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阎锡山大传-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山西的金融周转造成一定困难。确实需要相当的周转资金,以维持金融机制的正常运转。阎锡山在中央准许的情况下,印行部分晋钞,亦属正当的金融活动。所失之处是,他不听国民政府财政部“妥慎发行”500万元的规定,超额发行达近8000万元之巨,人为地造成通货膨胀。以后他又“亡羊补牢”,回笼纸币,对稳定阎统区财政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给解放区的金融造成了一定的混乱。阎这一发一收,对他自己来说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他从中“赚”了相当一笔经费。自从1939年初发行新钞之后,阎锡山采取“搭配”的办法,将半数以上的晋钞作为军饷、薪资下发,而将中央所发之法币节存下来,并且,用晋钞在敌区套购小麦20000石。阎正是通过增发晋钞,从中积攒了经费与军粮,为以后迅速扩军提供了物质保证。
  组建“铁血团”
  阎锡山虽退据晋西,可他并不甘寂寞。为了求得“生存”不断扩充军队,更为了掌握军队,他于1939年成立了“三三铁血团”(也称山山铁血团)。
  早在秋林集训时,阎锡山便授意集训团副团长王靖国在受训军官中组织秘密组织,对外称铁军组织。王靖国立即纠集温怀光、王乾元、高斌等十几个军官,在阎锡山家里秘密举行军事会议。会上,阎锡山不先表态,而是采用激将法,故意责骂旧军人不争气,不会练兵,不会组织,不会和共产党、牺盟会作斗争,以诱导与会人员。骑兵军参谋长温怀光,见风使舵,按照王靖国的指使立即表示:“我们是军人,是绝对服从会长(指阎锡山,因阎为“民族革命同志会”会长——作者注)的,会长没有让我们组织,我们就不能组织,如果准许我们组织,我们一定能够组织得更好,和会长同生共死、共患难。” 与会的其他人,立即附和,提出建立铁军组织。阎锡山故作姿态,借众人的要求,令与会者积极筹划建组织,练铁军。
  会后,王靖国等以“整军会”的名义,继续拉拢伙伴,扩大组织,最后选定28人,号称“二十八宿”,作为发起人,拟定有关纪律等。
  1939年11月15日,“三三铁血团”在秋林正式成立,团长由阎锡山兼任,杨爱源、王靖国、孙楚、赵承绶、郭宗汾5人为委员。“三三铁血团”成立时阎锡山便要求,一定要绝对保守秘密,参加者只能默记在心,不准对任何人说,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在内。倘若有泄露者,则按纪律制裁。
  为保证“三三铁血团”组织的严密与神秘性,阎锡山让发起者制定了严格的守约、纪律、誓词、发展办法,以及化名、编组、参加仪式等一整套规定。阎锡山还撰有“经典”,专门解释上述有关规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殚精自固(10)
守约为:“铁血主公道,大家如一人,共生死患难,同子女财产,为按劳分配、物产证券奋斗到底”。阎锡山对这个守约颇为赞赏,他说“这个守约,我们共同遵守的公约,就是共产党也是做不到的”。
  纪律规定,凡触犯下列各条之一者处死:一、脱离组织、背叛组织者;二、阴谋破坏组织者;三、不服从组织决议及指示者;四、泄露组织秘密者;五、有诬蔑会长之言论和行动者;六、污蔑同志破坏亲爱团结者;七、不积极努力组织工作、致组织受重大损害者;八、犯烟、赌、赃、欺之一者。 这8条纪律颇似帮会的帮规。
  为此,阎锡山要求参加“三三铁血团”的人,必须以生命付诸组织,与组织共存亡,始终到底。参加者必须有钢的志气,胶的团结,铁的纪律。如有违反纪律者,即给予最严厉的处分——自裁处死。
  不仅如此,阎锡山在其“经典”中称“三三铁血团”为:“终身组织,只准入,不准出,如果脱离组织,除本人处死外,上一级受连带处分”。
  “三三铁血团”的发展形式为三三制,即1人发展3人,递层发展。以28个发起人为第一层,每人所介绍的3人为第二层;第二层介绍的3人为第三层,依此类推,层层发展,预计发展到20层。
