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阎锡山大传-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扶旧抑新(12)
阎锡山取消决死队政治委员不成,又抛出“统一编制、统一训练、统一指挥、统一人事和待遇”的所谓“统一方案”,提出要取消决死队的番号,恢复组建时的旅团番号,把决死队4个纵队各编为两个旅。一纵队改编为:独1旅,旅长梁述哉兼,政治部主任牛佩琮,216旅,旅长台耀玺,政治部主任周仲英;二纵队改编为:独2旅,旅长艾子谦,政治部主任韩钧兼,196旅,旅长白英杰,政治部主任徐荣;三纵队改编为:独3旅,旅长颜天明兼,政治部主任董天知兼,197旅,旅长赵世铃,政治部主任张凤阁;四纵队改编为:独7旅,旅长卢宪高,政治部主任李力果,203旅,旅长刘武铭,政治部主任刘玉衡。之后,决死队虽然取消了政治委员,各旅旅长均由阎锡山的旧军官担任,但政治部主任绝大多数仍为*党员。
  另外,阎锡山将政治保卫队改编为3个旅:209旅,旅长张韶芳,政治部主任廖鲁言;212旅,旅长孙定国(阎委派的青干旧军官),政治部主任王成林;213旅,旅长郝玉玺(牺盟会推荐,阎委任),政治部主任纪锦章。 工人武装自卫旅改编为207旅,旅长郭挺一,政治部主任侯俊岩。6月,阎下令将续范亭第二督察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撤销,该部所属的7个游击支队中的2个支队归入旧军,其余5个支队改编为暂编第1师,续范亭任师长,张希钦任参谋长。并且规定全师只能编3个团,即将一支队改编为36团;二、四支队合编为37团;五、八支队编为44团;原六、七支队编为决死13团,划归第十一专区杨集贤部建制。
  第四,厉行“净白阵营”。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在山西得到壮大与发展,阎锡山虽然表面上联共,暗地里却开始排挤共产党势力。秋林会议后,他给县政府下令,“凡不经呈准或不补报之开支,责成赔补。非法令所许,未经呈准,擅行摊派款物者,严予惩处”。其意在于“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赶走八路军”。他曾直言不讳地说:“绝不能用咱的粮食,供给别人。”
  接着,阎锡山实行“缩而灭之以处恶”的方法,欲“净白阵营”。他认为牺盟会和新军之所以愈来愈不听从他的指挥,是因为其中有共产党,应设法把共产党从中赶出去。他说:“在我们的区域里,共产党分子究竟是少数,就是在牺盟会和决死队内部,共产党也是少数,只要我们能把军、政、民团结起来,到适当的时候,把共产党从我们队伍中赶出去就是了。”
  阎锡山上述种种做法表明,他已在政治上走向倒退,也预示着山西抗战形势将发生逆转。
  策动十二月事变
  1939年12月初,阎锡山不惜破坏团结抗日的局面,制造了以旧军进攻新军的“十二月事变”。这次事变从主观上说是阎锡山政治思想倒退的集中反映。正如刘少奇所说:“在太原失守后,旧派的许多人逃跑,有的投敌,于是他(指阎锡山——引者注)更重用新派,建立了新派的武装(决死队),任命新派作专员、县长等。但到后来,因为新派愈加发展并形成独立的力量,他又畏惧新派的势力过大,就反过来压制与打击新派,提高旧派,并利用旧派来反对新派。到最后,就指挥旧派向新派武装进攻。” 从客观上说也受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的“溶共、限共、防共”方针的影响。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国民党“政治限共”的起始,之后,蒋介石集团酝酿掀起第一次*高潮,山西新军自然是解决的重点。何应钦在西安同赵戴文协议:“山西新军问题解决之后,可换得中央30万法币、2万新兵。”反之,“如果山西新军问题不予解决,或将撤销总司令(指阎锡山——引者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职务。” 这无疑加快了阎锡山解决新军的步伐。

