谙破鸷艽蟮姆缋说囊嬷荽笞辶恕�

  综上所述,这一战政治意义虽然深远——巩固了蜀汉的后方,对于蜀汉政权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其后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统一中原的努力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是,说实话,从军事角度来看,难度系数真的不是很高(凉粉们不要拍我),蜀汉中央军虽然是客场作战,但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且战斗经验也更加丰富一些,所以,对于此次长途跋涉的远征,我只想说:总理,您辛苦了!

  陈寿对诸葛亮事迹的着眼点也说明了这一点,相比于北伐大计,有关南征的部分,少的可怜,《后主传》中只不过是下面一句话: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

  《诸葛亮传》中也是只有一句话: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除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光辉灿烂的胜利果实之外,对于南征本身可以说是一个字都没有讲。

  我们看不到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地方,也看不到有一个重量级的敌人给他添乱,只有两个字:

  顺利。

  这,虽然符合陈寿一贯的写作叙述风格,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就十分不爽了,不管是抱着看戏的心态还是研究的心态。

  所以,裴松之先生率先站了出来,引用了《汉晋春秋》一书对这段历史做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素为夷汉所服,乃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蜀军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送至滇池,南中平。”

  短短一席话,不仅展现了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潇洒,还牵引出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孟获。

  如果不是《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多事,如果不是裴松之过于严谨的话,也许有关诸葛亮南征的这段历史就要被淹没于历史黄沙之中了。

  结果,挖出了七擒七纵的历史典故,挖出了《三国演义》的一段精彩描写,甚至还搞活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来:直到今天,当地人还是把诸葛大神(真的给当成大神了)供起来津津乐道的传颂着这段历史。

  ——其实不光是当地人,只要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只要是不忘本的话,都在做着类似的工作,毕竟,这也是一段传奇,一个民族的骄傲。

  只是可惜,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看看这段传奇的话,也许会遗憾的宣布:

  被挖出来的只不过是被挖出来的历史尘沙而已,真正的历史还淹没在地下。

  ——或许它将永久的沉睡下去。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在这里把它们翻出来拾掇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 。 想看书来

39—02:南征,历史尘沙(2)
虽然在下自诩为已经学习了很久的历史,“谦虚”点说,就算不是很精通,但是也算是入门了,不过,面对浩瀚的典籍的时候,更多的是迷茫。

  尤其是在以现在这种“散漫”的“自由”的心态,肆无忌惮的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去整理资料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变得有点叛逆了。

  正史是什么?野史又是什么?难道所谓的正史就一定比野史真实可信吗?难道野史就全都是荒诞不经的事情吗?难道野史就是只能随便看看,千万不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