  为保密起见,“三三铁血团”各层的人均用化名,取守约的前12个字的谐音为姓。由于守约的第11个和第12个字联起来为“共生”,阎锡山认为“共生”有“共产党生”之嫌,于是改为“同生”,意为“同志会生”。这12个字用五台方言便读作“戚续朱巩岛,戴贾茹伊任,仝申”。以这12个字作为前12层的姓。又把守约末句“为按劳分配物产证券奋斗到底”,作为每一系统的名字,如第一层第一人名称“戚为”,13人为“戚底”。第二层以下者,增加一个数目字,代表同层三人的顺序,如“朱奋三”,代表第三层第十系统排行第三。这种以“代字”的方式,横分为系,竖分为层,个人与组织间只以系统秘密联系。阎锡山说,这种方式“既可以区别系统,又可以分别层次,如果失掉联系,只要向组织说出代字,就可以归队,所以这种代字,比任何组织的化名都好。
  除此之外,参加“三三铁血团”还必须履行严格的手续,先由介绍人提名,经王靖国或阎锡山(前三层者)审查、核准,再经一周左右的训练,方可在阎面前宣誓加入。其誓词为:“誓以至诚,亲爱团结,用铁、血拥护会长阎伯川先生,坚决实现会长‘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的主张……以生命付诸组织,与组织共存亡,始终到底。如有违犯,愿受组织最严厉的处分。谨此宣誓。”
  宣誓仪式极为神秘,据李维岳回忆:
  宣誓时,都在深夜,先把阎院子里的卫士撤到大门外,由第一层的几个人代替,有时介绍人也参加,有的把门,有的守路。然后由王靖国引导宣誓人到阎锡山的住室。室里正面墙上接着阎的肖像,靠墙放着一张短腿小长条桌,桌上燃着两支蜡烛,并放养“守约”和“纪律”,前边铺着红垫子。桌旁摆着一把椅子,阎锡山坐在上边。另一旁站着司仪王靖国。宣誓人进室后,先向阎行三个九十度的鞠躬礼,向前走三步,跪在红垫子上,开始背诵纪律,表示决心。再用预带的针,用右手刺破左拇指,在纪律最后自己的名字下,盖上血印。阎锡山开始指着红绸上写的“三三铁血团”五个字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准说出口来,如果你听到有人说,你就把他打死,你要说出,组织上就要处置你,父母妻子也不能告知。”宣誓人立起,阎伸手同宣誓人握手,同时说几句鼓励的话。宣誓人后退三步,再向阎行鞠躬礼,向后转,走出房子,才算礼成。……阎锡山在经典上说,这是古今中外最完善的宣誓形式。
  最初都是单独进行宣誓,以后发展的人员增多,阎锡山规定可由各系统代为主持,必要时可集体参加。但是手续依然如故。
  “三三铁血团”成立不久,阎便发动了“十二月事变”。事变后,阎锡山更加积极扶持“三三铁血团”,使之得到迅速的发展。王靖国也因此而飞扬跋扈起来,居然以阎锡山的继承人自居,引起军人内部的倾轧,尤其是被排斥在铁军组织外的一些高级将领,极为不满,彼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阎锡山为了调和内部矛盾,便将杨爱源、孙楚、赵承绶、楚溪春、郭宗汾、彭毓斌、杨澄源等人,吸收到铁血团之内,并称之为“特团”,作为铁军的领导机构,以杨爱源为主任特委,其余人为特委,分担一些有名无实的工作,“三三铁血团”实际上仍由王靖国把持。因为与“特团”并存的机构是作为铁军组织公开的最高机关——“整军委员会”(1943年改为建军委员会,并把“二十八宿”称作督建委员),由杨爱源、孙楚、赵承绶等人兼主任委员,但王靖国始终任办公室主任,一直把握着铁军组织。
  

三、扶旧抑新(1)
组织“同志会”
  太原失陷后,山西的抗战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事上,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一步展开;政治上,阎锡山的旧政权逐渐缩小,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众运动日益壮大。看到这些,阎锡山并不是十分高兴的。
  1938年2月10日,阎锡山在临汾西南温泉村召集军政民高级干部,举行“第二战区抗战工作检讨会议”,即“临汾会议”。会议按照阎锡山提出的“认识上适合需要,行动上把握现实且推动现实”的主要精神,作出了“抗战工作总决议案”。
