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依托所构筑的防御工事抵抗日军。而对周恩来等主张的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战法,却不能理会,所以以后也未能加以采纳。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整军抗战(9)
三是八路军入晋部队的薪饷和装备补充问题。既然八路军已列入第二战区序列,也就意味着要受阎锡山的节制。但是,八路军薪饷短缺,装备很差,要同装备优良的强敌作战,必须解决后勤供应问题。为此,周恩来等向阎锡山提出八路军急需补充的物资,包括枪炮、子弹、炮弹、炸药、刺刀、手榴弹、军毯、皮衣、棉衣、通信器材及医药卫生材料等数十项,应在部队路过太原时,予以解决。薪饷问题,应与第二战区的友军同等待遇,不能厚此而薄彼。阎锡山当时曾十分爽快地答应,并下令兵站帮助运输大炮和炮弹。但后来,除给了八路军一些棉衣和弹药外,并未全部落实。
会谈后,阎锡山还要求周恩来给他写一个第二战区对日作战计划,并希望周等去大同会晤傅作义,疏通关系,与晋军共同准备“大同会战”。必要时,还烦请周等到第一战区会见刘峙,商谈配合作战的问题。
周恩来当即表示同意,并于当晚开始着手起草作战计划,次日中午就写好,交给阎锡山。阎锡山看了之后,十分惊讶,连声称赞说:“写得这样好,这样快!如能这样打,中国必胜。”并慨叹道:“周先生的确是个大人才。国民党是没有这样的人才的!”
9月8日下午,周恩来、彭德怀根据阎锡山的建议,离开岭口,赶赴大同,与傅作义商谈有关事宜。次日,周恩来一行返回岭口,阎锡山又主动约见,商谈平型关、雁门关的防御问题。当阎锡山谈到准备以王靖国和陈长捷两军分守平型关和茹越口,另以一个军守雁门关时。彭德怀提出,你们坚守平型关正面;我第115师出五台、灵丘、蔚县地区,隐蔽集结在敌前进道路两侧,待敌进攻平型关时,从敌侧后夹击进攻平型关之敌军;我第120师位于晋西北地区,待敌进攻雁门关时,我军也从侧翼进击。阎锡山表示赞同。
9月9日,周恩来等返回太原。又按阎的建议去河北保定会晤刘峙。此时,大同已失守,绥远空虚,山西局势更加危急。13日周恩来从保定回来后,又派南汉宸到太和岭口见阎锡山,让南汉宸转告阎锡山:敌人有可能以一部略取绥远;以重兵扫荡雁北直逼雁门关;以骑兵突破广灵、灵丘,攻入平型关、代县、五台之后直下太原;另以一部随刘汝明部之后先取涞源,后转向东,与涿州、沧州之敌三路攻取保定。并向阎锡山建议:迅速输送八路军到涞源、灵丘一带,以巩固恒山山脉;雁门关的防守不应单纯死守,宜实行出击,以侧击和扰击的方式作战;骑兵应向大同、兴和、商都之线活动。
9月21日,朱德、任弼时、*、左权等率领八路军总部到达太原,驻于八路军办事处。当天傍晚,周恩来与朱德一起,乘车去太和岭口会见阎锡山(次日到达),商谈八路军的游击地区、军队驻扎以及兵力使用等具体问题。经过磋商,阎锡山同意八路军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朱德也同意在有利条件下配合友军进行运动战。
会谈之后,阎锡山和周恩来一道,视察雁门关一带阵地。但见,阵地工事只挖了一些单人掩体沟和交通壕,碉堡仅用石头砌成,仍未抹水泥。周恩来指着一个碉堡说:“这样的碉堡,怎么能顶得住敌人的炮火呢?”
阎锡山也承认:“确实修得不好”,并且责怪道:“下面这些人啊,就是拿修工事不当回事儿。”
一、整军抗战(10)
周恩来用望远镜观察地形后,用谦虚的口气问阎锡山:“如果日寇进攻到这里,你准备怎么打?”