三、扶旧抑新(13)
而此时,阎锡山也具备了同新军抗衡的实力。从古贤会议开始,经过一年多的扶旧抑新,旧军已恢复到战前建制,无论人数还是装备大大超过新军。
  早在1939年11月,阎锡山借“冬季攻势”之际,在决死二纵队周围布下重兵。11月29日,阎锡山乃令陈长捷为总指挥,指挥旧军,兵分三路夹击决死二纵队。南路由陈长捷亲自统领,以第61、83军和警备军的第73师,从蒲县、隰县地区向北进攻决死二纵队所在地黄土、义泉;北路以梁培璜为指挥,率第19军和第33军一部,从永和、石楼地区向东进攻八路军晋西支队所在地隰县、孝义的水头、石口、大麦郊一带;东路由崔道修指挥,率新编第1旅,向隰县泉子坪一带进行骚扰配合。
  阎锡山于12月1日下达“冬季攻势”的命令,命令决死二纵队为第一线部队,向同蒲路霍县至灵石段进攻,而将第61、19军列为第二线部队。
  阎锡山这一着可谓“费尽心机”,如果决死二纵队按照他的命令执行,势必陷于日、阎两军的夹击之中而被消灭;如果决死队不执行命令,则他可以按照“军纪”,名正言顺地宣布为“叛军”,下令公开“*”。这一点可从第19军副军长梁培璜在给该部第68师第217旅旅长刘效曾的信中得到佐证。信中说:“我们要软说狠打,尽力向各方面反映叛部通敌袭我的各种行为,尽量表白我们被迫应战各情形,以占理占势。合围以后,要努力歼逆,断绝其粮秣,对于要紧的叛党,要死的不要活的。万一内部有叛党分子则消灭之,对外可报失踪”。这里的“软说狠打”、“占理占势”,完全暴露出阎锡山策动旧军消灭新军的意图;所谓“软说”,就是反诬新军叛变,以“占理”;所谓“狠打”就是“要努力歼逆”、“要死的不要活的”,剿灭新军。
  在阎锡山的策动下,从12月初起,旧军开始向新军猖狂进攻。12月1日,第61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解决了游击12团一部。3日,第19军又在永和解决了决死二纵队的第196旅旅部,将旅政治部6名政治工作人员逮捕,并袭击了永和县政府。同日,旧军包围政卫第209旅和八路军晋西支队,杀害牺盟会干部和晋西独立支队隰县后方医院伤病员100余人。5日,第19军派一个营偷袭孝义县政府。此外,旧军还捣毁大宁、蒲县、临汾、洪洞、赵城等县政府、公安局、牺盟会,惨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揭开了“十二月事变”的序幕。
  鉴于旧军、新军武装冲突事态的发展,八路军晋西支队以政治委员林枫和支队长陈士榘的名义,致电阎锡山,请求制止冲突,电文如下:
  据报第13集团军、第16集团军(应为第6集团军——引者注)与新军决死队各部发生武装冲突,惊闻之下,不胜骇异。伏念阋墙之争,无论双方之理由如何,皆所以削弱我公之肱股,亦即削弱全国抗战力量。鹬蚌相争,古有明训。职部驻防晋西,目睹同室操戈,深为痛心。曾请双方停战和解,而双方各执一词,调剂为难。为此,电恳钧座迅令制止,以免此不幸事件扩大,并限令各返原防,妥为处理,以安人心,而利抗战。临电迫切,绪维督察。
  可是,阎锡山对此置之不理。旧军则有恃无恐,公然提出“驱逐吕梁八路军”的口号。第19、61军各部屡向晋西支队防区汾阳、孝义、灵石节节进逼。晋西支队以礼相待,写信给第61军,提出上述地区“为阎司令长官划给我们的防地,望勿误会。” 岂料,阎军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变本加厉,派兵枪杀晋西支队隰县上庄休养所的伤员及工作干部,制造惨案。。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扶旧抑新(14)
在此情况下,决死二纵队政治部主任韩钧于12月7日以个人名义电报阎锡山:
  总座伯川先生:
  六十一军欺我太甚,甘作汉奸。学生誓与二纵队万余健儿,为总座争一伟大胜利,兹定于12月12日誓师。此后半月内,恐无暇报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是]生对恩师报告之最后一言,胜利的结果将见。受教学生韩钧敬叩虞印。