  该决议案规定,凡山西的政治工作人员应将认识统一到以下三个方面:实行由抗战到复兴的民族革命;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组织责任心。决议案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又规定了各项工作中的统一步骤:(一)健全*集中的政治机构,发挥廉洁的责任的政治效能;(二)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三)实施民族革命教育;(四)实行战时经济政策;(五)实行合理负担,改善人民生活;(六)铲除汉奸并发动争取不做汉奸运动;(七)发动人民战时服务,以促进军民合作;(八)发展公营事业,推行物产证券。
  从决议案的主要内容来看,应当说阎锡山的抗战态度并未改变,但是,这其中已经埋下了只能意会的目的,他力图要使山西抗战按照他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当时,鉴于军政摩擦、新旧派之间的矛盾,阎锡山采取两种措施。首先是予以协调;其次是计划成立一个新的组织来实现新的统一。
  阎在会议总结发言中说:“过去我们表现着‘不够’和‘不一’的两种病态:认识不够,领导不够,工作不够,更加上认识不一,组织不一;不够已经减低工作效率;不一更加分散革命力量,能纠正旧错误更建立新作风,使不一成为一,不够成为够,必能结成洋灰钢筋的团结,担负起民族革命的伟大使命!”
  阎锡山还认为其旧军“不认识需要”,新军又“把握不着现实”,因此要“一方面打破‘安常守故’‘维持现状’的错误观念,一方面纠正‘脱离现实,操切操进’的幼稚行动”。为此,他决定成立一个新的组织机构,作为统一领导第二战区军政民各部门工作的集中组织,这样,既可将新旧两派统一于一个组织之内,以便协调矛盾,又可从组织上扶旧抑新。
  于是,在阎锡山的授意下,由参加会议的军政民高级干部108人签名发起组织“民族革命同志会”(简称“同志会”)。阎锡山亲自为该会拟定了公约9条,由其秘书杨思诚用毛笔楷书抄在阎称之为“万金账”的厚麻纸本上。公约如下:
  一、民族革命之目的,在争取抗战之胜利,一直做到民族之复兴。
  二、本会同志,应努力于抗战之种种工作,以求抗战之胜利;努力于迎头赶上之种种工作,以求民族之复兴。
  三、本会同志之集合,在集体努力,集体监察,集体制裁,以加强工作效率,使一切政治军事突飞猛进。
  四、本会会员,须有充分组织责任心,以促成各种职务责任心之圆满表现。
  五、本会纪律,绝对实行烟、赌、赃的自治禁绝,与放弃组织责任心的严厉自裁(1942年在克难坡又增加了一个欺,即烟、赌、赃、欺)。
  六、本会采*集中制,其干部组织分为两级:干部委员20人至30人,高级干部委员9人至13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扶旧抑新(2)
七、本会会员入会,须有会员一人之介绍,经审查通过后,填具志愿书,其介绍人须绝对负被介绍人遵守本会纪律之责。
  八、本会发起人为当然会员。
  九、本会公约,先由发起人通过,会员大会得修改之。
  经过筹备,“民族革命同志会”于2月16日正式成立。阎锡山自任会长,指定赵戴文为副会长,孙楚、朱绶光、贾景德、杨爱源、楚溪春、续范亭、王怀明、陈长捷、邱仰浚、王尊光、李江、薄右丞、梁化之等13人为第一届高级干部委员。后来在吉县,朱绶光、贾景德、续范亭、陈长捷走后,增补彭毓斌、郭宗汾、赵承绶、王靖国。这一届高干大都是旧军政人员和阎锡山的心腹。因而,有“抗战,抗战,黄河两岸,十三个高干哄的一个老汉”的说法。牺盟会和新军负责人薄一波、牛荫冠、戎子和、张文昂、雷任民等虽参与发起“同志会”,但无一进入高干之列,实际上是把牺盟会、新军领导人排挤在掌握军政大权的领导机构之外。这可以说是阎锡山从组织上推行扶旧抑新政策的开始。
  阎锡山在成立大会上致开会辞,提出6点指示:(一)中心思想为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二)中心任务为由抗战到复兴的民族革命;(三)组织原则为组织责任心和*集中制;(四)工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