阎锡山没有正面回答周恩来,只说:“我拼了老命也要保住山西。”
9月27日,周恩来在太原致电阎锡山、黄绍竑,提议:下令平汉退军转侧面发展游击战;催桂军立即北上增援娘子关;督促蒋介石迅速武装河北民众,组织河北游击战争。阎锡山复电表示赞同,并提出“华北局势日危”,“请将刘师(即第129师)早日北开以挽局势”。
八路军根据与阎锡山商定的作战区域,将第115师推进到晋东北,第120师转赴晋西北,第129师开赴晋东南,实施战略展开的同时,开展山地游击战,于侧翼积极配合友军,打击敌人。
阎锡山作为割据山西多年的地方实力派,在当时令人最为欣喜的一点,就是他能根据其“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一年前,他积极*,阻拦红军东征,而全面抗战爆发后,却能礼迎共产党、八路军入晋,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尽管这一转变是在日本侵华,危及到他“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我们也不能否定他的积极意义。正如张闻天所说的:“我们承认阎百川先生是在当代政治家中间比较有远见的。不论在过去一时期内,他同共产党怎样立于完全对立的地位,想出了各种各样‘防共’的办法,反对过共产党,然而当日本增兵华北,华北形势十分紧急的情况之下,阎先生就开始把‘防共’的精力转向于‘守土抗战’,……阎先生的这种转变,是值得我们赞许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阎锡山礼迎八路军入晋,一方面是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进行的,另一方面也怀有其个人的目的——维护他在山西的统治。因为他深知仅仅依靠他的晋军是根本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的,他希望八路军这支新型武装与他共同对付日军,这样,他便可保住他的一些地盘。正是在这一思想支配下,阎锡山才答应给八路军相当的装备和给养。尽管以后并未完全兑现,但毕竟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创造了政治条件。从这一点来讲,礼迎八路军入晋抗日,可以说是阎锡山一生中值得肯定的一举。
出兵南口
日军占领平、津之后,兵分三路向华北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一路沿平绥路西进,意在夺取山西、绥远;另两路沿平汉线、津浦线南进。日军狂妄地声称要“一个月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
8月7日,日军决定:“第5师团及铃木兵团,从平绥沿线地区开始作战,席卷察哈尔省,进入山西北部及绥远地区”。这样,南口作为平绥路东段要塞和扼控冀察和山西的咽喉,其战略地位就日愈兀现出来。
8月5日,阎锡山奉蒋介石之命派第二战区第7集团军前敌总指挥汤恩伯率部进驻南口,赶筑工事,部署防御兵力。汤恩伯以王仲廉第89师主力布防于青龙口岔道、得胜口、虎峪村、苏林口一带;高桂滋第84师在宁疆堡、赤城、龙关守备,组成环形防御体系。以王万龄第4师为总预备队,控制沙城怀来;总司令部设在怀来,阻止沿平绥路西进之敌。
8月上旬,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在第5、第10师团等部的协同下,向南口发起猛攻。其一部绕过南口侧翼,进攻居庸关、怀来,其一部由察省沽源南下,进袭延庆、怀来,企图截断平绥路,夹击南口中国守军。
一、整军抗战(11)
8月8日,日军出动1000余步兵,在10多门重炮的掩护下,首先进攻得胜口。守军凭险拒敌,敌又增兵1000余,发动多次冲锋,均被守军击退。
这时,国民政府军委会急令阎锡山增派部队赶赴集宁、丰镇,与南口形成“犄角”之势。
8月12日拂晓,敌又增兵5000,野炮50门,在飞机坦克的支援下,向得胜口、虎峪村、南口、苏林口一带阵地发动全线进攻,重点攻击南口。在敌地、空强烈炮火的轰击下,南口的阵地工事几乎被夷为平地。守军沉着应战,同敌激战终日,并于当晚发动反攻,将突入镇内的敌人赶出。此役敌我伤亡均达500余。
阎锡山鉴于南口防线太长,兵力太单薄,当日(12日)电呈军委会,拟请派兵3师,进驻晋东地区。蒋介石决定以机动兵力从两翼增援南口,13日电令第14集团军卫立煌部3个师从石家庄驰援;又令孙连仲率第1军团袭击良乡、坨里的日军,以资策应。
