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阎锡山大传-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非常时”“非常策”(14)
开办“民族革命大学”
  阎锡山在部署保卫太原的同时,即令山西省政府、太原绥靖公署等机关向晋南转移。
  太原失陷之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牺盟总会等机关相继移驻晋南重镇——临汾。
  临汾,史称平阳。据说尧帝曾在此建都,故有尧都的美称,历来为晋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
  太原的失陷,二战区首脑机关的南移,使临汾一时成为山西乃至华北抗战的中心,一大批热血青年纷纷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在这座古城。
  当时,日军所到之处,地方行政官员闻风而逃,堂堂的山西省政府竟派不出抗日县长。为了将云集临汾的有志青年培养为抗战人才,牺盟会及一些进步人士及时向阎锡山建议,成立专门学校培养抗战干部。阎锡山根据多年的从政经验,也深感旧的地方官员大多贪生怕死,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必须培养新的干部,从事抗日工作,方能维持其存在与发展。正如他后来所说:“因为抗战需要大批的民族革命干部,这些干部必须是具有极高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具有绝大的抗战决心与革命热情,具有圆满的责任心与勇敢的牺牲精神,能[成]为民族革命的先锋与中坚分子,所以这些干部的教育必须是能充分合乎抗战的需要,求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育本身必须革命化、组织化、军事化、战斗化”。
  据此,阎锡山决定成立“民族革命青年学校”。他打电报给在运城的杜任之(*党员)到临汾见他。他对杜任之说,“你有过一段在大学里教书的历史,在太原还办过‘暑期健身团’,又是二战区的上校参事。现在办起一个‘民族革命青年学校’,你就给咱当教务长吧。教员由你请,学生由政治处、军训处管理。我给你们当校长,让梁化之当办公室主任。” 杜任之表示愿意接受。他向阎锡山建议道:“民族革命青年学校”的校名不响亮,缺乏号召力,最好改为民族革命大学。阎锡山听了十分高兴,当即把校名改为“民族革命大学”(简称“民大”)。
  经过紧张筹备,“民族革命大学”于1938年1月20日在临汾正式成立。阎锡山兼校长,办公室主任梁化之,教务处主任杜任之,政治处主任杜心源,军训处主任朗义,总务处主任裴济明。
  “民大”的成立,在阎看来是第二战区“实行民族革命教育的开始”。他参加了成立大会,并致开学词说:“今日民族革命大学,在火线后方开学,大家乐于远道来此上学,足证是有坚决的革命志气。有坚决革命志气的人,定能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互相批评,检讨错误,以增加我们自身的革命力量。”
  而在“民大”成立之前,阎锡山已派其堂妹夫梁■武赴武汉,代表山西与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接触,以取得对第二战区的支援。当时,武汉聚集了许多国内文化界进步人士,如沈钧儒、邓初民、江隆基、李公朴、施复亮、张申府、潘汉年、侯外庐、光未然、陈北鸥等,都积极支持山西成立民族革命大学。后得到国民政府*长朱家骅的批准,“民大”又在武汉、西安开始招生。
  “民大”总校设在临汾的铁佛寺和临汾六中内。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北起长白山脉,南到珠江流域的18个省市。因学生较多,又在临汾师范设立“民大”一分校,在运城设立“民大”二、三分校。学生达5000余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非常时”“非常策”(15)