  阎锡山接到这份电报,大为恼火,立即召开高干会议,在会上宣读和传阅了韩钧的电文。阎锡山不但不提他们消灭新军的阴谋,反而挑出电文中某些措词,妄加指责说:我是司令长官,他称我先生;他是我的部下,而自称学生。明白表示不相隶属,韩钧反了。当即下令:“韩钧着即撤职拿办。所有独2旅、196旅部队着艾(子谦)、白(英杰)两旅长妥为收抚。其不甘附逆率部归者,将予免究。如有甘心附逆之徒,即明令剿除。”
  其实,阎锡山称韩钧“反了”、“叛变”,仅仅是一个借口。因为,在阎锡山心目中,韩钧是一个“危险人物”,早就想把韩钧调离决死二纵队。秋林会议后不久,阎锡山调韩钧在军官训练团第一期任指导员。集训队毕业,韩坚持归队。不久,阎又将韩调回秋林。韩钧前后被羁绊在秋林达4个月之久。“同志会临时代表大会”会后,即将韩钧软禁起来,不让返队。直到11月28日夜,韩钧才巧妙地回到隰县义泉镇决死二纵队司令部。
  就在对决死二纵队进行“收抚”、“剿除”的同时,阎锡山还故作姿态,于12月9日手谕《告决死二纵队全体官兵书》:
  决死二纵队是我成[立]的,不是叛逆韩钧成[立]的。韩钧今日拿上决死二纵队造反,是断送决死二纵队全体的生命。你们想想:将来跟上他干什么?你们应当迅速脱离叛逆的韩钧,听艾、白两旅长的命令,到指定的地点集合;并不要听韩钧胡造谣言,我对决死二纵队不会不爱惜,不会不成全。
  次日,阎锡山又以更为亲切的语气,告决死二纵队全体官兵:
  亲爱的同志们:
  韩钧发电誓师,脱离我的指挥,号召你们共同跟他走。我日夜考虑,你们离开我跟他走,对我倒无大关系,但我想到你们二年来,和其他新军同样在我领导之下,抗日革命,光荣无比,而一旦舍此路而去,万余健儿前途何堪设想!
  ……
  要抗日革命必须是一道来抗日革命,抗日革命是一个事,没有分开两条路走的可能。我是和全国国民党共产党抗日革命,而韩钧则脱离了我,这事实就是脱离了全国抗日革命的战线。国民党不赞成这样做法,共产党更不赞成这样做法。那么韩钧是走了什么道路呢?我不忍你们前途都变成黑暗,无路可走,因此诚心的告诫你们,迅速返回整个抗日革命的战线里来,马上脱离韩钧的错误幼稚盲动的路线,……如果认为韩钧仍对,我并不强求。
  你们要回来,我极端欢迎,二纵队少一个团我决心补一个团,少一支枪我决心补一支枪,全少了我全要补起来。我决心抗日革命到底,愿你们永远不要因一时逞快,跟人盲动,而离开抗日革命的路线。
  阎锡山就是这样软硬兼施,企图分化、瓦解决死二纵队。但是,口头上却美其名曰:“抗日革命”。而此时他的大军早已将二纵队团团包围。
  事态已发展到公开冲突的地步,新军只得被迫应战自卫。于是,决死二纵队当即成立“抗日拥阎讨逆军总指挥部”,张文昂任部指挥,韩钧任副总指挥兼前敌总指挥,廖井丹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总指挥部首先将部队集中在康城、石口一带进行动员,并且清洗了反动旧军官。然后,决定一部兵力在当地进行自卫作战,主力部队兵分两路:一路出击隰县;一路出击石楼、永和,然后会师午城,直捣大宁、蒲县,彻底粉碎旧军的包围和进攻。

三、扶旧抑新(15)
12月10日,新军一部由石口出击隰县,消灭第19军一个营及一个团部。但是,突击永和、石楼方面的部队未完成任务,造成整个战局的不利形势,乃逐步向汾阳、孝义集结。
  相比之下,旧军则占优势。主力第61军秘密推进,从吉县向蒲县以北一路横扫过去,在蒲北山地克城、义泉之线同决死二纵队一部交战后,乘势北上,于15日在原家岭、高家沟、太阳角之线再次激战。第19军则在永和、吉县一带不断袭击新军,推进至石口一带。至此,旧军南北两路大军已将决死二纵队和晋西支队压缩于康城、川石一带,形成了包围态势。
  为了避免被旧军围歼,讨逆军总指挥部调整部署,实行战略转移,精简机构,把非战斗人员集中转移到太行山八路军前方总部;将决死二纵队5个团编成第一梯队,晋西支队2个团编为第二梯队。12月23日,两个梯队先后西进,抵达中阳境内。第二梯队与第33军激战两日,歼其2个团。第一梯队南下石楼被阻,乃折回三交与第二梯队会合。由于连日战斗,虽击溃旧军两个旅以上,但终因众寡悬殊,且弹药奇缺,实难坚持,遂决定越过离(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