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阎锡山大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耍┑较匮萌タ粗厣蟀福缓蠡氐昶缆燮缆郏诎谒撬恰H欢谒娜坑∠笾校钤骱薜哪诖筇蒙系目嘈塘恕K醇溉硕淮蟀宕虻那榫埃闹胁挥刹恢肘摹K衔庵中谭ǎ笫ё鋈说淖鹧稀C棵靠吹蕉家榈嘏昊饕环D鞘彼淙幻挥懈锍庵中谭ǖ牧α浚谌说赖奶旄常庵掷砟钊丛谒闹秀裤讲簧ⅰ�
  五台县的文化活动,比河边村要丰富许多。那时没有电视、电影,文化活动主要是戏剧。民间戏剧是种泛教育,多是赞扬忠孝节义的,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大凡有钱人家,都喜欢观戏,长长见识。阎锡山经商之余,也培滋了观戏的嗜好,每逢演戏,总要和伙友们相随去看。看完总是评头论足,谈谈忠奸邪恶、叹叹悲欢离合,对耐人寻味的故事反复思量数次,提出一连串疑问,和大家一起讨论,从而养成了凡事问个究竟的习惯。
   。 想看书来

一、年少经商 喜结婚缘
当生意火暴的时候,阎书堂想到了乘此给儿子完婚的事。他喜欢易象卜筮、打卦算命。以后由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写的《勋五位五台阎公子明暨德配曲夫人合葬墓志铭》中,就说他“方在乡塾,即耽玩易象卜筮,涵濡既久,于阴阳否泰、盈虚消长之理,深有所悟,而善观时变”。他算定这年腊月是吉日良辰,于是便托人为儿子选新娘。他通过阎锡祚的妻子徐该龄作媒,为儿子介绍了五台县大建安村(距河边村10华里)徐一敬的大女儿徐竹青。
  徐家在大建安村也是大户人家。徐一敬弟兄三人,两个弟弟分别叫一心、一理。徐一敬的同祖从弟徐一清,23岁以头名秀才蜚声五台,其弟徐一鉴也同榜考中,一时到处传颂。徐一清在山西大学堂学习,后被保送留学日本东京宏文师范学堂,参加同盟会,后又参与筹划太原起义的机密。山西军政府成立后,任财政司司长兼大汉银行经理。1917年起,任山西陆军粮服总局局长、山西省银行主任董事兼总经理职,对阎锡山帮助很大。
  徐一敬原配刘氏,无出;继娶薄氏,生一子二女。子名士珏,从事商业;二女名焕青,嫁五台县张家庄一家姓康的;大女即徐竹青。
  徐竹青从小没有读过书,是一个恪守封建礼教的家庭妇女。阎锡山与徐竹青,也和千千万万个年轻人一样,完全是奉行媒妁之言、父母之托结合在一起的,双方满意的程度,很难判断。但婚事办得是很顺利的,锣鼓喧天,热闹一番,新娘就娶回来了。从婚后的关系上看,徐竹青由衷希望阎锡山能好好做人,并常以逆耳忠言指点他。阎锡山对徐竹青也颇尊重,双方感情良好。
  婚后不久,阎锡山跟父亲到县城经营“吉庆长”商号去了。
  

一、年少经商 早春朝山
对距五台县城70华里的五台山,年少的阎锡山仰望已久,很想去游赏一次。然经商以利为重,一年到头,忙于生意,哪里有闲暇去游览呢?好在每年都有两次朝山的日子,每逢农历三月、九月,从各地不远千里来朝山的人,男男女女,络绎不绝。阎锡山也是等到一个朝山的日子,才随着父亲阎书堂逛了一趟五台山,偿了他久存的心愿。
  那是1898年4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听说父亲要朝山,阎锡山也要求相随去,父亲从生意考虑,起初并未同意,但阎锡山苦苦央求,坚持要去,做父亲的也就只好同意了。父亲同意后,阎锡山深深体验到佛教的一句名言,“心诚则事成”。
  巍巍五台山因奇特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平顶山台而得名。其中的北峰为最高,海拔3048米,终年积雪,山谷成冰,大暑七月,时有雪飘,登此山巅清凉无比,故此有人也称清凉山。一俟暑季,人多到此避夏。
  五台山位居太行之脊,滹沱之畔,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雄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在古国北方,再没有一山如此神奇多姿,在大江南北,再没有一宇如此名播中外。它肇建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肇建人是大月氏的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二位法师。由汉明帝于永平八年遣郎中蔡悟到西域所请,从此佛教传入了我国。他们先到洛阳建筑了白马寺,次年又到山西五台山建筑大孚灵鹫寺。