因“民大”是一所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不少知名学者慕名而来,如李公朴、何思敬、施复亮、秦丰川、江隆基、侯外庐、周巍时、徐懋庸、陈唯实、温健公、胡磊、庄启东、刘萧然等,都来到山西临汾。
  “民大”设有军事系、*系、政治系等,所设课程除阎锡山的“物产证券”、“按劳分配”、“中的哲学”、“土地村公有”之外,还开设抗日、进步理论,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社会发展史、民族革命理论和政治时事等。
  “民大”还作有校歌,其歌词为:
  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
  我们来自大江南北,太行西东,为着保卫我祖国,到这民族革命的中心。
  我们是民族革命的战士,我们是民族革命的先锋,担当起民族革命的使命,争取解放,促进民族复兴。
  快齐着脚步,抖起精神,领导民众向前进攻,打倒侵略的日本,保卫我民族的自由平等,自由平等。
  这首校歌充满着抗日的激情,富有很强的号召力与战斗性。阎锡山对这首校歌十分赞同,将之完整地抄录于其日记中。
  阎锡山对“民大”十分关注,将之视为“本战区革命干部的策源地”,特为该校题写校训:建立中心思想;发展集体企图;健全组织责任心;建立检讨批评制;过小组组织生活。他还每日早晨亲临“民大”校总部,作“课前讲话”,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这些讲话后来经人整理,汇编为《民大课前讲话集》。
  “民大”在临汾正式开学仅一个月,日军即三路进犯临汾。“民大”师生即随阎锡山的行营西撤。2月25日,阎锡山令民大师生向乡宁转移。
  3月19日,阎锡山与“民大”师生一起由小船窝西渡,并作《渡黄河》诗3首, 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其一云:“八路围攻政中心,各个击破计未成。三千学生男和女,暂渡北上再东行。”其意指日军八路围攻吉县,“民大”3000学生只得暂渡黄河。
  再一云:“人马万余集黄河,渡舟一只小船窝。伤兵学生可西渡,其余一律不准过”。当时“民大”学生及阎的随从兵马、伤兵共万余人,都汇集在小船窝待渡,可是仅凭一只渡船摆渡,何时才能全部渡过河?如遇上敌机轰炸岂不危险?因而,阎锡山只好指挥伤兵及“民大”学生先渡,其余一律北上另找渡口。
  另一首诗云:“三千学生只一舟,渡河未毕雨声稠。冒雨高歌野立夜,翌晨一舟顺水流。”描写了“民大”学生在初春寒气袭人的夜晚在黄河岸边待渡,为了御寒,学生们冒雨高歌的感人场面。
  但是,因渡船太少,“民大”学生忍饥抗寒两天一夜,仍未全部渡过黄河。为安全起见,阎锡山于3月21日令部队掩护未渡河的学生北上,并赋诗一首道:“职员学生剩三千,饥寒待渡夜两天。船流敌迫难为计,随军北上可安全。” 这样,其余师生1500余人沿黄河北上,到达平渡关,在八路军的帮助下,渡过黄河。鉴于当时的困难,杜任之对学生们说:“受不了艰苦的,可以去西安;愿意走的可以到延安;留下的,我带你们到宜川”。于是即刻有四五百人到了延安,也有一部分到了西安。剩下约1/3按阎锡山的指定到了陕西宜川。
  经过西渡,到宜川后,“民大”师生已不足千人。阎锡山对此并不在意,并且说:“走就走了吧!现在正困难着哩,没吃没喝,剩下的既然已不足千人,可以分为两系,一个军事系,一个政治系。” 他还安排杜心源兼军事系主任,杜任之兼政治系主任,陈唯实任副主任,彭平(裴昆山)为政治系办公室主任干事,王子野任政治工作处干事。
  同年6月,“民大”第一期(校本部)学生毕业,由二战区政治部分配工作,其中大部被分配到牺盟会和军队中做政治工作。
  此后,“民大”随阎锡山迂回转驻吉县等地,前后共为抗战培养了5000余名干部,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回马”作战(1)
“反攻太原”
  阎锡山率长官部从太原撤出后,第二天到达交城。对于太原的失守是阎锡山意料之中的,不过他相信傅作义能够与敌相持一段时间,他便可以坐镇交城,收容各部,“指挥一切”。 不想,太原仅坚守了3天,他在交城只呆了两天,就沿太汾隰公路,匆匆移驻大麦郊,收容部队。在离交城后,他牵肠挂魂地写道:“离太原是战略,离交城是弃谋,故离交城之难受甚于离太原。”