8月13日晨,日军再度猛攻南口,守军奋力抵抗,战斗呈白热化的程度,守城官兵用血肉之躯和简陋的爆炸装置阻击突入镇内的坦克。次日,镇口两侧守军同日军展开激烈的肉搏,厮杀10多次,终将敌击退。
在援军未到达的情况下,为了解南口之围,阎锡山电令刘汝明部和骑兵第1军主力,附第218旅董其武部,向察北反攻。董其武亲督所部,于14日收复察北重镇——商都。这时,日关东军察哈尔兵团(4个混成旅团为基干)由东条英机率领,从热河出发,沿北线经多伦、沽源,向张家口进逼,意在同南线沿平绥路进攻之日军,两路夹击张家口。傅作义一面命刘汝明在张北一带阻击北线之敌,并坚守张家口;一面令董其武部由商都、张北一线前进增援刘汝明部。
8月15日,日军出动大队步兵,在40辆坦克、30架飞机的掩护下,复向南口、居庸关守军阵地进攻。南口右侧高地被敌狂轰滥炸得满目疮痍,一营守军伤亡3/4,不久被敌占领。这样,南口就处于敌炮火之下,形势对我非常不利。为了扭转战局,中国军队向高地发起多次反攻,但均未奏效。次日,战斗的焦点转向左侧高地。为了缓敌攻势,阎锡山接受何应钦电令,速派晋绥“骑兵继续向察北挺进,以缓和敌对南口之攻势。” 骑兵遂连克南堑壕、化德,17日又攻占尚义,从而对张北右侧之敌形成威胁。
日军鉴于察北我军攻势的压力,乃决定早日解决南口战役,连日出动大批飞机、坦克,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均未得逞。南口战事更趋激烈,但是,卫立煌的援军仍未赶到。
8月17日,阎锡山又电令傅作义率1个师(第72师)和3个旅(第200、211旅、独立第7旅),由火车运往怀来增援南口。
日军久攻南口不下,乃决定改变战略,暂停正面强攻南口,采用包抄战术,进击张家口。
张家口,平绥铁路线上又一军事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7月20日,毛泽东就致电阎锡山,指出:“日寇大举已定,无可挽回。如令其占据北平、张家口,则晋绥之危至。拟凭全力督责冀察当局坚守平津、张家口等处。部队似宜以一部向张家口出动增援刘汝明,一面力促蒋氏(指蒋介石——引者注)增兵北援。诚如尊言,非抗战无以图存。而今日已至力争平津、张家口之紧急关头。一得之愚,尚祈考虑。” 可是,阎锡山没有接受。
一、整军抗战(12)
如今,日军兵临城下,然刘汝明仍采取单纯防守的布防战术,战线拉得太长,未能在敌重兵进攻的情况下,及时收缩兵力,以致崇礼、膳房堡、膳南山以及张家口的外围阵地水观台相继丢失,张家口成为一座孤城。
8月20日,傅作义在怀来召开军事会议,准备向南口之敌反击。这时,日军已完成了对张家口的包围,并以一部直扑张家口西的孔家庄车站,企图截断平绥路交通。如果张家口为敌所占,平绥路被截,不仅我南口作战部队将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且有被敌前后夹击而全军覆没的危险。傅作义不得不分兵作战,令第72师、独立第7旅驰援南口,亲率第200、第211旅回援张家口,并会同第218旅夹击日军,以掩护我军撤退。
8月21日,日军调集重兵向张家口发动猛烈的进攻。时值倾盆大雨,守城部队在泥泞的雨水中与日军展开肉搏,喊杀声与雨水声响成一片。但驻守右翼城垣的刘汝明一部不支而退,致使两翼守城阵地陷入重围,而刘汝明又未能组织有效的反击,贻误了战机。至27日午后,日军大部队冲入市内,刘汝明率部突围,向宣化、涿鹿一带转移。
张家口战事的失利,使南口守军处于背腹受敌的困境。汤恩伯不得不收缩防线,调整部署,与高桂滋的第17军在南口、居庸关、延庆、怀来一线,凭藉长城天险,奋力抵抗。然而,援军迟迟未到。傅作义部的陈长捷第72师21日在横岭与敌相遇,激战竟日,双方伤亡均重。卫立煌部行至永定河右岸时,即遭日军狙击,未及展开作战,旋即撤走。这样,南口一线守军孤立无援,处境更为困难,而且守军将领面对机动性强、装备优良的日军,一味依重单纯性防守,同敌进行阵地消耗战,以致兵员越拚越少,“处处居守则处处薄弱,易被敌击破。” 24日,敌窜至康庄。经旬余血战,8月25日南口失陷。
南口是京绥路东段的门户。南口失,阎锡山一面震惊,一面抱怨他人,曾作一首《守南口》的诗:“中枢决策守南口,张垣当局不同情。原谋不战全斯土,致使张垣等空城。”
南口战役在抗战初期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