  大孚灵鹫寺为五台山的首创主寺,历经千余年,盛名不衰,以后各代都曾扩建,寺名也迭有更改,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三大佛教圣地之冠。唐代改为大华严寺,宋朝改名花园寺,明成祖时改为大吉祥显通寺,万历年间改为护国圣光永明寺,清代忌讳“明”字,又恢复命名为显通寺,以后沿用至今。
  显通寺范围广阔,共分十二个寺院,经五进,才能到殿中心,由山门水陆殿起,一进为大文殊殿,二进为大雄宝殿,三进为无量殿,四进为千钵文殊殿,五进为铜塔及铜殿。
  传说,文殊菩萨曾以五台山为道场,所以各个寺庙都供着文殊菩萨像。一进大文殊殿,重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用汉、满文御制“五台山显通寺碑”两座,分列大殿左右,十分雄观。
  二进大雄宝殿,一连七间,重檐叠抱,宽阔无比,极为雄伟。殿高四丈余,外观壮丽、气势巍峨,为群寺之冠,凡登五台山者,莫不以先登此殿为愿,因为它有雄伟浩瀚之气,有无量佛存之感。大宝殿,中央塑有三尊巨大的佛像,两旁塑立着十八罗汉,看起来非常威严。加之又另有三尊菩萨,骑青师白象,视之相当飘然,仿佛云游天国。凡游览的人,一入大宝殿,看到奉祠和尚在焚香诵经、击鼓鸣钟,大香炉的香烟缭绕,许多善男信女,跪在地上虔诚祷告,顿时感到身临佛国,不禁俗念全消。
  三进无量殿,建自明代哲宗时,是一座独具匠心的伟大建筑,房屋全用砖瓦巨石造成,但里面却无一根梁柱。偌大一座殿宇,竟不用木料,而由拱门架构支撑,使游人感到神奇不已。
  四进千钵殿,塑有十一面千手文殊菩萨像。最基层的像为三个大型头像,居中为五个中型头像,顶上层是以品字形排列的三个小型头像,其表情各异,极尽良工精艺之美,看了叫人入神称奇。
  五进铜殿,全由紫铜铸造而成,门窗椽柱,梁栋壁墙,屋顶奇鸟,房角风铃,殿堂屋瓦,殿内钟鼓,无所不为铜铸。
  俗话说:游山可以益智,赏水可以清心。阎锡山观山赏水的劲头很足,这反映了年轻人对知识追求的渴望。通过浏览寺庙古迹,既怡心,又添知,确实不为虚行。经过这次朝山,对初入世的阎锡山启发不小。他从五台山回来后,深感世界之大和学识的不够。他说:梵本认为佛法无边,其实世界才是真正无边的,因而学海也才是真正无边的。于是他在经商之余,一边积极到崇实书院与在此读书的学生谈论学习,一边借来颜柳字帖,反复临摹书法,重新就读的念头油然而生。然而这一心愿的实现却得乘于父子俩人在生意场上的失败。也就是说阎锡山重新读书是在父亲“打虎”失败,家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经商没前途的背景下实现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年少经商 “打虎”失败
斗移星转,一年的习商生活过去了,进入1898年,阎锡山已经基本上全盘掌握了商号中的生财之道。铺内门面上的应酬,由阎锡山和梁世爵二人已足可应付过去。这时,阎书堂开始分心了,他不再以此为满足,不再安分守己谨慎经营小本生意了。他开始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投机性的买卖上。
  当时,由于交通信息不便,五台、定襄一带,银两和制钱(铜钱)的比价时高时低,不少人利用银、钱差价,买空卖空,在金融市场上牟取暴利。当地人将这种投机买卖称作“打虎”生意(意即吃利丰厚,但风险也大),将金融投机市场称作“虎市”,将经常从事这种投机的钱行、商号的掌柜称作“虎头儿”,将银两与制钱的比价称作“数子”。“虎市”天明开市后,“虎头儿”们参照太原和邻县的行情做出“数子”,如每两白银值制钱一吊二。然后金融投机者们根据“数子”进行交易,看涨的买进,看跌的卖出。“数子”趋涨,买进就赚钱,卖出就赔钱;“数子”趋跌,卖出就赚钱,买进就赔钱。五台县城的“虎市”双方不见现款和实物,仅凭一句话,买进或是卖出,就可获利。由于当时信息不灵,致使这种投机活动,更具冒险性,有的甚至对市场丝毫不加分析,近似赌博。