  在大麦郊,阎锡山召集王靖国、陈长捷、郭宗汾等将领开会,听取各部作战报告,调整军事部署,决定由郭宗汾部在平遥、文水间掩护大军撤往临汾,而他本人则计划带着决死队、教导团,在吕梁山脉,胜则发展游击战争,败则退到黄河西岸。
  这时,黄绍竑作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在娘子关战役后觉得空头指挥官不好当,不想在山西多呆。加之,阎锡山对黄也有意见,认为忻口战役是由于娘子关方面的作战不力而导致整个战局失利的。后经蒋介石与阎锡山的同意,黄绍竑由临汾乘专车回到南京。这样,实际主持前线战事的只有卫立煌了。
  日军第20师团于11月12日占领平遥后,并未迅速向南推进;第109师团进至榆次附近;第108师团则转进于平汉路方面;第5师团奉方面军之命转进于石家庄附近;关东军也归还其建制。山西战场上出现了暂时的平静。
  针对日军战略的调整,卫立煌在汾阳附近收容各部后,以一部占领子洪镇、韩信岭、兑九峪、吴城镇之线,阻敌南进,主力则赴临汾以南地区整补。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战事,进行重大的军事决策,卫立煌接连电请阎锡山到临汾议事。
  阎锡山本不计划到临汾,只想先在吕梁一带收容起晋绥军以待发展,在卫立煌的电催之下,只好改变初衷。临行前曾赋诗曰:
  十日之间大麦郊,殿后原非畏人嘲。
  晋绥全军无消息,收容之责岂容抛。
  临汾三电敌紧张,顾此失彼事两难。
  只有舍此往彼去,留下睛波了未完。”
  11月20日,阎锡山抵达临汾,一面指挥同蒲铁路沿线部队,阻滞日军南进;一面准备将以空间争取时间的战略转变为以时间争取空间的新战略。
  12月29日,阎锡山应蒋介石之召,乘火车赴汉口,出席军事会议,商讨抗战形势和新军事对策。当时,南京已经失守,在会上是赞扬中枢的抗战决心,还是批评中枢战略失误?阎锡山觉得很为难。唱赞词吧,大片国土甚至首都都沦陷了,实不能唱;批评中枢的政策吧,自己所负责的晋北地区也沦陷了,又不理直气壮。经过反复权衡,他决定采取缄默不语的态度,并赋诗说:“南京失守举国尤,此去何敢云分忧。中枢有计挽危局,无须浅识与共谋。”
  1938年元旦,阎锡山在汉口又感赋如下:
  立国全凭未雨绸,饥餐渴饮舍无求。
  当国必须此为务,国家民族蒙福庥。
  立国全凭未雨绸,御侮舍此别无由。
  六十年前如变法,今可并驾齐美欧。
  立国全凭未雨绸,地大物博四百州。
  史年五千人四亿,睡狮久睡反招谋。
  这三首诗,既是阎抗战思想的表露,又是对蒋介石国民政府不及早准备抗战而招致大片国土沦陷的委婉谴责。
  当时,日本向国民政府提出和谈,陶德曼进行调停,汪精卫鼓吹妥协,与会的将领各持己见。阎锡山则提出了一个有条件妥协的看法,他认为“凡一个战事,总要了结。甚么是个中途,也难为在确定”。“妥协与否,是以国家民族利害为前提,假若对方与我们一个顶有利的条件来妥协,妥协并不是灭亡”。他赋一首题为《和与战》的诗,云:“主和主战莫纷纭,自古和战意难同。和战果与国有利,主战主和有何分。

一、“回马”作战(2)
会毕,1月6日晚,阎锡山离开汉口返晋。在途中他反复思索下一步棋该如何走?尽管在武汉会议上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但是,经过权衡,他还是看清了日本假和谈实进攻的真相,主张坚决抵抗,甚至主张反攻太原。于是致电各总司令:
  各总司令:
  密准军事委员会第一部通报开:兹准总顾问法肯豪森函送12月15日简要情况判断,相应将贵部有关事项摘录如后,请查照参考等语。兹将原件随电抄发,希即参考为要。阎虞参战印。
  原文如下:
  一、敌情
  敌自占领南京后,于原主阵地到达一中间目标,其政治之意义反超过军事之上,敌方今后之继续作战约有下列目标:
  甲、北方破坏中苏一切联络,经宁夏向皋兰前进。驱逐我晋北活动兵力,并于最近由南前进,主力向潼关占领山西。沿平汉路续取攻势,先到达黄河,渡过黄河向徐州前进,以占领山东。有计划东海或迤北一带登陆可能。
  乙、略。
  二、继续作战之着眼点
  甲、基本广大空间地形及气候之利用。利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