  阎书堂对这种投机生意垂涎已久,只因以往忙于店务,无暇光顾。现在有精明的儿子守门面,自然轻闲多了。他想不妨去看看。但怎么说也抵不住大把大把银子的诱惑,最终还是染手了。起初,先是小打小弄,不敢大进大出,也确实赚了一些钱。其时,阎锡山也积极为其父打听市场动态,分析市场行情,总以为这样发财快一些。但这毕竟是一种风险经营,可靠性很差。以后“吉庆长”大把进出,结果在一次“打虎”中一败涂地,亏累约合白银六七百两。卖掉铺内杂货抵债,尚欠许多。这下可害苦了阎锡山,辛苦近两年积赚来的资金,全部用去抵债。那时,持有“吉庆长”钱帖子的群众闻讯赶来要求兑现,阎氏父子实在无法应付这一局面,于是便决定潜回河边村躲避。以后在梁世爵和佃户智万金的帮助下,把商店里残存的货物、家具秘密运回河边村后,便不敢再去五台城了。
  

一、年少经商 再入义塾
“打虎”的失败,非常痛心,但却圆了阎锡山重新读书的梦。
  从五台城回村后,已近年关,全村人忙着过春节,阎氏父子却躲在家中一筹莫展,不得不从本村“泉泰成”商号老板曲成喜那里借了一点钱,才勉强购置了一些年货,马马虎虎渡过了春节。大年一过阎书堂就到“泉泰成”帮忙做一些杂活。阎锡山再入本村义塾,开始了苦读生活。
  此时,阎家经济的破产,势必要影响到阎锡山的物质生活,但是,也正因为家境的中衰,才冥灭阎锡山的非分异想,使他能够一心一意去研读古代名著。
  义塾的老师还是曲本明,只是所学内容不同以前,主要是选读子书,并着重研究宋明理学,对周、程、朱、陆以及张学派之主张,均进行了较系统的研读。
  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就是周、程、朱、陆、张。周即周敦颐,主张“静”、“诚”的潜修功夫,“静”则“无欲”,“诚”则“明”,*见性,道在其中。程即程灏、程颐,程灏认为理须以“诚”、“敬”存之,程颐更说“诚”在身体力行,故理须尽性,性即是理,理要力行,致知在格物。朱即朱熹,主张“格物以致知为先,明善以诚身为要”,认为“究理致其知,反躬践其行,居敬明诚,以臻事功”。陆即陆九渊,主张自然,修身养性,他认为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道合一,应物无穷。张即张载,他认为“变化气质、归于本质”是理的境界。后人以这几位理学大师的居处命名,为他们定了学派:周敦颐居濂溪,称为濂学派;张载居关中 县,称为关学派;二程居洛阳,称为洛学派;朱熹讲学于闽西,称为闽学派。共分为四派。
  宋明理学,除关学派外,大都是唯心主张者,但学习这些理学思想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辩能力。阎锡山潜心探求,对其以后二元哲学思想的形成和晚年“中”的理论的确立,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义塾中,阎锡山不仅学习了理学范著,而且对心学也颇感兴趣。他在研究了陆九渊的“心道合一”的“理则”后,发觉理学与心学,原本是同出一源的,是“并行而不相悖”的一种学问,只是在方法上有些不同罢了。于是,他又认真研读了王阳明的学说。
  王阳明,乃明朝大儒。他的学说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主要是“致良知”,“良知良能”与“知行合一”之说。他认为心即是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宰,一切是非之衡量均在我心,故心正方可致良知。良知在行、知行合一,乃成事功。王阳明将心学理学融为一体。宋明理学影响了元、明两代的思想,阳明学说则影响了明朝后期至清朝末年的思想。
  在义塾中,阎锡山在曲本明的指导下,还研读了经学。
  经学者,经世之学。由于理学心学,过于抽象,务虚而不实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等人主张重视实用之经学,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反对空谈“心、理、性、命”,认为理由事见,应本即事以明理,尝以尧、舜、周、孔之圣学,为在人生上表事功。具体说来,即六府、三事、三物。六府为金、木、水、火、土、谷。三事谓正德、利用、厚生。三物谓六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